血常規化驗單怎麼看?

花逝戀夕


看血常規化驗單,除了要抓住一些重點指標,主要還是要結合我們日常常患疾病來注意辨別。

下面我教大傢俱體怎麼來看血常規化驗單:

現先附上一張標準的血常規報告單(我畫了重點,顏色相同可以歸為一類一起判斷)!

第一,細菌性感染還是病毒性感染?(主要看綠色部分指標)

細菌性感染:白細胞總數、中性粒細胞絕對數和中性粒細胞百分比,都會明顯升高,但有些嚴重細菌感染可能會出現白細胞總數降低。

病毒性感染:白細胞總數正常或降低,但淋巴細胞百分比會增加;如是EB等特殊病毒感染,白細胞可能也會升高。

第二,是否貧血?屬於哪一類的貧血?(主要看紅色部分指標)

記住一點:血紅蛋白降低就說明貧血。接著區分貧血類型:

大細胞性貧血(包括有葉酸、維生素B12缺乏和吸收障礙):表現為平均紅細胞體積MCV和平均血紅蛋白含量MCH升高,平均血紅蛋白濃度MCHC正常;

單純小細胞性貧血(包括有慢性炎症以及尿毒症引起):表現為平均紅細胞體積MCV和平均血紅蛋白含量MCH降低,平均血紅蛋白濃度MCHC正常;

小細胞低色素性貧血(包括缺鐵性、維生素B6缺乏、珠蛋白肽鏈合成障礙、慢性失血等):表現為平均紅細胞體積MCV、平均血紅蛋白含量MCH、平均血紅蛋白濃度MCHC都降低。

第三,可能過敏的提示(主要看黃色部分指標)

正常情況下,過敏性疾病會導致嗜酸性粒細胞升高。但注意:不是說嗜酸性粒細胞升高就不一定能明確診斷過敏性疾病,像寄生蟲感染、風溼以及血液系統疾病等也會引起嗜酸性粒細胞升高。

第四,血小板是否異常,不可小覷(主要看藍色部分指標)

血小板增多:常見急性感染、失血、溶血,原發性血小板增多症;

血小板減少:常見造血功能障礙如再生障礙性貧血、白血病等;血小板破壞增加如血小板減少症、脾亢進、系統性紅斑狼瘡等;


醫學小偵探


醫院裡面的檢查很多,其實最基本的就是三大常規,血常規就是三大常規最重要的一個,一個有經驗的醫生可以從最基本的血常規裡面發現並診斷許多重大的疾病,做為普通人來說,知道一些血常規的知識意義非常大的,

今天來說說血常規怎麼看,血常規到底正常不,上面有參考值,看向上,向下的箭頭就可以知道了。


不過有些指標很重要,有些就沒有那麼正常了。

紅細胞參數,整體來看,大於正常值臨床意義比較分散,主要造成原因有:紅細胞增多症,、先天心臟病人、脫水,高海拔人民(紅細胞參數要高於低海拔人民)等,需要與其他檢測手段一起來看。

紅細胞參數低於正常值表示貧血、失血等,根據血紅蛋白降低的程度將貧血分級,輕度貧血者,血紅蛋白(Hb)>90克/升;中度貧血者,Hb60 90克/升;重度貧血者,Hb<60克/升,

如果貧血,根據血紅蛋白含量,紅細胞體積可以基本判斷是哪一種貧血,比如常見的缺鐵性貧血,就是低血紅蛋白小體積的貧血,VitB12缺乏可以引起鉅細胞貧血,等等。

這個病人是個急性失血的貧血,血紅蛋白含量和紅細胞體積都是正常的。


白細胞參數,白細胞增多,表示你身體免疫系統處在活躍期,指示你最近可能受到細菌、炎症反應,創傷應激等,白細胞是增多的。

白細胞顯著下降,指示造血功能出現小障礙,白細胞降低,發熱,一般見於病毒感染。如果白細胞超顯著的變化,不排除白血病等,這個病人是創傷後,白細胞也是升高的。

血小板,血小板主要參與凝血功能。血小板計數增加,指示凝血功能亢進,可能出現在感染、出血、手術之後,

也可能是由於一些疾病,比如骨髓纖維化,症狀性血小板增多症等。

血小板計數減少,表示可能有血小板減少性紫癜,或者血栓形成,或者自身免疫病引起,脾功能亢進可以引起血小板減少。

血小板平均分佈寬度大於正常值,表示血小板體積大小懸殊不均衡,表示血小板功能出現問題,可能有血液疾病,小於正常值,診斷意義不大。


怎麼樣?你覺得本文對你有幫助的話請不要忘記點擊“關注”二字再“點贊”一下呀,也可以多轉發幫助其他有需要的人!我是專業的神經外科從事介入的醫生,會有更多的腦血管疾病健康知識,乾貨“奉獻”給你的。謝謝。


神經介入戴醫生


血常規是最基本、最一般的血液檢查,也是醫院就診最常見的檢查項目,特別是住院病人必查血常規。那麼拿到手裡的血常規化驗單應該怎樣看?各項目的臨床意義又是什麼?對於不懂醫學的人還是有很大困難的,不過我們不妨做一下簡單瞭解。

血液由血漿和血細胞共同組成,血常規檢查主要是看血液裡面的血細胞數量的變化,來判斷人體健康狀況和診斷疾病,臨床主要看的檢查項目有白細胞(WBC)計數及分類、紅細胞(RBC)計數、血小板(PLT)計數;血紅蛋白(Hb)含量。

其中白細胞計數及分類就是我們平常說的“血象”檢查,白細胞計數(WBC) (單位:10^9/L)正常值為4-10×10^9/L,新生兒1.5-2.0×10^9/L。白細胞數量升高常見於炎性感染、出血、中毒、白血病等,特別是中性粒細胞比例增高多提示有細菌感染、淋巴細胞比例增高多見於百日咳、病毒感染、寄生蟲病;白細胞計數減少常見於病毒感染、傷寒、副傷寒、瘧疾、嚴重敗血症、藥物和射線所致的白細胞減少等;嗜酸細胞比例升高常提示寄生蟲感染和過敏反應。

紅細胞計數(RBC) (單位:10^12/L)正常值是男4.0-5.50×10^12/L,女3.5-5.0×10^12/L,新生兒6.0-7.0×10^12/L。嚴重脫水和缺氧可使紅細胞計數升高,如肺原性心臟病,先天性心臟病,高山地區的居民,嚴重燒傷,休克等;小於正常值見於貧血、出血。血紅蛋白濃度(HGB) (單位:g/L) 正常值是:男:120-160 g/L,女110-150 g/L,新生兒 170-200 g/L。血紅蛋白濃度減少臨床可診斷為貧血。

血小板計數(PLT) (單位:10^9/L)正常值是男:100-300×10^9/L,女:100-300×10^9/L,新生兒100-300×10^9/L。臨床上血小板計數減少較血小板計數增高臨床意義大,可見於原發性血小板減少性紫癜,藥物過敏性血小板減少症,瀰漫性血管內凝血,再生障礙性貧血,藥物引起的骨髓抑制,脾功能亢進等。


疾控工作者


血常規可以檢查哪些疾病?這也是平時普通大眾常常問起的疾病。首先說血常規可能提示的疾病很多,可以主要分為三大類,也就是白細胞、紅細胞和血小板相關的疾病。今天,張大夫以最常見的一些疾病作為例子,給大家說一說。

1、感染

平時普通人都有感受,如果是感冒發燒了,到了醫院一般醫生會建議患者查血常規。這種情況下,查血常規的目的是明確感染的性質,比如說是細菌感染還是病毒感染。如果血常規提示白細胞升高、中性粒細胞數和中性粒細胞百分比都升高了,這多數是因為存在細菌感染;而如果白細胞升高、中性粒細胞數和中性粒細胞百分比都不高,同時淋巴細胞升高了,這可能提示是病毒感染的可能性大。

2、貧血

血常規中有一部分指標是提示紅細胞相關信息的,比如說紅細胞數、血紅蛋白、紅細胞比積等等,這一部分化驗數值最常用來診斷貧血。比如說貧血是大細胞低色素性貧血,還是小細胞低色素性貧血等等。總之,看貧血要看這一部分。

3、血小板疾病

剩下的最後一般分是血小板,血小板的相關指標包括血小板的數量、比積、分佈寬度等等。一般這一部分指標是來初步篩查血小板疾病的,比如說血小板減少或者增多的相關疾病。

以上說到的血常規可能提示的疾病,只是很多疾病中幾種常見的疾病,以點帶面,讓大家對於血常規能有一個初步的瞭解。


張之瀛大夫


新的一天又來啦,小木匠又來回答醫學問題了,喜歡小木匠的話,請關注我吧

進醫院90%以上的患者只要涉及到抽血檢查,一般醫生是必開血常規檢查的,然而大部分疾病都不能只靠血常規來診斷,我們心中不禁會產生疑問,雖說血常規只要十幾塊錢,科室究竟血常規結果能告訴我們什麼,醫生這麼喜歡開這個檢查,到底值不值這個錢?

血常規是最基本的血液檢查,是住院三大常規中必須要有檢查(血常規、大便常規、尿常規),血液是由液體(血漿)和血細胞(紅細胞、白細胞等)組成,血常規是就是從人體靜脈血中抽取一定的血液標本(單做血常規就需要消耗2ml左右),通過觀察數量變化及形態分佈,判斷疾病。

具體的血常規能提示何種疾病呢?

血常規三大塊:分別是白細胞、紅細胞(含血紅蛋白)、血小板

上圖中白細胞計數以下到紅細胞計數之前都是白細胞的相關分類和計數。

首先看白細胞計數

白細胞增多:常見於細菌感染、嚴重組織損傷、大出血、中毒和白血病等;

白細胞減少:常見於某些病毒感染、血液病、物理及化學損傷、自身免疫性疾病和脾功能亢進等。

接下來就是白細胞分類(這個分類一般只有醫生才能分得清)

嗜酸性粒細胞(E):增多:常見於過敏性疾病,寄生蟲病,某些皮膚病(如溼疹、牛皮癬等),慢性粒細胞性白血病,淋巴肉瘤,鼻咽癌,肺癌等;(2)減少:常見於傷寒、副傷寒早期、大手術、燒傷等應激狀態及長期應用腎上腺糖皮質激素後。

嗜鹼性粒細胞(B):增多:常見於白血病、某些轉移癌、骨髓纖維化、急慢性血液病、脾切除後及鉛、鋅中毒等;(2)減少:無臨床意義。

淋巴細胞(L):增多:見於某些病毒或細菌所致的傳染病、急慢性血液病、藥物反應、變態反應、溶血性貧血等;(2)減少:見於淋巴細胞破壞過多(如 X 線照射、化療、應用腎上腺糖皮質激素或淋巴細胞毒素等),免疫缺陷病,霍奇金病及尿毒症等。

單核細胞(M):增多:常見於感染、血液病、膠原性疾病等;(2)減少:無臨床意義。

再看紅細胞這一塊(含血紅蛋白)

增多:(1)嘔吐、腹瀉、多汗、多尿、大面積燒傷均可導致紅細胞增多(這個主要是水分丟失多了,相對的紅細胞沒丟失,其在血液濃度就上升了)(2)絕對增多:真性紅細胞增多症(沒有丟失水分的情況下的增多);(3)代償性增多:缺氧。

減少:常見於缺鐵性、溶血性、再生障礙性貧血及急慢性失血等。(貧血主要看這個)

最後看血小板

血小板是有凝血功能的,血小板增多和減少都有一定的意義

增多:常見於急性感染、失血、溶血、骨折、脾切除後、原發性血小板增多症、慢性粒細胞性白血病、真性紅細胞增多症等;

減少:常見於再生障礙性貧血、白血病、血小板減少性紫癜、脾功能亢進等。

尤其是在外科:血小板低了手術是無法進行的,一切開皮膚就會猛冒血,出血性休克會危及病人生命的

所以可以看到血常規能提示很多情況的疾病,是一項基本檢查,但是隻是提示疾病的方向,真的要明確診斷還需要結合其他檢查。

補充一些常見的知識。

大部分感冒發熱的去醫院就診,醫生必開血常規,主要是醫生能夠在血常規上區分是細菌性的還是病毒性引起的,可以針對性的用藥,尤其是現在抗生素管理愈來愈嚴格,對廣譜抗生素會逐漸限制(因為會造成耐藥細菌,也就是人們所說的超級細菌)。如果是細菌感染的,就用抗菌藥,如果是病毒感染的可以用抗病毒藥(不過病毒性流感有自愈傾向,一般醫生是看症狀輕重才決定是否需要用抗病毒藥物)。

而住院病人都需要做血常規,因為患者一旦能夠達到住院的病情的話,就需要做個系統篩查,而血常規能夠提示這麼多問題,可以有效的排除某些和提示醫師的一個疾病診斷思維,提示醫師縮小疾病範圍,而進行針對性確診性的檢查,所以說小小血常規蘊含大學問。而不是盲目所有的檢查都做一遍,我大概估算了一下,醫院所有的檢查項目費用加起來全部做完的話不低於十萬。所以簡單的血常規,實際上是給病人省錢的,給醫生診斷提示的。

另外,大部分內科疾病,尤其是一些慢性疾病,都會伴隨消瘦,貧血等,需要做血常規評估貧血程度,需不需要藥物干預,一些化療病人會造成白細胞降低,更需要不斷複查白細胞,來評估化療安全性。而外科病人血常規檢查更加重要了,醫院早已規定,無血常規結果,手術不予安排手術,因為外科手術會涉及感染、創傷、血小板凝血等一系列的問題,而血常規能有很好的提示作用。

這十幾塊的血常規還是很值的。

歡迎在留言區評論交流,我將逐條回覆,感謝您的閱讀和關注!


骨科木匠劉醫生


幾乎每個病人來醫院看病都會做一個血常規檢查,醫生拿到血常規就看了一眼就知道有沒有問題了。因此,很多人疑惑醫生到底認真看了沒有。可以肯定地說,當然認真看了啊。

血常規雖然有很多項目,如果我們把血常規分類來看,就一目瞭然了。如圖把血常規分為三大類來看,即白血病類、紅細胞類、血小板類。

一、白細胞類

白血病升高代表有感染,降低代表有免疫抑制或嚴重感染。白細胞裡還有兩個重要項,即淋巴細胞與中性粒細胞,淋巴細胞升高代表有病毒感染,中性粒細胞升高代表細菌性感染。

二、紅細胞類

紅細胞主要與缺血與否相關,失血過多的人會紅細胞可能會減少。紅細胞裡的血紅蛋白可以幫助判斷具體的缺血程度。


紅細胞平均體積可以判斷是缺鐵,還是缺維生素B12和葉酸。

三、血小板類

主要與凝血相關,如果血小板偏低,則凝血功能障礙,容易出血;如果血小板過高,則血呈高凝狀態,容易發生阻塞。
至於其他的項目,單獨出現變化時,一般沒有太大的臨床意義,主要是起輔助診斷的作用。怎麼樣,是不是很簡單就學會了?


普外三角針


這是我之前寫的一個文章,如何簡單快速的看懂血常規報告。

這是一張常見的血常規報告單,上面有紛繁複雜的好多項指標

是不是感覺眼花繚亂

那麼多項目,對的起那十幾塊錢了!

所以現在大街小巷很多身穿白大褂的大忽悠

“大媽,過來啊,免費給您進行血液檢查,我們的這個檢查可以測幾十項項目呢!”

進入正題,血常規單首先可以分三個大的部分

然後我們再劃掉一些大家看不懂,實際生活中也不需要理解的項目,讓這個檢查單簡單一點

對了,血型和RH血型在血常規中是不包含的。

好,其他的就別看了。

掌握這幾項就可以了。

首先要樹立一個觀念,所有的檢查都是服務於臨床的,所有的檢查報告一定要結合臨床的症狀和體徵來分析。這需要長期的專業訓練。作為病人,瞭解個大概和常見的情況就可以了。

第一,我們先看紅細胞部分:

這一項在臨床中主要用來判斷你的血量!

臨床中最常見的就是貧血,紅細胞數量下降,血紅蛋白數量下降!

導致貧血的原因就很多了,比如慢性失血、缺鐵性貧血等等。

紅細胞數量增加的情況有造血異常,脫水等。

第二,看白細胞

在臨床中用得最多的是看你有沒有感染,比如你喉嚨痛,發燒了,去醫院。醫生就要給你做一個血常規,看看白細胞的變化情況。

如果細菌感染,白細胞的數量會上升,

而且中性粒細胞的比例會明顯上升,比如化膿性扁桃體炎的時候

如果是病毒感染,白細胞上升的不會太明顯,但是淋巴細胞的比例會明顯上升,比如流感。

寄生蟲感染時,嗜酸性細胞的比例會上升

白細胞過分的上升了,那還有可能是韓劇三寶白血病,不過發生的概率非常低,免得有人要瞎想

白細胞下降,有可能是嚴重的感染,造血系統疾病等

還要進行進一步檢查

第三,血小板

血小板是用來止血的,因此一些紫癜的病人,血小板會下降。

一般人去醫院,也就關注這幾個點就可以了。


人體探索者


如何看懂兒童血常規化驗單?其實主要看的是以下幾項,可以初步判斷下寶寶是否感染或者是否存在貧血等。


白細胞計數(WBC)、中性粒細胞(N%)和淋巴細胞比率(L%)

對於小孩來說,4歲以前他的這些數據和成人是相反的

4歲以前的孩子:淋巴細胞比例是高的,中性粒細胞比例是低的

6歲以後的孩子:這些數據才和正常人一樣,淋巴細胞30%~40%,中性粒細胞為40%~60%

如果說白細胞總數在4000~10000這是一個正常的值。


血紅蛋白總數(Hb)

世界衛生組織貧血診斷標準:

0-1月:Hb<145g/L

1-4月:Hb<90g/L

4-6月:Hb<100g/L

6月-6歲:Hb<110g/L

6歲以上:Hb<120g/L.

一旦確定貧血,一定要早期治療,因為長期貧血會造成孩子生長髮育遲緩、認知障礙、煩躁、異食癖、反甲等。


血小板總數(PLT)

血小板是反映凝血功能的重要指標,正常值為(100-300)×1012/L。如果血小板明顯減少,考慮凝血功能異常,需要進一步完善檢查。


兒科醫生鮑秀蘭


我們到醫院的體檢中心做體檢,最常見最常規的檢查就是血常規。血常規中可以檢查出許多疾病,到底哪些疾病可以通過血常規檢查出來呢?番茄醫生就帶大家全面瞭解血常規。

既然叫血常規,一定很血液方面疾病有關。血液是由什麼組成?大量的有形細胞與液體。因此,血常規所檢查的主要就是血液中的細胞,它們根據不同的功能分為紅細胞、血小板、白細胞三種類型。血常規診斷血液病,只要通過這些細胞指標是否超出正常範圍就可以知道。

再生性障礙貧血

哪些病可以通過血常規查出來?

首先,血常規檢查非常全面,可以查出的疾病種類也很多。比如敗血症、白血病、病毒感染、細菌感染、貧血等一系列血液疾病,此外還可以評估出一個人的造血功能是否健全。

當發現其中一項處在正常範圍之外,也不可以單憑一項指標偏高或者偏低就確診。例如,白細胞異常懷疑白血病還要做骨髓檢查才可以確診。因此,血常規檢查更多是一種指示性、提示性檢查,當出現某一項指標超出正常範圍較多時,可以提醒體檢者檢查相關疾病,這樣就可以早發現一些隱性疾病病變,這就是為什麼體檢少不了檢查血常規的原因。

番茄醫生提醒大家,無論身體是否健康,每年最好做一次體檢,體檢最好都查一次血常規。


番茄醫生


如何從血常規裡看出貧血?




我們可以直接看血紅蛋白濃度一欄(Hb)。對於不同人群,血紅蛋白低於一定水平才能診斷為貧血。

具體標準為:6月~6歲兒童Hb<110g/L;6~14歲兒童Hb<120g/L;成年男性Hb<130g/L;成年女性Hb<120g/L;孕婦Hb<100g/L。但是在小範圍內波動是沒有關係的。

什麼情況下是嚴重貧血呢?如果低於標準下限,但Hb>90g/L,就是輕微貧血;Hb在60~90g/L範圍內就是中度貧血;Hb在30~50g/L之間就是重度貧血;Hb低於30g/L就是極重度貧血。


從血常規看出感染


血常規中白細胞是臨床中評估感染的最簡便指標。

大多數細菌感染的患者都會出現白細胞增高血象,伴有中性粒細胞比例升高。白細胞就像衛士一樣維護我們的免疫系統,所以,面對細菌感染,白細胞當然會迅速增加來清除致病菌。

有時候病毒感染也會導致白細胞升高,比如乙腦風疹/EB病毒。有些免疫力很差的患者,比如艾滋病患者,可能發生嚴重感染後也不會出現白細胞升高,因為他們的免疫系統“失靈”了。

如果血常規不太容易判斷是否感染,但患者症狀確實有感染可能,也可以檢查CRP(C反應蛋白)和PCT(降鈣素原),輔助診斷病情。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