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武汉,到底有多大?

在中国历史上,只有两个城市以“大”为开头而命名,一个是大上海,一个是大武汉,最近正当上海熊猫互娱文化有限公司将武汉斗鱼网络科技有限公司告上法庭,闹得沸沸扬扬之时,一下子,又把这两个“大”城市联系在了一起,我们今天先来说说大武汉。

大武汉,到底有多大?

武汉到底有多大?

8494.41平方公里,还是没什么概念。

情侣说:君住汉口北,我住光谷南,日日思君不见君,同风不同水!

白领们说:在武汉即使不堵车,一小时前,我在光谷。一个小时后,我可能还是在光谷……

天气预报说:青山的雨,下了一夜还没下到沌口

学霸说:武汉市只占湖北省面积的4.6%,相当于4个东京、8个香港、12个新加坡……

大武汉,到底有多大?

听完上面这些,你可能觉得还是不够直观,那我再简单的形容一下:武汉=1.34×上海、武汉=1.29×南京、武汉=1.14广州、武汉≈(厦门+深圳+香港)×2、武汉=80×巴黎……这样应该能了解到武汉的“大”了吧。

武汉,别称“江城”,是中国唯一的副省级城市,武汉地处江汉平原东部。世界第三大河长江及其最大支流汉水横贯市境中央,将武汉城区一分为三,形成了武昌、汉口、汉阳三镇隔江鼎立的格局。唐朝诗人李白曾在此写下“黄鹤楼中吹玉笛,江城五月落梅花”的著名诗句。

大武汉,到底有多大?

武汉地方建制始于西汉,为江夏郡沙羡县地。东汉末年,在今汉阳先后兴建却月城和鲁山城(在今武昌蛇山兴建夏口城)。时荆州牧刘表派黄祖为江夏太守,将郡治设在位于今汉阳龟山的“却月城”中。公元223年(吴黄武二年),东吴孙权在武昌蛇山修筑夏口城,同时在城内的黄鹄矶上修筑瞭望塔,取名黄鹤楼。

明末清初汉口与朱仙镇、景德镇、佛山镇同称天下“四大名镇”,称为“楚中第一繁盛”,成为全国性水陆交通枢纽,享有“九省通衢”的美誉。

大武汉,到底有多大?

武汉是全世界水资源最丰富的特大城市之一,水域面积占全市市区面积的1/4,构成了武汉气势恢宏、极具特色的滨江、滨湖水生态环境。武汉现有大小湖泊166个,被称为“百湖之市”。在中国历史上,武汉曾经“驾乎津门,直追沪上”,被视为“东方芝加哥”。

武汉还是中国桥梁建设的名片,提到中国桥梁史,就不得不提被称为“万里长江第一桥”的武汉长江大桥,这种“逢山开路,遇水架桥”的精神,已然成为武汉人“不服周”的真实写照(注:武汉话“不服周”意为不服输)。

大武汉,到底有多大?

武汉饮食,可谓一早一晚,过早和宵夜最为经典,有“早尝户部巷,夜吃吉庆街”之美谈。

在武汉,“过早”是一种既隆重又匆忙的存在。隆重,在于过早的吃食花样繁多,制作过程中藏了不少小心思,早餐摊贩往往半夜就开始忙活;匆忙,是因为对于风风火火的武汉人来说,在上班上学途中边走边吃,十分钟内解决掉一碗热干面,那都不是事。

大武汉,到底有多大?

不过,若是用热干面定义武汉过早的全部,武汉人必定不会答应。

糊汤粉、面窝、糯米鸡、煎包、欢喜坨、油香、豆皮、糊米酒、蛋酒……每一样都是武汉人的心头好,“过早一个月不重样”绝对不是夸张的说法。香港美食家蔡澜曾把武汉称为“早餐之都”,在武汉过早的重要性完全可以与正餐分庭抗礼,其种类丰富程度也是全球罕见。

大武汉,到底有多大?

武汉作家池莉也在其作品《热也好冷也好活着就好》中盘点过武汉的早点:

“老通城的豆皮,一品香的一品大包,蔡林记的热干面,谈炎记的水饺,田恒启的糊汤米粉,厚生里的什锦豆腐脑,老谦记的牛肉枯炒豆丝,民生食堂的小小汤圆,五芳斋的麻蓉汤圆,同兴里的油香,顺香居的重油烧梅,民众甜食的汰汁酒,福庆和的牛肉米粉……”实际上,这仅仅只是武汉名气极大的老字号,而街头巷尾叫不出名字来的更是数不胜数。

大武汉,到底有多大?

作为荆楚腹地的武汉,它的许多方面都与楚文化有着深厚的渊源,闪烁出楚文化的瑰丽光华。古往今来,3000多年的楚地酒文化与楚文化息息相关,并在不断地发展演变中成为中国酒文化的一个缩影。

白云边、枝江大曲、演义酒、黄鹤楼,无疑都是现在武汉人的经典选择,无论是结婚宴、升学宴、祝寿宴、团圆宴,各种各样的宴席都会出现他们的身影。

大武汉,到底有多大?

评价一座城市很难,而当“个斑马”、“搞么斯”这些熟悉的语言又在耳边响起的时候,“大武汉”仿佛就在眼前,外地人说“天上九头鸟,地上湖北佬”,武汉人说“那是因为武汉人聪慧过人”;外地人说“武汉人说话好凶”,武汉人说“那是因为武汉人性格直爽”。

武汉的夏天很热,冬天又很冷,但无论怎样,武汉就是那座地处华夏之“中”,坐拥“天元”之位,承东启西,接南转北的长江商业重镇江城。

*本文图片部分来自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