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杂谈|商海浮沉—盛宣怀(四)

|杂谈|商海浮沉—盛宣怀(四)

做第一名不容易,同时做好几个第一名更加困难。

|杂谈|商海浮沉—盛宣怀(四)

之前的几期,我们讲了盛宣怀在航运、电报事业上的成功,也讲到了他在第一次办矿务中的挫折,今天我们来讲完这位绝世官商波澜壮阔的一生。

|杂谈|商海浮沉—盛宣怀(四)

1882年,在湖北办矿务的盛宣怀惨遭失败后,十五年后,它终于又得到了一个绝佳的机会,这个天上掉的大“馅饼”被他牢牢地抓住。

1896年,一家日后蜚声海内外的钢铁企业被送到了盛宣怀面前,此等好机会盛宣怀当然是完全没有想到。当然,既然被送了,说明在此时,这家企业过得并不好,而它日后的鼎鼎大名,可以说全赖盛宣怀的“拯救”。

事情的起因不在盛宣怀身上,而是一位更加赫赫有名的大人物,这个人便是张之洞。

1889年,张之洞调任湖广总督,主持督办卢汉铁路的工程。做铁路最主要的便是铁轨,办铁厂变成了张之洞最紧要的工作,于是在1891年,著名的“汉阳铁厂”应声建起。

|杂谈|商海浮沉—盛宣怀(四)

【张之洞】

与其他的官办企业相同,官方是建厂出资的唯一来源,因而“汉阳铁厂”也是一家不计成本投入的企业。虽然可能确实有一些好处,可以得到大把的资金,但也因为不计成本,浪费、损耗与产出完全不能成正比,给官方带来了极大的负担。

而汉阳铁厂遇到这个问题的速度更加之快,没过几年资金不足的问题便降临到了铁厂的头上。同时其他问题也接踵而至,此前计划建设的配套煤矿产能达不到预定要求,反而要费巨资购买开平煤矿甚至日本、德国的煤炭,成本越来越不可计数。

1896年,清政府深陷《马关条约》赔款的泥淖之中,小的官办企业尚且拿不出钱来支持,更不要说汉阳铁厂这样的“烧钱”大户了。于是张之洞便开始打算为汉阳铁厂招商股,如果论资金的充裕,洋商是做好的选择,可是当初自办铁厂就是为了拿回矿务的自主权,所以华商成了张之洞必须的选择。

|杂谈|商海浮沉—盛宣怀(四)

【汉阳铁厂】

在湖北已任职湖广总督多年的张之洞同盛宣怀早已有过交情,这次招商股,张之洞第一个想到的便是盛宣怀。

对于盛宣怀来说,这是一个可遇而不可求的机会,早前在1900年张之洞兴建汉阳铁厂之时,盛宣怀就找过张之洞,并且还将之前在大冶购得的铁山矿交给了张之洞来用。虽然最终因为种种原因二人真正合办的愿望没有达成,但汉阳铁厂和大冶铁矿都由张之洞成功办了起来,大冶铁矿也成为中国历史上第一座用机器开采的大型矿山。

盛宣怀没有迟疑便答应了,接办汉阳铁厂后,盛宣怀大力招募商股,将官办企业改为官督商办,并改汉阳铁厂为总厂,将大冶铁矿隶属于总厂之下,然后着手改造、扩充汉阳铁厂。

铁厂本身的建设问题初具成效,产品的质量成为了接下来最重要的问题。盛宣怀奏派郎中李维格出国考察钢铁,学习新式炼钢之法以提高质量。在李维格考察完欧美钢铁工业之后,盛宣怀决定购置新机炉,全面改造铁厂。经过改造、扩充的汉阳铁厂,成为东亚第一雄厂。

甚至在1908年,为了扩大规模,盛宣怀讲汉阳铁厂、大冶铁矿和萍乡煤矿合并组成“汉冶萍煤铁厂矿有限公司”,改官督商办为完全商办公司,自己担任总理。汉冶萍公司成为当时亚洲最大钢铁联合企业,年产钢达到7万吨,铁砂50万吨,拥有工人7000余人,钢铁产量占全国产量的90%。

|杂谈|商海浮沉—盛宣怀(四)

其实在1896年汉阳铁厂改建前后几年中,盛宣怀同时做着好几件事情。

1896年为了给汉阳铁厂筹款,盛宣怀在上海外滩开办了中国第一家现代银行——中国通商银行。这是中国第一家发行纸币的银行。并且同年先后在北京、天津、汉口、广州等地开办分行,是中国金融业迈向现代化的第一步。

除了银行,盛宣怀在开办铁厂的过程中还创造了另一个副产品,为了给新式企业培养符合近代经营需求的人才,盛宣怀奏请开办了“南洋公学”,而这座学校便是当今上海交通大学、西安交通大学以及位于台湾的国立交通大学的前身。

|杂谈|商海浮沉—盛宣怀(四)

【南洋公学】

而其实在1895年,盛宣怀便在天津奏请设立了一座新式大学,初叫北洋大学堂,后名为国立北洋大学,是今天津大学的前身。

同时盛宣怀认为,“师范、小学尤为学堂一事务中之先务。”在1897年,他建立了中国教育史上第一所新式师范学院和第一所小学,连同相当于大学附中的北洋大学堂二等学堂,形成了中国近代最早的完善的三级学制,为之后新式学制的建立奠定了基础。

|杂谈|商海浮沉—盛宣怀(四)

就是这样一位功绩赫赫的营商之官,却成了大清王朝最重要的掘墓人之一,虽然是他的无心之为。

1911年1月,盛宣怀担任邮传部大臣,总理全国铁路事务,这是盛宣怀事业的最高峰,彼时的盛宣怀手握清朝矿务、铁路、电报等一系列产业的署理权,而李鸿章等洋务大臣早已去世多年,说盛宣怀是当时洋务头号人物一点也不为过。

而在当时,盛宣怀主管的铁路事务是清王朝最棘手的事情,据他自己的话说“乃数年来,粤则收股及半,造路无多;川(四川)则倒账甚巨,参追无着;湘鄂则开局多年,徒资坐耗。竭万民之脂膏,或以虚靡,或以侵蚀。恐旷时愈久,民累愈深,上下交受其害,贻误何堪设想!”

其实就是,虽然各地都在以各种形式办铁路,但都成效甚微,各地所谓“铁路商办”其实徒有其表,七、八年就耗资千万两白银,但修筑的铁路却不超过二、三百里。而盛宣怀自己主持的卢汉铁路却在六年间修筑了1200多里。

而自己的成功却也让盛宣怀受到了自己的蒙蔽,1911年,为了统一全国的铁路,盛宣怀宣布铁路国有,将已经承诺由民间商办的川汉铁路和粤汉铁路路权收回,并且将两条铁路抵押给英、法、美、德四国银行借款600万英镑,作为统筹全国铁路建设的经费。

虽然盛宣怀的想法是好的,但仓促的国有化却严重害了民间的资本,此时四川、广东、湖南、湖北等地已经有大量的民资入股了铁路建设。1911年四川的铁路投资人发起了声势浩大的“维权”,建立了“川汉保路同志会”,这就是著名的“保路运动”。

为了镇压这场“动乱”,清政府派遣了端方前去,却没有想到同年发生了“武昌起义”,端方的部下发动起义,端方被部下杀死,头被割掉,放在煤油桶里到处展览。

|杂谈|商海浮沉—盛宣怀(四)

【盛宣怀】

为清王朝的最后发展费尽心血的盛宣怀却给清王朝捅了最大的“篓子”,当年,盛宣怀被革职永不叙用,盛宣怀逃往了日本,不过这一切都已经没有干系,也是在当年,风雨飘摇的清王朝在盛宣怀这“最后一根下”轰然倒塌。

|杂谈|商海浮沉—盛宣怀(四)

清亡之后的盛宣怀回到了中国,也担任过一些商界职务,包括汉冶萍公司董事长等,但早已没有了当年手握大权的风光。1916年,一代官商盛宣怀在上海病逝,终年71岁,结束了自己大起大落、亲手影响历史进程的一生。

第一个民用股份制企业、第一个电报局、第一家现代银行、第一条铁路干线、第一所高等师范学堂、第一所小学。盛宣怀在中国近代洋务以及近代化的过程中创造了多个第一,铁路、矿产、银行、电报、教育,如果没有他,中国的近代化会缺少许多成就。

|杂谈|商海浮沉—盛宣怀(四)

“终其生未能克服保守政治主张与进步的经济实践间的矛盾。”这是一个对盛宣怀客观但又无奈的评价,作为一个商人为中国近代化付出最大的心血,但同时作为一个大清官员,又终生未能脱开“官”这个窠臼。绝代官商,亦官,更是商。

|杂谈|商海浮沉—盛宣怀(四)

往期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