講述:井陘礦區青橫槓莊會背後那些不為人知的故事

——河北省非物質文化遺產青橫莊槓會紀實


講述:井陘礦區青橫槓莊會背後那些不為人知的故事

“快看——來了,來了!”喊聲過後,人們齊齊的朝一個方向望去。

“嗡——”

隨著頎長的古銅色的“鎓號”發出指令,在“朝山敬香”押槓牌的引領下,懸在槓上的十二盤裝滿了金銀財寶的箱子,在抬槓人肩上“串頂換顛”,變換著花樣。只見前面兩個抬槓的人伏在地上,後面的人用肩支撐著槓桿,兩手隨著音樂擺動著,邊顛邊抬,擺成孔雀開屏的造型;一會兒前面抬槓的人們縮成了小圈,後面的排成大圈,邊轉邊顛,大擺而顫腰,擺成梅花盛開的模樣;一會兒主槓者兩個肩膀各放一槓,後面抬槓的人呈扇形均勻分散開,猶如一隻展翅的鳳凰……隨著一陣陣鼓樂,精彩紛呈的表演讓人眼花繚亂。如山似海的觀者鼓掌和喝彩此起彼伏,連綿不斷,一下子鬧火了人間正月天。

讓人群情激奮的是井陘礦區的民俗花會表演——青橫莊槓會。

講述:井陘礦區青橫槓莊會背後那些不為人知的故事



青橫莊槓會始於清朝同治年間,距今已有150年的歷史。以其宏大而遒勁的古裝表演,再現了隋朝末期楊林派大太保和二太保押運皇槓,卻被綠林好漢程咬金與尤俊達“劫槓”後的喜慶場面。為了不被朝廷追繳追殺,遂將皇槓千里迢迢秘密送往當時山高林密的清涼山好漢寨進行藏匿,而後又送往蒼巖山敬奉三皇姑。

隋煬帝楊廣的三女兒,人稱三皇姑,為救父剜眼斷臂的故事在民間廣為流傳,三皇姑也成為了人們所敬仰的尊老孝親的典範。隨著隋朝大勢退去,三皇姑便來到清涼山修身,後又移駕到蒼巖山。人們為了祈求五穀豐登、家族興旺,流傳下了青橫莊槓會給三奶奶(三皇姑)朝山敬香和“三年兩起槓”的風俗。

講述:井陘礦區青橫槓莊會背後那些不為人知的故事

青橫莊槓會由井陘礦區的青泉村、西溝村、橫南村、橫北村、橫西村、新西村、北西村和井陘縣的東南正村、西南正村、沙窯村、出六里村、冶西村等十二個村莊組成。

因為橫南的楊家出過“歲進士”,當時在整個青橫莊中功名是最高的,所以,推選了橫南的楊家為會首(也稱莊主),橫南——不可動搖的成了世襲莊主。從此,每年正月二十四和三月三都會組織青橫莊槓會活動,且三年一回“大起香”。

正月二十四的槓會表演,路線上只走七個村莊。先是在橫南奶奶廟,向三皇姑叩請,再從青泉村起槓,然後依次是西溝、北西村、橫西村、新西村、橫北村、橫南村。

“大起香”時,橫南莊主和七個村的香頭要向井陘縣的五個村莊的香頭髮出邀請,共同“大起香”。“大起香”時24盤槓同時上街表演。到了三月三向奶奶敬香時,所經之地的村民們架鍋燒水做飯,十分虔誠地歡迎青橫莊槓會隊伍。

這些史料是青橫莊槓會第六代傳承人楊來保口中得知的。

差不多已近七十歲的楊來保,個子不高,臉膛清瘦,後腦門甚大,嗓有銅音,走起路來虎虎生風。一看便是練家子出身。在一家企業當保安的他,在門衛接受了我的採訪。

據他回憶,1990年農曆三月三廟會,青橫莊槓會大起香,1500多人到蒼巖山敬香。途徑井陘縣的胡家灘村時,村子裡的老百姓們自發的從家裡拿出各種食材,支了三口大鍋,給參加大起香的槓會人員熬菜燒飯。每次前往蒼巖山,其他花會都在廟門外排隊守候著,只有等青橫莊槓會來了才正式開啟廟門,由青橫莊槓會打頭朝山敬香,許願祈福。

礦區因其資源優勢及其歷史淵源,外來人口在此集聚繁衍,形成了礦區人的開放包容,熱情好客。我想“大起香”也就寓意著礦區人民的大融合、大團結之意。

至於槓會中斷於何時,為何中斷?楊來保知之甚少,只是聽他的師爺——第四代槓會傳承人溫寬寬回憶,民國21年即1933年,青橫莊槓會進行了最後一次拉會表演,隊伍排開有5華里之長,一千餘人參加了表演。這之後,青橫莊槓會便被歲月塵封起來。

歷經了滄桑鉅變,青橫莊槓會再次亮相時,竟已相隔半個世紀。



時間回溯到1986年。

剛入臘月,橫澗川滴水成冰,天冷得出奇,街上罕有人跡,唯有打在樹梢上的風兀自地吱吱作響。室外清冷,室內可就不一樣了。在橫南村吳保同家裡,土炕邊上盤坐了幾個莊稼漢子。滿屋子升騰著嗆口的菸葉味兒。

其中一個漢子,快言快語地說:“保同叔,今天我們來,是想讓您帶著我們,把咱們村的槓會鬧起來。”

講述:井陘礦區青橫槓莊會背後那些不為人知的故事

吳保同瞅了大夥兒一眼,掐滅用廢舊報紙卷的旱菸,咳嗽一聲清了清嗓:“咋突然想起這事了?從‘破四舊’到現在,多少年沒鼓搗這個了,夥計們也不全了,怕是鬧不起來。”

“叔,現在日子好了,誰家也不為吃飯作難了,我們不能把老祖宗留下的東西丟了。您就幫我們張羅起來唄?”年輕人一邊說著,一邊遞給吳保同一支剛卷好的旱菸。

吳保同使勁嘬了一口,煙便從鼻腔裡緩緩冒出,然後說:“我看看吧。好多傢伙什兒都沒了,要想恢復,困難不小啊。”

“保同哥說的是。”一個年紀老一點的人捋著鬍子附和著。

旁邊的另一箇中年人看起來有些情緒畏難,“都多少年沒弄了,恐怕鬧不起來”。

但多數年輕人不以為然,“只要保同叔肯教,我們一定能學會”。

平時極愛開玩笑的楊洪章此時一臉的誠懇:“保同叔,你就教我們吧。”

吳保同此時捲了第五隻煙吸了,面對大家的期待,不能再推委了,朗聲說道:“大夥說得對,老祖宗留下來的東西,咱們是得趕緊拾起來。”

吳保同話音剛落,大家異口同聲,“你是行家,俺們聽你安排”。

吳保同說:“我看吶,讓洪章(指楊洪章)領著大夥兒幹。我和寬寬(溫寬寬)還有德妮(崔德妮)當指導。”

“沾!”大家一致同意。

講述:井陘礦區青橫槓莊會背後那些不為人知的故事

於是,極富熱情的楊洪章、楊富生、於彥兵、宋東貴、楊來保等人開始張羅槓會。

青橫莊槓會是聯莊會,不是僅憑一個村的力量就能辦成的。為此,橫南村委發起了一次聯莊村會議。商量槓會的籌措和款項問題。橫南村黨支部書記楊金山明確表態,費用由橫南村先行支付,日後再統一結賬。會議開得熱氣騰騰,似與正月新春遙相呼應。張羅槓會的人走村串戶地搜尋道具,召集表演人員。

講述:井陘礦區青橫槓莊會背後那些不為人知的故事

這麼多年沒有排練演出了,參加過槓會表演的老人大都離開了人世,而現有的青壯年基本都外出打工,面臨著有槓無人的問題。這就需要他們去動員更多的年輕人加入到抬槓隊伍中來。令籌委會沒想到的是,村民們對恢復槓會表演熱情高漲,有的人甚至還主動找到楊洪章家,請求他帶著自家孩子學習抬槓或者參加表演。就這樣,24盤槓,48個人按時到位了。從此,橫南的麥場上出現了一群年輕人頂風冒雪排練槓會的身影。

講述:井陘礦區青橫槓莊會背後那些不為人知的故事

1987年正月二十四,青橫莊槓會在橫南奶奶廟正式拉開序幕,跪請奶奶儀式後,隊伍從青泉村起槓了。青泉村的槓始終排在隊伍之首,從來都是“頭盤槓”。因為他們的槓桿比其他村的槓桿長50釐米。拉槓表演過程中,觀眾不但人山人海,路兩邊擺攤做小買賣的人也很多。如果青泉村的槓能過得去,後面其他村的槓也都能順利通過。

循著鏗鏘的鼓樂,“載歌載舞慶豐收”的會標走在隊伍前面,緊隨其後的是彩旗儀仗隊、開道鑼、莊旗村旗,再後是12個香頭組成的槓會執事委員會,四杆大鎓號低沉而又雄渾的向天鳴叫,拉練會、道士會、青橫莊槓會的總帥旗、各村的鼓會紛至沓來。在這隊伍裡,醒目的押槓牌打觀眾面前經過。因起槓在青泉,所以這舉押槓牌的永遠是青泉村人。

講述:井陘礦區青橫槓莊會背後那些不為人知的故事

24盤槓依次排開,抬槓的人腳踩鼓點,雙手叉腰,換槓串槓不用手,動作利索有節奏。槓箱兩側的響環叩擊著裝滿金銀財寶的槓箱,發出“咖噠—咖噠—”聲音。箱頂的坐地猴上下竄動,機敏靈巧,彷彿在向觀眾們傳遞喜悅。由24匹對子馬組成的馬隊出場了,後面是保駕吹歌會,鑾駕會,護駕拉花會,保駕社火等一眾儀仗團體。

整個表演隊伍陣容嚴整,自然有序。楊來保回憶起過往,不禁喜形於色,“當時那個場面啊,非常得宏大,光參演人員就有1500人,來觀看的有數萬人。我們的青橫莊槓會一下子轟動了起來”。

楊來保此話不虛。這是繼青橫莊槓會時隔53年後,涅槃重生的再次精彩亮相。



青橫莊槓會的“槓”字,繁體字為“槓”,意為抬重物的粗棍。抬槓離不開“槓”。可就是這麼一根棍子,卻讓楊來保曾經為之踏破了鐵鞋。

1987年青橫莊槓會再次啟動後,朝拜與表演活動越來越多,抬槓的花樣也越來越紛繁,槓桿磨損多了也就自然壞得快了。眼看著手裡的傢伙事兒就要下崗,而練習和表演是“外甥打燈籠——照舅(舊)”,不能停頓。急在心裡的楊來保連日來食之無味、夜不能寐。為了尋找製作“槓”的木材,成天在村子裡和田邊上轉悠,橫澗的石碾旁、水渠邊都留下了他串串足跡。

要知道選一棵適合做槓的木材談何容易。想要抬動百餘斤重的槓箱,這木材的選擇要密度大、生長慢、有足夠的韌勁兒才合格。所以槓的材質非當地的笨槐樹莫屬。

眼瞅著就要演出了,心急如焚的楊來保已經轉了大半個村子,而需要替換的槓——依然沒有著落。

講述:井陘礦區青橫槓莊會背後那些不為人知的故事

這一天,天剛剛擦亮,他披衣走出家門挨家挨戶地踅摸笨槐樹。眼瞅著東昇的太陽圍著他轉了半圈兒,但還未找到心儀的樹,這讓他十分著急。太陽的金光灑在他臉龐,映照出滴滴汗珠,他卻渾然不覺,只管東張西望地走著。在礦區農村,村民有端碗在大門吃飯的習俗。串了幾十條巷差不多已走到了村東頭兒,他一邊跟端著碗吃飯的老鄉打著招呼,一邊目不轉睛的盯著身旁依次退後的各式樹木。眼看就到了村的盡頭,沒一棵樹讓他心儀,這令他有些心灰意冷。就在“山窮水盡”的當口,一個土坯房的轉角處,一棵大槐樹霎時跳入眼簾——嚯!這棵老槐樹樹幹粗壯,粗得一個人恐怕都環抱不住。他趕緊跑上前,用手輕輕地撫摸樹幹,親暱的如同自家孩子一般。

房子裡適時走出來一位老嫗,“嫂!這笨槐樹是你家的嗎?”楊來保問道。

“嗯,可不是嘛!”老嫗應道並接著說,“俺婆婆說打她進門的時候,就有這棵樹了。它可有年頭兒啦!”

講述:井陘礦區青橫槓莊會背後那些不為人知的故事

“我想……我想,買這棵樹,你多少錢能賣?”楊來保怯生生地問。

他喏喏地問,底氣顯得不足,一方面怕人家不賣,另一方面怕自己買不起。目測這樹,沒個一千大幾的鈔票估計是買不下來。

下意識摸了摸衣兜的楊來保立刻變得憂心忡忡。他的腦海裡又一次閃現出過往——這麼多年,槓會添置道具都是自己和幾個香頭墊錢甚至貼錢置辦的,媳婦兒為此沒少跟他鬧彆扭。

這次打算買樹置槓的事,壓根就沒和媳婦兒說。這怎能不讓他憂心呢?

老嫗的話打斷了他的遐思,“那可不沾,俺們家的(指丈夫)沒在,我可不敢賣。”

“這……他啥時候回來?我在這等他問問。”回過神來的楊來保席地而坐,依靠在槐樹上,好像怕路人會把樹順走似的。

“你弄這樹做啥?”老嫗問。

“做槓。”這兩字一出口揚保像打了雞血似的提起了精神:“我們馬上去蒼巖山過廟。為了讓三皇姑好好看看咱們的槓會,我們練了好一陣子了,就是這抬箱的槓快壞了,就怕堅持不到去敬香了。”

“你等等昂。”老嫗說話間,扭身進門去了。不一會兒,老嫗跟老頭兒一起出來了。

“來保,媳婦兒說你又張捯鬧槓會啊?”老頭兒一邊說著,一邊上前拍著大樹“這可是好事。你鉚了這樹去做槓吧。只是這樹是老人留下的東西,我還有兄弟姊妹們呢,你少給上點,是那麼個意思就行了,我也好交代。”

楊來保一個機靈站了起來。“真噠?!”

“你看你。我笨手笨腳的,怕是也學不會抬槓了,但能出點力,支持咱們的槓會,絕不說二話。”

楊來保低下了頭暗自尋思著,要給多少錢合適呢?“你給上500塊錢吧。你看沾不沾?”老頭兒跟楊來保商量道。

“沾!可沾哩!”楊來保咧著嘴答應著,心想真是撿了個大便宜啊。“我這就回去拿錢,後晌帶人來砍樹昂。”

楊來保話別了老兩口,就朝家的方向跑去,越跑步子越慢,越跑越沒有底氣,他還沒想好怎麼張口跟媳婦兒要這500塊錢呢。為了辦槓會用錢,能編的理由都用過了,真是想不出什麼好藉口了。眼瞅著就到家門口了,他還沒想好應對之策。喲!家門上著鎖,媳婦一定是出去了。他索性開開門,溜進上房,悄悄打開炕箱,取出500塊錢,又賊一樣地逃了出來。氣喘吁吁地回到了老槐樹前,毫不猶豫的把錢㩙給了老兩口。這下,心裡踏實了。

講述:井陘礦區青橫槓莊會背後那些不為人知的故事

交完錢,他興奮得不得了,走在路上,覺得陽光格外地溫馨,夏風格外地涼爽,自己的腿也格外地輕鬆。不一會兒招呼起十幾個年輕人並借來一輛拖拉機,七手八腳地砍倒老槐樹裝上車運到木器鋪,在那裡做了9副槓。槓,打磨光滑後,他又用油彩粉飾了一番,在漆好的紅色底子上,按照老規矩標註“眾神退位”。

有了這上好的槓,楊來保和他的夥伴練得更起勁兒了,演得也更投入了。

時至今日,楊來保的媳婦也沒提過這500塊錢的事。她知道丈夫拿這500塊錢置辦槓會的物件了,既然不已成舟,何必再去糾纏呢。

楊來保表現出對媳婦兒歉疚之感,“家裡的錢本來就不寬裕,我一下子拿走500塊錢,這麼大的數目她能不知道嗎?她雖心疼錢,但感覺我把錢用在了正經地方”。楊來保說到這兒,臉上不經意地露出一絲慚愧的笑容。

有了聯莊村這淳樸這熱愛這執著,青橫莊槓會才得以在礦區的金盆寶地上發揚光大。



90年代初,青橫莊槓會已經聲名遠播。

1995年,青橫莊槓會收到了來自河北省群藝館的邀請。作為民間花會表演節目參加中國第五屆吳橋雜技藝術節開幕式和河北民間花會展演活動。消息一出,幾個村子都沸騰了,這可是槓會第一次真正地走出家門。為了確保槓會的精彩亮相,礦區文化館請來了石家莊市群藝館的石淑慧老師為其編導和排練。

為了使抬槓更有藝術性與觀賞性,石淑慧老師根據傳統的抬槓動作,結合現代舞蹈與體育,設計編排了孔雀開屏、梅花盛開、頭頂泰山、鳳凰展翅、二龍聚首等表演動作。組織精挑細選了12盤槓的表演人員,在橫南的操場上緊張排練了20多天。要說這抬槓本身就是一個力氣活,抬著百斤重的槓箱,腳下踩穩鼓點,還要排練出好看的動作,堪比張飛繡花,實屬不易。可在一身汗接一身汗的艱苦排練中,沒有一個人喊苦喊累,因為他們心中有夢,這個夢就是讓青橫莊槓會的走出去、傳下來。

講述:井陘礦區青橫槓莊會背後那些不為人知的故事

石老師編排了統一的音樂節奏,以樂器“鎓”的號聲為主,伴以鼓、小笛的聲音,四拍一節,和諧共鳴,與抬槓表演相協調。

樂器“鎓”是一種古老的樂器,形似西藏喇嘛吹奏用的法號。當時,槓會用的“鎓”歷經50多年的風雨滄桑,已經跑風漏聲了,很難再登上藝術節的舞臺。香頭們商議後,決定購置新“鎓”。因為楊來保和王貴元比較熟悉“鎓”的構造,村裡派遣他倆去尋找“鎓”。於是,他們踏上了西進的列車。在那個物質匱乏的年代,根本就沒有今天這樣便利的交通條件。他們坐了綠皮火車,倒了大巴車,換乘了犛牛車,終於到了青海。

但青海竟沒有“鎓”。傻了眼的兩人不禁面面相覷。

沉默了好一會兒,楊來保鼓勵王貴元說“別洩氣,咱們就是出來買‘鎓’的,不把東西帶回去,怎麼跟大夥交代呀。”蜷縮在小旅館終究不是回事,為了節省時間,兩人決定分頭行動——一個人出去找製作“鎓”的廠子,另一個人在旅館裡畫圖紙。在人生地不熟的異地他鄉兩人度過了最艱難半個月。試想,畫圖紙的人從沒有制過圖;出門尋找的人聽不懂半句青海話。這尋鎓之旅是多麼的無奈!可有誰能想到,他倆兒愣是在青海定製了四個跟家鄉一模一樣的“鎓”,並安全地運了回來。

1995年10月28日,青橫莊槓會正式亮相開幕式。表演者動作一絲不苟,表演舒張大方。精湛的技藝驚豔了會場。開幕式結束後,青橫莊槓會的隊伍幾次被沿路的熱心觀眾攔截,要求再給表演。為了不負群眾期望,他們又拉開架勢即興表演,立刻又吸引了周圍群眾,就連汽車司機也停下車來駐足觀看。掌聲、歡呼聲久久在省會的街道上空迴旋。

這次槓會的亮相不僅給觀眾朋友們留下了美好回憶,而且還在全省一炮而紅。



自參演吳橋雜技節開幕式後,青橫莊槓會保留了12盤槓的表演形式。目前的24名錶演者中,最長者已68歲高齡,最小者30歲。為將這一文化瑰寶傳承下去,楊來保在眾多表演者中,已精心培養出青橫莊槓會第七代傳承人楊永東、孫海明和楊磊。三人跟著師傅學技藝,學操行,學尚德。

講述:井陘礦區青橫槓莊會背後那些不為人知的故事

2015年初冬,準備參加年末的全市非遺展演,楊來保早早的集合起徒弟們在教練場上開始了訓練。天寒地凍,年輕人練了幾天便漸漸懈怠了。偏偏老天爺又簌簌地下了一場大雪,讓教練場披上白花花的棉被冬眠了似的。大雪蓋地練不成了。年輕人偷著樂,可楊來保卻坐如針氈,他去村委會領來了鹽,灑在教練場上,小半天兒的功夫,教練場上的積雪就基本融化。他趕緊通知大家集合訓練。

“鎓”號響起來了,槓箱抬起來了,八字步邁開了。人們正練在勁頭上,只聽“誒呀!”一聲,循聲望去,楊來保重重的摔倒在地上。人們看到,在他摔倒的地方有一片未溶解的冰。大家趕緊跑過去,七手八腳把楊來保攙扶起來急匆匆地送往醫院。

“怕是摔到骨盆了。”醫生斷定。

一心惦記著排練的楊來保,忍著劇痛對大夥兒說,“你們趕緊都回去訓練,別管我。過兩天我過去檢查你們。誰也不能掉鏈子昂。”

養傷在家的楊來保哪能躺得住,第二天就倔強得非讓孩子們帶他去教練場看訓練。家人們拗不過他,開著車把他送到了教練場。看到師傅來了,大夥兒都驚訝的目瞪口呆。關切的話沒說上幾句,就迅速投入到了緊張的訓練中。他們知道,在師傅的心中“槓比天大”。只有把槓表演好,傳承好,才是對師傅最好的安慰和報答。

講述:井陘礦區青橫槓莊會背後那些不為人知的故事

青橫莊槓會歷經百餘年幾代人的傳承,如今,在第六代莊主楊來保和第七代傳承人楊永東、楊磊、孫海明的共同努力下,2007年6月青橫莊槓會被評為市級非物質文化遺產,時隔十年之後,2017年3月被河北省人民政府評為省級非物質文化遺產。

講述:井陘礦區青橫槓莊會背後那些不為人知的故事

楊來保和他的徒弟們懷著對地方民間藝術的摯愛,正踏雲追月向夢的征途競發……



講述:井陘礦區青橫槓莊會背後那些不為人知的故事

作者簡介:王志紅,女,1987年7月出生,研究生學歷。河北省散文學會會員、河北省詩詞協會會員,石家莊市井陘礦區詩詞楹聯協會秘書長。愛好文學創作及朗誦、主持,作品散見於報刊雜誌。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