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史記憶丨與北大同歲的“作新”(上)

文史记忆丨与北大同岁的“作新”(上)

【編者按】“小鄒魯”金華,文化資源豐富、地位獨特。為充分挖掘、展現這一豐富的資源,提升浙中生態廊道的文化內涵,金華市政協文史委聯手市社科聯、市方誌辦、市文物局、市檔案局、市婺文化研究會和金報全媒體中心、金華晚報、浙江新聞客戶端、金華之聲共同推出“文史記憶”,尋找八婺共建共融共享共贏的文化力量。

金華老百姓俗稱的金中,創建於1902年,始名金華中學堂,歷史悠久,至今百有餘年。其間幾經更名,數度搬遷,而絃歌相繼,薪火不斷。校名先後為金華府中學堂,浙江省立第七中學、浙江省立金華中學、金華中學、金華一中。民國時期校址在鼓樓裡,解放初在酒坊巷,1958年遷至金華縣蔣堂,1993年遷至八一南街301號,2004年再遷至金東區地塊光南路1588號。

文史记忆丨与北大同岁的“作新”(上)

金華老學堂之最年長者,當屬“作新中學堂”了,它是興新學的大哥哥,與不久前辭世的世界最長壽女性付素清老人共壽。

作新中學、成美女中、新成中學、金華初中、金華一初、反帝中學,這些學校在哪裡呢?不知道。其實,這些都是現今的金華五中在不同歷史時期的校名。我的外甥女李娜,就畢業於當年的反帝中學。

清光緒二十四年(1898年),美籍女傳教士李福麗來金,在市區江北雅堂街南芝麻山頭(原浙婺小劇場)創設“洋學堂”,初名為“作新學堂”,是金華五中前身之雛形,距今已有118年之久了,絕對是金華境內最悠遠的老學堂,她與大同歲。

學校初創時期,男女兼收,三年後才分設男女兩校。男校取名“作新學堂”,寓意“今日新,明日新,日日新,作新民”的耶穌教義。當時學堂無明確學制,“課以英算文史及格致(相當於今之理化)諸科”。低年級(初一)除國語外,有英文、數學、聖經等;高年級(初三)學生英文加授《華英進階》第五冊,數學授以《形學》及《八線備旨》等。金華附近紳士及提倡維新人士紛紛送子女來校就讀,該校“遂成為浙中講求新學唯一之學府”。民國元年(1912年)廢科舉制度,學制漸臻完善。民國8年(1917年)改“作新中學堂為“金華縣私立作新中學”,四年畢業即可報考大學,比現今學制還短。直至民國14年(1925年),舊學制結束,學校確定為三年制初級中學。

1937年抗戰爆發,敵機相繼轟炸金華城,作新中學遷至湯溪洋埠上課。1942年5月,金華淪陷,學校被追遣散停辦。

1946年2月覆校,校址仍設芝麻山頭,校務與成美女中合署兩塊校牌,一個班子。其校歌唱:根源同一脈,何一分彼此,願從茲努力,開學府光榮。

文史记忆丨与北大同岁的“作新”(上)

作新中學教學樓

同年9月,設作新中學分部,地址在雅塘街避聖巷。1949年9月,學校由人民政府接管,校務與成美女中分開,各自獨立。1950年1月,作新與成美合併,稱新成初中,校址設在天長巷原成美女中所在地。1953年改私立為公立學校,稱金華縣初中。1954年改稱金華一初。“文革”中因有“帝國主義傳教背景”,革命風暴,摧枯拉朽,更名為反帝中學。至1971年定名為金華第五中學。2004年8月,學校由天長巷整體南遷至八一南街301號原金華一中校址,開啟了新徵程。有道是:百年校史傳佳話,嘔心瀝血育新苗,芬芳桃李滿天下。

原作新中學有過嚴世松、樓金、肖慎德等知名校長和教務主任,傑出校友有傅東華、陳德清、方豪、陳炳根、汪根年、劉冠雄、單永航、杜自弘、葛政、沈莉珠、唐林華、吳根土、倪繆根、方金爐、胡豐等等,群星閃爍、人才輩出。現任校長張震雷將“作新成美”確定為金華五中的新校訓,把“作教育之新,成師生之美”確定為該校今後的辦學理念,實在是繼承傳統的高明決策。

家父李吉皆曾於民國初期(1919—1922年)在作新學堂當過教師,任教國語和數學,為師十分嚴厲,他性情孤傲,表情嚴肅,學生大多對他敬而遠之,甚至害怕。他有很深的國學功底,對自然科學也很推崇。但教法陳舊,堅守一言堂的信條。他的所作所為阻礙了學生活潑好動的天性和自由健康的成長。但話說回來,家父為師,永遠遵循著“嚴格與寬容皆為美德”的教育理念,備課一絲不苟,寫字畢恭畢正,上課聚精會神,力求“講準、講對、教懂、教會”,這總算認真負責的吧。像家父這樣一位高學歷的老舊知識分子居然能在相隔幾十年後的1953年獨自在城區四牌樓一條弄堂裡辦高小補習班,任全科教師,第二年全班50名學生有45名考上了初中,實在了不起,其中就有55歲時成為語文特級教師的俞雅琳。很遺憾的是在作新成美兩校的舊檔案中已找不到家父的名字了。

文史记忆丨与北大同岁的“作新”(上)

我同父異母的二哥李炎,當年就是家父的學生,並畢業於作新中學。後來在金中讀高中時遇上了金華淪陷,逃難在鄉村各地,不幸身患肺疾而身亡,年僅20虛歲,臨終前連想吃幾顆花生米都未能如願。

作新初創時為教會學校,是舊中國半封建半殖民地社會的產物。隨著中國人民解放事業的勝利發展,學校也曾播下過革命的火種。

1947年2月,中共閩淅贛地委城工部派地下黨人鮑良玉前來金華,落足作新,任動植物教師,負責做知識分子的統戰工作。他聯繫一些進步師生,如陳德清、張光等,經常與他們接觸談心,講解放戰爭形勢。晚上,常給一些傾向進步的學生介紹紅色書刊。當年年底,鮑良玉的舉動被校方察覺欲解聘他。他主動撤離學校,而由他播下的革命火種卻沒有熄滅。

1948年底,中共地下的外圍組織金中大眾讀書會,開始在作新中學物色並發展進步學生。首先參加的是季允中。1949年上半年,作新中學的讀書會已發展到6人併成立了小組。在地下黨領導下,學習和宣傳革命理論和黨的政策。

文史记忆丨与北大同岁的“作新”(上)

1949年2月,鮑良玉化名林山,再度來到金華,在新成立的麗澤中學任教。他的主要任務是做地下統戰與策反工作。他經常秘密來作新,在師生中宣講解放戰爭形勢。金華解放前一個月,解放軍就要進入浙江的消息傳到學校,不少師生為此歡欣鼓舞。4月底,金華城內反動當局面臨崩潰,作新大多數師生不聽國民黨的造謠和煽動,臨變不亂,堅持上課。

解放前一天晚上,陳德清住進學校,親自帶領部分男女學生巡邏守夜,護衛作新。在整個解放過程中,學校財產沒有絲毫損失。5月7日凌晨,槍聲大作,人民解放軍攻克金華。待槍聲停止,作新中學部分師生約五六十人自發大膽地走上街頭,熱情鼓掌歡迎浩浩蕩蕩進入金華城的解放軍。從此,學校獲得了新生。

解放月餘,1949年6月18日,作新教師畢衛華、張樹英、王雲蘇、工友邵阿根及學生童聚寶、金兆連、吳宗英等8人,進入人民解放軍軍政幹校,直接投身革命。

1950年1月,在校董會董事長徐君賜主持下,將作新、成美兩校合併,取名新成中學。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