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东新高考改革给考生带来哪些困惑和改变?

老魏说高考


随着山东高考改革的到来,对于习惯了传统高考的山东学子面临着一个机遇和挑战。好多考生及家长都感觉困惑与茫然,改革是大势所趋,作为学子只有适应和改变,才可以在新一轮改革中站稳脚跟,着眼未来。下面魏老师就改革带来困惑和改变做以下解读:

一、 学生选课是从兴趣能力出发还是从功利性出发。为了能考高分数,大部分学生不会从兴趣爱好选课,而是从功利角度选课。只要科目对我未来高考录取产生最大效益,我就选哪门课;所以对于山东考生,只有一次等级考试,只有拿到高分才最现实。

二走班教学带来的难点与困惑。学生在选择3科目时,除考虑成绩之外,还要考虑一些高校专业所要求的选考学科,使得学生的选择更加多样化和分散;所以学生上课就无固定班级、无固定同学、无固定教室,给学校组织教学及管理带来很大难度。新高考不仅对高考科目提出新要求,也对学校资源整合,教学管理,师资培养各方面提出新挑战。

三、学生和家长对于高考志愿填报缺乏选择的依据。高考改革后,高中与大学之间的联系更加紧密,但志愿填报也会相应的改变,学生和家长均感觉难度加大,疑虑增多;所以希望有关高校和教育部门尽早考虑和处理,为学生和家长缓解压力。

总之,高考改革,势在必行,学生和家长应该正确对待新高考改革,采取积极配合的态度迎接新挑战,新高考改革将惠及每个考生。

我是魏老师每天晚上20点在今日头条直播高考志愿填报,请关注老魏说高考,给你讲最通俗易懂的高考志愿填报!!!


老魏说高考


山东省新高考改革方案,不仅仅给学生带来了困惑,给家长,甚至学校高层管理人员,普通一线教师都带了很大的困惑和困难。甚至高校也必须提前做出相应的改革。我接触的一些高校教师,尤其是高校招生相关部门对于如何录取,什么标准都比较模糊。因此,这一轮的高考改革,引起了广泛的议论讨论甚至质疑。

具体来说困惑和质疑有这么几个方面:

第一,高考科目选择方式理论上有多达几十种组合,这种不同学科之间分数的比较是否科学合理?虽然是最后不同科目之间会换算成与成绩名次相关的分数,但是权重比是否科学合理?率先改革的江苏浙江不是出现了重大的问题吗?根据山东省选课数据,有些学科选课比只有百分之十左右,而有的高达五六十。人数上的巨大差距,再如何换算也是人为主观性比较强。

第二,学校能否提供选课要求的条件?质量能否保证?各个学校是否具备了这个条件?虽然上级主管部门一再强调,必须满足学生的选科自主权,但是实际情况是学校没有这么多的教学空间和师资。有些学科组合只有几个人十几个人,如何组班如何配备任课教师?有些学校直接限定了组合方式,这也背离了高考选科的初衷。

第三,新高考实行的选科组合制度变革,还直接影响了高考志愿的填报。因为不同选科,就限定了所选专业和学校。也就是说,一旦你选择了这些学科组合,就意味着你只能报考某类学校某些专业。这也就几乎等于还没高考就已经限定了你今后的学校和专业。这等于给自己没了选择的余地了。不像之前,各个专业不会受到很大限制。因此,一旦选科确定下来,就意味着很多类学校和专业就没机会录取了。

当然政策可能会不断调整完善,但是,详实的规则规划没公开或者没制定出细则,就会存在漏洞和不确定性。家长和社会的疑虑就不会消失。

希望对考生和家长有所帮助。(骨感教师)



骨感教师


高考改革是教育体制改革的重要内容,按照政策三年早知道惯例,新高考改革从2014年上海、浙江首批试点,到2017年北京、天津、山东、海南四省市第二批启动,再到2018年暑假过后,广东、福建、湖南、湖北、重庆、江苏、河北、辽宁8个省启动第三批高考改革试点推广。


新高考改革推行如何?从当前来看,原本2018年启动的第三批新高考改革试点省份从18个锐减到8个,10个改革试点省份推迟启动时间,这一信息表明,新高考改革方案遇到了问题。哪些因素制约着新高考改革推广?

首先,现有高中教育资源滞后于新高考改革方案所需。

1.实行走班制的新高考改革对高中教育资源要求更高。从新高考3+3方案设计看,高考科目从过去的文理科两大类,变成按兴趣和特长分类的语数英+自主选科N类组合。新高考改革打破了高中学校原有的固定班制管理,实行走班制教学。走班制需要更多的师资和教室等教育资源,满足选科不同的学生同时进入不同教室上课。而当前高中教育现状与新高考改革的要求还有差距,个别地区甚至相差甚远。


2.各地高中教育资源的不平衡,又进一步制约着新高考改革推广。不同省市、同一省份内部,城乡之间,重点学校与普通学校之间,教育资源以及政府资金投入和各种办学力量的不平衡直接影响新高考“分类考试、综合评价、多元录取”的客观公平。

3.新高考选科需要专门的人生规划老师,帮助学生了解自身兴趣和特长,做好学科与专业,专业与职业之间分析,完成职业人生规划。

其次,新高考改革的“两依据、一参考”录取原则的制度设计,如何保证科学、客观、公平。新高考改革根据“两依据、一参考”原则,实行“分类考试、综合评价、多元录取”。

其一,记入高考成绩“两依据”之一的语数英三科,按高考统一试卷的实际考试分数计入总分,客观公平;但选考科目按等级赋分计入高考总分,着实令考生困惑。现实中,各选考科目难易程度的等级设计,赋分点的确定,以及不同学科间高考分数的比较与参考,还存在很多不确定性因素。



其二,录取原则的“一参考”中综合素质评价如何考量,思想品德,身心健康,艺术素养等合格性评价会不会流于形式,最终形同虚设;或者各学校在给出合格性评价时会不会存在人为主观因素,将不合格评为合格。


第三,浙江和上海作为高考的首批改革试点,改革过程中出现的新问题令人担忧。其效果并不尽如意,改革中暴露的问题有待改进。来自首批高考改革试点的效果不尽如人意,改革中暴露的问题有待改进,这些问题未解决之前,边推广边完善,令考生对新高考改革担忧。这种担忧除了对新高考本身的不适应外,更多的担心是自己成为新高考改革的牺牲品。

高考机制改革势在必行。社会需要更加客观、公正、公平的高考选拔机制,新高考改革的初衷是好的,但高考改革关系千家万户,关系国家未来,可谓牵一发而动全身。高考改革经受不住失败和重大失误,没有十分的把握和更优的方案,改革谨慎为好。


果壳中的宇宙118


中国人讲究执两而用中,中华文化也绝不缺乏创新精神。改革是为了革除弊端,让事物保持鲜活的生命力。目前,教育尤其是高考制度中最大的弊端是什么?走班能解决的到底是什么问题?相信高层设计者的头脑肯定比我们凡夫俗子要强大得多。但是,如果不从根子上深挖,而只在形式上修修剪剪翻新花样,也会初心不保,甚至事与愿违。因此,教育改革更应该慎重行事。

例如,如果不能大幅度,当然是合理的,降低高考数理化的难度(经验之谈,此处不做论证),那么,无尽的课外辅导便只能从地上转为地下,而且费用只能越来越高,老百姓的负担也只会水涨船高。要知道,留给学生最好的礼物一定是对于学习和探索的兴趣,而不是急功近利的一时的成绩。看看现在的小学生就一目了然。否则,对于学习的恐惧和厌恶必然会如影随形。这一点,看看高校里大部分学生的学习状态就开悟了。

“物有本末,事有终始。”

走班制是为了配合高考改革的学科选择。表面上看起来是学科选择决定了以后的专业和职业选择。但从职业发展规划的角度看,这却是本末倒置。

正确的方法应该是“以终为始”。

即,先基于个人的职业兴趣(非指一般兴趣)和能力(非指一时的学习成绩)确定未来的职业方向,并在此基础上结合个人的学习情况确定学科选择。这是学习者的原动力所在。相反,如果只是基于目前的成绩情况进行学科选择,不论走班与否,其学习的持久性和耐挫性是值得怀疑的。

正如《大学》所言之为学七次第:知,止,定,静,安,虑,得。


零心大川


新改问题太多,3+3最垃圾,3+1+2好一丢丢,3+2+1又好一点点,但是都不是最佳方案,高考为什么一定要凑齐不相干不可比的三门课程呢?

能否推广可以先看下试点省份。试点省份暴露的问题解决了,再扩散到其他省份,强行推广就是带病推行啊。。。

那现在的新高考存在哪些问题呢?

1、科目无关联,比如本来生化不分家,政史地不分家,现在为什么一定要凑齐3个不相干的科目呢?任意组合注定出不了大师

2、物理没必考,工业科技类生源基数远远达不到80%的基本要求,另外物理作为素质训练核心课程却不必考,还谈什么素质教育呢

3、物理分值低,十年物理不如两年背诵类副科好拿分,弃物理趋之若鹜

4、英语分值高,英语是孤立的工具科目,分值竟然比物理还高,全民苦背单词占用了太多素质训练和实践创新的时间

5、背诵类必考,一个优秀的理科生必须投入大量精力在背诵类副科上才能不落选,这是人才不能脱颖而出的主要原因

6、背诵分值大,文科类答题和评卷主观影响大,少做个题不影响啥,少背段话就可能落榜啊,但是那些开卷百度都能查到的东西与能力有毛关系

7、选文比例高,晨读加倍,大家都在朗朗背书,这哪是在搞素质教育,哪是在搞科教兴国,洋人是不看你嘴皮子功夫的

8、两考制问题,除非考满分,不然都得两考,负担更重,且两考试题没有可比性,必然影响公平

9、赋分制问题,其实理科优秀文科不差就是我们需要的人才,但是不行的。因为大家都背的很好,你的政治历史地理虽优秀但只能按低分算,文科赋分会刷掉不少科学家啊

10、物理保障机制的局限,年年保障,不对物理高标准严要求,反倒按最低水平算,理念有问题啊,这明显是把科教兴国废弃了啊

11、自主招生,立法执法要分开,本可以在高考框架内通过优化高考科目组合和题型设计解决,而现状高校自导自演,虽堂而皇之却也暗藏猫腻。降分太大数量太多已严重破坏公平

12、综合素质评价,素质除能力以外的部分根本无法客观评价,现状又由底层分散操作,必然导致堵不住的漏洞,一发不可收拾,严重破坏教育公平

思路错了,就是南辕北辙。试点没通过,莫如不改啊。。。

3+3既没有科学性,还引入很多问题。其实高考科目组合多根本不是目的,更不是必需的。而危害最大的问题就是弃物理重文科、轻能力重记忆!

物理是最佳的素质训练课程,也是素质教育的核心课程,新改去物理效果显著。另外6选3科目间没有任何关联,投入产出价值也没有可比性却都是100分,显然是不合理的,而大师之路也止步于此了。。。

我们天天在喊素质教育。素质包括品格和能力,品格是可以持续训练的,但却很难客观评价。而能力即可以持续训练,也可以客观评价。

所以,素质教育之品格,训练在平时,做足过程即可。而素质教育之能力,关注结果,需要考试。高考就是对素质之能力的客观评价。

从科目的角度看,我们需要的人才,就是接受过初高中全科教育,有较强的沟通能力逻辑思维和科学素养,又在专业领域和专业交叉领域有较强技能的人,只有这样的人才能成长为大师,才能担当重任。

最佳方案:初高中全科教育。高考除翻译和艺术体育专业外,语文数学物理必考150,然后生化、计算机、政史哲地三选一,英语自由选择仅对成绩前10%的学生给予最高20分的加分。统招时按对口专业和规划比例录取!

*初高中全科教育加高考物理必考,这样就从形式上实现了文理不分科,避免了传统教育模式下的纯文科偏科现象。有人可能会说,文科生考物理成绩一定很差,是的,但是大家都不好,所以也就没什么了。但是如果哪个文科生物理成绩也不错那自然会有优势,因为这说明他不仅仅会写文章,更懂得如何科学地写出一篇更有价值更禁得起推敲的文章。而对于那些理转文的学生,这种跨界更是值得鼓励的。。。

而3+3新改,首先初衷就有问题。理科生听不懂政史的极少,文理分科的问题不是理科生不懂政史,而是多数文科生数理水平停留在初中甚至初中前阶段,科学素养太差,培养的都是一堆偏才废材。万一这些人夸夸其谈做了领导,就很可能成为国家和企业发展的阻碍。空谈误国,实干兴邦啊。文科课程退休了都能学,实际上相当比例的理科生最后都成了通才,但新改为了挽救文科生而去牺牲优秀理科生的受教育权利,愚蠢啊。。。

然后是让学生自由选择科目。方向自选可以的,但是科目任选就是没考虑科目间的关联,所谓生化不分家,政史哲地不分家,你让学生任选科目懂生不懂化,懂政不懂史,懂史不懂地,这选出来的都是啥?四不像的庸才。不利于大学的进一步培养,更别指望在专业领域和专业交叉领域做出新的发现,大师之路到此为止。

怎样去设计一个好的高考方案?要从培养目标和知识结构的顶层考虑。

高中的目标是什么?是培养一个合格的社会人,不要求多专,但不能偏科,不能是某个方向的白痴。就是说文理艺体啥都懂一些,这样离校后不至于偏置,还可以继续自学所有感兴趣的领域。

大学的目标是什么?是一个具有较强的沟通能力逻辑思维和科学素养的学生,同时在专业领域和专业交叉领域有一定技能的学生。缺乏基本素养难堪大任,缺乏专业技能难做事情。

知识结构上看,物理是科学的代名词,也是素质教育的核心课程,本身就覆盖了很多领域,配上计算机更可以如虎添翼。生化不分家,懂生不懂化药水配不明白,懂化不懂生就不好评估化工对人的影响。政史哲地更是人文四杰,都通才能洞悉人文地理,古为今用,洋为中用。而英语则是一个孤立的工具科目。

所以问题就很清楚了,语文数学物理150作为必选科目,考察一个学生的基本素养。计算机,生化,政史哲地是三个可以自由选择的方向,考察一个学生的知识背景。而英语则可作为自由选择科目,仅对成绩前10%的学生给予最高20分的加分。

现状!!!物理课是非常非常重要的课程,也是素质教育的核心课程,6选3后没人考了。选考的人不说80%,60%都不到。还谈什么科教兴国,素质教育呢。。。

十年物理、五年化学、三年生物、两年地理啊,政治历史看看新闻联播三国演义觉悟就上来了,老了都能读史记。而这些文理科目分值居然是一样的?用脚趾头想都不合理。

为什么会有所谓的“文科生”存在?为什么会有很多人觉得物理难?这根本就不是天生的,其实是因为理工教育没有从娃娃抓起,很多孩子早早垮掉了啊。。。

末了,了解一下各国的STEM教育计划,对比下现在的新高考。

STEM代表科学(Science),技术(Technology),工程(Engineering),数学(Mathematics)。STEM教育就是科学,技术,工程,数学的教育。在国家实力的比较中,获得STEM学位的人数成为一个重要的指标。美国政府STEM计划是一项鼓励学生主修科学、技术、工程和数学(STEM)领域的计划,并不断加大科学、技术、工程和数学教育的投入,培养学生的科技理工素养。



火狐520


山东高考改革,使山东学子面临了一个机遇和挑战,唯有适应和改变,才可以在新一轮改革中站稳脚跟,着眼未来。别无选择!


临沂如意物流配载中心


其实总的来说并没有什么困惑,该学的还是要掌握,否则就是知识的缺失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