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首要了皇帝性命的“反诗”

(以下为个人观点,欢迎交流、点赞、吐槽,如果您觉得还有意思,请点击右上角"关注")

一首要了皇帝性命的“反诗”

说起题反诗,大家都知道那可是大逆不道的大罪,自己性命不保不说,全家全族身家都堪虞。历史上最有名的反诗当属黄巢的那首《不第后赋菊》——

待到秋来九月八,我花开后百花杀。冲天香阵透长安,满城尽带黄金甲。

真个是霸气侧漏!

还有就是宋江在浔阳楼题的那句“敢笑黄巢不丈夫”。这样的反诗都是失意落魄者发泄心中不满的语言,有点类似今天的吐槽,一般都是底层向高层传达不满的一种方式。为什要说一般呢,因为这里还是有个例外,就是皇帝也有题反诗的时候。贵为天子,万人之上,九五至尊,怎么会题反诗,反谁呢?历史就是这么有趣,当皇帝之上还有更有权势的人时,皇帝也会题反诗。这位皇帝就是曹操的曾孙曹髦。

曹髦(241年11月-260年6月)字彦士,豫州沛国谯县人,三国时期曹魏第四位皇帝。魏文帝曹丕之孙,东海定王曹霖之子,即位前封为高贵乡公。嘉平五年(254年),司马师废齐王曹芳后,立曹髦为新君。

曹髦上台时,司马家族经过父子两代人的不懈钻营,不仅掌握了魏国的核心权力,而且积累了大量的人脉资源,权势熏天,皇权已然旁落,天子变成一个遮羞的花布。可偏偏曹髦又是一个年轻有为的皇帝,长期被司马家族压制,一腔热血没处释放,不甘心的心理挂在脸上。公元259年,有谣言说有人曾看见兰陵井中有一条黄龙出现,大家都认为是不祥之兆。龙不应是井中之物,龙困井中自然就放不开手脚,小皇帝于联想到自己的遭遇,不由得诗情大发,便作了一首《潜龙诗》。内容是这样的:

伤哉龙受困,不能跃深渊。

上不飞天汉,下不见于田。

蟠居于井底,鳅鳝舞其前。

藏牙伏爪甲,嗟我亦如然!

大意是感叹龙受困于深渊之中,上不能入云霄,下不能见到大地,卷曲于井底,忍受泥鳅黄鳝之类在面前乱舞,不能不收敛锋芒,这不是跟自己一样嘛。

知道要收敛锋芒很好,可你不能拿出来到处宣传呀。低调的人会到处宣传自己很低调吗?更何况,诗中还把司马家族比喻成在自己面前乱舞的泥鳅黄鳝,这不是赤裸裸的羞辱又是什么。对待比自己强大的人,不仅不收敛锋芒,还当众打脸,这无异于自寻死路。所以此诗一出,曹髦的结局也就基本确定了。

不过司马家族毕竟是百年老店,做起事来手段老辣,非小皇帝可比。皇帝虽然只是一块可有可无的花布,但毕竟可以遮羞,所以不能由自己亲自拿下。司马昭的办法就是逼你就范。“反诗”事件后,司马昭在各种场合都不给曹髦好脸色看,甚至在朝堂上大声呵斥皇帝,完全不给面子。下面个个大臣要么噤若寒蝉,要么干脆站在司马昭一边。面对这样的局势,司马昭与曹髦之间最后的窗户纸算是捅破了。曹髦毕竟是血气方刚的年轻人,很容易冲动,决定先下手为强。260年的4月,皇帝曹髦亲率仆从百余人,驾车辇杀奔司马昭府邸,准备除奸。毫无经验的皇帝带着些许没有战斗经验的仆从,对阵威震天下的帝国军队统帅!司马昭笑了…结局很简单,司马昭亲信贾充指喽啰成济一刀结果了小皇帝的性命!

陈寿在他的《三国志》里评价曹髦说:“高贵公才慧夙成,好问尚辞,盖亦文帝之风也;然轻躁忿肆,自蹈大祸。”一个年轻的皇帝,一个有才的皇帝,因为一首诗而丢掉了性命。轻躁岔肆,自蹈大祸——冲动是魔鬼啊!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