绍兴这个千年古村落,走出了100多位教授!

作家马伯庸曾说过:“绍兴城不大,名人却厚得可怕。

会稽山脉西麓,一个民风淳朴、与世无争的小山村,名人辈出:如李宗仁的老师斯烈,在上海四一二政变中营救过周恩来的斯励,古植物学家斯行键,教育家斯霞,焊接专家斯重遥,历史学家斯维至,棉纺专家斯光霄......


据不完全统计,在不到200年的时间里,这里走出了一百多位教授、学者,名满天下。

这个村子的名字叫做:斯宅


绍兴这个千年古村落,走出了100多位教授!

▲斯宅村实景图


1

由“史”到“斯”,传奇开始

斯宅,顾名思义,即以斯姓宅第建筑而命名的地方。

当我们翻阅《百家姓》,会发现上面并没有“斯”姓。但在诸暨现有的400 余个姓氏中,按人口多寡排列,“斯”姓列于第25 位

为什么会这样?

据史料记载,“斯”本作“史”,其始祖为东汉时期的廷尉“史伟”。

三国赤乌元年(238)三月,他见狱中关押的犯人很多都有冤情,出于正义,未曾请旨,便赦免一批犯人。

紧接着,就有官员参本弹劾,孙权大怒,判他死刑。他的两个儿子——16岁的史从

13岁的史敦,联名泣血上书,争着愿捐躯以代父身。

然并卵,事情并没有转机。


绍兴这个千年古村落,走出了100多位教授!

这时,恰逢十分器重史伟的孙权之母吴国太,举办七十岁寿宴,在满朝文武官员中唯独未见史伟,便问侍从,才知道史伟犯了死罪的事。

于是差人复核,发现事出有因,便命孙权下旨赦免其死罪,官复原职。孙权也为史家两兄弟的孝义所感动,赞其“斯孝子也。

吴国刑法规定,朝廷官员,犯死罪获赦免,须改姓。因此,“史”便改成“斯”,变成了御赐。

后来,史伟辞官,携子孙迁至浙江吴宁(今东阳),为斯氏开宗始祖

至其第二十五世孙斯德遂(864-?),从东阳迁诸暨上林,这是诸暨上林三斯的开宗始祖

关于斯德遂迁居上虞,这背后还有一个

传奇的爱情故事


绍兴这个千年古村落,走出了100多位教授!

▲斯宅村千柱屋

据传,公元 884年,年仅二十岁的斯德遂游学到诸暨上林宋家坞(今斯宅村谭家背后),当时口渴体乏,看到几棵大樟树的浓荫覆盖下,有三间茅屋,整个宋家坞只此一家。

这户人家姓宋,家中只有父女二人,相依为命,其女年方十六,年轻貌美,聪明伶俐,可惜从出生以来,从未开口说话,其父以为她是个哑巴

斯德遂上门讨茶,解渴投宿。哑女见门外有客,突然开口,叫父开门待客。她的父亲都惊呆了,打开门看到斯德遂,相貌堂堂,文雅有礼,便礼遇有加。再加上哑女有相见恨晚之意,宋父便力求斯德遂做上门女婿

斯德遂也认为这是天作之合,便欣然同意。

太离奇?别不信,这事在《暨阳上林斯氏宗谱》里有详细记载。

因此,自唐末至今,斯氏“在暨阳者,烟火万家,称为巨族”。至今已有40 余代,历1100多年,经久不衰。


绍兴这个千年古村落,走出了100多位教授!

▲斯宅村古建筑

2

富而能教,家族传承

斯宅,之所以能穿越世事沧桑,依然不改本色,很大一部分原因是斯氏族人千年来对文化教育、宗族伦理的传承

这就不得不提斯宅村的笔峰书院

笔峰书院,建于1798年前后,由斯氏三十二世孙、巨贾富商斯元儒出资建造。


绍兴这个千年古村落,走出了100多位教授!

▲斯宅村笔峰书院

《光绪诸暨县志——坊宅志》载:“笔峰书屋,在松啸湾之麓。襟山带水,曲折幽邃,门前曲池,红莲盈亩,夹路皆植红白杜鹃,月季玫瑰,桃杏梅柳,灿烂如锦,山上杂种松竹。有三层楼,朝揖五老峰。又有小池,水从石龙吻中喷出。林泉之胜,甲于一邑。”

从记载中可以看出,斯元儒对于书院寄予的希望:

择址松啸湾,这可是斯姓家族延绵希望和荣耀的圣地,山上二三百年的古树名木林立。

其次,书院周围树木花草的种植也十分有讲究。

前庭有两棵龙爪槐,曲虬横卧间,一形若青狮,一形若白象,寓意斯氏子孙不但要有狮一样的雄心,还要有象一般的体魄。

后院则栽种红豆,是要学子明白:以后不管地位多高,始终保留家国情怀

绍兴这个千年古村落,走出了100多位教授!

▲斯宅村笔峰书院

如果说龙抓槐、红豆的选植,都理所当然,那么庭前的那棵榔榆,就有点格格不入了。

虽然在古代榆树因材质坚韧,会被种植于王谢堂前、百姓后院。

但是,民间俗语有云“榆木疙瘩不开窍”,榆树象征着:愚笨。这对读书人来说可是大忌,还要栽于书院门前,这就更说不过去了。

其实,这藏着书院主人斯元儒的重教苦心。

他把代表“不开窍”的榔榆种在书院正前方,是想告诉教书先生,有教无类,如果子孙中有人愚钝,也请因材施教,好好引导,令他开窍。

如今,这棵榔榆已有360厘米的胸围,21米的树高和平均23米的冠幅,还被评选为“浙江最美古树”。

绍兴这个千年古村落,走出了100多位教授!

▲笔峰书院榔榆

最为值得一提的是,古时书院内没有楼梯,早上大人用木梯子送孩子上楼读书,中午将茶饭送入小楼,晚上又用梯子将小孩接下楼,其间小孩不能下楼,其重视教育可见一斑

因此,笔锋书院与华国公别墅、斯民小学一起,成为诸暨人耕读传家的文化符号,一直为后人景仰。

3

斯宅洋楼,倾城之恋

斯宅,作为一个有故事的古村落,怎么能少得了有故事的女同学:张爱玲

1945年底,张爱玲千里追寻那个让她低到尘埃里的男人——被判定为“汉奸”的胡兰成,从上海经由杭州来到诸暨。

岂料胡兰成到了斯宅,又和斯豪士的姨太太范秀美私奔去了温州。

张爱玲扑了个空,然而“大雪堵住了路不能走”。

当性情微凉、疏离有度的张爱玲,遇到了热情好客、礼遇有加的斯家人,她就暂时卸下疲惫和防备,留下来,在斯宅的小洋房里过了农历年


绍兴这个千年古村落,走出了100多位教授!

▲张爱玲曾居住的斯宅小洋楼

白天,她和村子里的人去街上看戏、吃西施团圆饼等小吃,晚上,在斯宅小洋楼里,她一边思念着胡兰成,一边写下了《异乡记》

终于盼到雪停了,路通了,正月十三张爱玲随斯君夫妇一道,前往永嘉找胡兰成。历经万难后,在温州城找到胡兰成,她幽幽地说:

我从诸暨、丽水来,路上想着这是你走过的,及在船上望得见温州城了,想你就住在那里,这温州城就含有宝珠在放光。

满腔的痴情,溢于言表,可是此时的胡兰成,心里哪还有她的位置,她读懂了他眼神里的疏离和躲闪。

于是,张爱玲很快又回到了上海,这次不愉快的重逢,为后来胡、张分道扬镳,埋下了种子。

1947年6月,张爱玲写诀别信

给胡兰成,还附上了自己的30万稿费。自此以后,两人的倾城之恋,辛酸地谢幕了。


绍兴这个千年古村落,走出了100多位教授!

▲斯宅小洋楼内部一角

如今,每年来斯宅参观的张迷很多。他们把这栋小洋楼,连同这里的花花草草,一砖一木,都当做神圣之物了。

本来一间普通的山乡古建筑,因为张爱玲,从此成了一个传奇的情殇之处

4

千年历史,在这里恍如白驹过隙。

斯宅依旧青山不改,绿水长流,按照它的节奏,慢慢走。

因此,当我们在都市的觥筹交错中沉溺太久,不妨抽出时间,在斯宅村的大街小巷里走一走,感受一下千年未变的淳朴惬意和烟火气。

在千柱屋,下新屋,华国公别墅等耳熟能详的古建筑群,驻足停留。斑驳的白墙,沾满了岁月的痕迹,“于斯为盛”的宏愿却代代相传。


绍兴这个千年古村落,走出了100多位教授!

▲斯宅下新屋古建筑

另外,这里还有230多年树龄的山玉兰,芬芳满宅,那棵500多年树龄的紫薇,一挠痒痒,就会树枝颤抖......

道不尽的奇花奇草,数不清的名人士绅,传奇的斯宅村,值得你到此一游。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