長江日報:摩托車手自行摔倒身亡?“火眼”探長揪出肇事者

長江日報:摩托車手自行摔倒身亡?“火眼”探長揪出肇事者

小小的一片拖車鉤蓋板的殘片,視頻中模糊不清的尾燈光暈,欄杆旁指甲片大小的一個螺帽,這些細微到一般人難以察覺的“小零碎”,都逃不過新洲區交巡大隊調處中隊中隊長張傑的“火眼”。

從事事故調查工作12年以來,張傑多次以這些“小零碎”為線索,揪出肇事逃逸司機,被群眾稱讚為“火眼”探長。

一雙“火眼”

零碎中找到線索

採訪中,不少群眾說起張傑辦過的交通肇事逃逸案,直誇他有一雙“火眼”。

2016年3月的一天晚上,轄區內,一名騎電動車女子被撞得頭部重傷。現場監控畫面很差,只能隱約看到肇事車輛為咖啡色,車後燈光一閃而過。

敏銳的張傑發現,監控中的燈光光暈像是大眾帕薩特車型。從下一個路口監控視頻中,他發現一輛無牌咖啡色帕薩特出現過,無牌車令調查又陷入困境。張傑在上下班路上時刻留意街面,恰巧在某銀行找到了肇事車輛,隨即順藤摸瓜偵破案件。

在更早的2006年某日,新洲一名老人被撞倒在路邊,傷勢嚴重,肇事司機開車逃逸。現場沒有監控,也無目擊證人。張傑反覆細心查看事故現場,找到一塊車輛拖車鉤蓋板,劃痕很新鮮。

反覆研究比對,張傑判定這塊拖車鉤蓋板應該屬於油罐車,並判斷肇事車輛往漢施公路方向逃逸。張傑查調監控視頻,按照時間比對,果然找到了可疑油罐車,正是那塊拖車鉤蓋板殘片的“主人”,最終為老人討回了公道。

從門外漢到專家源於不斷學習

2006年退伍後,張傑轉業到了新洲交警大隊,從事事故調查工作。“當時身邊很多同事都比我小,我只能厚著臉皮請教。” 同時,他還買了很多的相關書籍“充電”。

實際案件調查中,張傑總是細心觀察、總結經驗。“每種車型都有自己的特點,將這些特點運用好了,都有利於破案。”張傑告訴記者,2006年那起肇事逃逸案件,那塊車輛拖車鉤蓋板為原色,前面積大、比較平,可判斷車輛比較大、重,再進行比對,答案就清晰了。

張傑對於不同車輛的燈光特徵也有研究,不同類型的車輛,尾燈也都有所不同,通過不同燈光特性,再通過道路監控攝像,就能查找到肇事車輛。

就是靠著這12年不斷的虛心學習,刻苦鑽研,張傑逐漸從一個交通事故處理門外漢,變成了專家,同事和群眾們都稱他為“火眼”探長。

從一起“自己摔倒的事故”

查出交通肇事案

2014年7月20日,新施公路發生一起交通事故,一輛二輪摩托摔倒在地,駕駛人傷情嚴重。接警後,張傑趕往現場,經過現場勘察發現,事發現場無任何障礙物,除摩托車擦痕外,無其他痕跡和現場遺落物,且無目擊證人,初步判斷是一起自身交通事故,當事人家屬也基本認可了警方的判定。

張傑心中始終疑惑不解,“地面齊整,怎麼會自己摔倒呢?”

張傑走訪獲悉,事發時,距離摩托車前面20米有一輛灰色小車自西向東行駛。他分別調取了事發地兩頭的視頻監控,找到當時段符合特徵的車輛。車身上是一公司的廣告,他通過該公司聯繫上了車主。車主反映關鍵信息——當時看到一輛香檳色富康將摩托車帶倒。

經過視頻比對,最終將肇事者找到。此時事故已經過了一個月,傷者不治身亡,並已下葬。

近三年來,張傑主辦的傷人以上交通事故有1000餘起,偵破交通肇事逃逸案件12起,主辦案件和偵破案件無一責任變更,多次受到了上級領導的嘉獎,2014年還榮獲市局的“執法辦案能手”稱號。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