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元璋是農民出生,沒多少文化,那他怎麼批閱奏摺?

尼采講歷史


一個人成功,需要不斷的學習各種文化知識,充實自己,才能取得成功,學歷反而不是太重要,尤其是在古代。

朱元璋出身寒微,沒有機會讀書寫字,在戎馬生涯的過程中,自己不斷的學習文化。作為一個從普通士兵做到起義軍領袖,再到明朝的開國皇帝,朱元璋應該早就自學成才了。行軍打仗,軍事命令下達,互通信息都是要書寫文字的,不學會這些本事朱元璋也成不了明朝的開國皇帝,更談不上批閱奏章了。

我們看一看朱元璋存世的不多的書法就一清二楚了。

一、《總兵帖》。

1364-1368年間,朱元璋稱吳王,1368年建立明朝。這幅《總兵帖》寫於1366年2月18日-19日之間,現在存放於北京故宮博物院。

這幅書法的內容是:

“教總兵官將各營內新舊見在馬匹數目報來,毋得隱瞞,就教小先鋒將手抹來回話。”

最後一個是“朱”字的畫押,朱元璋也是別出心裁,怕別人模仿他的軍令。完全是大白話,沒什麼文采,不過將事情說的非常清楚了。

二、《大軍帖》

《大軍帖》寫於1367年12月左右,此時朱元璋的軍隊已經統一南方,派遣徐達等將領北伐,這是朱元璋給徐達的手札,也就是行軍文書了。因為開頭是“大軍”二字,故稱“大軍帖”。現在收藏於北京故宮博物院。

書寫的主要內容如下:

大軍自下山東,所過去處,得到迤北省院官員甚多。吾見二將軍留此等於軍中,甚是憂慮。恐大軍下營及行兵,此等雜于軍隊中,忽白日遇敵不便,夜間遇偷寨者亦不便。況各各皆系省院大衙門,難以姑假補之。親筆至日,但得有椎柄之官員,無分星夜發來佈列於南方觀玩城池,使伏其心,然後用之,決無患己。如濟寧陳平章、盧平章等家小,東平馬德家小,盡數發來。至京之後,安下穩當。卻遣家人一名,前赴彼舊官去處言,信人心可動。朱。

這篇《大軍帖》書寫的主要內容是徐達等將領北伐過程中,有很多投降的人員,朱元璋讓他們把投降的人送到南京。因為之前明軍曾經碰到詐降又再反叛的事情,將他們送到南京,和原來地方上的勢力就切斷了聯繫。

三、《吳王手諭卷》之一。

1365年10月,朱元璋派遣徐達等將領消滅張士誠集團時,朱元璋曾經要求徐達將俘虜的張士誠集團首腦押解到南京,朱元璋自己處理。不過被俘虜的一部分首領逃跑了,因此朱元璋寫下了此篇文書。


文書的詳細內容是:

“吳王親筆差人齎至軍前,教左相國徐達知會:今後就陣獲到寇軍及首目人等,不須解來,就於軍中典刑。近自十月二十五日二更二點,都督府斷事牢內所禁張寇首目二十四名將牢子打死,逃出城外。至龍灣,二更時分將一隻解軍需的船拿去。隨時狠捕,至龍灣發快船狠趕,必是可獲。今後不必解來。”

朱元璋不讓再押解來南京,直接就地正法。

朱元璋在沒有稱帝之前,通過自己的學習,書法已經寫得不錯了,能夠明確表達自己軍令。雖然沒有多少文采,但是解決實際問題那是槓槓的,批閱奏章那就更沒有問題了。


穿越再現彼岸


問答上的好些問題,題目就有問題,須得糾正一下。比如這個問題,就有二誤:一是朱元璋是農民出身,而不是“出生”,這是筆誤;二是朱元璋所批的,不是奏摺,而應說“奏章”,或“題奏本章”。奏摺,即奏章與摺子(折片),是清代才有的公文形式,明代只有題本與奏本。這是常識之誤。

具體說到朱元璋批奏章,還有其他,屬於誤解,是不瞭解明初行政及公文制度之所致誤。

朱元璋出身極其寒微,比一般布衣(他喜歡說自己是“淮上布衣”)都不如,家裡死了人無力安葬,沒飯吃了,只好到廟裡討生活。像他這樣的人,根本是沒有條件讀書學習的。但今天流傳下來七篇朱元璋的手跡(如有名的《大軍帖》),雖然還談不上書法,但確實行筆流暢有力。可見朱元璋從軍之後,是下了很大工夫自學的。這就是他比別人高明的地方,知道讀書的重要性,而且一生堅持學習。

但朱元璋什麼時候學習認字,沒有記載,只知道他很喜歡讀書,而且願意親近儒士,時常在一起討論史書經典,並且頗有己見。

前面說到《大軍帖》,其實是朱元璋做吳王時的手令,涉及到軍中機密,他總是親筆書寫,不假手於人。但據宋濂等人說,朱元璋談論常侃侃數千言,但不大喜歡動筆,都由身邊的侍臣記錄。這是建國後的情形,他當皇帝后,體制大備,也就再也看不到他的手詔傳世了。

朱元璋時代,特別是廢除丞相後,實行“公朝理政”,皇帝坐在朝門上,親自接見大臣,議論政事。某部官員奏事,朱元璋當朝做出決斷,“聖旨”不由他寫,而是由奏事官員自行批寫在本章之後。請注意,“批寫”者是奏事官員,而不是皇帝本人。這和後來的批閱本章不同。對此,我寫過《明代早朝考論》一文,有過詳細介紹。

也就是說,朱元璋並不怎麼批閱本章,有事都是在朝會上討論,他的決策由相關部門官員記錄下來(還有六科給事中和內官當朝執筆記錄,防止作弊)。他拍板就行了,何必寫那麼多字?

朱元璋雖然批寫奏章少,而且不太愛動筆,但今天洪武朝的許多大詔令,都出自朱元璋的親筆。似乎不愛動筆的朱元璋頗為喜歡撰寫“朝廷大文字”(詔書敕書等)。而且許多涉及機密的文字,比如他給兒子們的書信,總要親自書寫,並且常對兒子們訴說他在燈下,揩拭老眼、勉力行筆之態;他說,我一定要親筆寫下對兒子們的教訓!(見《御製紀非錄》及我著的《大明王朝家裡事兒》)

這些內情,一般讀者不詳,但從其可見,朱元璋這個皇帝當得很是辛苦勤勉和謹慎,他值得學習的地方,是他非常熱愛學習,一生努力思考。



皇帝不稱朕


卸腰。洪武朝流傳下來的奏摺、聖旨原件,幾乎沒有。不妨從別的角度,試分析朱元璋的文化程度,和他批閱奏章的能力。

朱元璋出身貧苦,給地主放過牛,做過遊方和尚,也做過叫花子。後來從軍,跟隨韓林兒領導的紅巾軍。在從軍之後,他得以結識當時的名儒,如劉基(劉伯溫)、宋濂、楊憲、葉琛等人。在稱帝之前,受到這些儒生的耳濡目染,朱元璋已經能夠知道一些經史,能夠欣賞詩文了,但寫作方面應該在能夠寫一些口語化句子的程度。

《戶口單》

這是《明朝檔案總彙》收錄的《直隸徽州府祁門縣縣民謝允憲戶口單》。據這個《戶口單》顯示,當時朱元璋下令戶部普查全國人口,頒發的聖旨是:

“說與戶部官知道:如今天下太平了也,止是戶口不明白俚,教中書省置天下戶口的勘合文簿、戶帖,你每戶部家出榜去,教那有司官將他所管的應有百姓都教入官,附名字,寫著他家人口多少,寫得真著,與那百姓一個戶帖,上用半印勘合,都取勘來了。我這大軍如今不出徵了,都教去各州縣裡下著,繞地裡去點戶比勘合,比著的便是好百姓,比不著的,便拿來作軍。比到其間,有司官吏隱瞞了的,將那有司官吏處斬。百姓每自躲避了的,依律要了罪過,孥來做軍。欽此。”

明初官僚機構沿襲自元朝,置中書省總理全國政務﹐領轄六部。殺丞相胡惟庸後﹐乘機廢中書省﹐以六部分掌庶政﹐直接受命於皇帝。然而誅殺胡惟庸是洪武十三年的事,按理在此之前的詔書。敕令,應由中書省潤色、修改,才能夠頒發。為何《戶口單》上面聖旨是如此模樣,筆者猜測,是為了百姓們能夠讀懂或聽懂,當地政府修改的。

比如《明太祖文集》收錄的《即位詔》:

朱元璋是安徽鳳陽人,明朝官話是南京官話,如果有對古代語言有研究的,可以探討一下,應該是個挺有意思的課題。


據說,朱元璋在宴飲的時候,常讓儒臣賦詩助興。有個叫範常的儒臣,心思活躍,經常是他第一個構思完畢,當場唸詩。朱元璋曾經有一次,聽範常唸完詩,哈哈大笑,說道:“範常的詩質樸,很像他的為人”。可見朱元璋至少是有基本的文學鑑賞能力的。

此外,《明太祖文集》還收錄了一些他的詩,比如《詠菊花詩》:

百花發時我不發,我若發時都嚇殺。要與西風戰一場,變身穿就黃金甲。

這首詩,與黃巢的《不第後賦菊》,無論格調還是用韻,都有些相似:(待到秋來九月八,我花開後百花殺。沖天香陣透長安,滿城盡帶黃金甲)

還有其他詩文,格調更高,並不排除有手下文官潤色過的可能性(然而沒有證據):

此外,朱元璋登基後,也常讀書。而且常常在讀史時發表一些自己的看法。

當然,如果奏摺寫得過於繁瑣,朱元璋會很不耐煩。當時有個叫茹太素的,寫奏摺每次動輒數千字。有一次,更是寫了一篇一萬七千多字的奏摺,前面寫了一堆的廢話,直到後面五百字,才慢條斯理地上奏五件事情。朱元璋為此終於忍無可忍,把茹太素詔入宮,當場廷杖。併為此頒佈《建言格式詔》,要求“許陳實事,不許繁文”(事見《明史·茹太素傳》及《明太祖文集·建言格式詔》)。


枕邊小歷史


朱元璋確實是窮苦百姓出身,就連一個 正式的名字都沒有,只能叫“朱重八”,這樣的一個窮人確實是不識字,但是這不代表朱元璋不能夠學習。

朱元璋起兵之前到底吃過多少苦?

朱重八從小給地主家放牛,是一個真正的放牛娃,甚至沒有機會偷聽私塾裡的學生學習,是真的不識字。

直到有一年,朱重八的家鄉發生蝗災和瘟疫,這下子朱重八的父親、母親、大哥都離他而起,一家人的生計暫且不說,就連安葬親人的墓地都沒有。

最後多虧了家鄉的地主“劉繼祖”,給了朱重八一塊地安葬親人,只是在安葬完親人後,一家人各奔東西,尋找生計。

從此朱重八成為一個小和尚,在寺廟裡活不下去,只能靠化緣為生。此時正值元朝末年農民起義的高潮,朱重八在四處流浪的過程中,見識到了民生疾苦,這對後來的朱重八的影響極大。

後來朱重八投奔郭子興,成為“紅巾軍”的一員。

經歷過社會疾苦,朱重八終於下定決心投軍,為了堅定滅亡元朝的決心,朱重八決心改名為“朱元璋”,從此開始了波瀾壯闊的一生。

朱重八是什麼時候讀書練字,成為文化人的?

朱重八能夠改名朱元璋,說明肚子裡還是有一點墨水的,雖然學問不是很高,但是改名立志做得很不錯。

據記載,朱元璋投奔郭子興“紅巾軍”以後,不但作戰勇敢,而且“粗通文墨”,得到了郭子興賞識和重用,最後直接把養女馬伕人嫁給朱元璋,也就是後來的馬皇后。

所以,儘管不知道朱元璋具體是什麼時間成為“文化人”的,但是在參加義軍之前就能“粗通文墨”。並且極有可能是在皇覺寺出家時,跟隨和尚學到的。

朱元璋也許沒有多少文化,但是處理朝政、看奏章是沒有問題的。

甚至朱元璋還是歷史上最勤政的皇帝之一,從登基到駕崩,朱元璋幾乎沒有休息過,每天都認真處理朝政,更不用說小小奏章了。

朱元璋的書法很不錯,被康有為稱讚為“雄強無敵”。

而朱元璋留下的《詠菊》一詩,“百花發時我不發,我若發時都嚇殺。 要與西風戰一場,遍身穿就黃金甲”,盡顯開國皇帝的霸氣。

歷史公元,和大家共同分享不一樣的歷史人物。想了解歷史人物,學習歷史知識的可以關注我,感謝大家支持。


歷史公元


朱元璋(1328年10月——1398年6月),安徽鳳陽人,漢族,原名朱重八,跟隨郭子興造反以後改名為朱元璋。1368年,朱元璋登基稱帝,國號大明,建元洪武,以應天(南京)為都城,史稱“明太祖”或者洪武皇帝。

儘管本人從不以貌取人,但看到朱元璋的真容時,還是不由自主的浮現出一句話——“長得好有創意啊”!滿臉麻子,歪瓜裂棗,凶神惡煞,一點兒也沒有帝王之氣。

當然啦,雖然他長成這樣,可你卻不能把他畫成這樣,否則你絕對死路一條;可你要楞把他整成了“宋玉之容和潘安之貌”,那你肯定也活不成。所以,在這貨當政掌權時期,畫師是危險係數最高的工種,沒有之一。

縱觀中國歷史,你會發現,儘管老朱建立的明朝是漢人的最後一個王朝,但卻是一個非常黑暗的王朝。同時,也是一個懶散的王朝,唯一不懶散的皇帝,就是頭一個,朱元璋。

老朱董事長之前的文化程度不高,很多奏章讀起來都費勁,那會兒又沒有《新華字典》可以查閱。所以,每天累得跟狗似的,他曾經形象的描述自己的日常生活,“百僚未起朕先起,百僚已睡朕未睡。不如江南富足翁,日高丈五猶擁被。”

太累了!這樣下去也不是辦法啊,我這小命也不能這麼快就交代了啊。不行!還得找人來幫忙,如果當皇帝給活活累死了,還不得讓後人笑掉大牙?

趕緊設立內閣,由翰林學士入值內閣當差,幫助他看摺子並提出處理建議。




文史不假


弱小和無知不是生存的障礙,傲慢才是!——劉慈欣

太祖要是看到這個問題,非得氣活過來,為農民伸張正義,來個大清洗不可。

學歷不等於文化,農民也不都是不識字,出生是命給的,未來是自己創造的。在中國歷史上,小學畢業的國學大師,農民藝術家,農民詩人,多了去了。出身不好,不代表沒有未來學習的機會。自古以來農民起義大多會失敗,很多都是吃了沒有文化的虧,作為唯一一個成功的純粹的草根皇上,我們的朱老闆是一個有理想有追求,有文化的人。

造反也是一個精英才能參與的活動,朱元璋雖然是赤貧佃戶出身,幼年沒有機會讀書學習,但在命運的推搡壓力下,一定是有過刻苦的學習的,從留存的文物記錄可以瞭解到,朱元璋的書法造詣,文學水平,經學素養等,都是很高的,在歷史上也有著高度的學術評價。

從明代到民國,朱老闆的書法藝術,受到眾多文化名流的點評,行筆流暢,神明,天縱,有傳世《大軍貼》

朱老闆還有一百多首傳世詩詞,雖然不能與歷史上照耀千古的李白、蘇軾之流相比,但比眾多你我這樣的凡人,還是高出不少的,畢竟皇帝可不是好當的。

在經學方面,朱老闆可是對道家經典《道德經》做過註釋的大佬,21世紀的大學生別說注書了,能把《道德經》全文的字全部讀對的能有多少。

放下傲慢與偏見吧,出身只是起點,人生是無盡的未來。臆測和嘲笑歷史上最偉大的成功者之一,這是多麼愚蠢啊。

朱老闆給了你一個眼神,自己體會!


布穀鳥講歷史


沒多少文化,到底還是有。然而下面這位,可是一點都沒有!

乾隆帝曾評價一位皇帝說:明宗本無慾立之心,資性寬厚,無苛猛之政。然目不識丁,而輔佐之臣不過馮道諸人,欲期致治之盛,亦已難矣

這位明宗,全稱應該是“唐明宗”。是不是有點熟悉,因為大名鼎鼎的唐玄宗還有一個稱呼是唐明皇。但唐明宗和唐明皇可不是一個人,唐明皇叫李隆基是唐朝皇帝,而唐明宗叫李嗣源是後唐皇帝!

我們都知道唐明皇李隆基開創了開元盛世,封禪泰山時,周邊國家君主齊集東都洛陽,當時洛陽到泰山的路上殅旗蔽日,何其繁盛!

那麼這個“目不識丁”的李嗣源為何能獲得比肩唐玄宗的名號呢!

唐玄宗晚年沉浸於長安華清宮,最終造成了安史之亂,其後直到宋朝兩百年間治少亂多,特別是到了五代,社會急劇動盪,五十年間換了七個朝代,10幾位皇帝。

這位唐明宗李嗣源就是繼唐朝之後,第三個朝代後唐的第二位帝王,他本來只是後唐開國君主李存勖的義兄,在後唐的宮廷政變中被推上了皇位,他繼位時已經60歲了,然而他在位期間平息戰火,穩定國家發展,在五代那個亂世出現了難得的天平!

以致後世史學家評價他在位時,稱為“小康”


雲星午夜


朱元璋能成為明朝開國皇帝,毫無疑問有傑出的軍事才能和嚴密的政治組織能力:。兒時朱元璋曾做了放牛娃,他們在放牛娃中結常做打仗的遊戲,朱元璋常當這一方放牛娃的頭頭,常常想一些點子把對方打得棄盔而逃。從小時候的朱元璋已表現軍事和組識方面的能力了,朱小時候的確很窮,曾要過飯,也沒讀過書。他的文化功底應得益於他身邊的文職官員的輔導,長年累月的學習,讓自己成為了一個有學問的人了。在我軍有幾位傑出將領中,就沒讀過書,比如賀龍元帥,還有韓先楚上將,他們倆就是在戰爭中學習文化知識,到後來賀帥是軍委副主席,韓將軍也是大軍區司令員,這些人經歷與朱元璋有些相似。所以,一個善於動腦筋打仗的人,毫無疑問學習文化知識也是進步挺快的,因為大腦好使呀!


用戶3366116211562


終生學習,朱元璋前期沒有文化不識字,一直放牛,後來做了五年的和尚,到處化緣,學習了些字。後來起義打仗,當了統帥,肯定要學習文化知識的,否則如何服眾,並且怎麼批閱文件?畢竟朱元璋可是很聰明的一個人,並且也很努力,有些無窮的幹勁。所以對他來說,學習幾個字,學習學習,再簡單不過了。畢竟人站到不同高度,需要的知識領域也不一樣!


逍遙三浩


布衣天子朱元璋

大明王朝開國君王

小時候放牛娃赤貧階級

在其成長路上

當過乞丐、做過和尚

最重要的品質是

朱元璋自學能力異於常人

二十四歲開始招兵買馬

選拔一批打天下的文臣武將

歷經十六載艱難險阻

過關斬將

步步為營

終於在四十歲之際榮登大寶

君臨天下

多年的摸爬滾打

造就了明太祖朱元璋頂級的戰略思維

讀書識字的本領早已不在話下

自然批閱奏摺得心應手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