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雍正王朝》康熙要传位胤禛,谁可能是最先知道的人?

青灯问史


雍正王朝中,康熙是一位仁慈、睿智的帝王。但也因为太过仁慈,宽厚,反而造成了康熙晚年九子夺嫡,党争激烈的局面。面对错综复杂的朝堂局势,康熙暗中布局,借力打力。只为了实现其最终目的——为大清选一位坚刚不可夺其志的主子,只有如此,大清才能后继有人,康熙也才能含笑九泉。最后,康熙终于发现了合适人选,那就是雍亲王胤禛。



为了给胤禛布局,康熙可谓煞费苦心。一方面,康熙竭力提拔胤禛的亲信,如年羹尧,张五哥等人。另一方面,康熙打压八爷党,将心胸狭隘的十四阿哥胤禵调离北京。最后,康熙给隆科多吃下定心丸。九门提督,执掌紫禁城禁卫军,这也是胤禛继位最为重要的保障。康熙的心思与行动,肯定会有人洞悉,那么谁可能最先知道康熙的心思呢?

最有可能的人非张廷玉莫属。张廷玉的情商一流,既会做官更会做人。

首先,我们应该先来了解胤禛的所作所为。这样才能全方位理解康熙与张廷玉的想法。胤禛在江南筹款赈灾,解了朝廷燃眉之急,这是一功。追比国库欠款,胤禛甘做孤臣,这是第二功。举荐新太子,胤禛推举胤礽,在康熙看来,胤禛已经有君王气度了。随后胤禛妥善处理了刑部大案及百官行述,更让老爷子康熙刮目相看。胤禛的作风,大合君王之道。


张廷玉目睹了这一切,知道胤禛最有资格继承皇位。刑部大案审结,当康熙将胤礽的罪证拿给张廷玉,张廷玉擅自作主烧了肖国兴的供词,康熙竟然也没有怪罪。以张廷玉的精明,张廷玉其实已经了然于胸了。太子无法无天,不仅卖官鬻爵,还将刑部搞的一团乱麻。康熙不可能将大清基业留给如此心术不正之人。胤礽二次被废只是迟早的事。八阿哥在举荐新太子之时,就不为康熙所喜,现在又夜审肖国兴,八爷的处心积虑昭然若揭。八阿哥必定不会是康熙的心仪之人。剩下的就是四爷胤禛与十四爷胤禵,十四阿哥冲动狭隘,又是八爷党成员,岂能为康熙看重呢。这么一分析,张廷玉恐怕已经知晓皇帝的心思了。

在这之后,第二个知道的,众所周知,就是大内侍卫图里琛了。图里琛押解肖国兴后回京复命,向康熙讲述了自己的见闻。听到了康熙皇帝的四个字——"其心可诛",所以说,八爷彻底没戏了。满朝之上,八爷党与太子党最为热门。既然八爷党已希望渺茫,太子又不堪重用,四爷,十三爷自然就是真正的种子选手。所以图里琛对十三爷一直殷勤有加。因为十三爷的后面是四爷,是最有王者之风的男人。只要烧好四爷、十三爷的热灶,自己的前途肯定不可限量。


雍正王朝,第一鬼精灵是张廷玉,第二鬼精灵是图里琛,这两人又是康熙贴身之人。最了解康熙的人,无出其右。所以,最先知道康熙心思的必定就是他们了。


风雪梦不逝


在《雍正王朝》中,谁是真正的继位人选,一直是一个迷。就算是等到康熙驾崩的那晚,邬思道这样的阴谋之人也没把握肯定是传位给胤禛。也是因此,邬思道才给胤禛出主意请十三爷帮忙控制丰台大营!



那么,谁会是第一个知道康熙要传位给胤禛的人呢?这个人,要么是康熙告诉他的,要么是亲眼看了传位诏书的!根据这两个条件判断,只有张廷玉和隆科多有机会成为第一个知道胤禛是继位人选!

首先,在康熙驾崩之前,最信任的大臣就是张廷玉。


佟国维和马齐因为举荐老八为太子人选,被康熙给压制了。所以,康熙觉得他们是八爷的人,不会告诉他们要让胤禛继位。

图里琛是康熙身边的侍卫头子,张五哥是侍卫。他们两人一个是保安队长,一个是保安。康熙不会跟他们说这么机密的事。他们最多就是站门口放风。。。

张廷玉就不一样了,虽然康熙在驾崩前也把他降职了,等着新皇帝登基再提拔上去。可是,康熙死前一直是张廷玉随驾侍奉。就连康熙秘密安排隆科多宣读遗诏的事,张廷玉也在场。而且,张廷玉还负责监督隆科多!!!可见,康熙多么信任他。




同时,张廷玉的政治立场很正确,不跟风支持老八。同时,他还能站在父亲的立场上,安抚康熙。所以,康熙有可能会告诉张廷玉谁将继位。

其次,而我认为张廷玉第一个知道康熙要传位胤禛,还有一个原因:遗诏应该是是张廷玉写的!

张廷玉一直负责给康熙草拟圣旨,雍正继位以后,张廷玉也照样干这个活。康熙给隆科多的圣旨是张廷玉写的,也是张廷玉宣读的。



按照张廷玉当时的受信任程度,继位遗诏很有可能就还是他写的。毕竟,康熙安排隆科多的事,张廷玉也是参与了。

而隆科多因为举报六叔的事有功,很受康熙信任。康熙觉得他不是八爷党,所以,才让他出任九门提督,并负责宣读诏书。

但是,康熙并没有直接告诉隆科多谁是继位人选,只是让他如实宣读诏书。而且,康熙并不完全信任隆科多,还让张廷玉监督他。所以,隆科多知道传位给胤禛,肯定是在他拿到诏书以后!

综上所述,我觉得张廷玉是第一个知道要传位给胤禛!

最后,有朋友说太子老师王掞是第一个知道的,我觉得可能性很小。

王掞这个人愚忠,康熙后期很不喜欢他。甚至,还让人把他叉回家,让他儿子好生看管。所以,康熙晚年不想让他掺和“夺嫡”这件事。

而且,多王掞一个人知道这个秘密,对当时局势没有什么特别好的推动作用。相反,可能因为王掞的“耿直”,惹出差错。



有朋友说是康熙让王掞骂死郑春华的,所以,肯定是康熙告诉王掞要传位给老四,故意让王掞给老四帮忙。


我觉得这种论断把康熙看扁了,康熙手下能人很多,要灭口郑春华就是一句话的事。随便派人下个毒,就把郑春华杀了。而王掞把郑春华骂死,然后自己又是服毒自杀,反而把事情搞大了。康熙肯定骂街了,王掞真是个蠢货。

而且,王掞帮老四骂死郑春华,只是因为“敌人的敌人就是朋友”。王掞恨八爷党等人挖太子墙角,而老四以前是太子党。所以,王掞才帮老四的。


勇战王聊历史


《雍正王朝》前20集的九子夺嫡大戏高潮迭起,一次又一次绷紧了观众的神经。究竟谁才是最后的胜者,争来争去,就为了那一把龙椅。八阿哥人多势众,党羽遍及整个朝廷。太子胤礽更是在太子之位呆了近40年,老早就期盼着康熙皇帝早点入土为安,然后他登基成一国之君。大阿哥嫉妒太子的嫡出,作为长子对皇位充满幻想。三阿哥集结了一大批的读书人,只要他愿意天下的舆论中心就是他。看似没有占任何优势的四阿哥胤祯却成为最后的皇帝人选,谁是第一个知道的呢?


图理琛最先有了苗头

图理琛跟康熙身边,一直深得信任很多外边人知道和不知道的事情他都知道。比如八阿哥胤禩在处理了肖国兴事情后,图理琛把肖国兴送去了宁古塔。路上肖国兴喊冤枉,说八阿哥骗他说,只要招供了太子,就可以保平安。康熙听完之后大怒,骂到其心可诛,其心可诛。虽然图理琛装作听不懂,要去杀了肖国兴,但是他心知肚明,这一下八阿哥和太子都要凉。剩下的阿哥里边八爷党的九阿哥,十阿哥不存在竞争力,十四阿哥太轴不堪大任,大阿哥自以为是,十三阿哥是四阿哥的小迷弟,三阿哥编书看着没什么心事。粗略一估计,四阿哥江南筹款,追缴国库欠款,刑部案件都还算不错。


张廷玉最清楚

康熙皇帝深夜多次找张廷玉议事,说的都是儿子。刑部事和热河巡猎事八阿哥,太子,大阿哥凉凉。十四阿哥假冒太子手迹凉凉。十三阿哥一个人被表扬却圈禁了起来。太子复立后,八阿哥党羽被康熙意识到以宽仁谋取人心的可怕,彻底凉。《百官行述》所有阿哥都凉的情况下,胤禛一把火把自己烧热了。雍正在南京行宫得到了十四阿哥的上书,却点名道姓的让四阿哥胤禛监视太子一举一动,让张廷玉愣愣神,这时候康熙估计大体决定继承人是四阿哥,张廷玉也意识到了。


王掞,佟国维神助攻

死鹰事件以后,不闻不问的康熙皇帝准备为新皇登基营造一个安定的环境。王掞,佟国维的一大批老臣已经意识到胤禛将是新皇的人选。王掞更是直接推荐了立四阿哥为新太子,但是不得不说王掞老了,思维跟不上 ,在康熙快不行的时候要立新太子,这不是存心添乱吗?所以康熙让王掞回老家养老,王掞遣散的家里人,准备为大清贡献自己最后的力量。为了让四阿哥胤祯顺利登基,他决定去说死郑春华。果然郑春华一条白绫结束了自己的生命,王掞也为他的生命画上了句号,毕竟他的目标就是要辅佐一位皇帝,太子不行,他选择了四阿哥,但是却是一条背叛的道路。所以他在安排好一切以后,选择了一杯毒酒,结束自己的生命。


佟国维推举八爷失败以后一直赋闲在家,作为幕后好手为隆科多出谋划策。佟国维心里肯定能够想到康熙皇帝在面对死鹰事件以后,能够如此的平静,目的不过是想让新皇帝平稳登基。所以他让手里握着重权的隆科多,不要轻举妄动,只听康熙皇帝的。试想如果作为京城九门提督的隆科多,在皇帝还没有选出来之前,自己先做了决定,这会造成多大的混乱?果然隆科多得到了康熙皇帝的召见,成为宣布新皇登基的代理人。

邬思道心知肚明

邬思道作为《雍正王朝》剧中的bug,他似乎是康熙肚子里的蛔虫,康熙什么时候有什么决定,他都知道。所以邬思道对于胤禛登基也是有十足的把握,死鹰事件以后,他就已经几乎确定新皇帝的人选是四爷胤禛了


所以比较早的知道胤禛是新皇帝的几个人必然逃不出张廷玉,图理琛,王掞,佟国维,邬思道几位。


红雨说历史


二废太子之后,康熙就再也没有册立太子,九子夺嫡的状况也日益白热化,康熙早已焦头乱额,所以,最终,采取了秘密立储的办法,将未来大宝的继承人名字封好悬挂于“正大光明”匾额之下,待到去世后,拿出来宣读。

谁将是最终的继承人?这是朝野上下都十分关心的问题,皇子们都是蠢蠢欲动,摩拳擦掌,就等最后紧张的一刻。

这一刻也是十分危险的,就以胤禛而言,就和邬思道定下了计划,很有可能会以武力强行夺权。胤禛将钦差关防大印战战兢兢的交给邬思道的时候,估计心都是悬着的。老八则已经和丰台大营的提督成文运达成协议,随时等候指令。康熙虽然已经安排隆科多保驾护航,但是九门的力量毕竟有限,一旦九门被围,出入切断,就算荣登大宝也无可奈何。

为何会出现这样的情况?这是大清朝的政治制度决定的,从努尔哈赤的八旗推举制度到福临议政王大臣制度,再到康熙立太子制度,清朝对皇位继承人的问题始终没有得以有效的解决,皇子们为了嫡位互相攻伐戕害的事件屡屡出现。对于立太子制度缺乏经验和制度上的保障成为这些危险因素产生的根本。

那么究竟有没有人知道康熙已经内定了胤禛作为继承人呢?张廷玉、隆科多、马齐、邬思道、还是佟国维?我们来推测一下。

和康熙最为紧密的人莫过于上书房的几位大臣,第一个就是首席大臣张廷玉。这位老兄自然是政治场面上的高手,对于康熙的心思,莫说十分把握,七八分应该是有的,尽管康熙撒出了不少烟雾弹,比如让十四爷胤禵出任大将军王到西北平叛,不少人甚至认为老十四就是康熙铁定的继承人。张廷玉和隆科多虽然是最后的保驾人,但是康熙并没有向他们透露出任何有关继承人的事。但是张廷玉也不是傻子,从筹款赈灾,追讨国库欠款,举荐新太子,举荐大将军王,张廷玉都是看在眼里的,如果说他对这些毫无感觉,那一定大错特错,所以,张廷玉即使不确定最终的候选人,但是使用排除法,也能打个90分以上。

马齐,这个人是个实心干事的人,对于政治的把握显然还不如张廷玉,在一废太子举荐新太子的时候,就栽过一个跟头,所以,对于这样的事,他宁可高高挂起,做好自己的事就好了。他不会知道,也不想知道。

隆科多,和佟国维相比,他的境界显然要低很多,佟国维一句:只有皇上定立的新君,才是铁稳的新君。就已经昭示,连佟国维都拿不准的事儿,隆科多显然不知道。

邬思道的推测就不用说了,但也仅仅只是推测而已,如果他当真知道,就不会与胤禛商议放出老十三为他压阵的事儿了。

那么究竟有没有人知道呢?我们来看看康熙最后的圣旨,是罢免了所有皇子和能员干吏的职务,这中间有个人,不知道大家注意没有,那就是王掞。废太子胤礽的师傅,几次举荐废太子的人,康熙待他礼遇有加的人。这个人,是最后走进四爷府的人。这个人的反常行为值得推敲。他的反常有这么几点:

一是屡次举荐废太子,为何最后关键时刻放弃了?他的祖上应该就是在保举明武宗的功臣,明史上著名的几次大礼仪之争何等热闹,王掞因为祖上的荣耀坚持不懈举荐胤礽大概就有祖上的基因。这时候走进四爷府,不得不令人怀疑。

二是王掞是如何得知郑春华藏在四爷府的?郑春华是老四胤禛的小辫子,八爷党瞅着就等机会打出来,除了八爷,四爷和老十三,文宝生,再就是康熙可能知道之外,没其他人知晓了。为什么说康熙知道,因为他并没有下令杀死郑春华,虽然老十三背锅了,但是出于对儿子的了解,是不会相信他真杀了郑春华的。康熙很有可能将郑春华的消息透露给了王掞。

三是王掞羞死郑春华后,为什么要喝毒酒自杀?作为一个正直一生的老臣,一生的心血都寄托在了废太子胤礽的身上,这时候却要为老四做嫁衣,在他面前,实际就意味着背叛了胤礽,虽然知道胤禛上台后会保全他,但是他没脸再见胤礽,所以只好自己一杯毒酒了断了。

所以,王掞,可能是最先知道康熙要传位于胤禛的人。


青灯问史


如果抛开邬思道的“神仙光环”,那么最有可能最先知道康熙想法的人,便是张廷玉了。

《雍正王朝》中,邬思道可以说是开了挂的存在,对于康熙的心思和想法,可以说是了如指掌,可是按照邬思道的角度,他第一次提出康熙有可能要立雍正为皇位继承人的时候已经到了后来的“举荐大将军王”的时候了。

而张廷玉实际上在“百官推举新太子”的时候,就已经察觉到了康熙皇帝对于雍正的认可与信任。

康熙在热河废黜了皇太子胤礽,回京之后马上下旨,要求文武百官推举新的储君人选,就在朝堂之上的几乎所有官员,包括佟国维、马齐这样的上书房大臣,都将全部精力和注意力放在皇子们争夺太子之位上,只有张廷玉继续忙着政务。

而在康熙到阁堂的时候,看到了官员们正在处理百官推荐的奏折,康熙并没有对此有太多的交代,而是转而问了河南、四川、江苏的奏折情况。

而看似随机选择的三个省份,却包含了诸多的深意。

询问河南地区的情况,重点在于了解黄河流域地区在历经了雍正和十三爷的赈灾救助以及监修河堤后的状况,了解一下雍正的施政能力。

询问四川地区的情况,为的是了解雍正府上的出来的年羹尧的办事情况,了解一下雍正识人、培养人的水平。

而询问江苏的情况,用奖励江苏的孝子行为,让百官明白,他选择继任者的条件并不是单纯的只看贤,看的是朝中的人气,而是要在看重能力的同时,更要看中的是忠孝礼仪之道。

尽管张廷玉知道,为了当前朝局的稳定和应对当前的朝局一边倒的舆论,重新复立太子才能真正的稳定朝纲,同时,康熙也不想就这样将自己的多年培养太子的付出就此付之东流,但是康熙在这个时候,已经将雍正选定为了备选人之一,或者说此时的雍正已经为康熙确认为太子胤礽的“备胎”,张廷玉则是非常准确的捕捉到了这一点。


康熙临终前,留下了传位诏书,张廷玉则很有可能是书写者。

康熙在“死鹰事件”后,身体状况已经是大不如前,此时的他已经在为自己身后的事情做着准备和安排,其中非常重要的时间就是留下传位诏书,并且为继位人的顺利登基铺平道路。

而代替康熙写下这份传位诏书的,便是张廷玉。

首先,张廷玉的本职工作就是帮助皇帝起草诏书和圣旨,康熙朝如此,雍正朝也是如此,由此可见,这本就是张廷玉的工作所在。

其次,在经历了一些列事件后,张廷玉用自己的对于康熙的忠心以及不参与皇子夺嫡的态度赢得了康熙的信任,此时此刻的康熙只能将这份责任交给张廷玉。

再次,张廷玉一直陪伴在康熙左右,正是他向隆科多传达了康熙的两道圣旨,恩威并施的拿下了隆科多,因而对于康熙的重重安排,张廷玉不仅是知情人,还是重要的参与者,在康熙的计划中,张廷玉既是保证皇位平稳过渡的关键人物之一,同时也是他留给雍正的肱股之臣。

所以,从这个意义上来说,张廷玉必然是最先知道了康熙的传位意向。


在雍正的夺嫡之夜,张廷玉对于雍正的顺利登基也立下了汗马功劳。

当康熙撒手人寰后,众位阿哥们开始争吵,甚至大打出手,而张廷玉异常平静的将雍正请离了现场,同时安排隆科多去取回康熙的传位诏书,自己则留下来主持局面,最为关键的是,张廷玉顶住压力始终将八爷党的几位阿哥按在了畅春园,进而断绝了八阿哥他们与外界援兵的联系,为十三爷夺下丰台大营的兵权,带兵勤王,扶保雍正登基争取了非常充分的时间,因而也算是为雍正能够顺利登基立下了汗马功劳。

登基之后的雍正依然将张廷玉安排在了上书房首辅大臣的位置上以示尊崇,而配享太庙的殊荣让张廷玉成为了大清王朝唯一一位得此荣誉的汉族大臣。


雍亲王府


在原著中最先知道的是方苞,而电视剧改编中将方苞的角色删减掉,将方苞的戏份全部压在了“康熙的小棉袄”张廷玉身上。

看电视剧剧情,最先知道康熙传位胤禛的是张廷玉,其次是隆科多,凭猜测确定传位的有王掞、邬思道。

原著中写道,雍正登基后便即召见方苞,这时方苞的心理是这样的:

一层层丝萝藤缠错综复杂的关系,他(方苞)甚至比张廷玉还要知道得更多、更深。康熙决策这四阿哥胤禛的传位诏书,也是由他亲手封缄,藏在乾清宫“正大光明”匾额后头的。一个人,知道的秘密越多,常常意味着离死亡越近。

而且对于康熙选太子时,方苞更是一言点醒了梦中人,在小说《雍正皇帝》中,雍正继位后,翻看康熙生前的御笔札记,上面明确写道:

今日征问方苞:“诸子皆佳,出类拔萃者似为四阿哥与十四阿哥。然天下惟有一主,谁可当者?”方苞答奏:“唯有一法为皇上决疑!”问:“何法?”答曰:“观圣孙!佳子佳孙,可保大清三代昌盛!”朕拊掌称善:“大哉斯言!”六十年正月谷旦记。

显然二月河先生把野史中康熙与弘历的故事,编录在了书中,坊间一直有“康熙喜欢弘历,才传位雍正”的传言,实际上这个可能性很弱,康熙如何保证雍正就一定会传位弘历?何况,康熙60年,弘历方才十岁,未来变数太多,这个说法站不住脚。

虽然《雍正王朝》对比《雍正皇帝》的小说改动的地方很多,去掉了很多阴暗的情节,但大致情节一致,那么电视剧中作为康熙的小棉袄,张廷玉一定是最先确定康熙遗诏的传位人选。

刑部冤狱一事,太子东窗事发,康熙子夜踱步至上书房跟张廷玉谈了一番“推干就湿养育了一个得了不治之症的儿子(太子胤礽)”,太子在张廷玉心中和继位人已经无缘了。

剧中康熙但凡有事,第一个要找张廷玉商量,最后挂在正大光明匾后的遗诏,更是张廷玉手书,然后着隆科多挂在乾清宫中。

更关键的是这一幕张廷玉恐吓隆科多时说的原因是“隆科多交通皇八子和皇十四子,图谋不轨”,这就是赤裸裸的告诉隆科多:康熙选择的继位人是胤禛。

所以,这二人是最先知道的,且确定无疑。

其他人如果论及猜测的话:王掞、邬思道、图里琛,此三人应该都能猜对,包括老八,毕竟老八在剧中说了一番意味深长的话:

佟国维久居幕后,虽然他跟隆科多讲的“皇上钦定的新君,才是铁稳的新君”,但不能因此判断佟国维猜不出康熙的意图,只不过他不想隆科多踩空罢了。

剧中康熙、佟国维、隆科多、邬思道,这四个老头子的心思很大程度上是想通的,都可以“深不可测”形容之。


小屏窥人生


在《雍正王朝》里,康熙要传位给胤禛,最先知道的人是张廷玉。他在复立胤礽之前,议立太子人选的时候就已经明确知道康熙的真实意图了。


以前炒米一直认为是邬思道是最先知道康熙意图的。

这不奇怪,因为邬思道本身就是作为解读帝王心术的角色存在,而且是绝对的麒麟才子。他进入雍王府之后,目的就非常明确,他要助胤禛一臂之力。所以不管康熙是否有意传位给胤禛,他存在的意义就是努力将胤禛推到这个位子上去。


但是很可惜作为一个足不出户的谋臣,虽然在原著小说里,和康熙有一面之缘。但是在全剧中,邬思道未曾有机会与康熙谋面。他所得到的消息都是经过第三方渠道采集,然后再通过极为缜密的逻辑推理分析得出的结论。

所以最早知道康熙图的,肯定是能经常接触康熙的身边人。

排查了一下,密集集中于康熙身边。在各个重要节点都单独出现在康熙身边的人,只有一个,那人就是张廷玉。

张廷玉由于记性好、水平高,成为了康熙的“大秘”;而且由于“君子不党”,张廷玉此人在众臣中,显得特别突出。所以勤奋加努力,似乎内阁值班的人总是张廷玉。

康熙在物色继位人选的同时,实际上也在物色可靠的“辅政孤臣”。由于张廷玉的高度参与,他比其他人更早看清了康熙的真实意图。

张廷玉和其他阁臣一起接受康熙“测试”,进入康熙选贤视线。


胤禛和胤祥江南筹赈归来,康熙问胤礽对胤禛的看法时,胤礽先褒后贬,向康熙展示御下之术。结果康熙拿沙琪玛作话打岔,实际上已经表现出了对胤礽的失望,同时也对胤禛有了新的认识。这个时期的张廷玉和诸位内阁大臣们一样,还是一个吃瓜群众。

但是“八大山庄”被围的时候,张廷玉已经正式被卷入,并且接受真正考验。

对康熙而言,一时间各种势力搅弄风云,晦暗不清。所以他要立刻清除各种隐患,而在这个极端危急的时刻,康熙的身边恰巧只有张廷玉。就在康熙急火攻心的时候,张廷玉甚至打了个踉跄,差点摔倒。他不但要担心康熙气急攻心,一病不起;同时还要提醒康熙注意太子手谕的真假?这个行为彻底赢得了康熙对张廷玉的信任。

而就在康熙一口气封了4个亲王的时候,张廷玉就几乎看出来康熙的意图了。


因为在最危急的时刻,虽然张廷玉已经点破胤礽绝无胆量敢造反,而且手谕是假的。但是康熙还是义无反顾地在情况未明之际决定废掉胤礽。这说明康熙对胤礽早就失望了,即便没有“八大山庄被围”,康熙迟早要废掉胤礽。而康熙属意的人选必然在这4个“亲王“之中。这四位“亲王”分别为皇长子胤禔;皇三子胤祉;皇四子胤禛和皇八子胤禩。

但这个情况是别人掌握不了的,因为除了张廷玉,没有其他人知道康熙已经知道“太子手谕”是假了。

当这4个亲王被“罚下”2个的时候,实际上这个目标就更加清晰了。

但是废胤礽当夜,皇长子胤禔因为要替康熙行不忍之事被被康熙直接红牌罚下;而皇三子胤祉因为公布了胤禔魇镇胤礽,同样被黄牌罚下。所以康熙的候选里实际就剩胤禛和胤禩。

而就在康熙宣布让“议立太子人选”的时候,张廷玉就非常明确知道康熙选嫡视线已经收缩到了胤禛身上。


当“八阿哥”胤禩呼声最高,即将被公推的时候,张廷玉就已经知道胤禩也到头了。因为胤禩犯了“朋党”大忌,这个历代帝王最反感的因素。

但是此刻张廷玉最担心的是两点。第一点,康熙年纪大了身体不好,迫于压力让胤禩被立为太子成为现实;第二点,康熙顶住压力,但是直接把胤禛推出去,让胤禛在尚无实力的情况之下,成为众矢之的。这两种情况无论发生哪一种,朝局就会引发剧烈动荡。

于是张廷玉密折给康熙提出了另一条“明修栈道,暗度陈仓”的建议选择,那就是复立胤礽。

然而张廷玉的这个想法实际上是和康熙不谋而合。因此张廷玉自己实际上也彻底成为了康熙“选贤辅政”的人选。

因此“议立太子人选”的结果是,胤禩被点名批评;佟国维下课;马齐降级排在张廷玉之后。张廷玉一跃成为内阁首辅。

而邬思道及时准确地判断出康熙面临的难处,拨乱反正,让胤禛和胤祥选胤礽,其实也是在给康熙提供多种选择,不至于让康熙倒向胤禩。但是暂时他们还没意识到康熙的另一重目的,借胤礽掩护胤禛。


康熙二废胤礽之前,张廷玉已经对康熙每件事所有意图都已经心领神会了,所以配合起来张弛有度。“烧奏折”这场戏,已经证明康熙已经在自己的困境上完全不避讳张廷玉,而张廷玉对康熙也是忠心耿耿,从康熙的处境出发,对整个朝局负责的态度来处理每一件事情。

所以最终才有了压制隆科多的密旨藏于张廷玉的袖口。而这之间康熙令人眼花缭乱的各种事件的处理方式,实际上也只有张廷玉一人读懂了主线,那就是为胤禛继位布局。


但是最终康熙替胤禛布局是一码事,胤禛自己的努力接班布局,才是成功的关键。到了最后,动荡则对八阿哥胤禩有利,而稳定则对胤禛有利。而压制隆科多的双旨已经彻底失去了作用途。


炒米视角


魏东亭,字虎臣。他的原型是曹雪芹的爷爷,曹寅。

寅,在12生肖里是代表虎的,所以,东亭的字叫虎臣。

曹,三国时,曹丕建立了魏国,所以曹魏不分家,东亭的姓为魏。

我相信魏东亭是第一个看到传位诏书正本的人。大家如果不信,请看我下面细细道来:

  1. 《康熙王朝》《雍正王朝》都是二月河老师写的,这两本书在内容衔接上十分紧密。在对一些重大事情的描述上,两本书的描写互为补充。比如说这个雍正王朝种的九王夺嫡,在康熙王朝中已经有了一部分描写。所以我们在找寻康熙要传位胤祯,谁最先知道这个问题前,还要考虑到康熙王朝中的一些细节描写。
  2. 《康熙王朝》里有这样一个事,康熙举办千叟宴,千叟宴完毕后,康熙留宿魏东亭,毕竟是相识几十年的老臣子了,留宿宫中说说家常话,这个时候,康熙就把传位于谁这个机密告诉了魏东亭。拿出了传位诏书给魏东亭看,魏东亭看完之后,知道自己已经得知了皇家秘密,于是第二天就死了(魏东亭的死很大程度上是吓死的,因为魏东亭一直保的是八王胤祀!!所以雍正即位后,马上抄了《红楼梦》作者曹雪芹爷爷的家)。
  3. 很多人认为方苞是第一个知道的,这个也许不会假。因为康熙在选皇四子胤祯和皇十四子胤禵举棋不定的时候,方苞是说了这样一句话:“二子皆好,可观圣孙,可保大清三代昌盛”(哪个时候雍正的儿子弘历一直在跟着康熙读书),所以方苞应该是第一个心里知道的。
  4. 很多人又认为是邬思道是第1个推测出来的,这个应该也许也是真的。邬思道通过康熙把皇十四子调到西北大营任大将军王,瓦解了八王势力,为了稳定朝局没有调查死鹰事件等种种行为推测出康熙可能要传为给雍正,但这仅仅只是推测。真正看到过正式传位诏书的第一个人除康熙外,只有魏东亭。

上尉柳下惠


看你们都写那么长,那我就整个的短的。

我认为在剧中最先知道的就是张廷玉、图里琛、隆科多。按顺序

1.张廷玉、图里琛都是没有介入九龙争嫡的局面中的,这是非常重要的,也是浪子要面子为什么要重用他们的原因。

2.以当时扛着的身体,和平常的的习惯来说,书写遗诏,应该是在由张廷玉来代笔,而图里琛在旁边,由这两位大臣共同见证,同时也是告诉他们俩人拥护新皇帝。

张廷玉,掌管着政局,可以使雍正上位之后,政局稳定。

图里琛,掌管宫廷侍卫,可以保护雍正的安全,让其顺利的登上皇位,同时也是让二人互相监视。

而隆科多早已投靠了雍正、老十三。

1.隆科多在见佟国维的时候,佟国维就说了,两个人一人投靠一方,佟国维支持的老八,而隆科多则支持老四,可以保证佟家的辉煌。

2.老十三在坐牢的时候,是有隆科多照顾的,隆科多差点没把自己老婆送出去,如果隆科多支持老八的话,那他对老十三的态度就不会这样了。

而康熙在书写遗诏之后,恐吓了隆科多一翻,最后让隆科多看了遗诏,隆科多看完之后,发现上面正是自己支持的雍正,所以非常开心,这时候效忠康熙就是效忠雍正,所以心里非常爽。

而隆科多就是第三个知道遗诏的人。

至于你们猜出来的,我认为根本不成立,康熙挺自信的一个人,后面为了保护雍正,一直把老十三关了起来,这也是为什么那么多人投靠老八的原因。





爱历史的小蜗牛


南书房大臣张廷玉

康熙吸收了顺治帝偏向汉臣的教训,他一手扶持了索额图和明珠两党来制衡满汉大臣,孝庄太后居中协调宗室勋贵与满汉蒙八旗的势力,一个前朝一个垂帘听政配合的相得益彰,康熙皇帝对于自己的接班人人选一开始侧重感情因素,索尼的孙女赫舍里为正宫皇后,玄烨与其感情颇深,爱屋及乌早早册立胤礽为东宫太子,胤礽本性善良能够和睦兄弟姐妹,康熙对他非常看重着力培养。



胤礽在依靠索额图党与大阿哥的明珠党对抗,索额图与明珠党的斗争从鳌拜倒台后开始萌芽,经历平三藩和收台湾及灭葛尔丹全过程,康熙无法容忍两党斗争动摇其专权统治,于是陈廷敬担任的左都御史开始收集其结党营私证据进行弹劾导致两党的垮台。胤礽没有了依靠赤裸裸摆在诸位有野心皇子的对立面,其中老八胤禩最具野心,胤禩结交内外大臣把自己包装成八贤王,康熙对自己这个儿子评价是金玉其外败絮其中,为什么呢?

八王夺嫡

康熙以仁义治天下,对内外朝臣恩威并济,外显儒家仁义道德,内用法家和道家之术,综合用阴阳家的帝王术驾驭群臣,胤禩没有领会其中精华只是为了收买人心而收买人心。冷面王胤禛是一个能做事肯做事的人,从江南筹款赈灾到追收国库欠款及后来保举废太子复位,这些考验一个人格局的事情上,胤禛都做到了苟利社稷而不考虑个人祸福。康熙对于这位愿做孤臣的儿子开始给予新的期望,胤礽复立纯粹出于稳定朝局考量而不是康熙个人对其有期望。



康熙开始考虑新的储君人选的时候,他身边的忠臣张廷玉起到了极大作用,作为前大学士张英之子深受康熙信任,张英曾经担任过胤禛南书房的老师,张廷玉拥有托孤之臣的所有政治优势,胤禛作为储君人选的时候张廷玉应该是第一个察觉的人,因为作为上书房大臣负责康熙重要圣旨的起草属于心腹之臣。江夏镇庄主刘八女和江淮盐道任伯年勾结向胤禩的八爷党上贡案发后,康熙任命了胤禩和胤祥处理,胤禩从太子党徒那里得到供状后第一时间封锁消息面见康熙,康熙为了避免丑闻扩散处理了刑部尚书和主事后草草了结了震惊全国的花钱替死案。胤禩顾全大局得到了郡王爵位,替死的张五哥被康熙钦点为御前侍卫,康熙看清楚胤禩的格局和期望。张廷玉在南书房看了康熙转给他的供人太子贪腐供状后果断焚毁,他的心里已经明白了康熙的心意,未来的储君应该是可以乾纲独断的人。

盛世下的暗战

张廷玉,马齐,佟国维都是上书房大臣,上承天子下连百官是他们日常工作,为了达到最佳工作效果需要揣摩上意,康熙的帝王之术是鼓励党争以便于自己来驾驭。张廷玉作为前大学士张英次子奉行明哲保身和君子不党的策略与马齐和佟国维都不发生任何政治上关联,对于朝阳内外的大臣也是保持谨慎交往,以至于京官习以为常的年敬和碳敬都让他拒之门外,年羹尧在获得提拔为四川巡抚后为了感谢张廷玉举荐也只是准备了一些土特产,作为朝廷中枢的张廷玉为了避嫌而回馈了湖州的名笔。佟国维作为领班大臣则考量的是八爷党与四爷党的力量对比,他让自己的侄儿隆科多支持冷面王胤禛,自己则扶持八贤王胤禩,总之无论哪一方胜利佟家都会四平八稳。



一场暗战开始了,八爷党凭借掌控户部优势聚集大量财富收买了大量官员的忠心,四爷党没有功名利禄可以收买人心只能靠实心用事争取康熙圣心,公卿的忠心自然无法与皇帝圣心眷顾相比,胤禛笑到最后。张廷玉和隆科多及年羹尧等成为雍正王朝的肱骨之臣,康熙在八王夺嫡的时候刻意保护了他们。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