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批不懂鄉村的規劃師、建築師、設計師進入鄉村比鬼子進村更恐怖

不懂鄉村的人去改造鄉村,不僅是褻瀆鄉村,更會毀掉鄉村。但另一面,在鄉村振興中,尤其是鄉村旅遊打造中,“鄉村人不懂城裡人”,“不懂城市脈絡就去發展鄉村”等現象更值得深思。

大批不懂鄉村的規劃師、建築師、設計師進入鄉村比鬼子進村更恐怖


鄉村,是鄉村人的鄉村,也是城裡人的鄉村

在的鄉村,已經不是鄉村人的鄉村,更是城裡人的鄉村。城市讓生活越美好,鄉村就讓城市越嚮往。這種嚮往,已經超越“第二居所”的概念,更上升為一種精神文化剛需。

為什麼當下鄉村旅遊發展同質化嚴重、為什麼很多鄉村旅遊業態落後……,諸多種種問題的根源,恰恰就是鄉村人不懂城裡人消費,不懂都市消費潮流,更不懂城裡人為什麼喜歡鄉村。

所以,現在談鄉村振興,不能就鄉村談鄉村,更不能關上門來治理鄉村。我們必須把鄉村振興融入時代發展的節奏中,融入到與都市發展共鳴的節奏中,融入到與城市消費共享用戶的節奏中尋找空間。

大批不懂鄉村的規劃師、建築師、設計師進入鄉村比鬼子進村更恐怖


懂城市,才能共享城市資源

鄉村旅遊是鄉村振興的重要抓手。很多地方在發展鄉村旅遊時,往往由於“不懂城裡人”而無法取得經營突破。

更遺憾的是,這種現象不只發生在原住村民身上,就連很多返鄉企業家和返鄉青年,也表現得頗為明顯。他們中很多人雖然進城生活,但由於從事工業、製造業等原因,事實上對城市消費並不熟悉,對都市年輕人的潮流更是陌生。

作為鄉村遊主流遊客的80後、90後,和70後經營者之間,成長背景、生活場景、思維模式、愛好習慣、格局視野等等幾乎全不一樣。

大批不懂鄉村的規劃師、建築師、設計師進入鄉村比鬼子進村更恐怖


衣錦返鄉的“新鄉賢”、“新知青”以及原住民,大多都是農村出身的70後,白手起家,事業有成之後,一方面想轉型追風口,另一方面意欲回報家鄉。

這種“衣錦還鄉”的背景和心理決定了,他們對於兒時鄉村、對於田園生活、對於逆城市環境的由衷喜愛。

但對於出生在農村的80後、90後而言,他們對於鄉村的印象,幾乎都是負面的——貧窮、落後、閉塞等等。正在追逐事業的他們,心中最大的理想不是追求鄉村生活,而是逃離農村,改變命運。

對於出生在市區的80後、90後,他們對於鄉村的概念更是模糊的。這種模糊大約就相當於我們想象朝鮮人的生活狀態。

習慣了都市品質生活的他們,願意到農村去,更多是出於新鮮感和好奇,而絕非對於農耕文化、對於破門板當桌子、粗瓷大碗喝茶之類生活方式有多熱衷。

所以,忽略掉都市消費心理,忽略城市消費潮流、忽略年輕潮人的訴求,過於在乎“鄉村情懷”,過分強調“以我為主”,經營後果可想而知。

大批不懂鄉村的規劃師、建築師、設計師進入鄉村比鬼子進村更恐怖


不懂城裡人,就無法復活鄉村產業

鄉村振興,首先是產業的振興。如果不懂城裡人,無法將鄉村產業與城市需求建立聯繫,無法融入社會大分工,就無法把握鄉村產業的脈絡。

比如很多新鄉賢、新知青、新農人回鄉打造生態農業。在突破傳統種植技術、傳統管理模式、傳統營銷模式上,這些人確實做出了巨大貢獻。

但在本質上,它們仍是在農業領域打轉,並沒有突破農業本身屬性,頂多是對傳統農業的優化和升級,根本談不上“跳出農業做農業”,更談不上產業創新。

因為只改變種植技術和管理營銷模式,既無法從規模上解決產業化和品牌化問題,又無法在品控同時解決成本問題,更無法在營銷上解決信任和溢價問題。新農人在解決別人的困境後,又走進自己的困境。

大批不懂鄉村的規劃師、建築師、設計師進入鄉村比鬼子進村更恐怖


所以,鄉村振興,首先是思維的“振興”,思維“振興”的第一步,就是“打開門”做鄉建。我們要把鄉村打造成全社會、全人類共同喜歡的“鄉村”,而不只是鄉村人的鄉村。因此,只有讀懂了城市,讀懂了社會潮流趨勢,才能共享全社會資源,才談得上鄉村振興。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