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水青山”换来“金山银山” ——水城县顺场乡打造山地特色生态农业小记

“绿水青山”换来“金山银山” ——水城县顺场乡打造山地特色生态农业小记

村民正在采摘早春茶。

早春三月,莺歌燕舞、柳绿桃红。作为水城县较为偏远的顺场乡,却别有一番春的滋味。

头顶“茶帽子”,腰挂“菜带子”,脚穿“果园子”,顺场乡以绿色置“身家”,坚持守住生态、发展生态、利用生态,以打造山地特色生态农业实现乡美民富,“绿水青山”换来群众“金山银山”。

在海拔1800米的营盘村茶叶种植基地,茶农吴敏正和同伴们加紧采收早春茶。翠绿鲜嫩的芽叶之间,只见她手法娴熟,一提一拔信手拈来,不多时就满了随身携带的竹篮子。

2018年7月之前,吴敏还和丈夫一同在浙江打工,做计件一个月下来能挣3000多块,因为孩子们的课业越来越紧,老人身体弱,夫妇二人商量后决定回乡发展。

傍着好政策,人勤福自来。如今的吴敏一家,生活喜气洋洋。

丈夫在乡里的建筑工地上做泥水工,一天200块钱。吴敏负责管家,她一边“招呼”娃娃,一边照顾老人,每当茶园用工时,她就上山采茶。“一斤50块钱,动作快的话一天能采3斤,可以挣到一百多两百块钱。”吴敏说,她还想把家中的土地一部分入股合作社种茶,一部分种植芋头,每年收入土地流转金和二次分红金,加上采茶所得和销售芋头的收入,还不算丈夫打零工挣的钱,一年下来就有4万余元,按她的话讲,“小日子不成问题。”

在顺场乡,像吴敏一家几处进账的不是个例,这个现象在乡长周礼全看来,主要得益于因地制宜布产业、调优产业结构、实施山地特色生态农业。

“我们因地制宜布置产业,1800米及以上种植茶叶,1400米到1800米种植蔬菜,主要以芋头为主,1400米以下就种猕猴桃、脆桃、葡萄、高山苹果等,目前实施的全部产业覆盖了全乡70%左右的农户。”

周礼全坦言,顺场乡之所以选择按地势高低定产业,实因“痛定思痛”——

上世纪80年代,随着土地承包到户,顺场人也纷纷拿起锄头和镰刀,上山开荒“刨食”。伴随着高涨的生产热情而来的,是越来越多的坡耕地和逐渐消失的灌木林。

过度开垦,导致土地承载力下降,没有植被的涵养,顺场乡原本丰沛的水源也逐渐消失,当地的老人用“十年九旱”来形容记忆里的顺场。

本世纪初期,由于大量的水土流失,加之雨季山洪暴发,顺场乡原来的营盘村邓家寨遭受山体滑坡,一寨人家园被毁。

“顺场本就山大沟深,地形切割明显,只有种树、大规模种树,才能保住生态。”周礼全认为。

于是,尝到苦果的顺场人放下犁头,拿起铁锹,主动上山植树造林。1998年,顺场乡争取到“世行造林”工程,不久,国家退耕还林全面启动,有了资金和政策的支持,顺场乡的森林覆盖率从不足15%上升到69.2%。

“绿”越来越多,逐渐成为顺场的底色,惠及所有顺场人。

“结合‘产业生态化’和‘生态产业化’的目标,我们按照‘三个一万’来打造产业。”周礼全口中的“三个一万”工程,即种植一万亩茶叶、一万亩蔬菜、一万亩精品水果。

2019年,顺场乡共种植茶叶12700亩,其中丰采7000亩。由于厚植生态,在龙场乡大规模种植的茶叶于2014年落户顺场乡。

“当时我们种了3000亩,效果非常好。现在,虽然我们的面积不是很大,但产量很好,统计下来差不多占了全县的50%。”

“水城县是主要产茶乡镇”,这个名头让顺场人扬眉吐气了一番。

但是,不是所有事情都会像预想的那么顺利,顺场乡发展蔬菜产业,就一度陷入了滞销的困境。

2015年,顺场乡种植的白菜等时蔬受天气和市场影响卖不出去,产销对接跟不上,最后只能通过县里各家单位食堂、学校定购,才勉强弥补损失。

“问题发生了就要想办法解决,要深思市场和销路。”周礼全说,为此,顺场乡就着力在品种的选择和开拓市场两方面“双管齐下”。

通过组织乡村两级到重庆等地考察,顺场乡最终瞄准了芋头一类的高山冷凉蔬菜,因为芋头有4个月的销售期,可以错季销售。”

2018年,顺场乡种植芋头4000亩,今年增加到7000亩,每亩芋头产量在4000斤左右,当地市场每斤1.2元,种子每斤1.5元,亩均收入在4800元到7000元,而种植玉米等传统低产作物,农民亩均收入只在1400元左右。

事实证明,发展芋头是顺场乡一项“实惠产业”。在调优了产业结构的情况下,顺场乡竟出现“用工难”问题。“就单说芋头,我们就带动了龙场、发耳、花戛等乡镇种植,现在全乡都布置上了产业,除了本地劳动力,农忙时还要到临乡招工。”周礼全自豪地笑着说。

播种绿色,收获未来,守住了生态发展的底线,相信顺场乡将在决战决胜脱贫攻坚的关键之年打出一场漂亮的战役。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