流淌在血液裡的親情,唯愛最深!

流淌在血液裡的親情,唯愛最深!

《親愛的安德烈》是著名作家龍應臺和兒子安德烈用三年時間互通書信的結集。其實這也是作者的一種特別教育方式,他可以通過書信來和兒子溝通有無,可以通過文字來拉近和孩子的距離。

龍應臺的“人生三書”之一的《親愛的安德烈》,在我看來更像是二個多年未見的人,然後在彼此的文字中找到熟悉的味道。

這本書也比較特別,它不是龍應臺一個人的作品,它是她和自己的兒子安德烈一起完成的作品,更像是親子游戲,只不過這一次沒有任何道具,有的只是那些溫暖人心的文字。

整本書由36封書信組成,有龍應臺寫給安德烈的,也有安德烈寫給母親的。這裡有討論文化,討論成長,討論如何在社會生活等。

其實龍應臺無疑是一個偉大的母親,一個懂得如何與孩子相處的母親,一個懂得如何去教育孩子的母親!

當安德烈長到18歲的時候,正是青春期的叛逆期,龍應臺發現自己已經有些力不從心的去教育自己的孩子。她開始用愛去感化自己的孩子,這一次愛幻化成文字,每一個文字都是濃濃的愛。而安德烈也慢慢的理解了母親的苦衷,也通過自己的文字去表達對於母親的愛。

龍應臺通過書寫自己的成長環境,那個時代的貧窮,歷練了她內心的強大。物質的貧窮並不能打垮對於精神的追求。以此來告訴孩子,需要做一個有教養的孩子,不論物質如何,告訴孩子,要努力提升自己。

龍應臺和安德烈之間相差30歲,她們是兩代人,不同的國家,不同的文化背景,不同的認知差異。但是她們又是母子,她們之間有著血脈相連,於是有了分歧,於是也就有了彼此的傾訴和溝通。

《親愛的安德烈》這本書見證了母親和孩子在生活態度、文化背景、價值觀、人生觀等方面存在的諸多差異。他們之間存在的所有問題,其實也是代表著許多家庭存在的問題。但是作為母親可以去改變,然後去和孩子溝通,這不僅是愛,更是一種流淌在血液裡的文化。

龍應臺在書中寫到:孩子,我要求你讀書用功,不是因為我要你跟別人比成績,而是因為,我希望你將來會擁有選擇的權利,選擇有意義、有時間的工作,而不是被迫謀生。當你的工作在你心中有意義,你就有成就感。當你的工作給你時間,不剝奪你的生活,你就有尊嚴。成就感和尊嚴,給你快樂。

其實大部分孩子都不能理解,為什麼非要讀書,還要讀好書。從小到大,可能大部分時間都是讀書,大部分時間都是在和父母較勁,有時乾脆利落的不讀,於是沒有了成績,於是也就有了輟學回家的孩子。

不理解父母的孩子,總是會有情緒,也就不怎麼用功,或者根本就是自己騙自己。父母費盡心思要給孩子補課,可是孩子還是自我逃避,不認真,更談不上喜歡學習了。

很多時候,父母只是一味的強制,一味的把自己的思想強加給孩子,也就導致了一萬個不願意。如果每個父母可以和孩子深入的去討論,深入的溝通以後,可能會有好的結果,讓孩子懂得學習,讓孩子可以快樂的學習,其實也是不錯的事情。

龍應臺在書中寫到:愛,不等於喜歡,愛,不等於認識,愛,其實是很多不喜歡,不認識,不溝通的藉口,因為愛,所以正常的溝通也不必了, 雖然心中有愛,但是愛,凍結在經年累月的沉默裡,好像藏著一個疼痛的傷口,沒有紗布可綁, 多少父母和兒女同處一室卻無話可談,他們深愛著彼此卻互不認識,他們嚮往接觸卻找不到橋樑,渴望表達卻沒有語言。

現實中很多的家庭正是作者所說的那樣,雖然同處一室,卻形同陌路。不是因為不愛,其實是因為不知如何去愛。父母總是用他那所謂的長者身份,用他那所謂的道理去約束自己的孩子,去命令自己的孩子。這樣的溝通只會增加孩子對於父母的厭惡,特別是現在的孩子都比較早熟,他們有著自己的判斷,當然他們需要父母去正確的引導。

龍應臺在書中寫道:你將來會碰到很多你不欣賞、不贊成的人,而且必須與他們共事,這人可能是你的上司、同事,或部署,這人可能是你的市長或國家領導,你必須每一次都作出決定:是與他決裂、抗爭,還是妥協、接受,抗爭,值不值得?妥協,安不安心?在信仰和現實之間,很艱難的找出一條路來,你要自己找出來。

作為成人的安德烈,龍應臺在告訴自己的孩子如何在現實生活中去做出選擇,這個選擇一定要是深思熟慮,並且不影響自己的情況下。

也許這是提醒,向那些離開父母,單獨為生活奔波的人們,要記住在理想和現實面前,如何去做出選擇,如何生活!這都要自己去思考,自己去經歷,因為沒有人可以幫助你自己去思考人生方向,只有自己才能知道自己的遠方。

書中還有這樣一句話:你一定要離開才能開展你自己,所謂父母,就是那不斷對著背影既欣喜又悲傷,想追回擁抱又不敢聲張的人。

這是龍應臺在《目送》中提到過的。父母總是在不斷的目送自己的子女,直到目送自己老去的那天。

可伶天下父母心,作為父母都是希望自己的子女可以成才。只是有時過於心急,過於去幹預孩子的成長。

放手有時也是一種愛,不需要過於去約束孩子的成長,他們是獨立的個體,當然也有自己獨特的思想,特別是成年以後。父母給予的更多應該是理解和寬容,應該給孩子一個良好的成長環境和自由的思想溝通。

孩子的成長過程,其實也是父母的再一次成長,因為都是第一次做父母,可是孩子也是第一次啊。我們的父母其實都很善良,只是用錯了地方,我們的父母都很有愛,只是愛的不是時候,有時變成了溺愛!

學會與孩子溝通,做孩子的榜樣,我們作為父母可能還要做很多,關鍵就是如何可以做到尊重孩子的成長,讓孩子可以快樂有愛,讓孩子可以學有所成,不去強制,不去打壓。

教育孩子其實學問太大,當然不是一蹴而就的事情,它需要很多的耐心,更多的技巧,更多的愛。

看了這本書,你會發現作者和安德烈之間總是可以找到共鳴,這種共鳴其實是流淌在血液裡的骨肉親情。

作者和安德烈之間就像兩個朋友一樣,你一句,我一句的訴說著,在彼此的交流中,安德烈理解了母親的苦心,龍應臺也認識到兒子有自己的看法。她們之間原本的溝壑被一座叫“愛”的橋樑緊密的聯繫到一起。

龍應臺不擅長煽情,她的文字讀起來溫暖,讀起來真摯。每個文字的背後都是作為母親的深深愛,每個文字都是作為子女的深深愛!細細品味,會有不一樣的收穫,收穫的不僅是教育方式方法,更多的是體會到溝通可以改變一切!

《親愛的安德烈》是家書,更是一本有意義的家庭教育書!

真希望所有的父母都可以和自己的孩子來一次心靈溝通,來一次人生交流,在孩子最需要你的時候!你一定要在身邊。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