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融支持新一轮吉林老工业基地振兴的路径

国家推进新一轮东北振兴政策战略以来,吉林省取得明显成效和阶段性成果。但对于经济处于结构调整和新旧动能转换关键期的吉林来说,还面临经济下行压力大、创新驱动不足、工业增速低、投资增长乏力和经济效益下滑的困境。要实现《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全面振兴东北地区等老工业基地的若干意见》提出的“到2020年,在重要领域和关键环节改革上取得重大成果,2030年实现全面振兴”的战略目标,还有诸多工作需要深入做好落实。金融作为经济的核心,要抓住机遇,乘势而上,在区域协调发展战略、乡村振兴战略、创新驱动战略的实施中做好金融服务,在新一轮老工业基地振兴中发挥重要作用。

全面提升金融资源配置效率

(一)要着眼吉林省投资结构调整和新一轮消费升级的信贷需求变化,积极做好金融服务工作。一是保持投资合理的信贷支持力度。对于列入国家发展改革委推进东北老工业基地振兴三年滚动实施方案(2016-2018)以及纳入吉林省“十三五”规划的重大项目,如松原灌区重大水利工程、敦化至白河客专铁路项目、城市地下综合管廊工程等,银行机构要形成项目储备库,积极配合相关部门着力推动提高项目成熟度水平,提高项目的信贷资源获得能力。二是进一步提升消费领域的金融服务水平。继续巩固发展住房、汽车、助学等传统消费信贷,落实好差别化住房信贷政策,构建住房租赁金融支持体系,重点向普通商品住房开发、居民首套自住住房需求倾斜,积极支持农民工和新市民的合理购房需求。

(二)优化金融资源区域配置,支持省内东中西部协调发展。结合吉林省统筹推进东中西“三大板块”建设的安排和部署以及区域发展特点,银行机构要进一步优化信贷资金、金融基础设施以及金融人才在区域间的配置,支持中部创新转型核心区提升创新能力和优化城镇体系,东部绿色转型发展区壮大特色资源等产业,西部生态经济区打造西部生态屏障。加大对重点区域的信贷倾斜力度。满足区域产业对接、设施联接对信贷资金和金融服务的有效需求。

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金融服务,促进老工业基地创新驱动战略实施

(一)加强对传统产业转型升级的信贷投入,推动实体经济转型发展。要将信贷资源重点向新能源汽车、智能网联汽车、汽车零部件,精细化工、延伸石化产业链条、绿色食品加工产业、燃料乙醇生产基地建设等领域倾斜。重点支持吉林省汽车产业转型升级,增强汽车零部件企业对一汽集团的配套能力,大力支持一汽集团转型发展,提升汽车产业对吉林省工业经济的支撑能力。要围绕“中国制造2025”吉林实施纲要确定的重点产业和关键领域,加大信贷支持力度,探索创新知识产权、股权质押等信贷产品和服务,重点支持工业互联网、大数据产业园、30个省级中试中心和重点实验室、高密度LED显示、通用航空产业综合示范区等的建设。强化对新技术、新产品、新成果导入阶段的金融支持,缩短科技成果转化周期。

(二)强化对战略性新兴产业信贷投入,支持新旧动能加快转换。要抓住吉林省实施新兴产业行动计划的有力时机,及时掌握生物医药、电子信息、航空制造、新能源、新材料等战略性新兴产业行业特点和融资需求,做好客户挖掘和储备。加强对分享经济发展的金融支持,发挥其在新技术、新产品、新成果导入阶段的推动作用。依托吉林省医药健康产业重点培育的40家创新主导型企业、产业聚乳酸等新材料产业示范基地等重点企业和项目,积极运用动产抵押、知识产权质押、订单质押等方式满足企业的有效融资需求,探索“债贷结合”“投贷联动”的支持模式,推动吉林省战略性新兴产业加快发展壮大。

重点倾斜与普惠金融相结合,落实老工业基地区域协调发展战略

(一)要充分发挥金融在脱贫攻坚中的重要作用,瞄准重点地区重点任务,推动脱贫攻坚再上新台阶。重点做好对产业扶贫的金融服务,切实通过产业项目带动贫困户增加就业,促进金融扶贫和产业扶贫融合发展。将深度贫困地区作为金融精准扶贫的重要着力点。加大对创业就业的金融服务,扎实做好农民工、残疾人等弱势群体的金融服务。深入贯彻落实国家助学贷款政策,鼓励银行业金融机构在风险可控、商业可持续的基础上,创新信贷产品和服务,加强对在校大学生的正规金融服务。配合落实兴边富民行动,完善少数民族金融服务,加大对边境居民守边固边的金融支持。

(二)持续推进普惠金融,提升城乡居民金融获得感。落实《吉林省推进普惠金融发展行动计划(2017—2020年)》,推动普惠金融向纵深发展。积极推进金融环境建设,加快农业经营主体、小微企业信用信息采集,发挥征信系统服务作用,探索建设社会信用体系。

全面提升农村金融服务水平,推动老工业基地乡村振兴战略开展

(一)加强对乡村振兴战略的信贷支持力度。继续加大粮食生产、收购、存储、销售贷款投放力度,积极对接粮食收购信用保证基金,切实满足多元收购主体的融资需求,促进农民增产增收,确保国家粮食安全。立足吉林省特色园艺产品、特色畜产品、特色水产品和林特产品发展特点,量身定做专属信贷产品,形成“一村一品、一乡一业”的特色产业发展格局,促进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积极开展大型农机具、农业生产设施抵押等业务,创新集体林权抵押贷款产品,有效满足新型农业经营主体期限相对较长、金额相对较大的信贷需求,促进小农户和现代农业发展有机衔接。积极发展产业链融资以及存货抵押、订单质押和商标权质押融资方式,形成对重点农产品加工企业及上下游企业较为成熟的支持模式,为做大做强“吉林大米”“长白山(603099)人参”等“吉字号”优质特色农产品品牌提供金融支撑。

(二)发挥“两权”抵押贷款试点示范引领作用。着力加强金融产品创新工作力度,灵活运用“两权+”的贷款组合方式,激发“两权”抵押贷款活力。

(三)夯实农村金融服务基础。加强农村地区金融基础设施建设,积极利用移动支付、互联网支付等新兴电子支付方式,促进农村金融和农村电子商务发展。深入开展信用户、信用村、信用乡镇创建活动,探索有针对性的信用评价模式,促进信用体系建设与小额信贷有效结合,提高申贷获得率。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