農村老話說“官不入民宅,父不進子房”是什麼意思?有道理嗎?

農村老俗話


儒家經典著作《禮記·大學》記載了先前時期文人士大夫,以及各階層人士都必須嚴格遵守的禮制規範,是教導人們如何提升自我素養,如何以禮待人,以德服人,最終變成為對社會有用的棟樑之才的良方。

此書相傳為大聖人孔子的72個弟子所作,其中有這樣一句話:物格而後知至,知至而後意誠,意誠而後心正,心正而後身修,身修而後家齊,家齊而後國治,國治而後天下平。

後來,這句話經過人們的精簡,就變成了“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意思是說,一個人若要實現偉大抱負,前提是要修煉好自身的品性,首先做好一個品德高尚、正大光明的人,只有如此,才會管理好自己的家庭,進而治理好國家,最終讓老百姓安居樂業,天下共享太平。這句話自說出後,立即成為天下有志之士最高的人生目標。

從這句話能看出,古人在評價一個人時,會認為品德比能力更重要,一個人明事理,知對錯,懂是非,通人情後,才能對社會百利而無一害。若一個人有才無德,終究不會受到人們的喜歡和擁戴。

農村俗語“官不入民宅,父不進子房”實際上也是從儒家學說的道德規範裡概括而來的,是從禮儀制度和等級制度的角度,來闡釋君臣和父子之間應該遵循的道德規範和人情世故。

“官不入民宅”的前邊實際上還有一句話“君不進臣房”,意思是說,君王作為一國之主,身份尊貴,跟臣子之間有明顯的等級之分,若冒然去臣子家裡,不但會破壞了等級禮儀,也會讓臣子說話做事變得畏首畏尾,喪失自由輕鬆的氣氛。

“官不入民宅”有兩層含義,一是說,如果當官的進入民宅,鄰居大多會認為這家人犯了什麼王法,讓官員找上門來興師問罪,若流言蜚語被傳播出去,對這家人的名聲不好。二是指,當官的進入民宅後,主人肯定少不了招待,用什麼樣的規格招待,是盛情款待,還是粗茶淡飯招待,無論怎樣招待,都會給主人帶來許多麻煩,也容易讓他人落下話把子。

“父不進子房”很好理解,作為父親,不能隨便進入兒子的房間,尤其在兒子成家立業後,就更不應該。雖然父子的關係非常親密,但每個人都有自己的隱私,相互尊重和體諒,才能讓一家人和睦美滿。


鴻鵠迎罡


農村老話說“官不入民宅,父不進子房”是什麼意思?有道理嗎?

農村所流傳下來的老話,多數是耐人尋味的。有些老話從字面意思來看,可能感覺有點“匪夷所思”,但是深入瞭解其背後的含義之後,就會讓人有種受益匪淺的感覺。孔子曰:“君君臣臣,父父子子”,說的是一國之君應該盡為君之道,而為官的應盡為臣之道,父親就要盡為父之道,而兒子就得盡為子之道。這些都是古人所提倡的關於男子的“修身” 的行為準則。而在農村裡有些老人也常會對後輩說起“官不入民宅,父不進子房”這樣一句老話,是什麼意思呢?有道理嗎?

官不入民宅

這句老話的前面還有一句,那就是“君不進臣房”,其意思是說一國之君最好不要輕易去自己的臣子的家裡去,一來是君臣有別,尊卑不能亂。二來是這樣還可以避免皇帝發現臣子家中的一些更好的寶貝,從而會產生貪瀆之心,這樣無論是對於皇帝,還是對於臣子都是不好的,奪人所愛非君子行為!

而“官不入民房”說的是同樣的道理,首先當官的如果經常去老百姓家裡,那難免會盛情款待,吃吃喝喝這也是避免不了的了,這樣會讓別人認為這個官員行為不端。其次,如果家中常有官員進出,這樣對於老百姓也是不利的。看到的人就會認為這戶人家背景不簡單,會勾結官員幹一些壞事,這樣名聲就不好了,別人也不敢和他們打交道。

父不進子房

字面意思是說,父親在兒子長大了以後,不要輕易到兒子的房間裡去了。這個是因為人都有隱私的,即便是自己的兒子,同樣需要尊重兒子的隱私。在不少的影視作品中我們也常常看到,在過去父親如果找兒子有事情了,並不是直接去兒子的房間裡,而是找人把兒子叫過來到廳堂裡面來。其實,古人這話是有道理的,兒子雖然是自己最親切的人,但是他也有隱私的,尤其是在結婚了以後,最好不要隨意進去兒子的房間裡,要尊重兒子的隱私,萬一讓別人看到了,那是會鬧出閒話的。

所以,農夫認為這兩句話都是有道理的,古人所提倡的男人“修身”的準則,即便是到了今天依然是適用的。如果你家經常豪車出沒,那在村裡肯定會遭人議論的,為人還是低調一點好。而兒子成家了以後,也最好是分開生活,不僅能避免婆媳不和,而且還能避免閒言碎語。


農夫也瘋狂


農村老話說“官不入民宅,父不進子房”是什麼意思?有道理嗎?

農村中流傳的很多老話都是智慧的勞動人民根據多年的生活和勞作總結出來的經驗和教訓,雖然農村人的文化程度普遍不高,但是有很多俗語卻非常的耐人尋味。比如俗語“官不入民宅,父不進子房”,這句俗語是什麼意思,又有什麼道理呢?

官不入民宅

這句話很好解釋,那就是當官的不能進老百姓的家中。這句俗語其實和“君不進臣房”是一個道理,簡單說就是等級有差別,每個人都有自己的隱私,雖然是比自己高一級的官員,但是被觸碰到自己的隱私也是很不舒服的。


官和民是兩個不同階層的人,如果官員去普通老百姓的住宅,普通老百姓肯定會準備好豐盛的食物來招待,這不僅對老百姓來說是一個不小的開支,對於官員來說,長期進出老百姓家中的話,也會讓人們覺得官員行為不端。

個人覺得官不入民宅更多的說的是官員和老百姓之間的差距,官員雖然也是從老百姓中走出來,但是在當官以後會有適合自己的活動場所,老百姓就很普通,和官員走在一起也會顯得格格不入。

父不進子房

這句話的意思是當兒子長大以後當父親的就不要頻繁出入兒子的房間。很多人會覺得無法理解,父子之間的關係不是很親密嗎?怎麼還不讓父親去兒子的房間呢?其實這裡的父親不單單指父親,也包括母親。兒子在長大成人以後,會有自己的想法,也有屬於自己的隱私,而這些個人隱私多會藏在自己的房間裡。如果父親母親在未經自己的允許下去自己的房間,並看到自己的隱私,也是一件讓人很難為情,很羞恥的事情。所以在兒子長大成人以後,當家長的要尊重兒子的隱私。

在兒子結婚以後,父親更不能隨意進出兒子的房間,那樣只會讓大家都很尷尬。

大家在看完以後是不是也會覺得農村俗語的博大精深。短短几段話,就把應該如何將自己的身份擺放正確,如何言行舉止說的清清楚楚。每個人在生活中都有著自己該有的身份,不管什麼時候都不要做出格的事情。雖然現在都講官員要親民,要接地氣,但是也要注意避嫌,你們說呢?


小馬話三農


謝邀!

"官不入民宅,父不入子房",是農村的老話,意思是說做官的不要輕易進入到老百姓的房子裡;做父親的不要隨便進入兒子的房間。這是農村的老話,其實也適用於其它方。

官不入民房。做官的不論清官、貪官都要避嫌。當官的苐一要有點官架子,不能隨便與貧民親近,要讓百姓敬而遠之。苐二也要避免別人的閒言碎語。如果為官的隨便出入貧民家裡,未免會有閒人的流言蜚語流出。這不僅不利於為官的聲譽,如果流言蜚語流傳到上司耳中,輕則影響前程,重則還有丟官的可能。所以,官是不可入民宅的。

父不入子房也是同樣道理。兒子大了成家立業,做父親的就不要隨便進入兒子的房間了。一則做父親的也要避免鄰里的閒言碎語;二來兒子成家後總有一些不便讓父親看到的隱密私事。

所以,"官不入民宅,父不入子房",其中的避嫌疑、尊重隱私,在今天看來還是適用的。


8232354703122老三屆


在古代封建時期,都講究君臣之道,父子之道,既可以說是注重禮儀,同樣也可以理解為以前等級制度是非常嚴的。要說“官不入民宅,父不進子房”是什麼意思,可以說能夠從不同的角度來解釋的。

農村老話“官不入民宅,父不進子房”是什麼意思?有道理嗎?

首先我們來說說這句話是什麼意思,其實說的就是當官的不可以隨便進行平民的家裡,而當父親的不能夠隨便進入兒女的房間。在一些人看來好像有點說不通,畢竟當官的權力大,想進誰家門都行的。而作為父親進子女的房間又有什麼不行的。其實這些都是有講究的,下面為大家一一說來。

1、官不入民宅,有多個意思

官府代表著權力,但是如果隨便進入平民的家裡,首先要麼就是這一家有官司上身,會給這個家庭帶來不好的事情。就算是沒有官司,那麼也會被人們認為這是官民私通,可能還會是官商私通,那樣對於官員是不好的。

其實這句話說的還是為官之道,意在提醒當官者可注重自己的形象,不可與平民發生太密切的關係,更不可能經常出行平民人家坐客,那樣是會有不好的風氣傳出來的,更是會引來一些麻煩的。

2、父不進子房,意指為父之道

小時候兒子都是跟父母一起睡的,但是當成長了就會有自己的房間了,這個時候當父親的可就要注重行為舉止了。如果時候還隨便進女兒的房間,那就會被認為有失倫理道德。而兒子的房間也不能夠進,那是因為兒子成家後總有一些不便讓父親看到的隱密私事,經常出入的話也是會被人說跟兒媳一些閒話的。

所以說這才有了官不入民宅,父不進子房的說法,這都是提醒著身份的不同就要注重自己的言行舉止,不可做出違反倫理道理的事情來的。不知道大家還有什麼理解呢,都說說吧。


深山老農民


這句話說全了應是:君不入臣宅,官不入民家,父不進子房。這是說君臣官民父子有別,人要做到尊卑有序,要修養,有道德操守,有規矩,不可隨便而為之。君君臣臣,父父子子,各有其道,不可逾越。

君與臣之間,官與民之間,父與子之間,男與女之間,各有區別,尊卑嚴格有序,不可胡來,君不可隨便出入臣子家,官不可隨便出入平民百姓家,特別是穿著君服官服就更要注意,不然亂了綱常,犯了規矩便不是小事了。

君為何要入臣家,官為何要入民家?想想不外有三點:臣民犯事了;想行賄賂;炫耀揚威一下。這都是不合綱常節操的。都得注意避忌。那麼,為何父不入子房呢?父子親在一家,自家房也不能進嗎?這是因為子大成婚立室後說的,人是有隱私的,那怕父子,母女也有。兒大成婚立室有兒媳了,就要有區別,有忌諱了,家公就不可隨便創進有兒媳的臥房裡,男女有別,輩份有別,更不可亂倫,做人是要有道德操守,注意到方方面面,不可以隨隨便便,什麼都講自由而不顧規矩的。無規矩不成方圓,有些規矩是必要遵守的,大家不守矩,都自由違規了,不都亂了套,還行得通嗎?社會要有序,人也應遵規矩些才好。





樹德漢碩


謝悟空!

官不入民宅,父不進子房。這兩句話早就聽耳熟了,以我的理解分析,是大眾普通人的修養方面的忌諱,是愛好人格尊嚴的維護自已名節的忌諱防範,作為一個正直的來說,是不犯王法的,所以說官不入民宅,如果有官入宅,就是不尊法守道的良民,意味著有官司之家,名不清正也的函意。

父不進子房,是指父子之間要有人格隱私的尊重形為,這與好老子不打三十歲的兒,基夲一個道理,因為兒子大了,也有個人隱私生活的自由,當父的就不能輕義的隨便干撓。也和三十歲的兒子也是成年成熟而有自立的函意是接近的。說的對與否,望大家共同交流學習,別噴!噴者舉報拉黑!

敬請關注,誠信互粉!





用戶519403767老三逢


完整的說法是“君不入臣房,官不入民房,父不入子房”。孔子是研究人與人之間關係的思想家,漢代的董仲舒在孔子思想學說基礎上,最早提出了三綱五常:

三綱:指君為臣綱,父為子綱,夫為妻綱;五常:指仁、義、禮、智、信。

用此來規範人與人之間的道德倫理關係和行為準則。“君不入臣房,官不入民房,父不入子房”,是三綱五常內容的一條細則。

“君不入臣房”,是君主對臣子的信任和尊重,即所謂用人不疑。也避免產生對臣子家眷,財務有貪念的不好輿論。

“官不入民房”,是官吏對百姓的尊重,意思是以免對百姓的財務起貪念,也避免引起百姓的不安,造成擾民。

“父不入子房”,是指兒子結婚後,父親不再進兒子兒媳的房間,以避免不必要的尷尬和閒言碎語。

這些是群臣,官民,父子之間的行為準則,也反映了封建社會一種特殊的道德倫理關係。


袁洪智詩畫


官不入民宅,父不進子房。這是舊時一句:尊卑有別,長幼有序:的俗語在舊時,私闖民宅是不被允許的有擾民侵民之嫌,又有尊卑不分之別當官的在大堂高坐,放不下這做官高貴的架子,小民有事有告,要到衙門跪拜求告憑官處斷。這是舊時官與民的等級界限。倒並非是官為避什麼清廉不正等之嫌。當今社會就倡導:為人民服務:的宗旨,當官的經常深入民間,鄉村地頭,農家民舍、走訪民情,訪貧問苦是如今當官的美德。父不進子房,在舊時的大家庭,一般己婚而未分家居的兒子媳婦,早晚都要給公婆請安問侯以示對父母的尊敬關懷。父母有事也只是喚兒子來堂前聽候,這也是舊時禮數所致,長幼有序。這:官不入民宅::父不進子房:依我看只是舊時的封建禮教所規定的禮節,君臣,父子,尊卑長幼之別,其他含意倒不多。而象乾隆皇帝與何坤,紀曉蘭他們在電視劇中的君臣關係就另當別論。謝邀請!


老羅194763


官不入民宅,父不入子房,這句農村老話本人的理解是:當官的要是進入老百姓的家裡,會有勒索財物的嫌疑,因為舊社會貪官汙吏,強取豪奪,百姓苦不堪言,所以老百姓認為清官是不進老百姓的家的,因此才有此一說。

父不入子房,因為舊時禮法,翁媳有別,為避嫌,作為守禮法的公爹是不會隨便出入兒媳的房間的。

我認為這是舊社會的思想,當代官民一心,當官的為百姓設身處地著想,國家大力度整治貪官,使貪官無法存活,這種憂慮沒有必要。

現在已經廢除舊的思想觀念,如果說父不入子房,那麼說兒子不在家,其父染病,作為兒媳就應該袖手旁觀嗎?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