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位翻譯人員對“全民英語”的看法

我是一名翻譯人員,同時也是一位老師,先說一下身邊的幾種現象。

1、我的教師同事中,只要不是英語教師,80%以上的輔導不了孩子的中考英語備考,更不用說高中英語了。這些教師最低學歷是大學本科,大學裡通過了四六級(最低是四級)。

2、在前幾年的職稱英語考試中,真正憑“英語基礎+考前複習”自主通過的不到一半,其餘的沒有通過或替考通過。

3、學生聚會時,說起有的同學為了過四級拿學位證,課餘時間全用在學習英語上,有時為了上補習班耽誤專業課。結果雖然在畢業前通過了四級,但是專業課都是剛過及格線,基本上荒廢了。回憶四年的大學生活,印象最深的是耗費大量時間學英語。畢業工作三年了,在實際工作中一個單詞也沒見過。

【順便插一句,四六級考試的起源是我家鄉一所大學為了測試入學新生的外語水平,以便於安排新學期外語教學,而組織的校內測試。某個教育會議將該學校作為舉辦點,發現了這種外語測試(當時還有俄語測試),於是推廣開來】

4、我有一位朋友,在市醫院胸外科工作,專業水平很高,業務能力很強,科研成果、發明專利也不少,但是晉級之路卡在“職稱英語”上,為了職稱英語能及格,放棄了研修機會,業餘時間全用在英語學習上,家裡人也為他做出了不少犧牲,但是用他的話說,“不是不好hào學,實在是不好hǎo學”,比新學一門技術還難”,最終確實不擅長外語的他只能暗地裡找替考。

上面的事情並非個案。目前在教育教學中,從本質上講,英語和其他科目一樣,都是普普通通的一門學科,在義務教育階段需要開齊開全課程,英語學習是很有必要的。但是到了高中階段,把英語和語文、數學放在同一位置,稱之為“主科”,是必考科目,其他科目是“副科”,是選修選考。無論是3+X,3+1+2,還是其他類型的考試模式,英語都是必選,這就有些過度拔高了。這裡值得一提的是,山東省春季高考中,模式是“文化課(語數外)+專業課+技能考試”,其中文化課的分值是語文120,數學120,英語80,曾經一段時間英語降為了滿分30,這種突出基本科目語文和數學,突出專業課(200分)和專業技能課(230分),淡化英語的做法一度贏得了社會的贊同。

如果普通高中階段英語作為滿分150的主科用“過度誇大”形容的話,大學期間的四六級考試就是“畸形發展”了。大學期間,英語專業的學生無論考專業四級還是專業八級,都是合理的,畢竟是專業課。但是非英語專業的學生必須過四六級(最低四級)就沒必要了。更惡劣的是,有些院校一度將四級考試與學位證、畢業證掛鉤,雖然教育部闢謠說從沒有相關政策,但是也從未明文制止過這種變態行為。全世界除中國外,沒有哪個國家將一門外語作為全國大學生學位證甚至畢業證的門檻,這是自我矮化自我黑化的典型行為。

英語作為一個學科有它的用處,但用處的大小和其他科目沒有本質區別,更不能凌駕於其他學科甚至母語之上。喜愛英語的人努力學好學精,在需要英語的領域發揮自己的能力;需要英語的單位大可以提高門檻,招收英語水平“高精尖”的人才。專業的事還是專業的人來做,無論哪種行業哪個學科都是如此,讓非專業的人耗費大量時間去學習不擅長且性價比很低的學科,甚至佔用原本學習專業的時間,無疑是一種極大的浪費。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