党中央是如何转战陕北的?

党中央是如何转战陕北的?

1946年6月26日,国民党撕毁停战协议和政协决议,发动了全面内战。我军遵照党中央关于“以自卫战争粉碎蒋介石的进攻”的指示,经过8个月的战斗,共歼敌66个旅计7l万人。国民党的“全面进攻”计划遭到破产后,又集中兵力,向我陕甘宁边区和山东解放区发动所谓“重点进攻攻”。1947年2月中旬,蒋介石先把西安绥靖公署主任胡宗南召到南京,又于2月28日偕空军副司令王叔铭飞抵西安,策划进犯延安和陕甘宁边区的军事部署。国民党军集中了34个旅,共25万余人,由胡宗南集团从南线进攻,青(海)宁(夏)二马(马步芳、马鸿逵)及邓宝珊集团分别从西线、北线策应,并调集全国五分之三的空军进行配合,妄图一举占领延安,压迫我党中央和-总部到黄河以东,以便掩饰其全面进攻的失败,提高日益衰颓的士气,尔后再抽出胡宗南集团这支最大的战略预备队,加强华北或其他战场的进攻。

当时,我们在陕甘宁边区的部队仅有6个野战旅共2.6万余人和3个地方旅,而且装备极差,面对兵力、装备占绝对优势的敌人的进攻,党中央和毛泽东同志决定,暂时放弃延安,运用“蘑菇”战术,把敌人拖在陕北,消灭在陕北,支援其他战场我军作战。

西北野战军坚决贯彻执行党中央和毛泽东同志的战略方针,同强敌“蘑菇”周旋,艰苦奋战,一年间,经历了内线防御、内线反攻、外线进攻三个阶段,进行了大小15个战役,共歼敌10余万人,毙、俘敌中将整编军长、师长7人,少将旅(师)长、参谋长等25人。而我军在战斗中迅速发展壮大到11万余人,其中野战军近8万人。

在1947年3月13日至1947年8月12日的内线防御阶段,由于敌我力量异常悬殊,我军的基本作战方针是:诱敌深入,与敌在延安以北的山区周旋,陷敌于十分疲惫、十分缺粮之困境,尔后集中优势兵力,选择敌人薄弱或孤立的部分,在运动中予以各个歼灭,以逐渐削弱敌人的有生力量,求得战略形势的根本改变。

3月13日,胡宗南以整编第一军、第二十九军等部共15个旅14万余人在空军配合下,由洛川、宜川之线分两路向延安进攻,我军节节抵抗,经7天激战,予敌以5000余人的杀伤,胜利完成了掩护党政军领导机关和群众安全转移、疏散的任务后,于3月19日晨主动撤出战斗。此后,针对敌人急于寻找我军主力决战的心理状态,以独立第一旅一部,诱敌北进安塞,而主力隐蔽集结在延安东北,先后在青化砭、羊马河和蟠龙三战三捷,全歼敌三十一旅、一三五旅和一六七旅,毙俘敌1.43万余人,生俘敌旅长李纪云、麦宗禹和李昆岗,大大鼓舞了边区军民战胜敌人的信心。5月14日,在真武洞召开了5万人参加的祝捷大会。紧接着挥师西进,大战陇东,北进三边,狠揍宁马,再歼青、宁马家军2400余人,生擒敌少将副旅长陈应权、上校团长马奠邦,收复了环县、曲子、华池、定边、安边、盐池等地。为了贯彻中央军委关于“三军(刘邓指时任晋冀鲁豫野战军司令员的刘伯承、时任-委员的邓小平、陈谢指时任晋冀鲁豫野战军太岳兵团司令员的陈赓、时任-委员的谢富治、陈粟指时任华东野战军司令员兼-委员的陈毅、时任副司令员的粟裕)配合,两翼(陕北、胶东)牵制”的战略部署,西野主力于7月30日挥师榆林,以调动胡宗南主力北上,配合陈谢兵团迅速渡河,南进豫西。虽两次攻城未克,但却歼守敌邓宝珊部5200余人,达到了诱敌董钊、刘戡、钟松率10个旅北上榆林的目的。5个月的防御作战,共歼敌3个旅部、11个团,毙伤敌2.5万余人,扭转了困难局势,打开了胜利局面,为以后转入内线反攻,奠定了基础。

1947年8月,我军转入内线反攻阶段。这一时期的战略方针是:继续牵制胡宗南集团于西北战场,逐渐歼灭其有生力量,收复失地,扩大与巩固解放区,为收复延安,转入外线进攻创造条件。

榆林战役后,南北我军和党中央机关到达无定河以东,黄河以西,南北约40里,东西约50里的狭小地区。胡宗南误认为我正东渡黄河的后方机关是我军主力,企图以7个旅南北夹击,结束陕北之战。这时,我们抓住钟松自恃援榆有功,骄狂至甚,孤军突出的有利战机,以第三纵队并指挥绥德警备第四、第六团,在乌龙铺以南地区,坚持抗击刘戡所部西援;以第一、第二纵队迅速包围并攻击沙家店之敌整编三十六师师部及一六五旅;以教导旅、新四旅对西援进至常高山之敌一二三旅发动猛攻。经10个多小时激战,即于8月20日傍晚,全歼胡宗南三大主力之一整编三十六师师部及两个旅,取得歼敌6000余人的重大胜利,成为我军进入反攻阶段的一个重要标志。

沙家店战役结束之第三天,我陈谢兵团即在晋南突破敌300多里的黄河防线,逼近潼关。胡宗南慌忙令绥德以北8个旅南撤,保卫其西安老巢。西北我军为继续牵制胡军主力,策应陈谢兵团创建豫西根据地,于9月14日至16日进行了岔口、关庄追击战,给南撤之敌以4000余人的杀伤,迫敌不得不将主力暂留延安、富县地区整补。趁此机会,我以二纵和四纵(9月25日由警备第一、第三旅和骑六师编成)南进黄龙山区,发起黄龙战役,先后攻克白水、石堡(今黄龙县)、韩城、宜川等县城,毙、俘敌宜川中将指挥官许用修以下3300余人。留在内线的一、三纵队和教导旅、新四旅发起了延(延川、延长)清(涧)战役。迅速收复延川、延长县城后,于10月11日晨,攻克清涧县城,敌整编七十六师被歼,中将师长廖昂被活捉。此后,我西野领导为了巩固后方,保障党中央安全,于10月底,率部二次攻打榆林。由于敌城防坚固,我军缺少重火器,加之准备不足,马鸿逵倾巢迅速增援,未能达到预期目的,在歼敌6800余人后撤出战斗,转入新式整军。

1948年2月至4月21日,是外线进攻阶段。我军的作战方案是:将战争引向国民党统治区,向延安、宜川线出击,得手后继向该线以南进攻,大量歼灭敌人有生力量,拖住胡宗南集团并调回他支援豫西之兵力,尔后收复延安,进而解放麟游山区。

针对胡宗南集团确保延安、洛川、宜川,阻我军南进和防御态势,西野指挥部经过反复比较分析,认为把突出方向选择在宜川更有利于围城打援,在运动中全歼守敌与援敌。2月12日至16日,野战军以5个纵队共8万余人,分别从保安(今志丹县)、绥德、米脂和晋南曲沃地区向宜川开进;24日至27日,二、六纵队完成对宜川的包围,并将敌压缩于城内。这时,胡宗南急令刘戡率2个整编师共4个旅的兵力,沿洛(川)宜(川)公路轻装驰援,28日进入瓦子街至任家湾的一个狭长小川道内。我军从公路两侧高地对援敌拦头截尾,形成铁桶包围之势。3月1日上午,经过新式整军运动的全体官兵,斗志昂扬、顶风冒雪发起总攻,激战至下午5时,将敌全歼,无一漏网,随即挥师东进,迅速攻克宜川。宜(川)瓦(子街)战役,是西北野战军转入外线后的第一个大胜利,歼敌整编二十九军军部和整编二十七师、九十师共5个旅2.9万余人,毙、俘敌中将整编军军长刘戡、中将整编师师长严明、中将旅长张汉初等将级军官11名,同时调回了胡宗南布防在豫西战场的5个整编师,策应了中原我军作战。

宜瓦战役大获全胜后,我军乘胜扩大战果,于3月5日分三路挥师南下,发起黄龙山麓战役。经一个多月作战,连克富县、中部(黄陵)、宜君、白水、澄城、合阳等县城,进逼蒲城,围困洛川。4月6日,正当我军向西府挺进,决心夺取胡宗南的补给基地宝鸡的时候,延安守敌整编十七师于4月20日晚弃城南逃。被敌人侵占一年一个月零三天的革命圣地延安,21日宣告光复。至此,洛川以北的陕甘宁边区全无敌踪。

在艰难困苦的转战期间,西野广大指战员怀着“誓死保卫党中央,保卫毛主席”的坚强意志,万众一心,团结奋战,前仆后继,视死如归,许多团营干部始终冲杀在第一线,表现了高度的革命英雄主义气概和顽强战斗、不怕牺牲的大无畏精神,涌现了无数可歌可泣的英雄事迹。据不完全统计,先后有24名团以上干部和1.1万名营以下干部、战士牺牲在这块土地上,而负伤者达3.6万多人次。他们的革命精神和卓著的功绩,将永远铭记在人民心中。

转战陕北的胜利,是毛泽东军事思想的伟大胜利,是毛泽东主席、周恩来副主席、彭德怀司令员等同志英明指挥和领导的结果。在蒋胡军重兵压境,狂横不可一世的严重关头,毛泽东、周恩来、任弼时等中央领导同志,一直留在陕北,胸有成竹,运筹帷幄,指挥陕北和全国解放区的军民,同国民党反动派进行斗争,充分体现了无产阶级革命家敢于斗争、敢于胜利的雄伟气魄和革命胆略。

党中央从1947年3月18日撤出延安,到1948年3月23日东渡黄河,在敌人眼皮下转战了12个县,宿营居住过37个村镇,行程2100华里。在这371个艰难严峻、险象环生的日日夜夜里,中央领导同志胸怀大局,临危不惧,和边区军民同甘共苦,生死与共,历经风险,饱经艰辛,一次次在十分危急的情况下化险为夷,转危为安。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