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江红》到底是不是岳飞写的?

长天一色23


关于岳飞《满江红》真伪问题,自上世纪1958年以来一直被争论了半个多世纪,迄今也没有定论,参加讨论的学者涉及文史学界的诸多学术大家。

如果写20世纪的宋代文学思想史,“《满江红》真伪问题”是绕不过去的。

先把全词放上(通行版本),然后我们再梳理这段争论,至于真实情况怎样,还请读者们自己下判断:

怒发冲冠,凭阑处、潇潇雨歇。抬望眼,仰天长啸,壮怀激烈。三十功名尘与土,八千里路云和月。莫等闲、白了少年头,空悲切。
靖康耻,犹未雪。臣子恨,何时灭。驾长车,踏破贺兰山缺。壮志饥餐胡虏肉,笑谈渴饮匈奴血。待从头、收拾旧山河,朝天阙。

问题的提出:《满江红》明代才出现,很可能不是岳飞所写

下面我们就从这个争论的源起开始说起。

1958年,著名文献学者余嘉锡出版了《四库辨证提要》一书,在其中卷十三《岳武穆遗文》条中,余嘉锡对《满江红》的作者提出质疑,他给出的理由是:这首词最早出现在明嘉靖十五年(1536年)徐阶所编纂的《岳武穆遗文》中,这是根据弘治年间浙江提学副使赵宽抄录自杭州岳坟词碑的,其不见于“宋元人之纪载,或题咏跋尾”,岳飞孙子岳珂编纂的岳飞文集《金陀粹编》中也没有收录。

余嘉锡因此怀疑,这可能是后人杜撰的。

余嘉锡将这个疑问提出来之后,著名诗词研究者夏承焘将这个证据凿实。1962年,他在日本《中国文学报》发表了《岳飞词考辨》,确定了这个推论。

夏承焘通过分析这首词的字句,给出的证据是“驾长车,踏破贺兰山缺”这句有问题。贺兰山在中国的西北,当时正是西夏的所在地。而岳飞作战对象是金国人,“要直捣金国上京黄龙府”,那是在遥远的北国。在唐代和明代人的诗词中间,贺兰山“都是实指而非泛称”。


夏承焘推论:这首词可能是明代王越所作

夏承焘给出了一个大胆的推论,他认为这是明代人写的。理由是明代北方的鞑靼居住在河套地区,他们进攻甘肃、凉州等地,都是取道贺兰山。

夏承焘又想到了弘治十一年明朝将领王越在贺兰山打了一场胜仗,因此,他推测这首词应该是明代王越或者是他幕府中人所写。

夏承焘的结论一时激起千层浪,很多学者纷纷发表文章对夏承焘的这一结论进行驳斥。

比如程千帆等人就认为,在唐诗宋词中,贺兰山也有被用来作泛指的,认为“以唐诗中贺兰山之皆为实指来断定《满江红》中之贺兰山也当为实指,这种逻辑本身存在着问题”。

很多学者同意这一说法,认为“贺兰山”其实就是泛指边塞。

争论愈演愈烈:宋词不见于明清载籍者甚多

到了20世纪80年代,争论愈演愈烈。诗词大家唐圭璋发表文章,就夏承焘所说,《满江红》不见于岳珂编纂的文集一事提出证据,认为“宋词不见于明清载籍者甚多”。

他还举出岳飞的另一首《满江红》作为旁证,这首《满江红》同样没有被收录进文集,但是真迹经过宋代魏了翁,元代谢升孙、宋克和明代文徵明,一直流传至今。

此外,还有学者认为,岳珂之所以没有收集全岳飞所有诗词,是因为在南宋,岳飞作品一直不能公开出版。到了元代,由于岳飞作品“民族性强”而“遭受压抑”。一直到明代,他在民间流传的作品才重见天日。

宋史大家邓广铭也写了《岳飞的不是伪作》,除了确证程千帆等人的证据之外,根据岳飞所做《五岳祠盟记》和《永州郴阳县大营驿题记》中的文字,如“喋血虏廷,尽屠夷种”等句子,认为和《满江红》很像,可以证明是岳飞所做。

此外,谷斯范、基多、周汝昌也支持这一观点。

给出较为妥当的解释:“白了少年头”是宋代通行的说法

当然,台湾学者李安根据顾祖禹的《读史方舆纪要》认为,岳飞所说的“贺兰山”其实是河北磁县境内的“贺兰山”。但是,这一说法立即遭到反驳,河北境内的“贺兰山”海拔才186.7米,这虽然是当年岳飞打游击的地方,但是它一不是政治首都,二不是战略要塞,显然不可能被写入词中。

我觉得,对这一问题用新材料进行解释的是,现在在日本任教的王瑞来所做的考证。王瑞来根据他人发现的,在日本早稻田大学所藏和刻本《岳武忠王集》所藏佚诗,证明这首《满江红》的确是岳飞所做。这首诗是:

第一泉头过九日,黄花犹待客重来。男儿有意扶中国,不斩楼兰不易回。

在这里,岳飞使用了“中国”一词,这里的“中国”并非固有名词,而是指代中原之地。岳飞也使用了“楼兰”,这个楼兰显然是在汉代已经灭亡的西域三十六国之一,用此来指代金人,同时也可以反过来推论,岳飞用“匈奴”指代金人是没有问题的。

此外,王瑞来还根据宋代几首诗文,查到了他们同时使用“白了少年头”的这一说法,由此证明,“白了少年头”很可能是宋代通行入诗词的句子。

我觉得,虽然双方就《满江红》进行了不少的争论,显然,认为这首词是岳飞所做的一方证据更充分,人也更多。但是,夏承焘所提出的几个疑问,仍旧不能被直接攻破(可能只是双方证据,哪个更强一点,哪个更弱一点而已)。

因此,这个问题还有讨论下去的必要。


兮兮说事儿


现在既没有证据证明《满江红》就是岳飞写的,也没证据证明就一定不是岳飞写的。

这话读起来挺绕口的,反正就是一句话:不能证实,也不能证伪。因为两方都有道理,也都没有决定性的证据。

最早质疑《满江红》的作者不是岳飞的人,是著名的目录学家余嘉锡先生。

余先生在《四库提要辩证》中提出怀疑,认为这首词很有可能是明人托伪岳飞之名所作。随后还有词学大家夏承焘先生支持此观点。他们主要怀疑的理由有二:

1、宋代典籍中并没有见到这首词,特别是岳飞的儿子岳霖、孙子岳珂曾搜访岳飞的诗文,并且辑成《鄂王家集》,其中没有这首著名的词,显然不合常理。

2、词的内容也不符合岳飞的经历。其中有一句“驾长车踏破贺兰山缺”,岳飞和金朝作战的地点不在贺兰山(河套以西),而在黄龙府。这描述的其实是明朝抗击鞑靼入侵时候的场景。

坚持《满江红》是岳飞所写的人,主要有历史学家邓广铭、王曾瑜等人。

他们认为余、夏等人的理由不充分,譬如没有出现在宋代典籍说明不了什么问题,更不能简单地将贺兰山理解为具体的地方,而是一种比喻上的虚指、泛称。

他们还结合历史史实,认为《满江红》描述的恰恰是岳飞当时的心境和真实感受,故而应系岳飞所写。

总而言之,这个问题目前没有定论。


HuiNanHistory


《满江红·怒发冲冠》作者应该不是岳飞,而是明朝人。来看看具体分析:

这个问题改革开放后在学术界争论的比较激烈,笔者对此也很有兴趣,做了许多研究,得出结论:我们现在看到的《满江红·怒发冲冠》版本,作者不是岳飞,具体是谁还不好说,但应该是明英宗时期的人。先来看原文:


怒发冲冠,凭阑处、潇潇雨歇。抬望眼,仰天长啸,壮怀激烈。三十功名尘与土,八千里路云和月。莫等闲,白了少年头,空悲切。

靖康耻,犹未雪;臣子恨,何时灭?驾长车,踏破贺兰山缺。壮志饥餐胡虏肉,笑谈渴饮匈奴血。待从头,收拾旧山河,朝天阙。




第一段主要是抒怀,并没有什么值得探讨的。

值得怀疑的在第二段:驾长车,踏破贺兰山缺。岳飞为什么要踏破贺兰山缺?给宋朝带来靖康耻的是金朝人,金朝人的老巢在东北,贺兰山在西北,要报仇必须要找东北去报仇。这个这么理解?

上世纪八十年代,学者王克、孙本祥等人经过实地考查,发表了《从“贺兰山”看〈满江红〉词的真伪》,文章结合岳飞早期军事活动,认为岳飞是以磁州(今河北省邯郸市磁县)的贺兰山为活动中心的,词中所提的“贺兰山”是河北省磁县境内的贺兰山。我没有听错吧?河北省磁县境内的贺兰山?伟大的岳飞就这点志向?辛辛苦苦就是要踏破河北省磁县?要知道:岳飞是要直捣黄龙、与诸君痛饮。黄龙在哪里?在金朝的老巢吉林农安,这才是岳飞的志向。所以这一说明显经不起推敲。



又有人说,贺兰山的确是宁夏的贺兰山,但是在词中是泛指。那我问问:岳飞为什么要泛指?岳飞说“直捣黄龙、与诸君痛饮”是泛指吗?说“靖康耻,犹未雪”也是清清楚楚,不避讳,为何后面要拿贺兰山避讳?很不合理。

中国宋史学会前会长邓广铭教授曾经发表文《岳飞的〈满江红〉不是伪作》和《再论岳飞的〈满江红〉词不是伪作》,提出《满江红》不是后人托岳飞的伪作,的确是出自岳飞之手。我不同意这个观点。

这首词最早出现于明英宗天顺二年(1458),是一个叫王熙的人写在河南汤阴县岳庙里的石碑上的,这已是历史学界公认的。在宋代、元代的确没有可考的文献记载,说发现了这个版本。这么美的一首词,从创作产生到被后人发现,居然隔了400多年。中间这400多年为什么没有人记载这首词?明英宗天顺二年(1458)发现的时候也没有载明原文出处。这究竟是什么原因?


明英宗朱祁镇


笔者经过大数据分析认为:

这首词就是明朝“土木堡之变”后的明朝人所作,明朝正统十四年(1449年)八月,明英宗朱祁镇御驾亲征蒙古瓦剌部时,不幸被蒙古瓦剌部太师也先俘虏,堂堂明朝皇帝,被少数民族俘虏,实在是奇耻大辱,这个事情和322年前北宋“靖康之变”非常相似。

因为作者是明朝当朝人,他在词中不好说“土木耻、犹未雪”,要避讳,所以作者假借北宋的故事“靖康耻”来说事,这和白居易在《长恨歌》中开篇“汉皇重色思倾国”是一样的,明明说的是唐皇的事情,偏偏在文中说成汉皇,主要是避免当局找麻烦。这样一来就好理解了。

贺兰山是一块抗击匈奴的热土,公元前272年,秦军击溃了雄霸宁夏的义渠戎后,将贺兰山地区纳入秦国版图。秦末,由于中原的内乱,贺兰山地区又被匈奴占据。公元前127年,汉朝名将卫青等率军再一次将贺兰山地区纳入版图。明朝初年,占领了贺兰山东边的黄河河套地区,在永乐年间,贺兰山东边的黄河河套被蒙古人逐步实际占领,而贺兰山边上的宁夏镇是一直是明朝九边重镇之一,是明朝和蒙古军队交锋的重要据点,所以,本文的作者才要跑到贺兰山去雪“靖康耻”,去收复贺兰山脚下的黄河河套地区,以报土木堡之变英宗朱祁镇被俘虏之仇,然后朝天阙。


水草丰美的河套


河套问题后来长期困扰明朝,明朝后偶来再也没有收复河套地区,嘉靖年间想收复,结果内阁首辅夏言因此北杀头。

明朝从元朝手里夺回汉人江山,特别注意培养民族精神,朱元璋下令在北京建立了文天祥祠堂,每年春秋祭祀。后来,又下令祭祀岳飞。

我认为,这首词肯定是明朝英宗时期的人在“土木堡之变”后所写的,假借岳飞的名义容易传播,说的事其实是“土木堡之变”后的事。词最早发现在明英宗复辟后的第二年(1458年),这样一来,所有解释就都合理。

我肯定,岳飞作为伟大的爱国将领,他也有过词中描述情怀和气魄,但是这首《满江红·怒发冲冠》真不是岳飞写的。这首词虽然气象雄伟,但是,与岳飞的要求和理想相比,气魄还是略显不够,矛盾之处颇多。如果后一句改成:

土木耻,犹未雪;臣子恨,何时灭?驾长车,踏破贺兰山缺。壮志饥餐胡虏肉,笑谈渴饮匈奴血。待从头,收拾旧河套,朝天阙。

其实就改了四个字,改成这样,就完完全全符合“土木堡之变”后的形势和实际。但这样直接了断,恐怕会引来当局的麻烦,所以才作了一些技术处理。


坐看东南了


在当代中国人心中,岳飞是拯救百姓于战乱的大英雄、彪炳史册的一代名将豪杰,更是永远辉映在中国历史上的忠臣良将。虽然如今中华民族早已成为一体,早就没有了宋金对立,但岳飞的卓著功勋和忠义形象仍然为后人所铭记。在民间,一直有关(羽)岳(飞)并称的说法。

今杭州岳王庙岳飞塑像


提到岳飞,不能不说的就是他《满江红》词。《满江红·怒发冲冠》是宋词中知名度最高的杰作之一,可与苏东坡《念奴娇·赤壁怀古》并称为宋词豪放派的最高境界。但颇为诡异的是,与《念奴娇·赤壁怀古》甫一出世就名动天下、广为传唱不同,《满江红》在当时乃至后来都是默默无闻,直到明代中晚期横空出世,但是所有人都相信它是岳飞所作,从无疑问。


然而,二十世纪三十年代大文献学家余嘉锡先生他的名著《四库提要辨证》中的一篇文章《岳武穆遗文》中第一次对《满江红》一词提出质疑,怀疑《满江红》是明朝人伪作。首先就是从历史文献学的角度来讲,这首次出现的时间太晚。该词最早出现于明朝,不见于宋元时期。何以被雪藏如此之久?另外,岳飞之孙岳珂所编的极为权威的《岳王家集》没有收录该词,实在可疑。


继余嘉锡先生之后,大词学家夏承焘也写文章质疑《满江红》。他赞同余嘉锡的怀疑,并进一步认为词中“贺兰山”并非岳飞时代的用语他推测明代王越是《满江红》的作者

。因为该词刻在杭州岳庙时,正是王越建功立业之时。王越武功盖世、军功显赫,而且博学能文,擅长诗赋,更重要的是他确实曾经有征战贺兰山的经历。

宋史泰斗邓广铭先生


针对文献学家余嘉锡和词学家夏承焘的看法,宋史学家们提出了充足的论据加以驳斥,尤其是二十世纪中国宋史研究的泰山北斗,曾经写过《岳飞传》的邓广铭先生,坚定地认为《满江红》一定是岳飞所作,他的看法如今已经成为定论。


邓广铭先生首先从历史学家的眼光确立了一个基本看法:判断《满江红》是否属于岳飞所作归根到底要看词的风格是否符合岳飞的文风,其他脱离词本身的一切论述都是次要的。经过对岳飞大量诗词文章的文学风格分析和对岳飞生平经历的研究,邓老认为岳飞完全有能力写出《满江红》,而《满江红》的文学风格也与岳飞其他诗词文章完全相符。


解决了根本问题之后,其他方面的问题也就迎刃而解了。首先这首词为何没有被岳飞儿子岳霖和孙子岳珂收集并且编入《 家集》?据岳珂自己所说,其父岳霖对于搜集岳飞的各类作品下了很大功夫,但是岳珂本人用功不够,只是加以编辑刊印,所以有所遗漏是完全可能的


第二,为何《满江红》词不见于宋元人时代的其他文献中呢?邓老认为,不能因为我们没有看到相关记载,就断言宋元人书中没有出现过。因为宋元时代的文献尤其是笔记和小说一类的文献流失得非常厉害,我们能看到的只是一小部分,不能排除有宋元文献记载《满江红》被明代人看到,把《满江红》收入了岳飞集,但原书后来失传了的可能。

 岳飞故乡河南汤阴岳王庙


第三,有人在岳飞故乡河南汤阴县的岳庙中发现了一块明英宗天顺二年(1458年)刻有《满江红》的石碑,明确写到《满江红》为岳飞作。这块石碑比杭州岳庙的《满江红》刻早四十年,比明嘉靖十五年(1536年)编辑的《岳飞集》早七十八年。这能够说明,《满江红》非出于明代编辑《岳飞集》人的伪造。


第四,“贺兰山”的问题。经过很多词学家的后续考证,一般认为在宋代,“贺兰山”已经成为了边疆少数民族的泛指。岳飞“踏破贺兰山缺”乃是比喻,意思是要抗击金人,直捣黄龙府。而且词中还有“三十功名尘与土、八千里路云和月”等岳飞特有的经历,足见《满江红》并非他人所作。


参考文献

余嘉锡:《四库提要辨正》

邓广铭:《邓广铭全集》


历史研习社


欢迎打开历史宝藏。(约1000字,阅读需5分)

《满江红》这首词作者是不是岳飞是一个悬案,目前还是存在争议。下面说说这两种相互矛盾的意见。


《满江红》并非出自岳飞之手

质疑《满江红》出自岳飞之手的人的理由归纳如下:

一、《满江红》最早见于明朝嘉靖年间徐阶编纂的《岳武穆选文》,未见宋元时期有人收录此词。

二、岳飞的孙子岳珂收集岳飞文集、遗物等不遗余力,非常尽心尽责,但是他编的《金陀粹编》里没有《满江红》。

三、词中“踏破贺兰山阙”存在重大疑点,贺兰山当时属于西夏,岳飞一生中交战的对手主要是金国,而明朝将领曾带兵在贺兰山击败了蒙古兵,所以这首词可能是明朝有人假借岳飞之手而写的边塞诗词而已。

四、词中不少地方使用了岳飞自己的事迹,如“三十年功名”,一个诗词作者用自己的事迹来比较罕见。岳飞这一生的事迹可谓妇孺皆知,要根据这些假借岳飞之手伪造一首诗词是一件很容易的事情。

五、岳飞所写的《小重山》惆怅,低沉,与《满江红》的大气磅礴在写作风格上完全不像。

《满江红》是岳飞所写

持这种观点的人的理由归纳如下:

一、词中“三十功名尘与土”可谓是作者岳飞当时有感而作,岳飞取得赫赫战功之际刚好是三十来岁。

二、岳飞是河南汤阴县人,入京为将,出征转战四方,三十岁时由九江入朝,前后形成足有八千里,所以“八千里路云和月”这一句。

三、有人质疑“踏破贺兰山阙”一句中贺兰山当时属于西夏,岳飞怎么能踏破贺兰山呢。这是岳飞用贺兰山代指敌境而已,这是诗词写作者常用的手法,不必每个词语都是实指。

四、岳珂编《金陀粹编》未收入《满江红》并不必然意味着岳飞就没有创作这首词,岳飞写的《题新涂萧寺壁》一样没有收入《金陀粹编》。

五、岳飞的老家河南汤阴县有一座岳飞庙,庙里有一块刻着《满江红》的石碑,这个石碑是也是明代立的,但是时间上比嘉靖年间刊刻的《岳武穆选文》早了几十年。

从正方和反方的观点来看,双方谁也无法彻底说服谁,这个事情也就成了悬案,争议尚存。有些人认为质疑《满江红》不是岳飞所写是侮辱了民族英雄,岳飞算不算民族英雄另说,但就算这首词不是岳飞所写,这对岳飞的形象有多大的影响呢?尊重历史,也是尊重古人,尊重岳飞,质疑《满江红》的作者不是妄加猜测,而是有自己的理由。认为《满江红》是岳飞所写的人也针对那些理由提出自己的看法,大家有一说一,不要上纲上线。

最后,《满江红》作者究竟是谁目前学术界尚存在争议,不过从岳飞的气节和战功来看的确算是一个大英雄,这一点不会因为探讨他是否写了《满江红》这首诗词而打了折扣。


历史宝藏


《满江红-怒发冲冠》是不是岳飞写的,确实有过一场争论。不过这很正常,文学艺术的欣赏嘛,有一个“诗无达诂”问题,各自发表自己的看法,这本身没有什么错吧?不过,《满江红-怒发冲冠》是不是岳飞的原词,这就要看《须江郎峰祝氏族谱》的记载是不是真的。


我们先说说一般的争论。由于欣赏诗歌有一个“诗无达诂”的歧解现象,所以,争论也就不可避免,这是中国阅读史上的正常现象。但是在争论的过程中却超出了争论本身,引发了与诗歌欣赏并不相关的争论,例如,怀疑《满江红》的作者就是怀疑岳飞的爱国等等。其实,《满江红》是不是岳飞的作品,与岳飞的伟大爱国精神能是一回事吗?退一万步说,就算岳飞没有写过《满江红》,岳飞还不是伟大爱国主义英雄的岳飞吗?


不过,根据1986年在江西发现的《须江郎峰祝氏族谱》记载,绍兴三年(公元1130)岳飞有《满江红-与祝允哲述怀》一首,同时也有祝允哲的《满江红-祝允哲公和岳元帅述怀》一首。《祝氏族谱》对岳飞和祝允哲两首《满江红》记载的内容比较可信,尤其是岳飞的《满江红》词中的大部分句子与今本《满江红》一致,这说明岳飞确实写过《满江红》。


至于《祝氏族谱》中的《满江红》为什么与今本有一些不同,这就是次要问题了,因为从《祝氏族谱》的记载来看,祝氏录下的赠词肯定是岳飞的手稿,这是没有商量的。至于今本就比较复杂,我们也不好做结论,但不外乎岳飞自己后来,修改过和后人有编辑修改这两种情况而已。


我个人认为岳飞自己后来修改的可能性不是很大,因为古人赠诗是非常普遍的一种文化生活,一般来说,文人非常重视赠诗,一是对别人的敬重,诗写的不满意,那是不能赠出去的,像岳飞这样的武将,他们一般不会非常在意写诗,写出来,朋友喜欢抄一首完事儿。当然,也不排除岳飞自己修改的可能性,毕竟这是自己的述怀,有一肚子的话儿要对自己说。


我个人认为,如果《满江红》今本还是岳飞的作品,那么后人修改的成分很大。因为《祝氏族谱》中岳飞的原词最后一句不是“朝天阙”,而祝允哲和词的最后一句是“朝天阙”,这显然是后人读到这个资料以后,把两首诗的优势综合了一下并加以修改的,如果是岳飞自己修改,他怎么会用别人的句子呢?这不合乎一般的常理。因此,现在的岳飞《满江红》是后人根据岳飞原诗和祝允哲和诗而整理修改的一个版本。


如果新发现的《须江郎峰祝氏族谱》是真的,那么,我们以上的推测应该没有什么大的错误。岳飞今本《满江红》词的来历也就清清楚楚了。


但是,1986年新发现的《祝氏族谱》公布以后,议论不一,最大的议论是有人怀疑这个族谱的真实性,提出了不少疑问,这里就不多说了。

我个人认为,那些怀疑基本上是一些低水平的怀疑,根本没有什么严密的科学性,例如,怀疑者说,岳飞当时不是元帅,为什么族谱中称岳飞元帅?这实际怀疑的真是非常没有水平的。因为,族谱是后人编辑的,所以,岳飞和祝允哲二人《满江红》词的标题,不是岳飞祝允哲做的而是后人做的,后人处于对祖先敬重,他们必须以后辈的口吻称呼前辈,所以,称谓往往“不合理”这非常清楚也很正常,这种情况基本属于诗歌编辑的一般情况,说这是一个错,那是非常幼稚的。


可喜的是,祝氏后人于2007年发表文章,对《须江郎峰祝氏族谱》的不足和真实性做了客观的说明,对于有些学者盲目简单否定《祝氏族谱》的学术粗暴行为,用事实给予了一一回答。现在我们完全可以肯定地说,《祝氏族谱》记载的人物事实以及岳飞《满江红》和祝允哲与岳飞的和诗都是真实的。


今本《满江红》是在岳飞和祝允哲和诗的基础上加工修改而成的,而且,修改后的《满江红》是更好的一首词,也是歌颂岳飞的杰出诗篇,由于大量的诗句保留了岳飞的原词面貌,因此,记在岳飞名下也是当之无愧的。


最后我们说说“诗无达诂”与阅读歧解的问题。学习诗歌的人都晓得有一个“诗无达诂”的说法,通俗说,就是读诗你有你的看法我有我的看法,谁也说服不了谁,这情况基本没有什么错。但是,不是所有情况下都可以这样,因此,阅读诗歌,除了可以“诗无达诂”之外,还有一个“诗无乱诂”原则必须遵循。这就是说,我们不能在任何情况下任性理解别人的作品,这样就会把别人作品里的思想给任意误解了,这就是歧解。


为什么会出现这种情况?由于诗歌的欣赏性很强,所以容易产生不同的欣赏感受,这些不同感受的原因是非常复杂的,我们简单归纳一下就是我们往往容易把欣赏型思维和鉴赏型思维混为一谈。因此,我们要学会欣赏型思维和鉴赏型思维这样两种思维的正确运用。具体来说,欣赏型思维可以出错,而鉴赏型思维是不允许出错的。

例如《满江红》中的“贺兰山”一词,有人就要怀疑,岳飞没有去过贺兰山,他的词中为什么会有这么明显的错误?岳飞会写《满江红》吗?

为什么会出现这样的疑问?你也不能说人家问的没有道理,因为就“贺兰山”来说,只有西夏今天的宁夏这地方有嘛!


问题不是孤立的“贺兰山”而是《满江红》整体的大逻辑是什么,这样再去看贺兰山,怎么也不是岳飞要去作战的地方,因此,“贺兰山”一词,仅仅是一个典故的借用罢了。古人做诗,为了修辞的需要,不可能像些散文那样有足够的选择词句的余地,对于诗歌来说,因为受到对仗押韵的限制,选择词的范围往往被限制在很小的范围,因此,必须通过借用和引申来表达思想,这样,诗中的有些人名地名往往不能完全看做是真实的人名地名。这就是鉴赏型思维的要求。

我在《杜甫的马诗与唐代画马》一书中,主要就是依据对欣赏型思维和鉴赏型思维区别,发现了“诗无达诂”的歧解问题,这一发现,对于我破解杜甫的诗歌,起到了十分重要的理论基础作用。如果了解这种方法,我们读诗的质量会大大提高。我自己的实践就是证明。例如,在研究杜甫诗歌以前,我一直怕得要死,为什么?因为,杜甫的研究水平非常高,我就怕我消化不了前人那么多优秀成果,可是,由于我对思维科学有一些研究,读诗的过程中自然就会应用思维科学的方法,结果,我发现,古人有很多违背科学思维的地方,因此,也导致对杜甫诗歌作品的了解有很大的错误的地方,而且是根本性的错误。我读的越多,发现这样有规律的错误也就越多,因此,我打算必须要找到一种科学阅读的方法,这就是对欣赏型思维和鉴赏型思维的提炼与分解。有兴趣的朋友可以百度“我为何研究杜甫的马诗”。欢迎交流读诗的乐趣。


千千千里马


读万卷书不如行万里路,行万里路不如阅人无数,告诉我们不要读死书。

现在有一种文化,叫流氓文化,这样的人叫文化流氓,这样的人不一定真有文化,只是自恋 ,只是自以为是,只是自己瞧得起自己,只是抱团取暖。这些人特别在说到岳飞时,很明显。只要在岳飞上面有异议的都是错误的,都是十恶不赦。

现在是新社会 ,不是文革,没有一言堂,没有白色恐怖,不要做文化流氓,不管是年少只知猴王勇,还是倚老卖老,自己不知道几斤几两,偏要猪鼻子插葱装象,满口假道义,假爱国,真空话。

满江红是一首表达军人志向的词。

岳飞写满江红说法,是侮辱岳飞。如果是岳飞所写,如果是一个情商正常的人,相信都不会在词中将靖康难说为靖康耻。

靖康是钦宗的年号,徽钦二帝被抓叫蒙难,叫耻是说徽钦二帝责任造成国家蒙难,事实虽如此,但从伦理道德来说,皇帝是自己的君父,是自己的父亲,在父亲有难时,作为一个儿子公开指责皇帝,就忽略了自己作为臣子应该承担的责任,就不是皇家的忠臣,与岳飞的忠相违背。事实上岳飞得到一路提拔 ,情商不差,且身处中高级军官,接触的都是朝廷要员及皇帝,二帝在受难,迎回二帝是赵构的口号,耳濡目染,岳飞也不会无知的不知道这里不能用耻,而应从皇帝受难角度说靖康之难。

这一点,黄晓明也懂得,他在电视中饰演岳飞时很清晰的说二帝蒙难。

至于有人用一百种理由说是岳飞所写,我想就像我们分析语文课文一样,作者没有想到这么多,牵强附会的多。

对于岳飞来说,我们知道他勇武爱国。对于岳飞这个爱国将领大多人很浮躁,听不进一丁点不同意见,相信岳飞的部分子孙也是如此,不能退一步仔细思考岳飞,岳飞被认为古今中外第一完人,凡是涉及到岳飞的,都是其他人有问题。

孔子也有三人行必有我师,说明要谦虚。曾子云,日三省吾身。说明要自省,说明圣人也有错误。

相信岳飞在世也不会同意很多人无知的将岳飞神化成盘古开天辟地 ,古今中外第一文武双全,举世无双之宇宙人。

为人处事还是要多从自己身上找问题 ,那种凡是有问题的都是其他人的,有错误的都是其他人的,自己是花无缺,只能是可笑的,是不切实际的。


听雨:积善之家,必有馀庆。


《满江红》是不是岳飞写的?现代的某些教授专家,甚至是知名人物,甚至一些挨不上号的屑小之辈都人云亦云,一时间甚嚣尘上,以贬损岳飞为能事,借以彰显他们那并不见长的学问。

我本不欲多言,因为今年时务繁多,实在没有时间,写这些需要仔细考证,且注定会比较长的文章。但网上总时不时的有些所谓专家,甚至是别有用心的网络喷子,鼓唇弄舌,肆意的抹黑,已经象征着中华,民族精魂的岳飞,甚至质疑那阙岳飞抵御外侮之精神写照,曾屡屡于国家民族危难之时,激励民众的不屈战歌《满江红》的真伪。我不想让,英雄蒙尘,小人得志,所以不能不一吐为快。

最先对《满江红》提出质疑的是余嘉锡,他在《四库提要辩证》之《岳武穆遗文》中提出“来历不明”“深为可疑”。之后学者夏承焘发表了《岳飞词考辨》(浙江日报1962年9月16日)引起海内外学术界的热烈讨论。他认为《满江红》为伪托之作,其论点如下:

(一):岳飞之孙,岳珂长期搜集岳飞遗作,所撰《鄂王家集》中,没有收录《满江红》,所以《满江红》不是岳飞所作!

(二):宋元典籍和各种诗词集中,亦未见有该词。却在时隔多年后的明代出现。

(三):词中“贺兰山”是西夏山名,与金国了无相涉,方向乖背,岳飞亦从未到过贺兰山。

(四):该词与岳飞另一阙词《小重山》,词风迥异。

(五):词中多用岳飞本身典故。

(六):词中“驾长车”一词谬误,战国以后无战车。

而诸多网友质疑的大多是第一二三条,我就不揣简陋,一一解疑。

其一:《鄂王家集》中没有收录该词。其原因可想而知:岳飞被害时,其家被查抄一空,岳飞的文稿也被查封收缴。公元1162年,宋孝宗为岳飞平反昭雪,其时已隔二十多年,有关岳飞的各种资料,在秦桧专权的十多年间,大多付之一炬,销毁殆尽。在岳飞沉冤得雪后,虽发还部分文稿,但已多有散失,虽经岳霖岳珂,两代人的努力,多方搜求,依然避免不了,沧海遗珠,未录入《鄂王家集》亦在情理之中。如《宾退录》中记载的已确定为岳飞手迹的诗:“雄气堂堂贯斗牛,誓将直节报君仇。斩除顽恶还车驾,不问登坛万户侯”。就没有被岳珂收录,我们不能否定它是岳飞所作,同样,我们也不能因为《满江红》没有被收录入《金佗粹编》之《岳王家集中》,而否定它是岳飞所作。

其二:宋元典籍未载此词。南宋亡到蒙元入主,代表着岳飞崇高爱国精神和抵御外辱的不屈意志的《满江红》词,就不可能广泛传播,试想一下,岳飞这样的忠君爱国,却死在了南宋先帝的手中,《满江红》词是不是对南宋皇帝的无情鞭笞?就凭这一条,就不可能使之传播。《满江红》词中提到的匈奴,也可代指元蒙,而该词又代表着岳飞那抵御外侮的爱国精神,更不可能得到元蒙的推崇,难道它为自己添堵吗?而到了明朝,我大汉终于又重见天日,岳飞那抵御外侮,崇高的爱国情怀,才得以有地方渲泻。有人会说,既然《满江红》词,在宋代已经散失,因何会在明代被发现?历史上因为种种原因,某些诗人的作品,遗失多年后,又重现于世,亦不乏其例,如唐末诗人韦庄的《秦妇吟》,在湮没无闻了九百多年后,又重现于世,皆是如上原因。人们并没有怀疑它是伪作。古代的信息没有现代发达,一些古人的著述,得之者视若珍宝,再加上历史原因,不轻示人,亦可想而知。古代文人墨客,大多喜欢吟诗,酬和,岳飞,文武全才,自然也不能完全免俗。岳飞的词虽在自己的文稿中遗失,在和他酬和的友人或同侪辈中,或有收存,大家可以研读一些词论,如王国维的《人间词话》,多有诗人的诗,在自己的文集中没有记录,在友人的集中记载的,并不稀奇。

有人还有这样的论调,岳飞的功绩多是他的后人岳珂,挖空心思,要为自己的先祖增光,从而杜撰而来?如那个叫什么:晓风2016的网络喷子,以权奸构陷岳飞之词,断章取义,造言生事,以庸碌小人之卑劣见识,屡屡诬蔑光风霁月之英雄情怀。实在令人不齿。我想对他以及如他一般,自以为是的网络喷子说:那纯粹是你的小人之心,度君子之腹。古人之风范,气度,又岂是你一个受现代流毒,已经俗的近乎卑鄙的人,能够臆测的?不要将你那无知,无耻进行到底了,岳飞于国有功,你呢?于国毫无益处,又何以敢大言不惭的诬蔑历史早有定论的英雄?民族精神之所在?杜撰?岳飞的功绩,虽然经过南宋统治者的刻意淡化和涂抹,但岳飞依然在人民的心中光耀千秋,他的功绩,何用杜撰?早已深入人心,永载史册了,而尔等以诬蔑英雄为能事的无耻之徒,只会枯朽于时间的长河,连一点细浪都翻不起来,你还得意个啥?

《退宾录》在南宋嘉定未,岳飞沉冤示雪时,已经刊行于世,里面多有岳飞的记载,如上文所述岳飞的那首与《满江红》同出机杼,忠义奋发的诗,并未被岳珂收录,可见岳珂对于祖辈的遗文,并没有现代人所说的“不遗余力,立志搜访”了。似乎并没有多上心,更别提刻意的杜撰,以彰先辈之功了。好脸上贴金,自己也光彩,这是现代人的嗜好。

(三):词中的“贺兰山”,乃当时西夏地名,与金国黄龙府方向不合。唉!这样的学者真的是,浪得虚名,那些头衔,真的代表不了什么。既然讲到词,就要对词有个大致的了解吧?词的修辞手法,词的规格等,有个大致的了解吧,竟然就这么粗野,武断的妄下结论?词有代指,泛指的修辞手法,如清,蒋春霖的《唐多令》句:还似少年歌舞地,听落叶,忆长安… ,以长安代指北京。金人折元礼《望海潮》词中有云:“六郡少年,三明老将,贺兰烽火新收…”,贺兰山在宁夏内蒙交接处,当时西夏国境内,金夏联盟,难道金国想弄西夏的事?非也,此代指边境而已。还有金,邓千江,赠予金国将军,张行信的词《望海潮》:“招取英灵毅魄,长绕贺兰山”。此皆为代指边境。古人写诗填词,多有用借代的,不可胜数。岂止岳飞《满江红》而已?真是少见多怪,这学者,不学无术者也?

另外,此词中“贺兰山”可泛指边境,但实指亦无不可,就让那些喜欢胶柱鼓瑟,冥顽不化的人死心吧。你以为,就一个“贺兰山”?在河北磁县,也有一个“贺兰山”,请看下面配图,或自行百度,此“贺兰山”距岳飞的家乡不过上百里。著名抗金将领宗泽,曾镇守磁州,岳飞也曾驻守磁州贺兰山,实指的话,他“踏破”的应该是这个“贺兰山阙”,然后直捣黄龙,不行吗?方向还有错?

更有人说该词是明朝名将,王越托名创作的?根本是无稽之谈,王越具备写此词的文采吗?翻开历史,谁知道王越的诗名?王越的诗词,是有,在汤阴岳庙中写的《谒岳王祠》言辞拙劣,殊无可观,无一值得称道的地方,而《满江红》词,单论其词艺,也是词中上品,能写这样词的人,会在有明一代词坛籍籍无名?而提出王越作伪的论据,是王越曾进军贺兰山,与鞑靼作战。但却比《精忠录》所载《满江红》(最早记载该词)晚了整整40年,他想穿越也有心无力吧?

(四):岳飞的《满江红》与他的另一阙词《小重山》,风格各异,不像一人手笔?我想说,你还能再无知一点吗?学者大人?古人诗词之婉约豪放,风格不同与诗人的心境有关,如大文豪苏东坡既能写,“大江东去,浪淘尽”的豪迈,也能写“笑渐不闻声渐消,多情却被无情恼”的婉约,李清照即能写“生当作人杰,死亦为鬼雄”的豪放,也能写“莫道不消魂,帘卷西风,人比黄花瘦”的婉约。岳飞的《小重山》与《满江红》词,一写心怀家国,欲诉无知音的心情,一写愤慨难平,欲一雪国耻的雄心壮志,一深沉,一奔放,一脉相承之爱国激情,那里不对?而且岳飞还有另外一阙《满江红》,同样也是,忠义勃发,振奋人心。那也是伪作?没有上过战场的人,是写不出那样的气魄宏大的诗词的,没有文采也同样难以做到。试问谁有岳飞那样的经历,还有岳飞那样的诗才?

(五):词中多用岳飞,本身典故。这一条更见其无知,古人诗词,多有,自叙平生,感怀身世之作,有何不可?况且所谓用自己的典故,也不过只是:“三十功名尘与土,八千里路云和月”这一句而已,那来的多用?如爱国词人辛弃疾的《永遇乐.北固亭怀古》词,有句云:“四十三年,望中犹记,烽火扬州路…”即是描写作者自己,于绍兴三十二年(1162)年,率众南归事。还有宋词人蒋捷的《虞美人.听雨》句:“少年听雨歌楼上,红烛昏罗帐。壮年听雨客舟中,江阔云低,断雁叫西风。而今听雨,僧庐下,鬓已星星也,悲欢离合总无情,一任阶前,点滴到天明”作者用三个人生阶段的境遇,反映了一生的悲欢离合。写自己的境遇,有何不可?如毛伟人的两阙《沁园春》,一阙反映自己中学时期的生活,那阙更为著名的《沁园春.雪》更是喷薄出作者的那种宏大气魄,王者风范。词多是个人寄怀,涉己之境遇,亦多也,因何岳飞不能?可笑,夏承焘妄称词学大师,真是贻笑大方。

(六):词中“驾长车”一词谬误,战国以后已无战车?这与上面“贺兰山”一事,同一问题,为了诗词的韵律和谐,有时会用一些不多见甚至是借代的事物,这一现象诗词中并不少见。另外,战车真的在战国之后,完全消亡了?至明代才重新出现?这只能证明那些所谓专家的无知。关于战车,在之后的战争中也屡见其影,不乏其例,如《宋.兵志》就记载有使用战车的,可自行查找,不再一一举例。

综上所述,《满江红》词,确系岳飞所作,那符合他的经历,也符合他的性格和文才,更符合历史的脉络。而第一个置疑《满江红》真伪的,余嘉锡是何许人也?他是抗战时期,日本人扶植的华北的伪政权,统治下的辅仁大学任教的所谓语言学家,一个为五斗米折腰,为日本人奴化中国出力的,没有骨头的文人而已,他于1937年提出这一谬论,而在同一年发生了震惊中外的七七事变,抗日战争如果从1931年九一八算起,已经过去了六年,如果按七七事变算起,这一年是开端。而此人在此时提出置疑岳飞《满江红》的真伪,用心何在?因为《满江红》词,忠义勃发,慷慨激昂,充满了抵御外侮的爱国主义精神,许多不愿作亡国奴的国人,流着热泪唱着这首象征着中华民族不屈精神的战歌,走上抗日的战场,与倭奴日寇,殊死搏杀,浴血疆场。正是这首英雄战歌,激励了无数仁人志士,虽刀枪加于身而不避祸,死亡临于前而不变色,正是这种民族精神,使我中华民族虽历尽浩劫,而屹立不倒!而余嘉锡,此时置疑《满江红》的真伪,无疑于替日本人削弱我民族精神,迎合日本政权,打击国人的抗战热情,为日本人侵略中国效力。其他置疑《满江红》甚至诬蔑贬损岳飞的人,都有谁?有臭名昭著的大汉奸,汪精卫,以及曾在日本留学,与汪贼沆瀣一气,同为汉奸的周作人,以及同在汪伪集团治下,任教的汉奸文人吕思勉,他们在向日伪摇尾乞怜的同时,不失时机的诬蔑,民族精神之体现的《满江红》,用心险恶,其心可诛。

而当今世人,皆以非议英雄,诬蔑英雄为荣,以他们那浅陋的知识,从陈纸堆里或权奸余孽的谬说中,寻章摘句,哗众取宠,或拾人牙惠的人云亦云,把古人所垢病的小人行为,表现的淋漓尽致。有人说岳飞,没有政治头脑,提出迎二圣,是对赵构的不忠,这是完全拎不清个人和国家的利益了,我想说,任何将个人荣辱得失,凌驾于国家民族利益之上的人,都是可耻的,无论他是统治者或者皇帝,都应该被钉在历史的耻辱柱上,接受千秋万代的骂名。赵构虽没有跪在岳飞墓前,但在人民心中,他早已跪了。更有一众小人,从张浚等权奸爪牙的构陷岳飞的文字中,断章取义 ,说岳飞从没有和金人的主力战斗过,岳飞没有打过什么仗?并进而辱骂岳飞无能。人可以无知,但不可以无耻。岳飞从下级士兵,凭卓越战功升至枢密副使,难道都是假的,你什么都不干,就弄个司令当当看?就是这一众烂泥扶不上墙的人,借着贬低岳飞,把英雄拉下马来,以掩盖自己的庸碌和无能,我想说:与无耻奸贼沆瀣一气的屑小们,岳飞以忠许国,抵御外侮,居功至伟,早已在人民的心中树起了一座丰碑,你们呢?于国有何建树?何德何能来诬蔑一个英雄?更有教课书把岳飞的民族英雄称号,取谛了的议论,说岳飞的“民族英雄”,影响民族团结?何等狭隘的民族论?岳飞早已成了,中华民族不屈精神的写照,一种与国俱存的民族精神的符号,一种为国为民的楷模典范。民族脊梁的集中体现。影响什么团结?难道有一天,倭国覆亡,东瀛归中,你还要否定那些抗战时期壮烈陨国的烈士们吗?何等可笑,荒谬?别再说什么学者,教授了,学问浅薄如斯?连我一名不见经传的小人物,都知道古人的:“知之为知之”的古训,你们怎么无知说知?你们是想折断民族的脊梁吗?还是想步余嘉锡,汪精卫的后尘?还有那些,想替秦桧翻案的人,死了这条心吧,那些想让你的先人站起来的人,也死了这条心吧,中华民族存在一天,他们就跪一天,任何人逆天而行,都是与我中华民族为敌。注定不得善终。岳飞以及他的《满江红》,以前是,以后也是激励国人抗击外敌的战歌,他的不屈精神,家国天下的激情与国俱存,谁来否定,都是狂犬吠日,贻笑大方。





直须看尽洛城花


那个拿家谱的,造假都不会,真是服了,绍兴三年,岳飞才是个从四品的神武军副都统,南宋元帅是一品官(高于满清的二,三品官),南宋唯一的大元帅是高宗赵构,岳飞敢称元帅,就是赤裸裸的造反。僭越一级就视同谋反,岳飞居然敢僭越六级?而且是和皇帝比高低?哈哈哈哈 ,你们是想诬陷岳飞早就想谋反吗?

《满江红》是明朝当时北伐的一些语句,经嘉靖皇帝首相徐阶改编,《少湖文集》才有满江红,在宋元绝对没有,包括岳飞孙子岳珂记的家集书里也没记载岳飞诗词,曾经史书说岳飞孙子岳珂“整理”出岳飞总共三首词,而今发展到十几首了,民间意淫的事迹太多,包括岳飞手书(还我河山),也是民国抗日时期周承忠所写,是从王羲之的碑萜上集字而成。

现在还没有任何一个字,可以证明来自岳飞之手。连“最像”岳飞写的奏折,都是出自多人之手。那些所谓岳飞手迹,都是清朝,民国时期临摹的名人字帖。


晓风2016


这个问题最好的方法是用哲学的方法分析,就是说要动用社会学、心理学、行为学分析。反而用历史记录的方法是分析不了的。



我们都见过商代青铜器,总体感觉,很重口味。到了周代器物明显感觉重口味弱了一些,到了汉代又进一步弱化,器物形态变得柔和了很多。隋唐时代更多人文主义色彩的器物艺术表现出来了,宋代则极速温柔化,甚至阴柔。再看西方艺术,它相比中国文化呈现的是另外一种重口味。可见艺术不仅会根据时代在变迁,还与民族种族有关。

诗歌也是艺术的一种,先秦诗歌就算《诗经》这种,你都能感受到一种古朴。就是说诗歌也是与生活环境有关的,你没有古朴的生活体验,你是无法写出那种心境的。今天有人写古体的绝句、律诗,如果还是那种古诗的味道,就搞笑了。因为生活环境全变了,你看到的自然、人文风貌完全不同了。你的模仿只能是形似,不可能写出神韵来,因为你没有生活啊。唐代边塞诗让一个没有去过边关的人以边塞将士的口吻写,怎么写?

项羽的《垓下歌》都能看出来不是他写的,因为很明显描绘了一个全貌,第一句就歌颂他本人。而《满江红》你好好读一下,那种长年征战沙场的心境,既渴望胜利又感觉艰苦疲惫,对远征、对人生、对功名的那种心态起落,谁都不可能代得了笔。光这两句八千里路云和月,三十功名尘与土。就不可能是没有长期特别经历的人能写得出的。如果谁能写,谁就是岳飞本人了。唐宋任何一个诗人都写不出来,因为你没有他完整的人生经历感受。这两句诗不仅符合他的经历,还符合他的性格、情怀等等。说得极端点,你不是一个有家国情怀的人,你都读不懂,还别说代笔写。所以我认为《满江红》是他本人所作是毫无疑问的,没有任何悬念。当然你非得说那种感受你体会不到,那我也没办法帮你。艺术主要是靠感受的,语言很难说清。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