批判性思維:學會提問(一)

本篇內容主要講述如何使用批判性思維來洞察問題,拆解論題的論證過程,以及找出正確的結論和理由。enjoy~

批判性思维:学会提问(一)

在日常工作或生活中,總有人會告訴我們,哪些觀點是對的,哪些觀點是錯的。可他們的觀點到底有哪些我們可以確信?哪些需要我們後續驗證?很多問題經常會讓我們覺得好像不對,但又不知道如何辯論。

通過閱讀《學會提問》這本書,可以更加系統化的學習批判性思維的相關技能,在溝通與思考過程始終保持理性,有效的提出關鍵問題。本文是我對書中關鍵點的二次編輯,內容上儘可能還原了書中的結構與思想,如有不當之處還請見諒。

一、學會提出好問題

作為一個有思想的人,對自己的所見所聞如何回應,你必須做出選擇。其中一種積極也令人欽佩的方法是提出有力度的問題,以便對自己所經歷的東西到底有多大價值自行做出評判。

1. 批判性思維的三個方面

  • 有一套相互關聯、環環相扣的關鍵問題的意識;
  • 恰如其分地提出和回答關鍵問題的能力;
  • 積極主動地利用關鍵問題的強烈願望。

2. 海綿式思維和淘金式思維

  • 海綿式思維:吸收的信息越多,為複雜的思考打下的基礎越堅實。相對較為被動,依賴已獲取的信息量。但是,面對大量信息時,對如何取捨很難提出有效方法。比如:不斷海綿式閱讀網上的文章內容時,將變得容易被作者觀點洗腦,顯然不是好的學習或理解方式。
  • 淘金式思維:主動去選擇相信什麼忽略什麼,像海綿式思維一樣,在閱讀過程中獲取信息,但淘金式思維要求讀者問自己一系列既定的問題,為找出最佳判斷或合理的看法。

兩種思維方式可以互補,意味著在做批判性思考時,要先有一定的知識儲備,以快速支撐自己的辯論。

淘金式思維清單:

  • 我有沒有問“為什麼”別人要我相信他的觀點;
  • 在我想到別人的說法可能有問題時有沒有把它記下來;
  • 我對別人說過的話有沒有進行客觀評價;
  • 針對某一特定主題我有沒有在別人合理說法的基礎上形成自己的結論。

3. 最好先問下自己“這個問題關我什麼事?”

如果一個辯論其結果對你影響不大,自然不應該浪費大量的時間和精力去批判思考。比如:一門心思去評估藍色是不是大多數公司老總最喜歡的顏色。

4. 弱勢批判性思維和強勢批判性思維

弱勢批判性思維是利用批判性思維來捍衛自己現有的立場和看法。

強勢批判性思維是利用批判性思維來評估所有斷言和看法,尤其是自己的看法。

5. 也許我們問錯了問題

一有什麼問題馬上就不加辨別地提出來,這並不是件對我們有幫助的事情。我們得有所選擇,也許我們根本就問錯了問題。

關鍵問題清單:

  • 論題和結論是什麼?
  • 理由是什麼?
  • 哪些詞語意思不明確?
  • 什麼是價值觀假設和描述性假設?
  • 推理過程中有沒有謬誤?
  • 證據的效力如何?
  • 有沒有替代原因?
  • 數據有沒有欺騙性?
  • 有什麼重要信息被省略了?
  • 能得出哪些合理的結論?

6. 價值觀決定人與人之間的互動

我們的大部分思維活動都不是獨自閉關修煉,而往往牽涉到別人。只有全身心投入進去與別人積極互動,我們才能不斷向前邁進;沒有別人的參與,我們作為學生往往會誤入歧途。批判性思維很大程度上依賴於虛心聽取別人的意見來取長補短。

批判性思考的人擁有的主要價值觀:自主性、好奇心、謙恭有禮、以理服人,有理有據時下結論要有信息,但也有留有餘地,最好問問自己:我的結論有沒有可能是錯誤的呢?

7. 理智思考和感情用事

我們之所以思考是為了達到一定目的。當我們思考的動機同以前的思考方向一致時,思考的過程就變成是捍衛觀點的過程。為了達到這個目標,我們需要耐心傾聽那些和我們意見相左的人的論證。瞭解那些我們可能沒有真正全面瞭解的論證,這樣可對觀點進行全面自查。

我們每做一個決定時都可能攜帶太多感情色彩,這取決於經歷、夢想、價值觀、所受訓練、文化習俗等。我們應該認清這些情感,儘可能在論證過程中暫時放在一旁。只有盡力認清這些情感所造成的影響,當別人提出不同觀點時你才能仔細聆聽。

接受還是拒絕一個立場,感情上的依戀絕不應該成為重要的基礎。只有在經過分析推理後,還確信不易才可加大感情投入的力度。

8. 讓對話一直進行

因為批判性思維是一種社交活動,所以當我們對他人的看法和結論不斷質疑時,我們還得考慮他們可能會有什麼樣的反應。

有人可能會問:他為什麼要問我這麼多難題?他為什麼不接受我的觀點?很多人不習慣別人對某個觀點的來龍去脈打破砂鍋問到底。

當你進行批判性思考時,一定要讓人明白你好學上進。還要讓他們相信你的本意是好的,以下列舉一些談話策略:

  • 儘量闡明你對別人言論的理解,比如“我好像聽你說過這個。”
  • 問一下別人,有沒有證據能讓他改變他的觀點。
  • 提議暫停一段時間,你們可以儘量找到支撐自己結論的最佳證據。
  • 問一問別人,為什麼他認為你據已形成結論的那些證據顯得不堪一擊。
  • 儘量彌合分歧。如果你接受對方的最好理由,並將這些理由和你的最好理由放在一起,有沒有發現一個你們雙方都可以接受的新結論?
  • 尋找一些共同的價值觀或其他一致同意的結論,以此為基礎,找出對話中分歧產生的原點。
  • 好奇心再強,也要表現體貼關心和不溫不火,一旦討論的語氣升溫,就要不斷提醒自己,你是來虛心學習的,不是來舌戰群英的。
  • 確保你的表情和肢體動作都表現出謙恭的樣子,而不是擺出一副全知全能、目空一切的架勢。

9. 一廂情願是批判性思維的最大勁敵

當一個人特別喜歡那些他希望是真的概念或事實,而對那些已經證明是真的概念或事實退避時,他就已經鍾情於“似是而非”了。這樣下去,事實就要順應我們的看法,而不是將我們的看法去與事實相印證。

一旦我們認識到有似是而非的傾向,我們就要不斷問自己:“是不是因為我希望它是真的這事才是真的,還是有確鑿無疑的證據證明它是真的?”

二、論題和結論是什麼

在我們客觀評價一個人的分析推理之前,首先必須找到他的分析推理之所在。要成為會批判性思考問題的人,第一步就得培養找準話題和結論的能力。

論題就是引起對話或討論的問題或爭議,它是後續所有討論的驅動力。

1. 描述性論題和規定性論題

描述性論題是指對過去、現在或將來的各種描述的精確與否提出的問題。比如:音樂學習是不是有助於提高一個人的數學能力?家庭暴力最常見的誘因是什麼?美國2016年醫療保險的花費將會達到多少

規定性論題是指對什麼該做什麼不該做、什麼是對什麼是錯,什麼是好什麼是壞所提出的問題。比如,公立學校裡應不應該教授智能設計?對醫療補助欺詐

應該採取什麼措施?

批判性思维:学会提问(一)

2. 他到底在說什麼

人們著手確定基本的問題或論題有時很簡單,作者會直接告訴你論題是什麼,你也可以在正文中找到論題,通常是在文章的開頭,或者在文章的標題中就可以直接找到。

但是,很多問題並不總是能夠直觀的發現,當論題並沒有直接了當地說出來時,最有效的方法就是先找準結論,我們只有找到結論才能進行客觀評價。結論指的是作者或演說者希望你接受的信息。

3. 他想讓我相信什麼

要找到結論,首先要問:“作者或演說者希望證明的是什麼?”或者“和我交流的這個人的主要觀點是什麼?”這兩個問題的答案都是結論。

結論是一個觀點,需要其他觀點來支撐。因此,如果有人斷言某件事是正確的,卻沒有提供相應陳述來支撐,這一斷言就不能稱為結論,我們把沒有證據支撐的斷言稱為純觀點。

4. 找到結論的線索

線索一:問問論題是什麼。知道論題是什麼有助於我們找到結論。

線索二:尋找指示詞。結論前面常有指示詞引導,告訴我們接下來出現的是結論。

以下列舉指示詞:

  • 因此(consequently)
  • 表明(suggests that)
  • 由此可知(therefore)
  • 由此得出(thus)
  • 因此可以斷定(if follows that)
  • 我要說的重點是(the point i’m trying to make is)
  • 顯示出(shows that)
  • 證明(proves that)
  • 告訴我們(indicates that)
  • 問題的實質是(the truth of the matter is)

線索三:在可能的位置查看一下。結論一般都在特定的位置出現,比如文章的開頭和結尾。

線索四:記住不可能作為結論的東西。

以下列舉:

  • 例句
  • 數據
  • 定義
  • 背景資料
  • 證據

線索五:檢查一下交流的語境和作者的背景。如果文章結論不明顯,那麼資料來源中可能存在的偏見和作者的背景就會變成有價值的線索。

線索六:問一問“所以呢?”因為結論常常都是含蓄的,所以我們要問“所以呢”來得出結論本身。

三、理由是什麼

我們總是好奇為什麼有人要做出這樣的決策,為什麼有人會持有這樣的觀點,而理由則為滿足人們這樣的好奇心提供了答案。

一個人有沒有頭腦,主要的標誌就要看他能否提供充足的證明來支撐他的看法,尤其當這些看法存在爭議沒有定論時更是這樣。只有當你找到支撐結論的理由時你才能判定一個結論的價值,理由指的是我們為什麼要相信某個結論的解釋說明或邏輯依據。

找到支撐結論的理由是批判性思維必不可少的一個步驟,理由和結論相結合就構成了論證,一個論證由一個結論以及支撐這一結論的各種理由組成。

批判性思维:学会提问(一)

論證和推理的含義是一樣的,都是指使用一個或多個想法來支撐另一個想法。

論證本身的幾個特點值得我們注意:

  1. 論證必有其目的。人們展開論證的目的是希望說服我們相信某些事情或按某些特定的方式行動。
  2. 論證的質量有高有低。我們需要依賴批判性思維來判定一個論證的質量高低。
  3. 論證由結論及其支撐理由構成。二者如果有一個找不到,也就意味我們無法對其做出評價。

1. 他為什麼相信這個觀點

在你確定一個人的推理結構時,你應該把每一個好像被作者拿來支撐其結論的觀點當成理由。首先假設論證的理由充分,然後再著手進行評價。

問一問這個問題:為什麼作者相信這一結論?回答這個問題的那些陳述就是理由。

2. 找到理由的提示詞

如同尋找結論一樣,有些特定的詞常常顯示出緊隨其後的往往就是理由。

以下列舉提示詞:

  • 由於(as a result of)
  • 因為這個原因(for the reason that)
  • 因為這個事實(because of the fact that)
  • 鑑於(in view of)
  • 由以下材料支撐(is supported by)
  • 因為證據是(because the evidence is)
  • 研究顯示(studies show)
  • 第一,第二,第三(first…second…third)

3. 理由是模具,結論據此成型

持論者往往會訴述很多不同類型的證據來證明觀點。包括事實、研究報告、生活實例、統計數據、專家或權威意見、當事人證詞以及類比等。結論本身並不是證據,它是一個由證據或其他看法支撐起來的看法。

讓理由和結論一目瞭然:

找到一篇文章中的理由並有效組織他們的一些線索,讓理由和結論變得一目瞭然。

  • 圈出指示詞。
  • 用不同顏色的筆標出理由和結論。
  • 在頁邊給理由和結論編上序號。
  • 讀完長篇大論後,在文章結尾處按順序列出所有理由。

先有理由,再有結論:

當有人持有一個觀點而被你問的理屈詞窮時,你會發現他好像是在編造新的理由來捍衛自己的觀點。或者當有人急於和你分享他的觀點,一旦他被問及有哪些理由時變得一臉茫然,這時你就要警惕他的弱勢批判性思維了。

在這一點上你必須要提醒自己,竭力避免“逆向邏輯”或“反向推理”。隨著你充分思考各種支撐理由及其內在含義,你將逐步得出最穩妥和紮實的結論。

小結

本篇內容主要講述如何使用批判性思維來洞察問題,拆解論題的論證過程,以及找出正確的結論和理由。在與他人進行辯論時,最重要的前提是虛心聽取他人陳述後進行理性判斷或自我審查。畢竟,一個正確觀點的落實不是依賴直覺或口舌之爭。

題圖來自Unsplash,基於CC0協議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