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人有没有被催婚的现象?

用户5680802068370


随着春节的结束,广大未婚适龄青年们,总算从七大姑八大姨“催婚”的“腥风血雨”中幸存归来。大龄未婚,似乎已成为人生不完满、政治不正确的标签,然而回顾历史,古人们似乎生活在更加水深火热的“催婚”狂潮中。

“催婚”之礼

泱泱大国,礼仪之邦,“催婚”之礼,自古有之。《礼记内则》云:“三十而有室,始理男事。女子十五年而及笄,二十而嫁,有故二十三而嫁。”《谷梁传文公十二年》有:“男子二十而冠,冠而列。丈夫三十而娶,女子十五而许嫁。”《周礼地官媒氏》更明言:“媒氏掌万民之判,凡男女自成名以上,皆书年、月、日、名焉,令男三十而娶,女二十而嫁。”官方欲对古之男女的婚姻年龄进行更密切的监管,甚至唯恐大龄未婚青年不得着落,强制性举办“相亲大会”:“中春之月,令会男女,于是时也,奔者不禁,若无故而不用令者,罚之”。

总之,经传关于古人适婚年龄的记载基本一致,皆认为男子三十、女子二十,是一个应当迈入婚姻牢穴的年纪了。

对此,诸家解读众说纷纭。郑玄认为此为男女结婚之最低年龄,必待男三十、女二十之后方能成婚;王肃主张此为最高年龄,最迟不得过此;杜佑则认为这指的是庶民之礼:贵贱有异,婚龄的礼仪规定也应尊卑有序,贵者年在十五六,贱者年在二三十。然而,无论哪一种说法都难与现实相符,故有人怀疑古礼不过具文而已,王充在《论衡》中说:“男三十而娶,女二十而嫁,法制张设,未必奉行……礼乐之制,存见于今,今之人民肯行之乎。今人不肯行,古人亦不肯举。”以今证古之说固然失之武断,然也可想见,男女婚姻的实际情况与礼仪全然吻合的可能性实在是很小。

(女子及笄,表示已发育成熟)

“催婚”之法

礼仪对于婚龄的要求,或者出于男女双方生理的成熟、心智的健全种种考虑,建议人们在合适的年龄进入婚姻的状态,以保证婚姻的质量。然而统治者们很敏锐地意识到了社会平均成婚年龄对于国力的影响。人口数被视为衡量国力最重要的标准之一,而成婚越早,越能充分利用男女具有生育能力的岁月,越有利于实现人口的自然增长。

为了尽快复仇吴国,勾践不仅卧薪尝胆,而且颁布法令规定婚姻年龄,令男子二十而娶,女子十七而嫁。汉初百废待兴,急需蕃育人口,女子若未能赶在三十岁之前摆脱单身生活,便会遭到法令惩处。此法甚有成效,据学者统计,汉代早婚现象普遍,男子多在14-16岁之间,女子则在13-16岁之间。西晋武帝则颁布制令:若女子年至十七,父母还不嫁之,便使当地长吏为之许配婚姻。到了唐代,敦促适龄男女尽快成婚,减少辖区未婚大龄青年数量,增加户口数,也成为地方官员考课的重要指标。

历朝历代,以诏令定婚龄几成定制,只是根据国家需求,法定结婚年龄有所调整,然而如上所见,往往与儒家经典中关于婚龄的记载有很大差异,古代中国也成为典型的“早婚”国家。

男女之别

古代婚配,父母之命,媒妁之言,门当户对,同类相求,减少了自由恋爱和择偶中的偶然性,然而实际操作中仍有相当的困难。在这之中,女性承受的压力明显大于男性。一则,如上所见,法令对婚龄的要求主要侧重于女性,在一些朝代,女子未在法定年龄之前及时出嫁,不仅面临着罚款,甚至父母家人也会被连坐。二则礼法中规定的女性适婚年龄往往或多或少地低于男性,这也意味着女性更早地开始面临着“催婚”的危机。

一来女子生理生熟的年龄要略早于男性;二来妇稚于夫被视为通常之道;三则男子成婚之前常有姬妾,不少人未婚便已有子;四则男子奔竞于仕途,功成名就之后有更大的机会谋娶高门大户的女子,因而不愿早婚,所谓“书中自有颜如玉”者也。科举制创始之后,唐人崇尚金榜题名者,家有明珠的显宦人家莫不视之为乘龙快婿,故而放榜之日,围观者中大概一半是翘首以盼的举子,一半是眼尖手快、“榜下捉婿”的老岳父们。这正是,书中自有颜如玉,榜下当有金龟婿。

此外,所谓“家贫人不聘,一身无所归”,女子们在议婚之时也面临着强大的经济压力。然而,正如白居易诗中所言:“富家女易嫁,嫁早轻其夫。贫家女难嫁,嫁晚孝其姑”,早嫁的妇人老珠黄之后难免为丈夫轻视,晚嫁的女子则面临着守寡与侍奉婆婆的未来。


这不是历史


古人催婚的话,一般是以传宗接代来催他们结婚的,一般男子到了一定年纪,父母就会给他介绍亲事,因为古人结婚都比较早

女子到了一定年纪,父母也会要求他们出阁,反正就是一句话,男大当婚女大当嫁


XW25899


虽然说是男大当婚,女大当嫁,但是古人结婚的大多数都挺早的,十六十七岁差不多就可以结婚了。结婚的时候古人会有一种媒介会给那时候的未婚男女进行牵线搭桥,也有那种大型的聚会上双方互相认识之后会告诉自己的父母,长辈同意之后就会提亲。望采纳


听音乐的埋妹


没有。到点就嫁娶。


创新国


古人应该也有催婚,只不过不是父母催,而是政府以法律条文的形式催。对于到了法定结婚年龄还未结婚的青年男女,政府有的是找媒婆直接给你找对象,有的是对其父母进行刑事处罚,有的则是当事人收取数倍的人头税。总之,朝代不同,出台的政策也各不相同。


乐优梦然


很少,大多父母之命媒妁之言。


沭河岸边吃苦人


父母会安排好的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