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否》就算林噙霜不使袢子,衛小娘的結果也不會改變

《知否》第三集。這一集裡,衛小娘死了,當然,是林噙霜使袢子。但就算不是林噙霜使袢子,衛娘子的結果也許也不會改變,因為中國古代婦女生產的死亡率真的很高。之後是主母王氏聽女兒的話,給衛小娘厚葬。其實妾還真不一定需要厚葬,她們的家庭地位真的不高,甚至可以被買賣。但主母厚葬妾,也是能搏得好名聲。宋朝有個故事跟這件厚葬之事很像:仁宗的生母李宸妃去世,劉太后想匆匆下葬了事,宰相呂夷簡堅勸劉太后厚葬宸妃,劉太后最終也接受了。

《知否》就算林噙霜不使袢子,衛小娘的結果也不會改變

這個舉動讓劉太后去世後,劉家得以保全。而在電視劇裡,勸諫的是女兒,而主母王氏獲取的利益則是管家權。劇中不斷提到“寵妾滅妻”,其實這是一個偽命題,起碼在法律上是行不通的。一切以妻為妾,或者以妾為妻的行為,都是犯法的,要判刑的。當然,皇帝例外。正妻在家裡就是小君,跟作為家主的主君是享有相同地位的。 第四集一開頭,林噙霜呼天搶地,說了一句放著正室不做來做小的,言下之意她是對盛紘老爺十分傾慕。

《知否》就算林噙霜不使袢子,衛小娘的結果也不會改變

但其實這是不可能的,在古代家庭裡面,妾的地位真的很低,大娘子說到了東京找個地方把林噙霜賣了,這是可以的,因為妾是可以買賣的。因此,放著正經的正室不做來做妾,再純潔的愛情也不帶這麼賭上自己的人生。本集最值得講的是朝會,歷史信息太多。議事場所沒有清朝劇那麼宏大,但事實上,這就是皇帝日常朝堂的景象。皇帝聽到蝗蟲的事情,問了一句誰是江浙來的,老盛就跑出來想出出風頭了。這裡有個問題,宋朝沒有江浙的概念,江浙一詞是從元朝設立江浙行省,才開始有的。

《知否》就算林噙霜不使袢子,衛小娘的結果也不會改變

北宋時候,浙江地區是兩浙路,而老盛原來的地方揚州是屬於淮南路,到了神宗時候,又成為淮南東路。老盛跑出來,自報家門,說是“承直郎,新尚書檯任”,我是孤陋寡聞,讀了這麼多年宋史,後面一句硬是沒聽說過。至於承直郎,則是文散官,六品。啥叫散官?那是隻拿俸祿沒有實職的,一般作為一種獎勵加封,但在宋朝,不會有人把這種頭銜拿出來說事。還有,承直郎初置於徽宗崇寧年間,與朝堂上那位老皇帝不符啊!為什麼不符?下來其他大臣就把老盛的風頭搶過去了,說不談蝗蟲,談過繼儲君的事。

《知否》就算林噙霜不使袢子,衛小娘的結果也不會改變

北宋以宗室子弟為嗣的,只有宋仁宗一人,而為立嗣之事跟大臣扯皮的情節,也與劇中相仿。他生女兒多,兒子不是沒有,但都是生下來沒幾天就薨逝了。而宋仁宗是宋徽宗的太爺爺輩了,那個時候,還沒有承直郎這個散官職位。劇中,大臣們為了立嗣的事情,極力要求皇帝表態,甚至皇帝都要跑了,有個大臣還拉扯著皇帝的袖子不讓走,這跟我們平時所瞭解的君臣關係很不一樣啊!其實,這種事宋朝人是經常做的,《續資治通鑑長編》就記載了好幾個這種“挽衣留諫”的故事。

《知否》就算林噙霜不使袢子,衛小娘的結果也不會改變

比如太宗朝的寇準,就曾經拉著皇帝的衣服不讓跑,非要皇帝同意他的提案。劇中那大臣還說,就算皇帝打他二十板子,他也要力勸皇帝立儲。這在宋朝是很難發生的,因為宋朝比較尊重士大夫,不要說當廷打板子,就算有所輕辱都不行。神宗朝就發生過一個故事,神宗皇帝要殺一個大臣,宰相章惇說不能殺,因為祖宗規定不殺士大夫言事者。神宗說,我不殺他,把他刺配邊遠地區總可以了吧?章惇立馬說,士可殺不可辱,刺配邊遠地區,還不如把他殺掉。神宗無奈,只能長嘆“快意事做不得一件”。當廷打板子叫做廷杖,是明朝皇帝才會做的事情。

《知否》就算林噙霜不使袢子,衛小娘的結果也不會改變

皇帝質問大臣,你說立誰我就立誰吧,那大臣立馬錶示自己不是邀寵儲君,沒有私心。其實這跟史實有點出入。如果是仁宗跟當時宰相韓琦的對話,是仁宗問韓琦該選誰,而韓琦則說選誰該由皇帝自己決定。類似的對話也曾經發生在寇準與太宗之間,這說明大臣們主張立儲,因為有利於穩定政局。但宋代的大臣又很聰明地迴避邀寵儲君的嫌疑,從而保證君權的至高無上。其實夫妻之間如果沒有感情,相敬如賓也挺好的。但是有了感情,就會要得更多,希望對方也付出真情來。真情卻又容易被辜負,畢竟人心保障不了。兩難呀看著顧廷燁的傷心我會傷心,看著明蘭的踟躕我也傷心。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