博士生真的需要一天看20篇文獻嗎?

每一天我都是走路來上班,很多人覺得我走路辛苦。其實他們不知道我是特意選擇走路來上班,覺得多走動走動鍛鍊一下身體實在很必要。所以,我渾然不覺得走路來上班有多辛苦,相反覺得這是生活的一部分,很享受。

現在社會上有人說讀博士很累,一天要看幾十篇論文,頭髮都掉光了,還有很多博士生由於學校或者導師要求太高,不得不延期畢業。弄得很多優秀的好科研苗子擔心博士畢業不了,不敢選擇攻讀博士學位。特別是現在媒體經常報道一些博士生因為畢業困難而輕生的突發性事件,這些事件進一步加劇了人們對博士生生活狀況和學習的誤解,以為攻讀一個博士學位都會掉一層皮。

博士生真的需要一天看20篇文獻嗎?

然而,事實真的是這樣的嗎?

現在國內的博士生基本上都能夠實現財務自由,不需要家庭補助。我讀博士的時候,學校和實驗室的補貼加起來大約1000元,即使這樣的待遇當時也不覺得自己吃不飽飯、穿不起衣服。我讀研究生期間,家裡沒有多給支持過一分錢,相反當時還省一部分錢補貼家用。現在的博士生,只要是真的在好好讀書,他們在讀博期間的生活補貼也是完全可以實現他們財務自理。一方面,學校和學院對博士生都提供了足夠的助學金,另一方面,博士生導師也會提供一些助學金。再有博士生在學校生活成本並不高,學校宿舍的房租只需要幾百元一年,學校食堂的伙食費用也是非常便宜。特別是如果博士生能夠發幾篇不錯的學術論文、寫幾個發明專利,額外還能夠拿到學校的多種獎學金。一個優秀的博士生的年“收入”絕對超過絕大部分碩士畢業就去工作的同學的年收入。初步估算,現在博士生的收入應該是大學所在城市最低收入的好些倍了。很多人以前羨慕國外博士生全額獎學金待遇好,須不知那些收入也是低於當地城市的最低收入水平的,他們的房租、生活費用更是高的嚇人。

現在國內的科研硬件、軟件、導師水平都已經今非昔比,博士生做出創新成果比以前任何時候都容易很多。現在國家在大力推進雙一流高校建設,國內大學這些年購買了大量的高科技實驗裝備。去年我曾經邀請幾位國外教授到中南大學交流,當他們看到我所在學院的裝備,都不由得感嘆和讚美。我剛剛回國兩年,課題組的博士生就基本上可以在課題組內部完成絕大部分實驗,其他大型設備可以在學校高等學術中心完成。可以說,他們不用離開中南大學就可以把所有實驗做完。另外,我非常羨慕學院其他幾位教授的課題組,裝備齊全,設備堆滿整個實驗室。當年我在伍倫貢大學做科研的時候,還需要經常坐火車去新南威爾士大學做實驗。至於大學教授的學術水平,很多人覺得國外教授的“水平”比國內教授的高。其實,也有很多國外教授是盛名之下其實難副,他們一年沒有幾篇學術論文的也是很多。為了解決這個問題,悉尼大學曾經出臺政策,連續三年沒有發表一篇學術論文的無理由一律辭退。如果他們大學不是這樣的人員太多了,學校怎麼可能被逼迫出臺這樣的極端政策。相反國內大學這些年引進了一大批年富力強的優秀青年教師。我旁邊有好些年輕人,個個都活力四射,絕大部分人都在做有特色的科研工作。因而,現在國內大學的博士生做科研相對而言是比較輕鬆的,只要肯花時間、肯動腦子,他們的學術成果可以比以往任何時候的博士生要多,也都要好。相反,國外發達國家的不少博士生,由於博士階段成果不多,在國內找不到合適工作。我認識一位年輕教師,他本科、博士到博士後都是中南大學完成的,他博士後出站兩年就順利拿到了國家優秀青年基金。

為什麼還有一些博士生需要一天讀幾十篇文獻?為什麼還有一些博士生畢業不了?我覺得出現這樣的現象是個別現象,而且與博士生本人平常是否認真學習有很大關係。博士生的畢業論文明確要求有120篇到180篇的文獻量。我要求我的博士生入學第一學年每三個禮拜閱讀並整理完成10篇文獻然後郵件發送給我,也就是說他們每一天閱讀不到0.5篇論文。如果他們都按照這個要求堅持下去,不到1年,就能夠輕鬆地完成精讀150篇左右的文獻,並順利完成博士論文的第一章節。

等他們博士第二學年,就只需要根據前期文獻和導師的商量實驗方案,全力以赴做出創新成果就可以了。如果他們平常堅持閱讀文獻,何來一天閱讀幾十篇文獻的壓力?至於博士畢業論文,其實就是把這些年看的文獻、實驗方案、實驗結果、以及對結果的思考討論進行整理。如果天天在實驗室裡學習、做實驗,他們不順利畢業都很困難。如果導師安排任務了,博士生不去看文獻,不去做實驗,不去整理數據,等快畢業的時候臨時抱佛腳,一天需要看幾十篇文獻也是可能的。

我個人覺得每一個學生決定攻讀博士學位,都是自己的選擇。就像我選擇每天走路一樣,既然是自己選擇的生活,大家就應該學會享受這種生活。

博士生真的需要一天看20篇文獻嗎?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