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始皇為什麼要鑄造十二金人?

梁祥仕


這太好理解了。


周朝有九鼎,九鼎是什麼象徵?政權象徵,國家重器。上有銘文,這些文字有國家的根本大法。這在出土的文物上不少見。

秦朝滅了周朝。周朝的東西就被擱置一邊,成了多餘文物,新朝是要自己的一切。這樣一來,九鼎入秦,放進博物館了。

秦滅六國後,不是不用兵,但兵器有餘,堆著容易發生意外。秦始皇想到要自己的重器,就想以法定的"六"為基礎,鑄二倍於六的金人,以站立在咸陽宮外,成為自己帝國政權永遠承襲的依據和實物存在。


於此,就把九鼎中的一部分融化,開始鑄了金人,不夠之後,又用收繳的兵器加進去。但還是不夠,就改小原先設計,以致越往後,金人就越小個。成了大小不一的奇觀。這十二金人鑄好後,在通往咸陽宮的宮衢兩邊一方六個,排列得非常雄壯整齊,象徵著秦帝國江山永固,憲法(後來名詞)於上,傳之千世萬世不變。


十二金人後來去了何處?可以這麼推測,不在秦始皇陵墓中。有可能澐沒於戰亂之中的泥土之中。也有可能被下一朝的上臺者給融化了,畢竟新朝不要舊朝物品,當然金錢財寶美人美食例外。


劉一千五


中國有三件失落的國寶,一是傳國玉璽,二是禹之九鼎,第三就是始皇的十二金人了。

十二金人並不是金子做的,而是銅製的。《史記·》裡面說,

秦始皇:"收天下兵,聚之咸陽,銷以為鍾鐻金人十二,重各千石,置廷宮中。"

要知道,秦朝時冶煉技術還不是很發達的,鍛造這十二個巨大的銅人是很費力氣的事,為什麼要這麼幹呢?


秦始皇滅六國後,自稱始皇帝,兒子就是二世,孫子就是三世,想這樣永遠傳下去,直到千世萬世。為了讓自己的心願達成,就要保證政權穩固,即使有人對他們的統治不滿,也沒辦法反抗。

因此他就想到了一個辦法,將天下能製作兵器的金屬原材料集中起來,不讓天下人有製造武器的機會,這樣不就可以保證萬世基業了嗎? 秦始皇很精明,他知道這樣做會有不少反對的聲音。

始皇帝:


為了實施自己這個計劃,他找人在民間散佈消息,說一個老農看到十二個巨人,巨人教他一首童謠:

“渠去一,顯於金,百邪辟,百瑞生。”

什麼意思呢?翻譯過來大致就是要想國家長治久安,就要多造金器,才能風調雨順,百邪不生。 古人都很相信童謠的。

於是,有了輿論支持的秦始皇,就著手收集天下的武器了。這些武器收上來後,被全部銷燬,將所得的金屬鍛造成十二個金人,矗立在咸陽宮前。

還有一種說法,說是始皇夢到一位仙翁,指點他鑄銅人,可保江山永固。但這畢竟只是傳說,可信度不高。很多人相信這是安排好的一齣戲。


可是,今天的咸陽,早已看不見這十二件國寶了,它們到哪裡去了呢? 有三種說法。 一是當年項羽佔領咸陽後,火燒阿房宮,將十二金人一併燒了。

可是現在史學界對項羽燒阿房宮的事都有爭議,他更沒有理由去燒銅人。這種說法可信度不高。 第二種說法是東漢末年,董卓進京時,將其中的十個熔作銅錢了,剩下的兩個被魏明帝運到了洛陽,後來被前秦的符堅毀掉了。

《三國志·魏書六·董二袁劉傳第六》就記載:

"(董卓)悉椎破銅人、鍾虡,及壞五銖錢。更鑄為小錢,大五分,無文章,肉好無輪郭,不磨鑢。"《後漢書》也說董卓"又壞五銖錢,更鑄小錢,悉收銅人、鍾虛、飛廉、銅馬之屬,以充鑄焉。"

這個說法是可信的。董卓做為一個沒什麼文化的軍閥,在急需用錢的時候,才不管什麼文物不文物,面對這巨大的一筆財富,要說他沒伸手,也沒人信啊。 還有一種說法就是大家希望看到的,就是秦始皇死後,將十二銅人陪葬了,現在就埋在始皇陵中。

這種說法反映了人民群眾希望這十二件國寶尚存人世的美好祝願,也有一定的可能性。

但願有一天,我們的科技進步到能科學發掘始皇陵,在挖開皇陵的時候,能重新見到這十二件國寶!


剛日讀史


秦始皇是中國歷史上第一位真正意義上的皇帝,他建立了中國歷史上第一個封建王朝——秦朝,建立了不朽的功勳。李白歌曰:“ 秦王掃六合,虎視何雄哉,揮劍決浮雲,諸侯盡西來。”毛主席也曾說過:“秦始皇作為,遠勝書生意氣。”

關於秦始皇的傳奇故事在民間流傳很廣,充斥著各種謎團,其中便有十二金人之謎。


高中語文課本上有賈誼的一篇文章,《過秦論》,全文主要討論了秦朝短命而亡的原因。其中有這樣一句:“收天下之兵聚之咸陽,銷鋒鏑,鑄以為金人十二。”這句話大意是:收繳天下的兵器集中在國都咸陽,銷燬刀刃和箭頭,用來鑄造十二個金人。這十二個金人屹立在秦王殿阿房宮前。因為是由銅鑄就的,所以銅人外表像銅一樣發著黃色,是以又稱作“金人”。銅人個個製作考究,技藝精湛,世所罕見。而且銅人體積巨大,據《史記》記載:“二十六年……收天下兵,聚之咸陽,銷以為鍾鐻金人十二,各重千石,置廷宮中。”


但令人不解的是,秦始皇鑄造這12個銅人的目的是什麼呢?為什麼花費那麼大的人力和物力鑄造這麼巨大而無實際作用的銅人呢?是為了顯示皇帝九五至尊的雍容華貴嗎?圍繞這個問題主要有兩種說法。

第一種說法是秦始皇是出乎鞏固自己皇位的目的而鑄造12銅人。秦始皇統一全國後,創立“皇帝”制度,自稱“始皇帝”,並宣佈“子孫稱二世、二世以至萬世,代代承襲 ”,所以在他坐穩皇帝后一直採取各種方法鞏固統治。一天秦始皇和大臣們觀看燈舞、雜耍表演時,忽見一隊殺氣騰騰的武士手持刀劍上臺表演。秦始皇看見後犯了心病,覺得應該把民間兵器收集起來銷燬。此時又有臣屬上奏稱民間流傳著一首童謠:“渠去一,顯於金,百邪辟,百瑞生。”秦始皇很高興,說這是天意,便下令收繳民間兵器,在咸陽銷燬,鑄成12個銅人。



第二種說法充斥著濃厚的神話色彩。有一天秦始皇在阿房宮中休息,夢到一名老道士。老道士對他講:“制十二金人,方可穩坐天下。”秦始皇驚醒後,寧可信其有不可信其無。便鑄造了12個銅人立於咸陽。有一些專家指出,秦始皇一生迷信於專士,再加上晚年痴迷於長生不老,所以這種說法也有一定的可信度。
歡迎大家評論


欲將書劍學從軍


陳勝吳廣起義後,吳廣率兵攻打滎陽。周文趁著秦軍主力被吳廣牽扯住,繞過滎陽奪取了函谷關,大軍一路推進到戲水東岸。此時的周文已經從出發時的千人,發展到了戰車千乘、士兵十萬。秦國首都咸陽就距離200裡,只要周文渡過戲水,秦國滅亡指日可待!

曾經跟隨楚國項燕大破秦國李信的周文,卻在戲水東岸停滯不前。也就是因為周文沒有渡過戲水,給了秦國最後的喘息時間。章邯將驪山的囚徒整編,大破周文。周文採用偷襲的戰術,肯定會要速戰速決。周文不是不想繼續前進,而是無法突破秦軍的防線。周文的大軍雖然人數眾多,但是很多人都是沒有兵器的,充其量手中只有根木棍而已。

秦始皇在統一天下之後,充分意識到他的大秦帝國根基不穩。所以秦始皇採取了大肆神話自己的策略,做出了幾項部署。

一個是借求仙之名東巡,封禪泰山、刻勒碑文,以此來鞏固東部地區的穩定。另一個就是收繳天下兵器鑄造十二銅人。十二銅人鑄成之後,民間基本上也就沒有什麼兵器了!就算周文短短時間聚集起十萬人,也是無法與大秦的正規軍抗衡。

秦始皇作為一代君主,自然知道“國之重器不可示人”的道理。秦國的危機當然不能公佈天下。所以秦始皇假借鑄銅人之名,收繳天下兵器。既可以以銅人增加自己的權威,又可以將不安全因素扼殺在搖籃之中,可謂一舉兩得。



【每篇文章都是腦中迸出的小火花。】


寄暇學宮


【兒桃導讀】:李斯傳中是這樣寫秦始皇的:“明法度,定律令,皆以始皇起。”這是肯定秦始皇對於歷史的功績。秦始皇在統一六國後,一度同制,改幣制:整交通。對於秦始皇的肯定。我們知道秦王朝只有15年,但是秦始皇建立的統治思維,影響延續著中國封建王朝幾千年。那秦始皇為什麼要鑄造十二金人呢?這裡面又有著怎麼樣的歷史背景和故事呢?十二金人的傳說各有說辭,我們今天一起看看都有幾個傳說。

秦始皇鑄造十二金人傳說一:野史中是這樣說的,秦國統一六國後,贏政自稱始皇帝,但是呢,曾經的呂不韋專權的對於這位秦國的開國帝王還是有著很大的影響,造成了一定的陰影。知道自己歷經磨難獲得帝王之位是很不容易的。為了能夠讓這份基業能夠代代承襲。他必須想一個辦法去阻止,或者 預防自己的江山落入他人之手。怎麼呢?起兵造反的有武器吧,那好我就找一個藉口收繳天下之兵器。讓想造反的人無兵器可用。他認為,只有這樣,才能防止別人使用武力奪權。

一切總是那麼的悄悄和,這不有天探子來報,說臨洮一個山民在當地見到十二個巨人,且傳唱著一道童謠:渠去一,顯於金,百邪辟,百瑞生。我們的秦始皇聽後,龍顏大悅。於是他依徵兆,對百姓說是順應天意,下令收繳民間兵器,集中到都城咸陽,鑄成十二金人。然而實上是為保自家江山能夠傳承萬代。

秦始皇鑄造十二金人傳說二:另一個傳說是這樣的相傳有一天秦始皇熟睡於阿房宮中,做了一個奇怪的夢。夢中天色變化無窮,昏暗無光,而且伴有鬼神妖魔施法做怪,內心是恐懼。就在秦始皇手無處求救之時,忽顯一位白髮老者。老者精神矍鑠,揮動著手中的拂塵。對他說道,“坐穩天下,需制十二金人”。”說完,金光一閃,老者消失了。他夢醒後,本著寧可信其有,也不信其無的信念,立即下令將全國的兵器收到咸陽,鑄成十二個金人。

這一切終歸是傳說和野史,至於秦始皇為什麼要製作十二金人,他的真正用意是什麼,我們也無法猜測。或許隨著科技的發展,以及文物的解讀和發掘,終有一天我們會知道答案。


兒桃


手辦狂魔嬴政鑄造十二金人是因為外星人的造訪?

相傳秦滅六國的當年,在隴西當地突然出現了十二個身著夷狄服飾的巨人!他們身高五丈足履六尺,不像是地球生物,面目猙獰實在恐怖!巨大的身軀讓大地在他們的行動中都微微顫動。


此消息一傳開秦國上下人心惶惶,有人認為這是上天的示警,恐又會有夷狄之禍。然而秦始皇卻將此視為祥兆,並以他們的模樣收繳六國的兵器鑄成銅像,以示天下太平之意。

如今我們也許無法揣測秦始皇當時的心理,但聯想到次年他便西巡故土,這也許是他對先祖們艱難開國的一種緬懷。


又有說法是,次年秦始皇並非是西巡故土,而是西征十二巨人!當然這些說法都無從考證,不過收繳天下兵器,削弱各國兵力是秦始皇最想要達到的目的這一點是不言而喻的。

(謝謝關注荒野歷史)


荒野歷史


千古一帝秦始皇在統一六國後,開始了許多大型工程建設,其中就有建造十二金人(因為銅是黃色的,所以又稱作“金人”,先秦時代金一般指青銅)。所謂“二十六年,收天下兵,聚之咸陽,鑄以為金人十二。”那麼秦始皇為何要煞費苦心把眾多的兵器都銷燬而鑄造成金人呢?

自古以來對於鑄造十二金人的目的就眾說紛紜,影響最大的是加強集權說。代表人物賈誼在他膾炙人口的《過秦論》裡說鑄造金人的目的是“以愚黔首”,就是為了防止人民利用兵器反抗其統治,當然這種說法有先秦時不少其他例證。如《左傳》曾記載,春秋時魯國的季武子曾經把齊國兵器鑄造成鍾。秦始皇大規模徵繳六國官方和民間的兵器銷燬重鑄成金人,就有力地剝奪了普通民眾反抗的可能性,因為面對秦軍武裝到牙齒的強弓勁弩和重裝鎧甲,民眾所有的鋤耰(音優)棘矜(鋤耰在《呂氏春秋》裡也出現了,指的是鋤頭的柄,也有說耰本身是帶有木柄的一塊厚木板,既能推土,又保留了碎土的功能 的農具;棘矜指的是帶柄的木質農具)等器物不過是瘙癢而已,不會釀成大亂。所以《過秦論》裡特別強調鋤耰棘矜的鋒利程度比不上正式裝備秦軍的勾戟長鎩(指鋒利的戟和長矛,帶有長刃的矛稱為鎩)。
然而單一的集權說並不能使人滿意,特別是十二這個神秘數字的存在另許多人開始猜測秦始皇鑄造十二金人是為了紀念祥瑞。因為《史記》和《漢書》都記載了秦始皇二十六年在隴西臨洮出現了十二個神人,穿著少數民族的服飾來告誡秦人。聯繫到秦始皇本人對神仙的敬畏推崇,則他鑄造十二金人以聯通人間大地與神界未嘗不是一種可能。但這種猜測的疑點在於如果為了紀念祥瑞而鑄造金人,為何一定要大費周章地收集天下兵器再銷燬熔鑄成銅水然後灌注,而不是直接徵集一般的銅料使用。從邏輯上前者更浪費時間,效率更差。
除了以上兩種看法,日本學者瀧川龜太郎在他的《史記會注考證》一書中大膽猜測秦始皇銷燬兵器是模仿周武王的馬放南山,是一種和平主義的政策;而鑄造十二金人則是一種神秘儀式,是仿效夏禹鑄造九鼎安排天下的意思。這種說法過於大膽,得到的認可不多,但也可供參考。
綜合時代背景來看,戰國時期各國戰爭頻繁大量鑄造兵器,而秦國統一六國之後兵器已經過剩,殘餘兵器多達1500多萬件。如此眾多的兵器散落民間自然會構成對新建政權的巨大威脅,而此時恰好臨洮地方出現了所謂的祥瑞事件。那麼利用這一契機作為徵繳銷燬兵器的藉口就顯得順理成章 ,所以鑄造十二金人是時代的產物,是秦始皇周密策劃下的鞏固統一和神化統治權的做法之一。這些金人是秦代最大的青銅工藝品,也反映了那個時代高超的冶煉技術。

歷史研習社


一切沒有史料的判斷都是胡來。

我們先整理一下關於十二金人的史料。這些史料雖然也是後世所作,但對於我們判斷非常有幫助。

鑄造十二金人的原因:

《過秦論》記載:“收天下兵器,聚之咸陽,以為金人十二,以弱天下之兵。”

要坐穩天下,秦始皇想出的辦法是收繳銷燬民間兵器,同時也代指收拾完了六國的殘餘勢力。

秦始皇鑄造金人的地點:

《元和郡縣圖志》和《三輔黃圖》皆載:“鍾官故城,一名灌鍾城,在戶縣東北二十五里,秦始皇收天下兵器銷為鍾鋸處,”

秦朝時在戶縣東北二十五里(今戶縣大王鎮兆倫村)設灌鍾城,開始鑄造金人。

十二金人是什麼樣子的?

《秦始皇本紀》收天下兵,聚之咸陽,銷以為鍾鐻金人十二,重各千石,置廷宮中。”

《漢書五行志》雲:“二十六年,有大人長五丈,足履六尺,皆夷狄服,凡十二人,見於臨洮,故銷兵器,鑄而象之。”

12金人為夷狄人裝束,空心,12銅人不是一樣大,小銅人8.12米,重達30噸以上,大銅人13.7米,重達80噸以上。做成夷狄人的模樣,有四方來朝的含義。

十二金人安置在何處?

《三輔黃圖》載:“營朝宮於渭南上林苑中”;“可受十萬人。車行酒,騎行炙,千人唱,萬人和,”。

《三輔黃圖校注》引《三鋪舊事》雲:"鑄金狄人,立阿房殿前。"

營朝宮指的就是阿房宮,所以金人立在阿房宮門口。

而十二金人在秦滅亡後,逐漸被後世融為銅錢,自此不存於世。



<strong>


張博力


可能是祭天用的。此人迷信。


路生觀史


秦始皇在統一全國後,始終在憂慮和思考著如何長治久安、使江山傳之萬世的問題。而要坐穩天下、江山水固,首先解決的一個問題就是應該收繳和銷燬流散在民間的各種兵器。關十這一點,還流傳著這麼一個故事:一天,秦始皇在群臣陪同下,觀看舞水火流星和各種雜耍,正在興高彩烈之時,忽見一隊殺氣騰騰、手執刀劍干戈的武士上場表演。秦始皇見了,元疑觸動了心病,於是日思夜想,寢食難安。這時候,正逢臨挑農民送來一條消息,說是見到了12個巨人,當地還盛傳著一首童謠說:“渠去一,顯於金,百邪辟,百瑞生。”秦始皇聽後,正中下懷,情緒為之一振。於是便假託徵兆,藉助天意,下令收繳民間所有的兵器,集中於咸陽,鑄成了12個銅人。應該說,秦始皇收兵器造銅人,完全是出於政治上安定的考慮。至於假傳天意,只是使之合法化的一種策略,這是不少統治者所慣用的伎倆。

可惜的是,今人已見不到這12個銅人的蹤影了。它們究竟到哪裡去了呢?目前,人們主要有以下幾種不同的說法:

1.有人認為,楚霸玉項羽在攻克秦都咸陽、火燒阿房宮時,連同這12個銅人也一起燒燬了。由於此說史元明載,故贊同者甚少。

2.有的學者指出,這12個銅人毀於董卓、符堅之手。東漢未年,董卓率兵攻人長安,便將其中的10個銅人銷燬、鑄成銅錢,剩下的兩個被他遷到長安城清門裡。至三國時,魏明帝曹睿下令把這兩個銅人運往洛陽。當工匠運到溺城時,由於銅人太重難以搬動而終止了運行。到了東晉十六國時,後趙的石季龍又把這兩個銅人運到螂城。到了前秦的秦王符堅統一北方後,再從螂城將這兩個銅人運回長安銷燬。至此,前後經歷了約600年的銅人全部都銷燬了。

3.另有一種說法是,這12個銅人並未被毀掉。由於12個銅人是秦始皇生前的喜愛之物,所以在秦始皇陵墓營造好後,這12個銅人和其它精美的物品一起被當作隨葬品而葬於陵墓之中。

由於一些技術等方面的原因,秦始皇陵墓的發掘工作還不能展開,因而十二銅人的下落問題至今仍是未解之謎。或許只能到了秦始皇陵墓開掘的那一天,這個謎才能解開。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