寒假回农村,用普通话和二舅爷聊天,竟被莫名其妙打了一巴掌,是因为说得不够标准吗?

忽而今秋


每个农村都有自己的方言,读了几年书,竟然用普通话和二舅聊天。“莫装x,装x被雷劈”,“天上的雷公,地上的舅公(舅舅)”,舅舅是替雷公打,打了一点都没有错,叫你得瑟。

1、回农村不要方言,用普通话交流,是能显示优越感吗?

每个地方都有自己的方言,回到农村就用方言交流。推广普通话没有错,但也不一定要在农村显摆。现在很多农村老人其实都会说普通话,也听得懂普通话。但平时交流在本村都是用方言,在外也会说普通话。方言代表一种农村文化,不能因为推广普通话,方言就应该取消。时不时说几句普通话也没有大碍,毕竟好久不说方言,有时还真的反应不过来。但全程用普通话聊天,那让人觉得是拉开与农村人的距离,心里感受是不一样的。

2、挨打并不是普通话标准不标准。

农村俗语“一年土,二年洋,三年四年不认得爹和娘”,说的就是这种人。出去读个大学才几个月,就洋里洋气了,那等你出了社会是不是爹娘都不认识了。在农村全程说普通话,让人听了很不舒服,用农村老人的话是“忘本”,和普通话不标准无关。有些人甚至出去几年,满口普通话,经常还随口说出几句英语,甚至还要求农村的亲朋好友叫自己的英文名。这是硬生生地和农村人划清界限,体现出自己的优越感,满足自己的虚荣心。农村老话说“入乡随俗”,方言是农村文化的根,回到自己的家乡回到农村却满口普通话,这是乡音吗?这是入乡随俗吗?“少小离家老大回,乡音不改鬓毛衰”,乡音是农村文化的根,即便几十年未回农村,乡音还记得。而不是出去念个大学才几个月就满口普通话。


结语:农村年轻人长期在外,普通话是交流的工具,回到农村很难说出标准的乡音,时不时说出几句普通话,这是很正常的事。但全程和农村老人用普通话交流,就叫忘本了。


昕瑞生态


这是一种自卑心理吧?

上海的小朋友,上了幼儿园就不会说上海话了。回家都是普通话。也没见谁抽他一巴掌的。一众爷爷奶奶,外公外婆跟在后面,也被训练出一口搞笑的沪式普通话。更搞笑的是,小朋友学英语,爷爷奶奶也跟着学英语。小朋友学钢琴,爷爷奶奶也跟着学乐谱~

小时候,有次去外地亲戚家玩,我看一个电视入迷了,亲戚家的小朋友问我电视情节,我一路给她解说。她说当地方言,我说上海话,全程沟通无障碍,彼此都听得懂。我妈在旁边被我们的蠢萌逗乐了。我们才意识到我们原来在说方言,然后无缝切换成普通话。那小朋友完全没有认为我说上海话有什么不妥,丝毫不影响我们的友谊。因为她内心中没有自卑。可是有的小朋友自尊心就非常脆弱,总觉得我高人一等,不好相处。甚至还嘲笑我们 “大城市的孩子见识少”,就因为我们看见红灯停下了。有个小朋友,我送她自己都舍不得吃的黑巧克力,她竟然当我的面扔掉了!那是一个有 iPad 那么大的黑巧克力啊!她没有说一声谢谢,把包装全部剥掉,咬了一口,立刻“呸”吐掉,然后鄙视的看了我一眼,挑衅的把胳膊轮圆了,“潇洒”的把巧克力“投掷”了~ 大人们都在场,他们什么都没有说。我强忍着眼泪。这个姑娘是哪个亲戚的孩子,叫什么名字,长什么样,我已经完全不记得了。我唯一记得的是那份掏心窝的心疼。除了心疼巧克力,还心疼别的什么。

现在长大了,我只和第一个那个孩子保持了友谊。她家境好,人也非常漂亮。现在嫁给了一个美国的博士,生活得非常幸福。她的 Q Q 签名是 “赠人玫瑰,手有余香”。

人的语言能力是会随着环境改变的,这个没什么好大惊小怪的。我父亲年轻时是石油勘探工作者,经常打一枪换个地方。我有段时间跟着父亲,出来时一口上海话,就是个上海小娃娃。然后,到一个地方就换一种方言,等我回到我妈身边时,已经是个一口苏北话的农村妞了。

长大后,有次全国巡回讲课,全中国几乎兜了一圈。回到上海后,下了飞机,上了出租车。心里明明很清楚目的地地名怎么说,但是舌头怎么都转不过来。最后,还是用普通话说了目的地。司机以为我是外地人,一路用普通话跟我交流。直到最后下车了,我用上海话跟他说了 “谢谢”。

有次美国总部的全球副总裁莅临上海,总经理开心的把我引荐给他,介绍我说是英文专业的。要知道,我们的邮件都是英文往来的,可是我太久没有开口说英语了,竟然连最起码的打招呼都卡壳了!要知道我读书时可是英语像母语一样,外教说闭起眼睛根本意识不到是中国人在跟他说话。总经理很没面子,我也想找个地洞钻进去。可能跟我同样经历的同事不少,从那天起,我们午饭时间自动变成 “English corner ”。可是,这样的副作用是,有时候我们又突然忘记这个词的中文是什么,于是说话间会夹 “英文”,有的人又会以为是 “装逼”~

有次我们去麦当劳,有个同事跟服务员要配咖啡的 creamer. 服务员听不懂,我们抓耳挠腮了半天,最后跟她要配咖啡的 “奶”。终于拿到了。吃饭时,我们就在想 creamer 的中文翻译到底是什么?后来有个同事想到了 “咖啡伴侣”,瞬间哄笑。

还有一次,我们在回公司的路上还在 English corner 因为之前讨论的话题还没讨论完,我们意犹未尽。这时有个路人跟我们问路,我们就详细的跟他指明了路线。路人走后我们才发现,我们竟然是用英文给人家指路!神奇的是,对方也听懂了!

所以,我觉得农村出去的年轻人,在外面接触的世界是不一样的。你在农村,一成不变,为什么不能接受别人的改变呢?也许对于小乡村出去的年轻人来说,外面的世界对他的冲击犹如天翻地覆。回家后,有变化的应该不止是口音,可能对于整个世界的看法都变了。如果你害怕这种改变,不如把你的孩子用笼子关起来,这样保证不会变!


白薇軒


我有一个战友,当兵两年回家探家,到了村口问一个老头,“大爷,这是查查某某村吗”?后来这个老头把这件事告诉了他爸爸,他爸用铁锹追着打他,回部队还不敢说普通话呢?



我也曾经问一个温州的朋友,普通话不是从小就学吗,为什么还那样差,他说在家里都不敢说普通话的,不然就会被村里人笑话“讲官话”。


我也有过一段经历,说普通话说久了,然后回到家里讲家乡话就转不过来。由于害羞。就很少说话,直到很久以后,才转化自如,有一次一个战友来我家找我,我说家乡话,让他感觉好像对我很陌生。

你二舅打你,不是因为你的普通话不标准,而是觉得你忘了本,而且有点装,出去说普通话是因为要方便交流,跟二叔聊天没有必要用普通话呀。有句话说“见什么人说什么话”,其实也不完全是贬义。


我是焱垚


寒假回家就应该用家乡话和二舅爷聊天,这时不应该说普通话,否则让二舅爷觉得你和他在保持距离。这种情形我也遇到过。我是 “移民”去了一个以东北话为普通话的包头市,家乡话并不是东北话。刚上大学时,我们举办了一个老乡会,这个学院也以东北人为主,所以我就用东北话和老乡交流,他们偏偏说家乡话,其实他们也会说东北话的,只是还带着浓重的方言。我也不好意思起来,就就用家乡话和他们交流。
要说学会东北话,也不易,至少我是这样。我七岁时,我家搬到包头。东北话真是好难学。幸好有一个来的较早的同学。有时需要表达“非常好”, “特别好”的意思时,就用“倍儿好”。我刚开始只会说:“倍好”,他就热情地教我:“倍儿好”,我怎么也说不好,他就一遍又一遍地教我……



东北话好不容易练好了,可又来到这个东北大学,碰到了老乡。自从发现老乡们认可家乡话之后,我只要见到他们也就使用家乡话。要是有人用东北话和我说话,我赶紧用东北话和他们说话。 其实在遇到老乡时,用家乡话说起来还是显得亲近一些,说明你们说的一样,至少是同类。父母虽然来包头几十年了,他们还在说着家乡话。我回家就用家乡话和父母说话,这样感觉像是一家人,假如一不小心说了一句东北话,感觉有点儿“假”,还有点 “嬲”,这“嬲”还是我的一个老乡当我和他说话使用东北话时,他说给我听的。


周恩来会六种语言,但在会见外国元首时,不说英语,还需要翻译,我国的官方语言是汉语而非英语,与外国友人交流时,必须用中文。我们中国人最好别顺着外国人,也顺着他们说外语。国家领导人这么做,对我们或许有可鉴之处。我们说着自己的方言,在说普通话的场合再说普通话吧。呵呵。
(图片来自网络,侵删)


路飞71567026


这个话语权还是有的。我儿子一直在北方长大,回老家都说普通话我爸妈说不好,但也努力跟他对话,他出去跟小朋友玩都是普通话,没有人觉得不对,因为他从小接触的就是普通话,在老家待了一个多月,四川话已经学的七七八八了,他可以在我面前说,但回到北方在外面他不会说四川话。同样,不说我说我老公,他很年轻就出来工作了一直在北方,但回老家不会跟家里人说普通话,都是说方言,这是对家里亲朋好友的尊重。游子走千里,不忘家长味不改家长话。也有我表妹她们,出去没两年,回家聊天就总带着外地的方言,我很听不惯,而且她们连名字也改了,这不说忘不忘本,起码是对自己的家乡的否定。我老公在外二十多年,我也在外十多年了,但回老家,从来不跟父母亲人说普通话。


两棵豆苗


不冤,打得一点都不冤,不仅不冤,反而是打得少了,因为你还是没被打醒。

出去读了几天书,就把家乡话忘了,跟你的二舅爷说普通话,你说,你跟个年轻同乡咧咧两句也行,跟个长辈,可能这辈子没出过远门的长辈,说普通话,你打算飘多高?一巴掌看样子也没打明白你。

我觉得,人几乎都有这种本能,在外面说普通话杠杠的,但是回老家,立刻切换回去了,反正我接触的人都是如此,离家二十年,回家也是一嘴土话,多亲啊!

你在你二舅爷眼前装啥啊!少小离家老大回,乡音无改鬓毛衰。你没读过书?还是读糊涂了?人贺知章不比你学问高?

别飘了,好好说话,行不?


会呼吸的鱼51


哈哈😄,打的好!我也见识过这样的!就不说了,说一下我自己,06年去无锡上大学,刚去的时候不习惯,各个地方的方言满天飞,都是一脸懵逼的听,不懂的就笑笑,后来没两天全讲的不标准的普通话,因为方言完全懵逼啊!😄,就这样过了半学期,碰到徐州老乡了,不知道该讲方言还是普通话了😭,讲方言吧,别扭,说不出来,总感觉入乡随俗,在外就该讲普通话!以至于后来见了老乡都不会说话了!放假回家见到一个老同学,一开口就是满口操着地方口音的不标准的普通话,感觉就是特别扭,才出去几天啊,家乡话就不会说了,然后其他老同学一顿埋汰,第二天标准的家乡话!少小离家老大回,乡音无改鬓毛衰!什么意思,你懂吗


A演員300


这个是有点尴尬。好在我一家人都会说普通话,回到家乡,我们尽量用家乡话表达;当家乡话表达不出那层意思时,我们就用普通话救场。

更搞笑的是,我几兄妹的子女几乎都不会说家乡话,并且还不是很能听得懂。一到假期,孩子就会去老家撒欢,有两个孩子,一个是我的一个是哥哥的孩子,回到城市跟我们讲话时,偶尔会蹦出半句家乡话,是半句,不是一句,直接人笑得断气。

我是湖南怀化辰溪人,我孩子的杰作:妈妈,外公家的酸萝卜实在是太好吃了,只需要放(开始辰溪话了)COCO辣子(又来普通话)风味更可口。

我侄子的杰作(跟我哥哥对话):爸爸,我刚刚看到奶奶(后面是辰溪话)胎雀儿把药给泼脱了。

可能只有会说辰溪话的人才能找到笑点,祝大家都开心。


那盏灯讲婆媳关系


打你打的一点儿也不冤。因为入乡随俗,你才出去几天就变得连自己的家乡话都不会说了。在老舅面前撇着你的普通话,老舅能不生气吗?在这里要声明一下,并不是说普通话不好,而是家里人认为你有点装逼。你又不是不会说当地话,跟亲人聊天还普通话,不累吗?

这使我想起一个事儿:那还是二十年前了吧,那时我还小,还在家上学。有一个我们本家的哥哥去外面打工,那时候才兴起打工吧。有一次他请假回家,碰见村里的一个大爷,大爷问早儿上吃饭了没?他说我还没有早餐呢?一下子把大爷给“早”住了。撇着半生不熟的广普给大爷给气的没理他就走了。哈哈,后来逢人便说:这娃长出息了,说着听不懂的话。

所以,无论你在外面怎么的说,回家了,记住还要跟大家一样。因为这样才觉得亲,交流起来也方便。要不就显得见外了不是。难不成你要是出国学了几门外语,你回家还跟家里人说外语不成。所以,人呀,要入乡随俗。这点错不了。


美文故事小说人生感悟


才上大一,回去就说普通话,你二舅也是替你父母揍你是应该的,也不冤。虽说全民学说普通话,但你离家才多久?这么快就忘本?

说个我自己经历的事:我97年开始出外打工,三、四年才回老家几天,同事基本上都是近老乡,客户全是香港人和外国人,见到不认识的人,都会不自觉地说普通话,08年回去,往邻村路过,见一不认识的老妇,就上前用普通话问她村里有一个我熟悉的人,她怔怔地看着我,后面我反应过来赶紧用家乡话说,不好意思,我。。。。。

还有一件事,我先生94年出外,他每天和员工都说普通话,同我打电话也喜欢说普通话,今年回去买材料准备装修房子,和他去看了几家价格,他总是说普通话,我提醒他几次别说普通话,这样价钱会高些,可他就改不过来,搞的他很不开心。

所以啊,见人说人话,见鬼说鬼话!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