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米去年研發投入58億連華為的零頭都不到,小米沒實力嗎?

楚小神


感謝您的閱讀!

在2018年研發投入排行版中,小米和聯想不見蹤影,而華為以1200億位居第一。更為主要的是,盧偉冰是這樣回應的:小米才9歲!小米還是個寶寶,怎麼能“欺負少年窮!”呢?!


小米在2018年研發投入58億元,比2017年增長了81%,小米的研發費用是逐年上升的,從2016年到2018年,小米三年研發費用達到了111億元。確實小米三年的研發投入,和華為的研發投入相比,確實不夠看。

但是,我們不能忽略幾個方面:一方面小米的發展時間相對比較短;另一方面小米作為科技類公司, 它能夠做到三年投入111億元已經非常不容易。

而華為不同,華為的主力是運營商業務,而在投入方面,華為不僅僅是進行手機研發等方面的投入,更主要的是在5G網絡,芯片等等方面進行投入,華為的投入更為寬廣,它的投入費用自然會更大。

我們為什麼一而再,再而三的將小米和華為進行比對?因為目前華為和小米是國內手機品牌中的兩大豐碑,消費者不自然的講小米和華為進行比對,特別是榮耀手機的出現,一部分原因是為了狙擊小米。所以,我們很自然的將小米和華為進行對比。

實際上我們完全沒有必要,將兩者進行比對,在它們的所涉業務中,華為的業務更為寬廣,我們可以看到2018年華為的業務分佈:消費者業務3489億元,而運營商業務2940億元。

所以,我們把小米和華為放在一個天平上進行衡量,是不公平的。小米2018年全年收入1749億元,而華為2018年全年收入7212億元,小米在實力方面並不容小覷。

在研發費用方面,小米佔比3.3%,華為佔比14.1%左右,說明小米已經在足夠的提升自己的研發費用,說小米實力不足是不恰當的。


LeoGo科技


小米公司2018年全年研發投入為58億人民幣,而華為為113.31億歐元,按照如今匯率為859億元人民幣,如此看來小米研發投入的確趕不上華為的零頭。小米投入很少嗎?其實也說不上,只能說不算很多,只是不算出眾而已。


四大手機品牌在手機上的研發投入

華為雖然2018年總投入高達859億元,但是這是整個華為企業的研發費用。而移動終端業務僅僅是華為的一個分支,相信在手機上研發投入應該是一兩百億元。同樣的小米,看著有58億元,但是這還包括小米智能家居生態鏈上的其他產品,而且隨著小米相關的智能家居種類越來越多,往上的投資傾斜肯定更多。而小米在手機上的研發投入估計也就十幾二十億元吧。而OPPO計劃2019年研發投入為40億元,上不封頂,vivo則計劃為100億元。這兩家相對單純些,主要是手機為主,因而總體投入不會比小米少。但小米相比於其他品牌,如魅族,聯想,360之類的,肯定更多。


華為和小米研發投入上的區別

同樣是手機研發投入,華為和小米還是有些區別的。這麼多年過去了,回想一下,小米為我們帶來的黑科技技術有多少?其實並不多。小米要保持性價比,就會將更多錢投入到硬件成本上,同時利潤減少。如此一來,無論是設計,還是研發新技術上,小米都並不出眾,大多是別人家成熟的技術拿來加以改進。反觀華為,如今讓人記得的有麒麟系列處理器,攝像頭上的投入,40W超級快充等,這些都是具有行業代表性的研發成果。尤其是麒麟系列處理器,還涉及到未來5G技術上的競爭,因而投入巨大。所以小米和華為在研發上的投入還是有差距的。


如今小米想提升品牌定位,那麼在擺脫性價比的同時,必須拿出一些支撐得起價格的黑科技,且是別的品牌短時間內無法超越的。因而就需要加大研發投入,而非過度營銷。

想知道更多有意思的互聯網信息,快來關注憶夢科技!歡迎大家評論點贊。以上圖片部分來源於網絡,若有不當,請及時聯繫我刪除,謝謝。


憶夢科技


說白了,咱們都是外行,這個58億是個什麼水平也不知道。

下面這個圖是華為的所有業務分類,可見華為產業覆蓋很多行業,華為的投入到底有多少落實到終端產品上,我們也不得而知。

不過從產品上來看,華為做出了非常優秀的作品,小米做出了20w的無線快充,較高的視頻拍攝素質,100w快充和摺疊屏手機也進入了工程機階段。

從經濟上來看小米也並不是缺錢,上市公司可以吸納社會資金,並且雷軍個人股份除了小米公司的70%,還有旗下生態鏈公司雲米科技,華米科技等,作為雷軍個人的順為資本投資公司,也參股了美團,大眾點評,北汽藍田,愛奇藝,嗶哩嗶哩等(我所提到的公司均為上市公司)。這麼來看雷軍肯定是不缺錢的,在研發投入於產品品質正相關的前提下,小米的策略可能是追求研發投入和產品利潤之間經濟效益最高的平衡點。

今年的redmi獨立是小米轉型的起點,小米的性價比模式已經非常成熟了,可以獲得相對穩定的利潤,小米目前的戰略是增大研發投入,做出高端的旗產品搶佔高端市場



MarinE


謝謝您的問題。小米研發費用58億,既要跟華為比,要跟自己比。

投入58億研發中規中矩。總的來說,小米一年投入58億元做技術研發,在科技領域比上不足,比下有餘。小米手機處於供應鏈的下游,沒有核心技術的組裝機今後會遇到越來越多的制約。而且競爭對手都在搞研發,華為技術就不用說了,OPPO和vivo也有自己核心的影像技術,三星、蘋果等國外手機給小米的壓力也很大。技術就是賣點,雷軍能清晰看到這一點。



與華為比差距明顯。華為2018年的研發總費用大約是900億元,是小米投入的15倍左右。華為投入不僅侷限於手機終端,華為研發對象還包括5g網絡技術和相關設備。任正非對華為的技術有很深的憂慮感,在技術上都是提早佈局,華為做手機是為了打破技術壟斷。雷軍當時做手機的初衷就是降低手機組裝成本,讓利於老百姓。兩家企業都有情懷,但是在技術上的持續投入,在多年之後看到了兩者實力的巨大差距。與自己比一直在進步。第一,2018年小米公司營業收入是1749億元,調整後利潤86億元,雷軍用58億投入科研,幾乎相當於利潤,說明雷軍對技術研發的破釜沉舟。第二,2016~2017年小米研發費用總共才53億元,2018年抵得上前兩年的總和。第三,在激烈的市場競爭之下,小米堅持性價比,硬件綜合淨利潤率又不超過5%,雷軍掙錢確實不容易,在技術研發上只能量力而行,更影響了追加投入。第四,小米曾經在2014年研發過小米松果芯片澎湃S1,但是至今沒有明顯進展,計劃10年要投入10億美元。芯片研發投入需要強大的實力支撐,雷軍做不下去,資金問題也是因素之一。所以,在智能手機競爭越發激烈的未來,雷軍和小米的技術之路還很長。

歡迎關注,批評指正。


追科技的風箏


小米去年研發投入58億連華為的零頭都不到,小米沒實力嗎?不是小米沒有實力,主要看是和誰比。幾十億投入在手機或通信界裡面,看來完全是毛毛雨,但與其他行業相比較而言可就是研發投入大塊頭了。

華為畢竟體量太大,涉及的業務甚廣,一直以大投入得到大收穫著稱。不只是小米不能與華為投入相比,手機銷量大戶OPPO、VIVO、魅族等也不能與華為相比。看看幾家研發投入情況,小米2018年58億。OPPO 在2018年應該不高,其高管在受訪時說2019年爭取達到預算40億元,但最近搞了個新的計劃會超過100億元並不設上限,VIVO的情況與OPPO大致是差不多的。

如果單從投入來看,說小米沒有實力也說不過去,只能說小米不像OPPO、VIVO、華為這樣成功了抓住了國人最容易看到而且最容易打動的技術。比如華為搞出的麒麟芯片、OPPO的快充技術(充電五分鐘通話兩小時)、VIVO的拍照及升降鏡頭等等,都很容易看得見很能抓住消費者的心理。反觀小米,幾乎很少有讓人記得住的,每次發佈都說有黑科技但就是讓人記不住,結果錢沒少花卻給人感覺在技術上沒有存在感。


也許是小米不容易抓住吸睛的技術需求,也許正如任正非所說,研發成功率不到50%,一年可能幾十億美元就打水漂了。也許小米投入後沒有多少產出,就像澎湃芯片一樣,投入後收效不大。也許還需要持續的投入才能產出“嚇人”的“黑科技”。

不過單從研發投入來說,小米在國內相比較也算是不小的了。 其2018年度可以排在大陸上市公司的前50名,與京東方、寶鋼、中國石化等這樣的營收大塊頭差不多的。所謂的小米沒實力也只是看與誰比較,並不能斷定小米就是沒實力的企業。


更多分享請關注【東方高揚】。


東風高揚


個人是覺得小米58億的研發投入在國內企業中不算少了!將小米和華為做直接對比是不正確的。

華為是正真的全球科技企業,服務全球無數國家和地區,甚至包括非洲這種戰亂地區,2018年售賣的2億臺手機中一半是海外銷量。同時,華為從起家到現在一直走的是技工貿的路線,自主研發貫穿整個華為的發展歷程。加上華為早期進入的是通信領域,這塊的技術壁壘很高,想要突破就只能在研發上砸錢。到現在又是鑽研5G技術,又是開發自己的手機芯片,這些都需要大規模的燒錢。

華為目前四大板塊業務,企業、消費者、運營商、其他(含雲服務等),可以算是一個完整的生態鏈,對於這樣龐大的業務體系來說,除了手機這塊業務外,其他方面也都是需要費用的,因此華為的研發費用高昂是必然的,放眼全球,華為的研發費用也是一等一的。《2018年歐盟工業研發投資排名》中,華為全球排名第5,僅次於三星、谷歌、大眾、微軟!看見沒,全是全球一等一的企業。

而小米的經營領域相比華為來說,要小的多!基本上也就是侷限於手機業務,以及相關的智能設備生態鏈。雖然小米在國內也算是較大的科技企業了,但是如果放在全球範圍內,根本就是小弟弟!市場基本還是以國內為主,業務體系不夠龐大(和華為相比),就小米這個體量,是不應該拿出來和華為進行對比的。整個小米也就只能和華為的消費者業務相比還算是勉勉強強。小米2018年的營收1700多億,而華為消費者業務營收是小米的一倍左右,這就是差距。

因此,在體量和華為相差較大的情況下,56億的研發費用是華為的零頭屬於正常現象。這個數字的費用,在國內來說已經是不少了。我們來看看小米同行們的費用,OPPO大概是40億左右,聯想是80多億元。你看,連聯想這個也就比小米多了一點點,而聯想好歹也算是全球化企業了。因此,就小米的56億研發費用來說,絕對是不少了。

相信未來,國內科技企業在研發的投入上不會少,只會越來越多,尤其是手機領域,因為大家都到了瓶頸,需要通過新生的5G來突破,沒有足夠的投入就可能在新的風口上落敗。



羅氏蟲社


華為的研發投入確實很高,在全球研發排行也榜上有名,雖然比起三星來說還略顯單薄,不過也是國內翹楚。而小米則憑著投資的上百家生態鏈企業在IoT佈局上做得風生水氣。

為什麼大家都常常喜歡拿華為和小米來作對比呢?小米是做生態起家的,從最初的miui發佈,到現在的小米生態鏈。華為是做通訊服務起步的,到現在的核心依然是通信業務。可以說兩者的定位根本不在一個競技的方向上。

可是在移動互聯網時代,最具代表性的硬件就是手機。華為做為通訊行業的硬件服務提供商,現金流遠遠沒有互聯網科技企業來得快,看看蘋果公司的現金流就知道有多嚇人。

華為入局手機行業除了內部消化自家的soc這一任務,其現金流和資金回籠速度相較通訊硬件服務還是很可觀的。而小米要佈局互聯網生活生態鏈也需要一個載體,只發布系統並不能鉗住用戶,更不能連接自己佈局的生態硬件,而手機剛好滿足了這一需求。從而小米與華為因為手機交織在了一起,成為大家茶前飯後常有的談資。

華為為什麼比小米研發高?本人覺得從兩個維度可以說明這一點。

一是公司體量。華為光從員工人數來說就壓倒了小米,研發投入並不單單指生產資料的消耗,人力成本與人才培養費用也屬於其中一部分。這樣就之於中國的人均GDP雖然不如很多西方國家,但是總GDP總量已經躍居世界第二。而且華為做的通信行業本來就屬於高研發高投入,intel光是在芯片的研發投入就比整個中國芯片行業研發高,可見華為做為全球數一數二的通信提供商,研發投入是必不可少的。

二是業務模式。華為整個業務基本由自己完成,而小米生態鏈的構成則是通過投資其他公司來完善自己,這一過程並不需要自己投入太多資金,只要能保持供應生態的關係就行。

一個公司是否有研發實力不能單由投入資金來衡量,雖然投入資金多確實很厲害,但是也要著眼這家公司的運營模式與體量。你不可能讓一個50億營收的公司用40億去研發吧,能達到營收的10%就已經是很了不起的行為。以色列是出了名的以科技立足的發達國家,其研發投入比例也很就,但是轉換成資金並不亮眼,正所謂好料用在刀刃上,用對了就行。

華為的實力很強、小米也不弱,不然也不會在經歷2016年的低谷後依舊能翻身前行。以上為個人觀點,歡迎大家評論。


本文為字節跳動簽約作者EmacserVimer悟空問答原創文章,未經允許轉載、抄襲必究!

EmacserVimer


58億的研發費用在上市的科技公司並不算少,所以我們不能因為小米研發投入不如華為就說小米沒有實力。

華為的研發投入,大部分用在通訊領域內,其次再是芯片和手機。相信大家都聽說過華為5G,這其中累積研發費用就超過千億人民幣,要是再算上華為在海思電子上投入的研發費用,小米確實是不夠看,畢竟兩家企業不是一個體量的。



如果小米和其他手機廠商比,那研發費用真心不少。根據18年年底OV公佈的財報,全年下來兩個手機廠商的研發投入沒有超過40億!但手機的市場份額在國內佔據了前兩名。早在很多年前就有人吐槽OPPO和VIVO手機高價低配,全靠打廣告,可這個商業模式依然是成功的。不過隨著全球手機市場的萎靡,5G手機即將到來,意識到問題的OV也正在改變。從科技感滿滿的VIVO nex、OPPO find x,再到極致性價比的IQOO,想必將來的手機市場競爭將更加激烈,到時候像360、一加、魅族等小眾品牌會面臨更大的壓力。

正如任正非所說,通訊和芯片行業的研發是相當困難的,成功率不超過五成。這就意味著,華為17年897億的研發費用,有近450億人民幣打水漂了。這對於小米、OV的手機廠商來說,全年下來的淨利潤都沒這麼高,怎麼可能拿出這麼多錢來搞研發呢?


不知道各位看官們是如何看待小米研發不如華為的呢?歡迎在下方評論留言,讓更多人看到您的觀點,謝謝!


科飛貓科技公社


華為說多少就多少?誰證明?你投入多少和用戶有關係?你投入到網絡終端和5g研發,的錢也要算進手機脈價裡?還是想把研發麒麟的錢也從賣手機裡撈回來?投入再多也不該轉嫁到用戶頭上也不是用戶該關心的問題!!!!用戶該關心的是性價比,性能,外觀。


醉臥雲端~笑人間


兩個公司的側重點不同,小米雖然只投了50多億在研發方面,但營銷費用達到了78億。小米並不缺錢,只能說是追求不同。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