沉寂了三十三年,鼓子秧歌跑起來還是那個老滋味

沉寂了三十三年,鼓子秧歌跑起来还是那个老滋味

鏗鏘的鑼鼓聲一響,全村老少都立刻被吸引住了,抱孩子的、攙扶老人的,大家紛紛圍著秧歌隊,跟隨隊伍整體前進

商河是一座歷史悠久的千年古縣,是國家文化部命名的民間舞蹈藝術之鄉(鼓子秧歌之鄉)。“上至九十九,下至剛會走,都能扭一扭”是商河人熱愛鼓子秧歌的真實寫照。

商河縣賈莊潘家村的鼓子秧歌已經斷了三十多年了,如今,村裡的老人們張羅著重新跑起了秧歌,他們的日子富裕了。

“三十多年沒跑秧歌了,今年一說跑秧歌,全村人都踴躍參加,有的一家出好幾口人。” “原先,如果大人見秧歌隊裡沒有自家的孩子,會覺得在村裡抬不起頭來,人們都覺得跑秧歌是光榮的事情”。潘家村負責人說,“現在日子好了,大家自發組織跑秧歌,年輕人也積極參與,主動要求推遲外出務工時間,震天的鑼鼓聲從大年初一就在村裡擂響,老老小小齊上陣,傳幫帶,熱熱鬧鬧的秧歌就這麼跑起來了”。

賈莊鎮潘家村三十三年沒跑秧歌了,今年年前村裡的老少爺們就開始躥騰秧歌,有錢的出錢,有力的出力,在歡快的鑼鼓聲中,積蓄在心中多年的那股慶祝美好生活的“勁”兒,在鼓子秧歌的方陣中爆發了,這個沉寂三十多年的村莊沸騰了。

當鼓點一響,潘家村的秧歌跑起來還是原汁原味的那個樣。這兒自古民風純樸,鼓子秧歌風格獨特,高高舉起的花傘和鏗鏘有力的鼓點都向外人傳遞著一種剛性和力度,不受角色限制,男女老少即興表演傳遞出的是發自內心的歡樂,感染著每一個舞者和觀眾……鼓子秧歌不僅僅是一種舞蹈形式,不畏艱難所向披靡的精神才是她的魂。

踩高蹺是潘家村的保留節目,一路上,那幾位扮相各異的高蹺最受大家歡迎,他們個個身手矯健、動作靈活,還是不是來幾個高難度動作,據他們介紹,瀝青和水泥路面不適合踩高蹺,很容易打滑,踩高蹺最好的場地就是在泥土地上。

在商河一直有“迎秧歌”的傳統。家家戶戶拿出好煙好酒,放著鞭炮來迎接他們的老少爺們,讓他們在自家門口好好跑一場。此時的潘家村,冰雪尚未消融,那豔麗的服裝,那震天響的鼓聲,那豪放的舞者,傳遞出春風拂面的訊息,這是一群喜不自禁的人們。

潘家村的秧歌隊伍,年齡大的70多歲,小的也就5、6歲,年齡跨度很大。外村的人都好奇,潘家村的小孩咋就這麼喜歡鼓子秧歌。潘家村的媳婦一語道破天機“他爺爺愛,他爸爸愛,他們能不愛嗎?”

爺爺和孫子、父母和孩子均在隊伍中情況不算少數。用村裡人的話來說“跑十五,就得全村老少齊上陣”。如果問起村裡的秧歌師出何處,很難有人說得清。他們說得最多的就是“老祖宗傳下來的”。

在商河,跑秧歌是一件一呼百應的事情,不論男女老少,幾乎人人都能跳上一段,舞上一曲。上千年的歷史沉澱中,鼓子秧歌已經融入到商河人的骨髓裡。“一方水土一方人”,年過花甲的老人敲鑼打鼓,朝氣蓬勃的少年跳傘打棒,商河人一直愛著跑秧歌,那是他們的傳統。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