沉寂了三十三年,鼓子秧歌跑起来还是那个老滋味

沉寂了三十三年,鼓子秧歌跑起来还是那个老滋味

铿锵的锣鼓声一响,全村老少都立刻被吸引住了,抱孩子的、搀扶老人的,大家纷纷围着秧歌队,跟随队伍整体前进

商河是一座历史悠久的千年古县,是国家文化部命名的民间舞蹈艺术之乡(鼓子秧歌之乡)。“上至九十九,下至刚会走,都能扭一扭”是商河人热爱鼓子秧歌的真实写照。

商河县贾庄潘家村的鼓子秧歌已经断了三十多年了,如今,村里的老人们张罗着重新跑起了秧歌,他们的日子富裕了。

“三十多年没跑秧歌了,今年一说跑秧歌,全村人都踊跃参加,有的一家出好几口人。” “原先,如果大人见秧歌队里没有自家的孩子,会觉得在村里抬不起头来,人们都觉得跑秧歌是光荣的事情”。潘家村负责人说,“现在日子好了,大家自发组织跑秧歌,年轻人也积极参与,主动要求推迟外出务工时间,震天的锣鼓声从大年初一就在村里擂响,老老小小齐上阵,传帮带,热热闹闹的秧歌就这么跑起来了”。

贾庄镇潘家村三十三年没跑秧歌了,今年年前村里的老少爷们就开始蹿腾秧歌,有钱的出钱,有力的出力,在欢快的锣鼓声中,积蓄在心中多年的那股庆祝美好生活的“劲”儿,在鼓子秧歌的方阵中爆发了,这个沉寂三十多年的村庄沸腾了。

当鼓点一响,潘家村的秧歌跑起来还是原汁原味的那个样。这儿自古民风纯朴,鼓子秧歌风格独特,高高举起的花伞和铿锵有力的鼓点都向外人传递着一种刚性和力度,不受角色限制,男女老少即兴表演传递出的是发自内心的欢乐,感染着每一个舞者和观众……鼓子秧歌不仅仅是一种舞蹈形式,不畏艰难所向披靡的精神才是她的魂。

踩高跷是潘家村的保留节目,一路上,那几位扮相各异的高跷最受大家欢迎,他们个个身手矫健、动作灵活,还是不是来几个高难度动作,据他们介绍,沥青和水泥路面不适合踩高跷,很容易打滑,踩高跷最好的场地就是在泥土地上。

在商河一直有“迎秧歌”的传统。家家户户拿出好烟好酒,放着鞭炮来迎接他们的老少爷们,让他们在自家门口好好跑一场。此时的潘家村,冰雪尚未消融,那艳丽的服装,那震天响的鼓声,那豪放的舞者,传递出春风拂面的讯息,这是一群喜不自禁的人们。

潘家村的秧歌队伍,年龄大的70多岁,小的也就5、6岁,年龄跨度很大。外村的人都好奇,潘家村的小孩咋就这么喜欢鼓子秧歌。潘家村的媳妇一语道破天机“他爷爷爱,他爸爸爱,他们能不爱吗?”

爷爷和孙子、父母和孩子均在队伍中情况不算少数。用村里人的话来说“跑十五,就得全村老少齐上阵”。如果问起村里的秧歌师出何处,很难有人说得清。他们说得最多的就是“老祖宗传下来的”。

在商河,跑秧歌是一件一呼百应的事情,不论男女老少,几乎人人都能跳上一段,舞上一曲。上千年的历史沉淀中,鼓子秧歌已经融入到商河人的骨髓里。“一方水土一方人”,年过花甲的老人敲锣打鼓,朝气蓬勃的少年跳伞打棒,商河人一直爱着跑秧歌,那是他们的传统。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