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团长我的团》中阿译是一个什么样的角色?

拖拉机257329030


阿译不是假,是在那样的环境下,他没有找准自己的位置。

他的军衔最高,上级让他对很多事情负责,但他没上过战场,炮灰们哪个会把他当回事。他想融入炮灰,但又一次次的被炮灰们霸凌。


炮灰们甚至觉得他是叛徒,因为上级让他汇报炮灰们的一举一动。


他总是扭捏的一个,动作夸张,语气夸张,看起来与剧中的环境格格不入,但即使外在的表现是这样,他也是真正的炮灰团中的一员,是一名合格的炮灰。


他能即时用日语歌与对面的日军对吗,他把军歌牢记在心,看似柔弱其实一身腱子肉。关键时候绝不掉链子,对于团长的崇拜与爱,他一分钱都不少,他说过:如果能做一天他,我愿意死去。


书中的阿译头像,一个城一个城的劝导国军投降,终于他遇到了阿译。阿译已经不是那个毫无经验的新兵蛋子了,他已经拥有赫赫战功、被部下崇拜的真正的长官了,他真的在某种意义上践行自己的话——成为死啦死啦。因为南天门上的38天,阿译长官无论到哪里都要囤积众多粮草,他饿怕了,他也怕自己的炮灰们挨饿。一顿饱饭之后,阿译自杀了。没有团长的世界,他看不到光亮。


他永远是团剧中、书中格格不入的那个,但这份格格不入却入了我的心。


世界惊奇实录


阿译可能是作者埋藏的一根隐线,如果电视剧把小说拍全了,阿译会是一个闪亮的明星。。。作为一个没能进入官僚圈的失败者,其实阿译是一个非常优秀的学生,成绩好,并且有理想。死啦用过的战术,他基本都学会了,团座借虞师炮火,把炮灰撤回禅达,阿译也学着把打南天门的残部撤回祭旗坡,死啦拒守树堡,后来阿译当团长也建了个类似树堡的工事,把解放军折腾够呛。。。阿译也把部下处的像兄弟一样,这帮人愿意为他打仗。。。阿译是文弱,但是他自学能力非常强,并且价值观很正。前期之所以融不进炮灰,是理想与现实的差距,如果能拍全小说,可以看到阿译从不成熟转向成熟,最后自尽了,也说明他一直没有放弃理想,对理想很执着。


创造了好几次冷天


阿译这个角色十分之魔性,他知道什么是对错,却做不到。如果他想努力,他就必须和老兵油子同流合污。

他的能力不上不下的,有的方面很高,有的方面极差,其他的都是一般般,他很愿意学习,又能学会。可是论文比不上孟烦了,体力比不了迷龙,枪法距不辣太远,武功比不上丧门星。

他认为上级是对的,就正大光明的当唐基的线人,他觉得龙文章是对的,只要龙文章挥挥手指头,他就会冲上去。

他注意自己的形象,他甚至有一副假衬衣领子。

可是我们往往很同情他,这是为什么?

我来告诉你,如果今天的你我穿越到阿译的身上,我们就活脱脱变成一个一样的阿译长官。我们的能力和阿译是不相上下的,我们最多能在军官培训班拿到绩学奖章,我们知道画篮球三分线,我们有像他那样的热血,我们会尽力学习。

可是我们在那群杀气腾腾的老兵面前,就是个阿译,我们做不成龙文章,我们最好只能做到阿译长官那样,我们做不了克虏伯的殉葬,我们就是阿译,你,和,我。

就是阿译,所以在看阿译的时候,我们总觉得他那么魔性。


李勉9


团长这部小说之所以牛逼,不是因为他站在统治者的角度来书写的,而是他站在平民百姓的角度来书写这一场战争。没有了慷慨激昂、踌躇满志,那是大人物的专利。有的只是在那种残酷的环境下,中下阶层的人们如何面对即将亡国亡种的民族浩劫。

这就是人性!

他们软弱,他们无奈,他们被抛弃,他们可怜;尽管如此,他们还是挺了脊梁,他们渴望胜利,渴望被人尊重,更渴望为民族大义出一分力,就算是他们搭上性命,他们也做了。

虞啸卿:愚蠢的咆哮的公卿!他们是官二代,是体制内成功的青年才俊,是既得利益最大的受益群体。他们一腔热血、慷慨激昂、踌躇满志,相对于他们的本职工作,他们更懂得如何保护自己的既得利益,如何扩大自己的既得利益。再如何扩大自己的既得利益的同时,一个满腔热血的爱国青年,变成了一个权谋机诈的官僚老油条。

理想和现实,他们选择了现实!

孟烦了:一个书香门第的知识分子,中层阶级。他们读过很多书,了解官场上的机诈权谋,你了解那些机诈权谋全部的全部手段。他们更懂得如何去忽悠最底层那些没有知识愚昧无知的人们。

这样一个人是很容易上位的,他是学生兵,更关键的是也很爱国。但是要命的是他却有了一颗他不该有的东西,就是这个东西让他一辈子一事无成无所作为。那个东西就是怜悯,对最底层人们的怜悯。如果他不怜悯,不慈悲,可以一个劲的忽悠那些傻大兵去送死,去成为他自己的垫脚石,但是他没有。

同样的理想和现实的抉择,他混过去了。没有为理想殉道,也没让现实改变自己,选择自己成为一个普通人。跟他同样选择的,还有张立宪!

迷龙蛇屁股不辣谷小麦,要麻豆饼克虏伯都是普通人,都是炮灰!

阿译,是最可悲的一个!他觉得他有知识,他跟别人不一样。他拼命学习,自以为能有一番作为,到头来却发现自己学的跟现实东西完全不一样,没有学到一样实用的东西,成了一个体制教育的牺牲品。

他不是官二代,也不是书香门第,他是寒门贵子。倔强、自卑。

理想里面,他眼里的、他认为的战场就应该是:一枪热血冲上去,马革裹尸还家乡。可真正的战场远比理想的残酷,是不停的消耗不停的折磨,不停的忍辱负重。

他一腔热血,满腹经纶,却没有孟烦了虞啸卿肚子里面的真正的知识,他无法融入到上层阶级。但是她付出那么多的心血,学到那么多的东西,又加上别人糊弄他,给他那个虚职,又无法融入到底层军兵的人群里。同时他也不甘心,不希望自己成为一个真正的傻大兵。所以他倔强!!

在领导、在上层人士面前,他就是一个傻大兵。在底层那些平民百姓的眼里,他又是一个不合格,不入流的军官。所以他自卑!!

在他们的眼里,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都是别人给的,他们没有自己真正的三观。他坚持着别人给他的理想,一直坚持着。

直道遇上了龙文章,他在龙文章的手底下不断的学习,不断的进步,在这个社会大学里面,他跟一个完全没有受过一丁点体质教育的人,他学到了东西,最后他成为了一个合格的军官。

终于,他融进了上层社会!!太不容易了!终于获得了他一辈子想要的东西,荣誉,尊严,自信,地位!!

可是没过多久,他这个拿命换过来的饭碗保不住了。国民政府这个鸟巢完蛋了,他这个鸟蛋还能保得住吗?

投共?他受到的教育不允许!!就算真的干了,他还能保住自己现在拥有的东西吗?

死了算了!!所以他自杀了!

他的自杀,不同与克虏伯。龙文章是克虏伯的神,是他的信仰,信仰崩塌了,还是被自己人推倒的。那样的话,人活着还有什么意思?所以克虏伯自杀了。

克鲁伯斯因为自己的政府推倒了自己的神,对这个政府彻底绝望了,所以他选择自杀。

阿译没有,在他们的神被推倒之后,它坚强的活了下来。是因为在那个时候,他被上面的人认可了。他认为他实现了自己的人生目标,终于拥有了自己想要拥有的东西。所以他活着。

他死了!不是为理想殉道!虽然他也有理想,但是这个时候是对他理想和现实的双重打击。所以他自杀了!



老虎盆景


阿译是一个在炮灰团中与其他炮灰都不相同炮灰。

阿译有文化,他自尊又自卑,精神层面上他不甘把自己降低到与炮灰们同一层次,可他又一事无成,很多方面还不如那些炮灰们。烦了也有文化,但阿译他怕烦了,因为烦了跟他一样有文化,不但自己玩世不恭,而且一眼看透了阿译。因为烦了开始时也满腔热血,但在现实面前碰壁之后,为了生存能很快的随波逐流,而阿译不能。阿译他又不由自主流露出内心的真实,结果只换来炮灰们的嘲讽。看到阿译的表现,让人想笑,细细一想难免心酸。

他渴望成为一个勇敢的人,他成不了虞啸卿,成不了死啦死啦,连烦了都比他强。烦了至少都有个伪装的坚硬外壳,但阿译连装都装不出。实打实的硬核桃虞啸卿更是自不必多说,阿译面对虞啸卿双腿直哆嗦,只有仰望的份。死啦死啦这个妖孽一样的怪物,他身上的魔力阿译永远也学不来,所以他佩服死啦死啦,并出乎意料的敢于在唐基面前承认这个事实。

阿译最后明知是死,但他还是带领增援的炮灰冲上了南天门,最终成为了一个勇敢的人。小说中他为了部下的生命着想被烦了劝降后又自杀,这时的阿译完全成为了一个自己心目中想成就的自己,一个中国人从古至今崇尚的“士”!

阿译的身上有太多太多我们这些普通人的影子,知道自己想成为什么样的人,阿译成就了自己,而我们没有做到。


阿呆的老大


《我的团长我的团》在2009年上映,影片影响力不低于电视剧《亮剑》!

《我的团长我的团》主要讲述了国军在云南一带的斗争!

阿译可以说是这部剧中的灵魂人物,尽管总是那么格格不入,遇到困难,他总是鼓励大家,勇敢面对,敢于做炮灰,所以说阿译在这部剧中的作用非常之大!

对于阿译而言,没有什么比国家兴亡,为父报仇更为重要,从一个胆小的文官,慢慢变成一个打死不后退的硬汉,我觉得此人物设定的非常好!





辣椒影视厅


这段时间因为一直找不到什么比较好的消磨时间的好电视剧,于是又重新去把《团长》翻出来看了看。

之后网易云音乐就给我推荐了《野草闲花逢春生》这首歌。

阿译作为炮灰团里唯三的知识分子,但却是唯一一个没有经历过真真正正战斗的人,小太爷烦啦书香门第从学途中投笔从戎,从最开始的壮怀激烈到后面一路败到中缅边境的小城禅达,他变得消极,悲观。克虏伯,同样作为一个学生兵,也是一路败到禅达。

只有他没有经历过这些,他逃到禅达的原因只是因为上海沦陷之后他的父亲被日本兵当了靶子,他作为军官训练营的一员,少校军衔,却从来没有打过仗。

这点,他甚至不如连炮灰团都厌恶的东北军李乌拉。

他渴望壮怀激烈,却从未经历过这些。就像他自己说得你有,他死都不想变成炮灰团那些人那样的活法,浑浑噩噩。所以在龙文章出来之前或者出来之后的很长一段时间他从未融入过炮灰团。

迷龙说他装,其他炮灰也不喜欢他身上那些死板的书卷气息,他看不上那些混吃等死的炮灰团,而那些炮灰团也不太看得上这个满怀壮怀激烈却和他们同样混吃等死的没打过仗的少校。

在禅达收容所的时候唯一能和他说上话的也只有作为学生兵的烦啦,但烦啦同样厌恶或者说不喜欢这个满怀壮怀激烈的人,他当初的壮志在一场场的败仗中已经消磨殆尽了。

他软弱却比炮灰团的任何人都要坚定,他精打细算渴望融入炮灰团却又害怕自己变得和炮灰团一样。

在审问龙文章的时候他历数龙文章的罪行,让炮灰团的众人都盘算着回去怎么数落他的时候,他画锋一转说“如果能犯下他那样的罪行,吾也宁死!”

烦啦一直是作为炮灰团里嘴最毒的存在,但其实算起来,阿译比他还要厉害,但他只是不愿意成为这样的人。

在遇到龙文章之后他一直是炮灰团的脸面,或者说他和唐基是一路人,为虞啸卿和龙文章打点上级关系的人,他可以为了一个不多不少的豆饼去唐基面前哭得像个娘们;也可以在明知道没有后援的情况下任然选择带着炮灰团的冲上南天门与他从禅达收容所出来的兄弟们共生死。

他和唐基是一样的人,但却又有很大不同。

唐基无论怎么看都像一个坏人,但他同样有过阿译的壮怀激烈,但现实需要他变成一个坏人的样子,去为虞啸卿打点和争取。

而阿译因为龙文章的缘故,虽然同样需要去打点和争取,但却少了唐基需要的那些算计。那个时候炮灰团们已经是一个整体,没有那些勾心斗角,所以他不需要唐基的这些。

龙文章给了他希望,于是他甘愿成为龙文章手下的一个簇拥。他在后面依旧软弱,但却也十分刚强,他如同一个溜须拍马的小人,却比谁都在乎炮灰团的那些兄弟们。他壮怀激烈,从来没有绝望过。

他渴望成为龙文章那样的人,并且后面也真的成为了那样的人。

后来团长自杀的那一天,他又哭得梨花带雨。

后来烦啦去招降他的时候,他的作战室里依旧放着那首悲伤的《野草闲花逢春生》。他眼神悲伤的对烦啦说“烦啦,你冲上去了,你找到希望了。我又跑了,我没有希望......烦啦,我好想他们......我总是做错,我不想再错了。”之后举枪自杀。

烦啦从阿译的帐篷里出来之后,阿译手底下的兵在他死之前下得投降命令下依旧军纪整齐但却都神色哀伤,他们保留了最后的体面为自己这样一位长官送行。

在死之前他都还想和烦啦或者炮灰团吃上一顿白菜猪肉炖粉条,但没了,那个时候什么都没了。

龙文章死了,迷龙死了,要麻,豆饼,蛇屁股,克虏伯,兽医,摧勇,康丫死了;不辣残了带着一个日本兵湖南了,董刀带着弟弟的骨灰回四川了。

炮灰团早在龙文章死的时候就没了。


春光乍泄噢


最近又看了一遍《团》,对比其他剧,还是《团》更能触动人的灵魂。剧中所有人物都是不可或缺的,他们完全真实再现了那个时代,那些活在战争中和战争边缘的普通人。特别是在对待国家民族、个人荣辱、生与死、情感良知、是非取舍上,这些小人物表现各不相同,但又在大义上殊途同归。即使早已远离了那个年代,现在的人看后也不禁感同身受。

阿译这个角色非常重要,是少数几个贯穿全剧主要人物之一。阿译身上体现了复杂的人性,怯懦、斯文、势利、虚荣,但也善良、勇敢、大度、团结。他能力不强,却有成为龙文章那样人的理想;智谋不高,却甘于服从顾全大局;他势力虚荣,却珍视友情;他胆小怕事,却能与战友拼死一搏。他逐渐从一名穷酸气的科班出身的低级军官,饱经战火洗礼,最后终于成长为一名具备英雄气质的军人,恰恰是作品塑造的最真实的地方。

世界上就是有无数个阿译这样的人,相信你一定遇到过,他们看起来很“假”,但却无比真实地存在着,甚至你可以在他们身上看到自己的影子。





莫染余生


注意战术动作!!



湖南兵不辣哥


林译,上海人,没打过战的少校军官。

副团长+督导。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