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明话北京1︱清明居然和祭祀无关!!!


清明话北京1︱清明居然和祭祀无关!!!


在北京市方志馆所著的《北京的一百张面孔》中,有一篇介绍清明节的文章,其中说到了一个与人们认知颇为不同的论断,那就是:现代人清明节扫墓,已成惯例。但事实上,清明本与祭祀无关,它是古人庆祝春天已到,万物繁茂、欣欣向荣而设置的节日。因从这一天开始,逐渐天明气清,故称清明。

清明话北京1︱清明居然和祭祀无关!!!

清明话北京1︱清明居然和祭祀无关!!!

清明,是中国传统二十四节气之一,而清明节,是中国传统节日之一。本周就让我们开启清明话北京的系列话题,从多方面为大家讲述有关清明节的习俗。

清明节原是指春分后十五天,1935年中华民国政府明定4月5日为国定假日清明节,也叫做民族扫墓节。2006年5月20日,经国务院批准,将清明节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2007年12月7日,国务院第198次常务会议通过了修改《全国年节及纪念日放假办法》的决定,其中规定“清明节,放假1天,也就是农历清明当日,2008年,清明节正式成为法定节假日,放假一天。


清明话北京1︱清明居然和祭祀无关!!!



01 什么是插柳?

说到清明节,老北京有插柳的习俗,那什么是插柳呢?所谓插柳,是受佛教影响,古人认为柳木能驱鬼,称柳树为“鬼怖木”,也就是让鬼恐怖的木材的意思,所以人们纷纷插柳、戴柳以辟邪,柳树易活,所谓“无心插柳柳成荫”,就是从这来的。

“碧玉妆成一树高,万条垂下绿丝绦。不知细叶谁裁出,二月春风似剪刀。”“天街小雨润如酥,草色遥看近却无。最是一年春好处,绝胜烟柳满皇都。”无论是贺知章的《咏柳》,还是韩愈的《早春》,柳树,都是早春时节的胜景之木。


清明话北京1︱清明居然和祭祀无关!!!

阳春三月,柳枝吐绿。柳,很早就被古人称为“报春的使者”。此外,由于“柳”谐音为“留”, 古人常以折柳来表达依依不舍之情。隋代时,隋炀帝曾御书赐柳树姓杨,柳树还多了个“杨柳”的称谓。

02 北京地区的柳树从什么时候开始种植的?

据《北京森林史辑要》记载: 一万一千七百年前,柳树已与松树、栎树、桦树、柿树等混生于北京地区,它也是北京地区被记述的人工栽培最早、分布范围最广的植物之一,它的栽培历史已有两千多年。

《北京植物志》载:北京柳树有旱柳、垂柳、红皮柳、黄花柳、山柳、沙柳、蒿柳等,以旱柳和垂柳居多。柳树的适应性强,随处可种,多栽于水边、路侧,柳枝婀娜多姿,极富观赏性。从一千多年前的辽代开始,柳树一直被视为绿化北京环境的主要树种,历代多有种植。


清明话北京1︱清明居然和祭祀无关!!!


辽会同元年,也就是公元938年,辽将幽州升为“南京”,又称“燕京”,作为辽国陪都之一。燕京城设八座城门,“太宗令各城门外广植树木,安东、迎春、丹凤诸门以植柳,开阳门、通天门、拱辰门诸门以植槐”。

金大定四年,也就是公元1164年,金世宗完颜雍“命都门外夹道重行植柳各百里”,金宫城之前,也是“驰道两旁植柳”。到了元代,则在丽正门,也就是现在的正阳门,大前门内千步廊“旁近高柳,郁郁万株”,厚载门,也就是现在的地安门处有“雪柳万株”,而琼华岛,也就是现在北海白塔山更是“山下万柳”。

泰定四年,也就是公元1327年,又在琼华岛上植“花木八百七十本,以柳居多”。明代弘治年间,有大臣向皇帝进言:“京城渠路及边境地宜多种柳树,可以做薪,以备易州(今河北易县)山厂之缺”。做薪,就是做柴火的意思。弘治皇帝恩准“京师广植柳树,定时砍伐”。清代曾在东长安街南到城墙的玉河(御河)“两岸俱植柳,垂阴水面”。康熙三十七年(1698年),康熙皇帝巡视永定河时,特命直隶巡抚于成龙筑新堤以根治永定河水患,广植树木于堤上以防堤溃,并建议多植柳树。民国时期“京师植木多柳树,易载易生”,“进京之官道两侧柳木成荫,为路人歇憩之佳处”。

清明话北京1︱清明居然和祭祀无关!!!

柳树还是北京园林中的主要树种,清代北京皇家园林圆明园、清漪园(今颐和园)、西苑(今北海)等都植有数量较大的柳树为景。

柳树具有易于栽植、成活率高、生长快、生命力强等特点,颇受北京人的青睐,早年间街巷、村落中多有种植,所以以其命名的地名也多,如柳树胡同、双柳树胡同、柳荫街、柳林村、东柳树、大柳树、大柳林、青柳巷、垂杨柳、万柳堂、柳沟等。

乾隆皇帝对柳树情有独钟,曾在清漪园、圆明园广植柳树。在南海子(今南苑)饮鹿池旁有两株古柳,俗称“南苑双柳树”。根深叶茂,枝条交错,树形优美。乾隆曾七次在阳春三月到此赏柳,并写下多首赞柳之诗。其中写道:“南苑双柳树,厥名亦已久。临池弄清荫,婉婉盖数亩。岁月与俱深,麋鹿相为友。”后来双柳树中的一株枯萎后,他还特令南苑郎中派人在其旁边又补植一株,以恢复原来的双柳树景观。

现在,您去大兴南海子公园,还可以看到公园特别立下的碑记。

清明话北京1︱清明居然和祭祀无关!!!


清明话北京1︱清明居然和祭祀无关!!!


清明话北京1︱清明居然和祭祀无关!!!

03 老北京最佳赏柳之地在哪?

北京人自古有“三月看柳”的习俗。所谓“看柳”,就是初春柳树染上新绿时,观赏绿柳依依,婀娜摇曳的风姿,尤其是水边堤上的垂柳,因为有水的映照,更显得生机勃勃。

清明话北京1︱清明居然和祭祀无关!!!

  • 天坛看松 长河看柳
清明话北京1︱清明居然和祭祀无关!!!

老北京有“天坛看松,长河看柳”之说。长河北起颐和园昆明湖南侧,经万寿寺、高粱桥到西直门,入护城河后向东流至德胜门,最后注入积水潭。沿河两岸绿柳密如帘幕,每到初春时节许多人到此看柳。

清乾隆十六年(1751年)修建清漪园之后,为了往来于皇城和西郊园林之间的方便,在治理、扩展长河的同时,又在两岸广植柳树。他曾赋诗赞美长河沿岸的风光:“长河雨后波增涨,趁爽平明好进船。柳岸忽闻嫩簧响,始知复育化成蝉。”早年间出西直门不远就是横跨长河的高粱桥,初春时节住在城里的人们多到此看柳赏景。

清明话北京1︱清明居然和祭祀无关!!!

咸丰十年(1860年),英法联军焚毁破坏了西郊的皇家园林,长河沿岸的树木也也很多被烧。光绪十二年(1886年),慈禧太后乘龙船途经长河时,见到破败之景,即命醇亲王治理长河两岸。从西直门外登船处的倚虹堂开始,一直到颐和园南面的绣绮桥泄水闸止,两岸广植柳树。经过治理后的长河,绵延二十余里,每到阳春,红绿相间,柳暗花明,景色绝佳。

  • 柳堤春晓之西涯
清明话北京1︱清明居然和祭祀无关!!!

“柳堤春晓”为“西涯八景”之一。“西涯”即今天的什刹海,这里的“柳堤”指的是前海的堤岸,清代时大堤宽约五丈,长约五十丈,把前海一分为二,两旁都是老柳树,当春风来临时,堤岸上的柳树呈现出一派新绿,如今仍是京城看柳的好去处。

  • 西堤烟柳
清明话北京1︱清明居然和祭祀无关!!!

“西堤烟柳”是颐和园西南部的一处景观。西堤蜿蜒数里,有六桥点缀其间,其中“柳桥”之名出自杜甫的诗句“柳桥晴有絮,雾凇扮瑶台”。初春时,堤岸上河柳轻拂湖面,婀娜娇柔。清代时乾隆皇帝、慈禧太后等都曾到此赏柳。

  • 柳屏叠翠
清明话北京1︱清明居然和祭祀无关!!!

“柳屏叠翠”是“顺义八景”之一,在顺义老城东门外,早年间道路两边种着两行绿柳。阳春三月,鹅黄色的串串柳枝在春风中婆娑起舞,层峦耸翠。

清康熙十三年顺义县令韩淑文曾写诗赞叹:“三月韶华次地催,绿条袅袅拥城隈。莺啼陌上思独旷,好付风流醉眼开。”

  • 柳荫龙舟
清明话北京1︱清明居然和祭祀无关!!!

“柳荫龙舟”是“通州八景”之一,清代时通州城东门外有黄(皇)船坞,为康熙皇帝巡视潞河时所乘龙舟的停放处。沿岸种植着许多柳树,每到春季,绿柳成荫,景色宜人。

04 老北京“春食柳芽”有啥讲究

老北京不仅赏柳,还有阳春时节吃柳芽的习俗。《帝京岁时记胜》中便有“香椿芽拌面筋,嫩柳叶拌豆腐,乃寒食之佳品”的记载。《本草纲目》称:“柳为本经下品,性味苦寒,无毒,可治疗风水黄疸,疮痈肿毒等症”。

柳芽是柳树初生的嫩芽,颜色淡绿微黄,须在未开花絮之前食用。中医认为柳芽味苦、性凉,可清热、透疹、利尿、解毒,春食柳芽对人体大有裨益。

清明话北京1︱清明居然和祭祀无关!!!

老北京吃柳芽的方式很多,其中凉拌柳芽是人们最喜欢的。柳芽采摘下来后,清洗干净,过热水焯一遍,然后再用凉水冲洗干净,随后放入大碗中,加入适量的盐、醋和蒜末,也可放入少许的辣椒油,搅拌后即可食用。

清明话北京1︱清明居然和祭祀无关!!!

柳叶饼也是一种时令美食。其做法是掐一把嫩嫩的柳叶儿,洗净,汆水,切碎,放适量的糖,均匀地揉进面粉里,做成小饼儿,然后将其一个个贴到锅里,待一面熟脆后再翻到另一面煎烤,直到两面都呈现出诱人的金黄色,就可出锅了。

清明话北京1︱清明居然和祭祀无关!!!

柳叶还可以泡水喝,俗称柳叶茶,但要在未开花絮之前采摘。泡制时,要选用刚萌出的嫩芽晒干,然后同茶叶一起用开水冲泡。春日之嫩柳叶将开未开,状如雀舌,孕一冬之精气,得春阳之普照,色香味形妙到极致。柳叶茶具有败火除燥、爽神利气、明目清心之功效。


清明话北京1︱清明居然和祭祀无关!!!

据传,戒台寺内的僧人曾用柳叶和茶叶混合制成一种“延寿茶”施与香客,有一年春日,康熙皇帝巡视西山时驻跸戒台寺。僧人以“延寿茶”敬之,康熙皇帝品过后大为赞叹。此后每年春日,戒台寺便派僧人到宫中为康熙泡制“延寿茶”。后来茶房的太监也学会了“延寿茶”的泡制方法,每年春天都采一些柳叶回去泡制“延寿茶”。

哪里能听:


清明话北京1︱清明居然和祭祀无关!!!


长按二维码识别或推荐扫描,您就能天天收听阅读《徐徐道来话北京》。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