币学金融10:西方比中国人更有信用吗?

币学金融10:西方比中国人更有信用吗?

大家都知道,中国和欧美的发达金融市场差距不小,中国的一些金融乱象很容易让人觉得,欧美市场是天生的“信用市场”,而中国人天生没有信用观念。

其实任何金融现象、金融市场的背后,都有一个历史演化的过程。现代欧美的金融市场,也不是一开始就像现在这样成熟的,它是从11世纪之后慢慢发展起来的,起源是从一个叫“圣殿骑士团”的机构开始的。今天要讲的就是,欧美的金融体系到底是怎么从这样一个机构发展到现在这样的。

一、圣殿骑士团 欧洲金融启蒙者


“圣殿骑士团”开始的时候,它是个军事机构。圣殿骑士团是为了保护去耶路撒冷的朝圣者而建立的。

但是很快地,这些骑士团的人就发现了:保护朝圣者可以作为一门生意来做。因为朝圣的路途很遥远,朝圣者带很多财物不安全,需要一个异地托管财物的体系。

所以圣殿骑士团发现开展这样的业务既方便,也特别赚钱:朝圣者可以在欧洲存钱,然后在耶路撒冷取用,跨国异地的汇兑就变得特别流行。很快地,这种业务就超出了保护朝圣者的范畴,在整个欧洲扩展开来。

在财务托管、货币汇兑的基础上,骑士团发现原来金融业务才是最赚钱的业务,所以他们就拓展了业务:替英国国王保管他的王冠,替英国国王征收税费,替英国和法国经营皇室的债务、债券,还替各国的贵族进行信托理财。

拥有了资金实力以后,当各国国王交战需要用钱的时候,骑士团就会给他们贷款。所以圣殿骑士团的势力就越来越大,到14世纪,这些汇款、存贷、理财、支付等标准的信用中介业务已经随着圣殿骑士团的拓展在整个欧洲流行起来,不单单是国王贵族,很多的普通百姓也开始在圣殿骑士团这里做储蓄理财业务。所以说,欧洲在14世纪的时候,整个社会已经有比较强的金融意识,而圣殿骑士团所扮演的正是“银行”的角色,而且扮演了一个欧洲金融启蒙者的角色。

二、现代金融体系的核心:相互制约的信用网络者


中世纪欧洲正陷入长期分裂的状态,各自统领着大大小小的土地,分封而治。这些小统治者不能随意征兵、征税,因为一但征兵、征税,领地上的人就跑到别的领主那儿去了。

所以,如果一个领主想通过打仗扩张,就必须借钱。因为没有人有绝对实力可以借钱不还,所以借钱要有借有还,借钱的业务就慢慢壮大了圣殿骑士团的实力。

是当时欧洲分裂的局面给圣殿骑士团留下了发展空间,按照金融史的说法,当时欧洲的政治力量软弱无力,大家分权制衡,所以整个社会出现了一个治理结构上的真空,骑士团恰好弥补了这个真空。

在这种大环境中,即使是贵族、国王,也不能轻易违反承诺,不守信用。所以不是因为欧洲人更高尚,而是因为大家都没有绝对权力,是相互制衡的,制衡的过程中就产生了信用关系网络。这和昨天我们说的中国不一样,我们中国是只有皇帝有信用,民间信用都非常脆弱,不太可能形成一个信用关系网络。

17、18世纪之后,英国、法国的银行业也慢慢开始发展,尤其是伦敦的债券交易所很快成为欧洲乃至全球的债券交易中心。这一系列的金融业务,都延续了圣殿骑士团的金融遗产,在这个基础上,欧洲就逐渐形成了以“银行为中心”的、“分权制衡”下的信用体系。

三、为什么现在全球最发达的金融市场是美国?

这其实和美国立国的基因有很强的关系。美国建国时,是由13个北美殖民地组成的联邦制国家,13个殖民地之间独立性很强,恰好和当年欧洲的情况特别类似,所以13个殖民地之间很容易形成“分权制衡”的行政体制和信用网络。

更巧合的一点是,美国南北战争统一了美国后,形成了统一的市场,随后,联邦政府又把货币也统一了。所以说,美国当时的条件是得天独厚,结合了中华帝国“集中”和欧洲大陆“分权”的优越性,所以美国很快青出于蓝,“金融立国”就成为了美国立国的基因。所以“金融立国”是美国和其他国家最大的一个分野,也是为什么20世纪以来,我们看到的“美国奇迹”背后的一个历史根源。

我们所看到的欧美信用社会的形成,是由于欧洲分权制衡的形态所决定的。

结合原来讲过的中国金融制度的演化历史,你就会明白,历史是一个路径相依的过程,简单的“拿来主义”,可能会造成的结果就是我们古话说的“橘生淮南为橘,橘生淮北为枳”。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