京劇發聲最基本的訓練

一、氣息是原動力

氣息是發音的原動力。發音的過程,就是氣息從肺部經過氣管呼出,喉頭聲帶部分與分節發音器官就同時配合著動作起來,氣息因震動喉部聲帶而發出聲音。

“善歌者必先調其氣”(唐?段安節《樂府雜錄》),如何運用氣息是演唱的關鍵。有的演員嗓音條件不理想,由於用氣得當,對嗓子起到保護作用,使嗓音得到最大限度的發揮。反之,有的演員雖然嗓子條件不錯,但由於氣息運用不當,衝氣過猛,使聲音發抖,或把音唱“破”,同時,還感覺氣不夠用。有的演員由於全憑天賦佳喉,不琢磨用氣方法,把嗓子唱壞的也不少。

正確的吸氣方法是:吸氣時,胸腔、橫隔膜向外放鬆張開,收小腹;旁腰、後腰部有向外擴張感。

呼氣時(發音):向內收小腹,橫隔膜保持松,在丹田(臍下二指到三指的地方)處形成一種合併力,“感覺”橫膜繼續往入放鬆。這樣,不致於收小時,氣往上湧衝擊聲帶。

發音時,無論發高、低音,都要做到喉頭放鬆,感覺氣順喉頭往下“滑”,其實是從喉部開始,胸腔向外彈性打開,讓開“位置”。還要感覺後腰和背部的力量,即腰四周有穩住,同時運用頭腔共鳴。

發低音區的音,更要注意充沛的丹田氣,同時,運用胸腔共鳴。

演唱技巧好的演員都很會掌握氣口,用氣、換氣、偷氣等訣竅,達到張馳有度、閃息自好的呼吸,使人難以察覺,似乎是一口氣綿延不斷,保持運腔的完整和流暢。

用氣的毛病:只有上部打開,喉部阻塞;胸部阻塞,氣到胸部不再下滑,也就是氣胸下部沒有順勢鬆開。

練習:吸氣,鬆開胸腔和橫隔膜。

呼氣:收小,維持三種情況(胸擴張、向下擴張、腰四周擴張)。

練單音:低、中、高;

彈跳音:用丹田與腹腔;

滑音:自喉頭向下放鬆呼吸器官。音由低至高自滑升;

吹氣:感覺丹田和腹腔的運動狀態。

二、口腔是可變的共鳴腔

常常由於不該用勁的地方用勁。通病是喉部、舌部、口型用勁過度而僵化。

有的演員的發聲,音扁而擠,共鳴不好,這是由於發聲方法不佳。常見的毛病是上顎癱瘓,口腔呈扁形,下巴向外伸出,單靠聲帶振動來發聲,另一種毛病是口腔向後部開得太大,壓迫喉部,使聲音虛而悶,也不能達到真正的共鳴。準確的方法是向上松提上顎,口腔呈自然的空靈狀態,喉頭放鬆,下巴一定要松馳,唱高音時下巴微微感覺向裡縮。

感覺:和鼻腔連通

中、低音:上口蓋向前抬弧狀,吊音。

口形:咬字太死的人唱“啊”字音嘴張得太大,唱“衣”字音嘴又太扁,都影響共鳴和音色。我們可以把“衣七”、“人辰”這類轍口的字的口形適當地往圓形靠。

練習:(結合呼吸)衣字音等“閉口音”,注意口形向“圓”形靠攏。“啊”字音,口腔不要向後開,感覺向前“靠”。

三、鼻腔共鳴

有些字的歸韻是鼻音,比如中東、人辰、江陽等轍的字。準確的鼻音是入出境鼻腔共鳴音。通過軟顎的靈活運動打開鼻竇,貫通頭腔,產生共鳴。傳統的練聲方法,氣息由“鼻芯子”(鼻腔的後上端)往上“鑽”出去。花臉的“腦後音”、“悶音”、“憨音”、“鼻音”、“豁音”、“波浪音”等,更要靠鼻腔打共鳴。

京劇裘派的鼻腔共鳴就用得好。比如《赤桑鎮》中,包公的唱:“到如今我坐開封國法執掌”的“封”字的長腔,就用鼻腔共鳴音,使韻味深沉、凝重,既表達了包公的鐵面無私,又抒發了包公因鍘了侄兒包勉,面對嫂娘,誠懇而沉重的心情,具有強烈的藝術魅力。再如,裘派的《姚期》中,姚期的唱:“馬杜岑奉王命把草橋來鎮”的“岑”、“命”、“鎮”三字都歸入濃重的鼻腔共鳴,鏗鏘有力,威儀萬千,有人把它比成書法家的筆鋒靈巧,力透紙背,是有道理的。

但是,不能隨便什麼字都歸鼻音,除了鼻音韻尾的字要用鼻音外,其他不是鼻音韻尾的字,不應該有鼻音。

有的演員的發音,不論唱什麼字,聽起來都有一種嗡嗡的聲音,這是一種 “鼻”音。是由於軟顎壓低、往前推,舌的中部抬起,阻擋咽腔與口腔的通路造成的,使發音時呼出的氣流一部分走了鼻腔,造成所發的聲音不乾淨而帶有嗡“鼻”音,字音暗淡枯澀,不明朗。這是應該糾正的。

練習:由中高音練。感覺上牙床向上鬆開,下牙床“內收‘練”中東“轍的音。練“烏”音。練“哼”音(配合氣息)。

四、共鳴是音色美的關鍵

生理學告訴我們,單靠呼出的氣息衝擊聲門,使聲帶震動而發出的聲音是非常微小細弱的,只有經過共鳴的作用,才能使音量加大,音色優美。著名戲劇家洪深指出:“優美的聲音,全靠有適宜的共鳴”。

我國傳統的“腦後音”、“立音”、“鼻音”等說法,其實都是指的共鳴。

人的共鳴器官中有一類是能夠改形和調整的,如口腔、咽腔等腔穴,可以通過鍛鍊來操縱它,使聲音達到音色豐滿,剛柔適度,而且音符變化流利,聲音傳得遠。這是因為進行正確的共鳴,頭、胸、腹就形成一個“大管子”,氣息暢通,不會湧阻在喉部。

共鳴區如果從喉部劃分,可分為上、下兩部分;鼻腔以上統稱頭腔共鳴,喉部以上,鼻腔的共鳴稱為鼻腔共鳴;

細則分為口腔、鼻腔、咽腔、喉腔等共鳴點;

喉部以下統稱胸腔共鳴,隔膜與腹腔也屬於共鳴。

如果僅僅注意頭腔共鳴,沒有胸腔共鳴,聲音雖然有一定的厚度,但是聲音發“悶”,也傳不遠;

如果僅僅注意胸腔共鳴而忽視頭腔共鳴,會使聲音“關閉”,聽上去好像鼻子不通,聲音發扁。

所以,頭腔共鳴和胸腔共鳴缺一不可,一定要達到科學的結合。可以設想喉部是頭部共鳴的幅射支點:發低音時,頭腔共鳴由支點向鼻前部幅射,胸腔共鳴點在上胸;發中音時,頭腔共鳴由支點幅射至頭頂部,胸腔共鳴點比唱低音時往下;發高音時,頭腔共鳴由支點向腦後方幅射,胸腔共鳴點往下靠向丹田。

由於每個人的生理器官結構比例各不相同,最佳的發聲共鳴點也就各不相同。何況,發聲還包括“感覺”因素。因為共鳴的位置在器官內部,是不能目測的,即使是同一個人,每一次發同一個音符時,發聲器官也會根據當時的生理健康情況,作下意識的調整。所以練聲的過程,也就是尋找各人頭腔與胸腔共鳴點的過程,不斷尋找,不斷記憶,逐步形成一種理智與下意識相結合的生理、心理運動。

發音的共鳴還需根據本人的具體各件處理,比如程硯秋嗓子悶,他便運用“腦後音”,音色上用深沉代替脆亮,增強唱腔的力度和厚度,從而形成了沉鬱凝重的程派唱腔特色。

五、幾種常見的問題

1、有的人感覺唱低音難,這有很多原因,最主要的是口蓋不要“落下”,下面胸腔需要“擴空”。

2、有的唱高音困難,最主要的原因是上面的位置不要變,不要多加多餘的力,高音找集中眉心(鼻芯)鑽上後方,共鳴一定要維持住原來位置。氣一定要下“滑”,而不能上提。

3、“亮音”與共鳴有矛盾嗎?----關鍵在於氣息,不能上湧,還有口型、口腔不能扁,不是擠聲音。有的人找“亮音”就把喉部擠緊,只有口腔發音,聲音擠扁的、緊的、少共鳴,這樣的聲音傳不遠。這不是真正的亮音。

戲曲音樂唱腔的功能,歸根結蒂是要塑造人物的音樂形象。所謂“口唱而心不唱”是“無情之曲”。因此,戲曲演員還要立足於生活,唱出思想感情,才能成為有血有肉的音樂形象。

六、唸白——千斤唸白四兩唱

明代的戲曲理論家王驥德強調,戲曲唸白“雖不是唱,卻要美聽“(《曲律》),說明了戲曲的音樂性不僅體現在唱腔上,也體現在唸白上。

戲曲的唱要“字正腔圓”,唸白同樣也要“字正腔圓”。這是戲曲唸白達到“美聽”的必由之路,也是戲曲演員要練就的基本功。

古代戲劇家強調“首押鏗鏘”和“調聲協律”,講的就是要求戲曲的唸白咬字要清晰,發音要準確,否則一字拗口,觀眾聽起來就刺耳。

戲曲演員要做到唸白的“美聽”,第一要練好吐字。戲曲唸白的吐字與唱一樣,字的頭、腹、尾的發音都要到位。戲曲的唱,一般來說,節奏比唸白要慢[快板]除外,如《四郎探母》中楊四郞與公主的戲唱就比唸白還快,所以,唱的吐字容易完整,而唸白因節奏較快,吐字清晰難度就比較大。

比如,“不”、“曾”、“禮”的字首B、C、L,分別是唇音、齒音和舌音,如果不強調,就會造成字音模糊;收音和唱一樣,也要講究“歸韻”,不能唸到字腹止,就不再收音,這樣字就“不正”。

第二,“噴口”。也就是要練嘴勁,有嘴功出字才有力。戲曲唸白中的每一個字不是隨便念出來的,要咬得真,吐得重,使發出來的字音既清又圓,還要有力量,才能送的遠,這就要練就“崩、打、粘、寸、斷”等基本功。崩,是用重讀出字音;打,是把字音打響;粘,是把字音窄的字,慢慢擴大;寸,是把排句念得字連而意不斷,斷,是頓住字音。

第三,色彩。既要訓練基本聲音,如真音、假音、高音、低音、長音、短間、響音、輕音等,還要訓練有情感色彩的聲音,如虛音、實音、悲音、喜音、笑音、怒音、重音、柔音、狠音等。

第四,重音。戲曲舞臺上唸白聽不清字義,除了咬字不清之外,還由於演員對臺詞的重點(邏輯重音)沒有弄清,以致使臺詞的內容不鮮明,有的甚至使意思表達反了。要使唸白字義鮮明,就要注意聲音垢高低抑揚的調配。“每遇正字,必聲高而氣長;若遇襯字,則聲低、氣短,而疾忙帶過”、“忌當斷處不斷、反至不當斷處而斷;當聯處不聯,忽至不當聯處而反聯”(李漁《閒情偶寄》),這是經驗之談;把臺詞內容分析透徹,運用對比的方法,把字意的輕重、緩急、連斷、豁止,有節奏地念出來,使主要的內容得到強調。

第五,共鳴。唸白和唱功一樣有講究共鳴。唱功的共鳴方法,唸白時同樣要遵守。

有的演員唸白時的音色不如唱的音色優美,就是因為沒有運用共鳴,或是共鳴位置過過靠前,只從聲帶發出聲音,很快就散了,這種聲音稱為“白聲”;反之,共鳴位置太靠後,聲音悶在嗓子裡送不出業,這咱聲音稱為“捂聲”。

戲曲的唸白,字調的升降變化很大,有時瞬間就跨過音區,甚至一個字把三個音區都滑遍了,而且相當快地往上挑,引發共鳴難度很大。這種情況,一般出現在“叫頭”、“搭架子”、“叫板”、“定場詩”、“下場詩”中。

因此,唸白的共鳴的使用,必須隨著字調的迅速變化而變化。有的演員音域窄或只會運用中音區共鳴,聲音高不成,低不就,高了劈,低了憋,這就需要加強練習:往高挑時要打開鼻腔,用頭腔共鳴,往下滑時,要打開胸腔共鳴,使發音優美而高低自如。

所以,唸白需要與唱腔一樣重視發音的共鳴,使字音達到字清、聲朗、流暢、爽脆、音色甘甜、悅耳動聽。包括反面人物,他的靈魂是醜的,但給予觀眾的聽覺音韻感受是美的。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