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平天国翼王石达开出走后仍被剿灭,在现在的眼光来看,他应该如何选择会更好?

熬廣


石达开军事生涯最鼎盛的时期,就是1855年遏制住了一路取胜的湘军。年仅24岁的翼王石达开千里反攻,夺取武汉三镇,控制江西八府四十二县。

那时博得了天国第一名将的称号。天京事变以后,在1857年,石达开逃离天京,开始了他走向最后末路的流寇主义行动。从江南一路进入四川,最后全军覆没在大渡河。

实际上,石达开刚刚离开天京的行动,还是值得赞赏的,只是石达开太着急了。他本身一开始要进攻浙江,调动清军江南大营的兵力,达到围魏救赵,开拓新根据地的目的。

石达开最大的错误就是浅尝即止,进入江西,再次江西进军浙江,福建,结果一定挫折以后。就放弃了既定目标,开始了漫无边际的流寇主义。在1857年,清军已经从最初的手足无措缓解下来。

清朝控制地盘大,人才多,武器好,弹药足,粮饷充裕,兵力多的优势,已经展示出来。太平军必须依靠大根据地和控制水道,才能抵抗清军。一旦离开根据地,那么缺乏固定基地的石达开,就只能游动作战。

但是,几次建立基地全部失败以后,石达开就彻底走上了流寇主义。因此,在1857年,如果石达开可以攻取闽浙部分地区,继续依托太平军主根据地,一方面扩大财源兵源,另外也能分散清军兵力。最后,还可以与其他太平军互相照应,互相支援。

遇到挫折很正常,在1855年,石达开夺取江西8府的时候,这8府清军加起来才1万人。现在清军已经加强了防御,在浙江福建受到挫折是正常的事情。但是,石达开没有耐心,直接放弃,走上了通往大渡河的道路。


深度军事


在整体战略规划失败的前提下,其实谁也救不了太平天国。洪杨覆灭其实只是时间问题。石达开再如何璀璨,也改变不了覆亡的命运。其实能救石达开的,唯独只能学杨秀清。然而石达开如果学了杨秀清,他就不是石达开了。

石达开其实与洪秀全和杨秀清完全不一样。

他虽是客家人,也拜了上帝教。但是他本质还是一个传统的儒家士子。从他的一路攻城掠地之后,善后事宜的安排就可以看出来。其实他做得那套和洪杨完全不一样。

他没有洪秀全的厚黑,也没有杨秀清的狡诈。

所以石达开几乎被冠以太平天国的唯一完人。他本是个读书人,内核还是忠君爱国那一套。只不过清廷腐败,客家与当地土族矛盾尖锐。他铤而走险,但是自从加盟了太平天国之后,他的君上就变成了洪秀全。

所以当内讧爆发,洪秀全急诏石达开回天京之后,他放下前线几乎奄奄一息的曾国藩,坚决执行命令,说回头,就回头。就像《亮剑》里张大彪执行李云龙命令一样,缴获不要了,战俘全放了。立即集合部队回大本营。


而韦昌辉要杀他吗?不是!其实说白了还是洪秀全对他不信任,担心此刻已经没有了杨秀清,已经没人能够压制石达开。怕石达开成为第二个杨秀清。

但是如果洪秀全真的了解石达开,他就应该知道石达开不是杨秀清,也不会做第二个杨秀清。这是石达开本身性质决定的。他终归是个读书人,内心里条条框框太多。他既没有杨秀清的政治野心,也没有那样高超的政治谋略,会来个“天父代言”。他只是个会打仗的读书人而已。

但是即便石达开学了杨秀清,他仍然避免不了失败。因为他的战略方向错了,他始终主导往西部去,往老少边穷的地方进击。这充分暴露了他战略上的短视。


当年李开芳两万人一直打到天津。那是太平天国唯一一次”直捣黄龙”的机会。而与此同时,太平天国几乎所有力量却全部集中在西线。然而真正让太平天国得以成事的,恰恰是杨秀清往东去的战略。这个当初几乎遭到一致反对的战略方向。

江南清廷的财税重镇,经营两百年,外靠上海,且有洋人杯葛。去那里不是就是一个死吗?但结果却是太平天国定都南京,兴盛十余年之久。

所以在那样特殊的年代,一个英明的战略决策往往是掌握在少数人手里的。而偏偏石达开在战略方向这方面并不是“少数人”。

石达开如果学杨秀清,直接天父代言,取得太平天国最高权力,软禁精神病人洪秀全,指挥全部太平军孤注一掷,全力北伐,直捣黄龙。虽然此刻已经错失良机了,对外结交汉族地主,放弃拜上帝教主张,恢复尊重孔孟之道,打出“驱除鞑虏,恢复中华”,对外争取各国列强支持。结果究竟会怎样,也难说。但至少不至于如此窝囊堕地。


但历史不可假设,每个历史人物都有其历史局限性。一眼能看清当时所有处境和未来发展趋势的人几乎不存在。所以石达开只是做了所有失意文人都会做的事情,负气出走。

但尽管是负气出走,也可以看出石达开“骄傲”的地方,石达开是一个人从城墙上放吊篮溜出来的,带回来的兵卒,除了自己的部分嫡系,几乎将所有主力都留给了洪秀全,以护卫天京。

自己带着嫡系到了西部重新来过。这其实就是在学朱元璋,我与你洪秀全道不同不相为谋,就此别过。虽然你对我不仁,但是我石达开谦谦君子,我对你坚决不会不义。靠着你名义打下的江山和兵马全数归你,我一个不要,我只带走当初我们合伙时,我带过来的人马。

而石达开恰恰忘记了,这时候并不是体现道义,表现清高的时候。自己这一走,太平天国从此大分裂,一蹶不振了。覆灭其实也是迟早的事。而自己再想成事,也早已错过天赐良机了。


炒米视角


1856年夏天, 太平天国攻破了清军的江北、江南大营,解决了威胁天京三年之久的军事压力。经过三年多的军事斗争,太平军占领了从武昌到镇江的沿江流域,并且控制着安徽、江西、湖北、江苏的很多城市,大清朝最为富庶的半壁江山基本上控制在太平天国手中。

太平军控制区域

然而军事上的节节胜利并没有改变太平天国积累多年的问题,相反,因为外部压力的减小,让太平天国主要领导人内部的矛盾日益激化,最终爆发了一场严重的内讧。在这场内讧中,上万太平军将士及家属被诛杀,而内讧的制造者洪秀全在杨秀清及其主要的亲信基本上被斩尽杀绝之后,又下令处死了韦昌辉。

天京事变

经历了这场浩劫之后,杨秀清、韦昌辉、秦日纲等人先后被杀,早期的诸王中,只剩下了洪秀全和石达开,太平天国的最高领导层受到了严重的打击,军事上的攻势迅速结束,得以喘息的清军迅速开始了反击,武昌再次丢失,江西和皖北的众多城市也陷落,江南、江北大营再次重建,天京东边的镇江也再次丢失,太平天国形势迅速恶化。

影视剧中的杨秀清

影视剧中的韦昌辉

面对着迅速恶化的形势,在洪秀全和满朝文武的要求下,石达开奉诏回天京,主持军政大事。不过在见证了杨秀清和韦昌辉的跋扈之后,洪秀全早已是惊弓之鸟,他见到石达开深得人心,害怕自己再次被架空,于是分封了自己的两个兄弟为王,将政务上的大权分给了自己的两个兄弟,军事上的指挥权则分给了新提拔上来的李秀成和陈玉成等人,石达开实际上被闲置了。

影视剧中的翼王

然而满朝文武在议政时,对石达开的意见基本上都是认真执行,而对洪仁发和洪仁达的意见基本上是置若罔闻。朝臣们越是信服翼王,洪仁发与洪仁达就越是嫉妒和猜忌,甚至意图加害。为了避免再次爆发内讧,石达开不得已于1857年6月选择了离开,带领亲信出走天京,前往安庆。

石达开离开天京

在前往安庆的路上,石达开命令手下四处张贴告示,声称自己因为受到了猜忌,难以立足,不得已离开天京。并且对太平军发出邀请,愿意和自己走的,一起建功业,还是反抗清廷,还是是太平天国,而自己也还是太平天国的翼王。凭借着在军中的良好威望,一路上有数十万太平军加入了,可以说石达开“带走了满朝好文武”。

影视剧中石达开带兵出走

1857年9月,迫于形势的恶化,洪秀全罢免了安、福二王,并且镌刻“义王”金牌,遣使请石达开回京。这种哄小孩子的做法显然没有感动石达开,同年10月,石达开率领精兵十几万从安庆出发,进入江西,名义上虽然继续为太平天国征战,但是实际上已经脱离了太平天国的主战场。

石达开的带兵出走,为天京事变画上了最后的句号,也是对太平天国的最后一次重创。此后,石达开率军转战江西、浙江、福建、湖南、广西、贵州、云南、四川等省,始终打不开局面,最终在大渡河岸边陷入绝境。而太平天国因为石达开的带兵出走,元气大伤,不仅丢失了安徽和江西的众多城市,也失去了数十万精锐将士。虽然这些出走的将士有不少后来又再次回归了太平军,但是丢掉的城市毕竟还是丢掉了,反复的争夺让皖、赣、苏、浙等省经济凋敝,人口锐减,满目疮痍,最终太平天国在内外交困中走向了灭亡。

影视剧中的翼王

客观上说,石达开离开天京是万般无奈的抉择,他本人并没有什么责任。作为一直带兵在外的将领,石达开并没有直接参与天京事变,但是却因为责备了韦昌辉几句杀人太多,就被“满门抄斩”。在北王被诛杀后,石达开因为担心自己会成为下一个杨秀清或韦昌辉,并没有回京协助朝政的意思,是洪秀全主动要求石达开回京主政。但是回京之后洪秀全又不断的猜忌石达开,最后逼走了石达开。所以在石达开出走的问题上,根本责任在于洪秀全自身的昏聩与无能。

影视剧中的天王

事实上,身在天京的石达开只有三种选择。要么离开天京,“将在外,君令有所不受”,要么留在天京等着被洪秀全及其兄弟加害,要么先发制人除掉洪秀全。

已经被分掉大部分权力的石达开显然没有足够的实力除掉洪秀全等人,即便可以,也会让太平天国分崩离析,自己也未必能坐稳江山。何况受几千年来的封建思想影响,受过一些教育的石达开也不太可能做出“弑君篡政”的举措。继续留在天京,既不能展现自己的才华,让天国再次振兴,反而随时都有杀身之祸。为了自保,石达开离开天京,是唯一正确的选择。

影视剧中石达开拒绝援助九江

离开天京之后的石达开,也有两种选择。要么依靠手握的重兵,在安庆主持军政大事,继续指挥太平天国的军事行动。要么彻底脱离太平天国,重新树立新的大旗,单独干自己的事业。石达开没有选择完全脱离太平军,而是不断的强调自己统帅的军队还是太平军,自己还是翼王。不过石达开也没有在安庆继续主持军政,而是莫名其妙的率领数十万精锐部队由安庆进入江西,脱离了太平天国的主战场。这实在不是什么明智的选择了,也是他后期迷茫与失败的开始。

因为受到了主上的猜忌,拉出队伍出来单干没有错,继续打着原来的旗号,也没什么大问题。但是手握重兵的石达开一方面继续打着太平天国的旗号,一方面又对各地太平军面临的困境视而不见。近在咫尺的九江被湘军围攻,身在安庆的石达开本可以伸出援手,仅仅因为守将林启荣没有依附自己,坐视九江的陷落。陈玉成在皖北与清军苦战,石达开也是不管不问。

石达开坐视九江陷落

既然军队自称还是太平军,就应该以大局为重,不该对各地的告急置之不理。优柔寡断的石达开,因为一系列自相矛盾的举动让众多太平军将领感到心寒,也让大家完全看不到希望。跟着翼王混,最多只是打酱油,跟着天王混,好歹还能封个王侯,所以众多的将领最后陆续抛弃了石达开,回归了太平天国,也就是情理之中了。

而石达开后期的军事指挥,完全没有明显的目标,也失去了早期的斗志,用“人心冷淡,锐气减半”来形容是十分恰当的。完全是走到哪是哪,四处游击,没有建立一块根据地。虽然转战多省,也一度有自己的想法,但是只要稍微有点困难就放弃了计划。

石达开后期转战路线

石达开先是由安徽进入了江西,试图在江西、浙江、福建等省打下新的根据地,也一度取得过一些胜利,但是湘军增援浙江之后,受到了一些损失就选择了撤退。后来进军湖南,试图先占领湘军的“老巢”长沙,然后顺江而下重新夺取武昌,双方在宝庆发生激战,人数占优的石达开又一次失利,退守广西。宝庆之战后,石达开意志消沉,甚至想到了归隐山林,这也让众多将士对他大失所望。主帅都不想干了,将士们还能有多大作为?、

之后他转战多省,又打算进入四川,占领成都,借助易守难攻的四川,开创新的局面,因为不熟悉大渡河的水文情况,也没有搞好与少数民族的关系,最终在大渡河岸边结束了自己传奇又悲壮的一生。

石达开人生的最后终点——大渡河

客观的说,石达开是众多太平军将领中相对有才华的一位,据说他家境优越,并非是因为贫困而被迫反清,是出于理想加入了太平军。他20岁就被封为太平天国的翼王,太平天国前期在军事指挥上虽不算是百战百胜,但是多次重创死敌湘军。

湖口大捷——石达开军事生涯的光辉时刻

天京事变中,他的全家老小被杀害,回京主政之后又遭猜忌,离开太平天国之后众叛亲离,最后兵败大渡河,这样的结局不得不说十分悲凉的。但是一码归一码,石达开在出走天京之后的一系列举措确实显示出他并非是一个有大智慧的谋略家,他或许是一个优秀的将领,但是绝非是一个有智慧的统帅。


徽南城意


我是萨沙,我来回答。


石达开不明白唇亡齿寒的道理。

太平天国十多万大军,才是石达开的大树。

他带几万人离开南京,深入敌人后方,孤立无援。面对几十万清军四面围堵,太平军失败几乎是必然的。

诚然,洪秀全曾经想要石达开的命。

但所谓将在外君命有所不受,只要石达开手中有枪杆子,洪秀全又能把他怎么样?

当年捻军势力强大,也知道和太平军联合,不然孤掌难鸣。

就是因为捻军有见识,太平天国灭亡以后他们和太平军残部联合,又转战多年才被打垮。

当时石达开聪明的话,就应该占据江西、浙江一部,自立门户但形式上归属洪秀全指挥。

两军配合作战,太平军至少能多支持几年。

退一步说,就算清军胜了,太平天国要完,到时候拉杆子再走也不迟。

总体来说,石达开是个出色战术家,但战略眼光不足。

比如大渡河战役,完全可以继续西进进入西藏,至少不用被清军活捉凌迟吧。

石达开没这个意识,宁可在当地困兽犹斗,就是不走,最后全军覆没。


萨沙


太平天国七年四月,翼王石达开离京出走,从此走上了一条分裂之路。

在小编看来,石达开在此期间的表现,堪称完美,任何一个政治家处在与之相同的位置上,都不可能表现的比翼王更好了。

首先,我们需要弄清石达开为何要出走?

据石达开自己说:那是因为洪秀全嫉贤妒能,处处压制他,甚至想要谋害他,不得已,石达开才离开了天京。对于这个说辞,石达开几次三番的说,几次三番的说,说的恐怕连他自己都深信不疑。甚至大渡河被俘,石达开被送到成都后,他当着骆秉章等清方官员的面,依旧坚称洪秀全对其“有一并谋害之意。”

对此,小编想说:在任何一个法庭,法官和陪审团都不可能只采信一面之词。然而,在石达开出走事件中,洪秀全的声音是缺失的。我们听不到洪秀全一方发出的辩解。原因自然不是洪秀全理亏,而是当时天京的形势太危急了,这种危急在石达开回京主政前便已经开始,石达开主政并未使其化解,而石达开出走更是使危急雪上加霜。因此,洪秀全能做的只是不惜一切代价让石达开回来,而不是挺身而出,与石达开撕逼。

下面,小编就具体谈一谈,天京的情况究竟如何危急。

太平天国建国伊始,天京就处在清军绿营组建的江南大营围困之中。天京是清廷的眼中钉,清朝皇帝自然会把整个帝国的财力向天京战场倾斜。到了1856年,大权独揽的杨秀清终于忍无可忍,于是发动了第一次大破江南大营。

话说,小编是从单田芳的评书中第一次知道“大破江南大营”这个词语的,当年顿时被“大破”和“大营”这两个威风凛凛的字眼镇住,惊的目瞪狗呆,认定是一次很厉害很厉害的军事行动。直到很多很多年之后,小编才知道第一次大破江南大营有两个更令人目瞪狗呆的史实:

1、一破江南大营并未消灭江南大营,只不过是把大营赶到了距离南京80多公里外的丹阳。纳尼?80公里?信不信有人一踩油门,一个小时内都能打个来回?

2、清代的南京分内城和外城,太平天国占据的只是内城。而一破江南大营之后,江南大营的水师还停在天京外城的观音门。

因此,天京之变后,清军想要卷土重来那是分分钟的事儿。早在石达开回京主政之前,江南大营便已经从丹阳出发,兵临天京附近的溧水和句容。开动百度地图,南京距离溧水50多公里,距离句容40多公里。溧水和句容就好比天京的两座大门,大门前来了敌人,还三天两头的踹门,你说事态严重不严重。

1857年5月,即石达开出走之前,咸丰提拔何桂清为两江总督,他任用经济奇才王有龄整顿财务。于是,江南的财富源源不断流入江南大营,清军因此士气大振。而石达开主政期间呢?距天京不远的溧水和句容一直战火不断,又怎么有足够的经济实力接济一座孤城?然而,太平天国控制的其它地区,如安庆和江西,形势却比天京好的多。事实上,石达开出走之后,也是先去的安庆,后去的江西。

行文至此,石达开出走的原因也就呼之欲出了。他哪里是因为洪秀全的猜忌,他明明是在趋吉避凶,舍弃天京,追求自己的新事业、新天地去了。

石达开离开天京仅仅三天,溧水失守;一个半月之后,句容失守。不久,江南大营重新兵临天京城下。所以说,在这种情况下,洪秀全哪敢和石达开对撕啊?我们看到,洪秀全几次请石达开回去,还把石达开丢在天京的家眷乖乖送到了安庆。

危难之际,石达开丢下洪秀全不管,从理论上来说,真有些不太地道。从当时推崇的封建法理看,更属于大逆不道。然而,在天京日益鸡肋的大背景下,大部分太平天国人与石达开一样,都不愿与天京捆绑,因此站在了石达开的一边。于是,石达开手撕洪秀全,散布洪秀全要谋害他的言论,也就有了传播的市场。

说起来,太平天国大部分臣民属于墙头草那种,龙胜帮龙,虎胜帮虎,永远站在强者一边。经过对比权衡,他们选择了石达开这支潜力股,而把洪秀全作为垃圾股抛售了。当然,也有一些人跟随石达开,却有着聪明的,超出一般群众的头脑。他们看到石达开在出走之后运作的如此成功,把面子里子全占了,恐怕会在心底说一句:翼王,你这么流氓我也就放心了。


雁小驴


石达开,似乎受后人高估了。

他的忠诚和仗义,他的结局悲壮,以及流传下来的他的某种文采,恐怕易于引得人们的同情与惋惜吧!

石达开式的出走,不能看做是一种政治策略和政争艺术。它只能证明了事件领导人欠缺领袖型人格,而且自始至终表现着依附型人格。这种先天的欠缺,加上年轻造成的经验积累不足,使得他既不能立威号令四方,又无法突破天国既有教义而推出新理念、新政略来吸引集聚广泛的社会阶层力量壮大天国的事业。

不管他流动至何方,天涯海角,在精神上,政治权威上,他始终受制于天京那具日趋衰疲、越益狂乱的最高偶像。这就是从根本上说,他几无可能掌控自身命运的缘由。

现在作为今人,试着代入石氏,看看如何方可改变他自己的结局。

愚以为,翼王首先需设法达成“一个变通,两个做到”。接过天国意识形态大旗,神权护身,假天王以号召诸方;同时却低调变通具体的施政使之趋之务实。做到建立起赋税汲取机构网络,以保障军政所需,同时索取有度,维持民力。做到从庞大而混杂的队伍中,编组出一支比较精锐之师,保障供给,严格训练,亲自掌握,其战力最低要求須达到可与清军之精锐,在比较稳定的战线上,作较长时间的攻防作战而不至溃散。

若能在离开天京后,盘踞外围,不太长时间内做到这三项,便可谋划并实施:确定好战略方向并攻占之;打开外交局面,争取化敌为友。——若可以掌握长江中下游军力,则稳定上海方向战事,不攻击租界,总体取守势。着力于安庆、九江方向战事,至少須顶住湘军攻击军团。千方百计,集中苏浙出产的丝绸等物资,与洋商换取大批军火。可以在政治上做出让步,以保障军火贸易的实现。还应与英法等国作其它的交易。至少要使其中立。这是至关重要的一着。暂停西进。依托皖南山地作守势布置,主力跨江,经略皖北、苏北,征兵征粮,建立各级地方权力机构并巩固之。造成有利形势,觊觎中原,进而威震敌之中枢。

这里的关键有二,一是力求始终控制长江水道,或其中之一段,保持对上海的压力,汲取苏浙財赋,方可维系一支有力之部队,方可采买大批军火。同时也方可保持对外谈判和交易的有力地位。向西南贫瘠荒凉地区的退却,是没有出路的。二是扼守长江中段要地,确保天京。那是神权象征所在,于士气至关重要。是合法性所在,合道统法统于一体。据有了苏北皖北,即占有了巨量的人力和粮食资源,同时着力保障长江沿线,维系军火等资源输入通道,则可适时图取河南、鲁南了。那片大平原上,将发生规模宏大的战事,其结果将决定中国近代历史的走向。所谓,得中原者得天下是也。

至于那支老湘军,一种可能是被朝廷急调北上勤王,在它不熟悉的漫天黄尘里划上句号;或者被阻隔在长江两岸徘徊,难有战略上的作为。

这之后的如何演变,并非单纯取决于军事,更重要的在于争斗各方的内外政略和策略的正确与否、高明与否的了。天国那班头面人物,不祉是翼王,能具有此番担当吗?😊


jhmh26


石达开当年已经将曾国藩逼入了绝境,但是洪秀全一道圣旨就将其召回了天京,石达开二话不说立刻带兵赶回了天京,此次天京事变也成为了石达开人生的转折点。杨秀清一死,石达开便成为了太平天国内实力最盛者,也就成为了洪秀全猜忌的对象。洪秀全不辨忠良,这才使得石达开负气出走。

从现在的眼光来看,或许石达开还可以走造反这条路,也就是利用自己的军权和威望,控制软禁洪秀全,使得其成为傀儡。但是要是石达开这样做了,他也就不是石达开了,石达开害怕自己落得个杨秀清的下场,同时骨子里不屑于做这种勾当,所以他选择最下策的方法,把洪秀全骂一顿然后带兵离开。

当时石达开发表痛斥洪秀全的檄文后,号召那些想干一番事业的太平军跟自己走,结果一路上加入他的有十多万人。这就证明了石达开在太平军中的威望十分不错,并且其本人绝对是个忠义之士。有如此威望权力而不反想杀了自己的洪秀全,只是说几句洪秀全的不是,石达开也不愧为太平军中的唯一完人。

石达开带兵出走后,洪秀全罢免了洪仁发和洪仁达的职务,恳求石达开回天京。面对洪秀全这个小儿科的花样,石达开彻底对其失望。石达开作为客家人,当年加入拜上帝教完全是出此对其教义的崇拜,不知多少人被一句“上帝面前人人平等”给彻底吸引。但是洪秀全的所作所为实在有违初心,太平天国是在对洪秀全的失望之中覆灭的。


小司马迁论史


“天京事变”是太平天国运动由盛到衰的转折点。

在这场事变中,东王杨秀清、北王韦昌辉及燕王秦日纲先后被杀,一同丧生的共有二万人,包括以上三王的家属、翼王石达开的家属。

事变平息后,石达开忍辱负重,回京辅政。

但洪秀全忌恨石达开的威望,处处设防,从上层逐步夺去石达开权力,时有阴图戕害之意。

石达开既不愿消极待毙,又不愿犯上作乱、自成天国之主,最终作出了离京远征、另开新局的第三种选择。

最初的入浙、入闽计划,石达开考量最多的是自己必须让出以天京中心的根据地,避免因为“地盘”争端造成内部矛盾激化,就在临近的浙闽地区建立长期根据地,开辟第二战场,与天京势成犄角。

1858年4月15日,石达开放弃了自己经营多年的大本营安庆,倾巢出动,攻克浙江江山县,进围衢州,仅用两个多月时间,就攻克十二个府县,势力覆盖衢州,严州,金华,处州四府。

基本在一时间,跟随石达开作战的杨辅清率部挥师福建;两地太平军声气相通互为应援。

如果按这个形势发展,石达开的战略计划将得到全面实施。

但是,石达开入浙之前留余子安镇守的江西抚州、建昌的失守,后方丧失,不得不放弃了图浙计划,向福建撤军。

而在福建的杨辅清接受了洪秀全的收买,在石达开入闽前先一步撤走,终使石达开“东进浙闽”战略前功尽弃。

对洪秀全而言,石达开即使把天京城和安庆都让出来还是远远不够的,他还担心石达开在浙闽站稳脚跟后会对自己形成威胁,最终逼得石达开把发展的方向锁定在四川。

为什么是四川呢?

四川位居上江上游,自古以来,凡在南京建都者,无不视割据四川者为心腹大患。

即太平天国定都天京(即南京),要从长久计,太平军必须要控制四川。

可以想象,石达开如果拿下四川,正好与下游天京遥相呼应,全国局面将大不相同。

最主要的是,四川号称“天府之国”,太平军主要活动地区在长江中下游,太平军占领了南京,两江、两湖之地战火连天,清政府财政三分之一已经丢失,清朝统治者为了维护其统治,只好把富庶的四川定为协济省,尽量利用四川的人力物力财力接济战区各省。

可以说,如果石达开进军四川的战略目标实现,不但能分散敌人兵力,还能团结西南各路义军,并争取上游有利地位,与下游的天京遥相呼应,即可从根本上改变全国反清的战略形势。

可见,石达开的谋蜀战略,是一个既顾天京,又谋全局的高瞻远瞩的主张,并非单纯的“独树一帜”“自立一国”。  

但是,石达开并未抓紧时间,抢在湘军尚未回师、四川方面来不及作出反应前一举定蜀,而是长驱入湘,在湖南腹地发动了旷日持久的“宝庆会战”。

这样做的原因,是湘军倾巢东犯安庆,而安庆是天京上游的唯一屏障,石达开牵挂着天京方面的事业,为减轻安庆方面的压力,毅然发动了这场战役。

而且,石达开认为,如果能拿下宝庆,就可以掌握战场的主动权,即以宝庆为据点,取上游之势,回师湖北,也可以从宝庆入川。如果兵力充足,甚至可以兵分两路,一路入湖北,与江西、安徽的太平军两线夹击,收复武汉三镇;另一路入川,抢夺“天府之国”,建立新的根据地。

但是,攻城战是古代战争中最容易演变为持久战的战争,耗时耗力,而且不容易奏捷。

鏖战从1859年2月打响,到该年8月宝庆会战结束,石达开师老兵疲、久攻不下,且得不到洪秀全方面的策应,最终功败垂成,撤返广西。

虽说宝庆会战以石达开的失败告终,但对全局而言,其战略意义还是非常巨大的。

王国平在《1859年宝庆战役研究》中有总结:“1859年初,翼王石达开提师十万众,直捣湘军老巢湖南,发起了宝庆战役,这次战役以石达开军的失败告终而令人惋惜,但是宝庆战役的影响波及江西,湖北,安徽和天京及其外围,打乱或牵制了湘,楚军的军事行动,支援了长江中下游主战场上的太平军,有者牵一发而动全局的战略重要性,不失为太平天国战争史上的重要一页。”

数十年后,四川总督赵尔丰感慨石达开出走后“与金陵贼巢隐为声援”作用,称:“石逆素称骁悍,金陵老巢得久负隅,全恃石逆之善布远势,牵制官军。自石逆伏诛,金陵失一重大外援,官军乃得一意围攻金陵,江南军务遂以肃清。”即天京得以存在,主要得益于石达开“善布远势,牵制官军”,石达开败亡,即“江南军务遂以肃清”。

必须澄清的一个事实是,广西民风剽悍,又是太平天国发肇之所,当然是石达开汲取兵源的最佳基地,但广西民穷地困,不宜开展王图大业,石达开也从未想过在广西发展。

石达驻留广西达两年之久,光在庆远,就驻扎了八个月,所做的事是“筑连营二百里”,“逐日操练士卒”,并没经历太大的战事

庆远遭遇天灾,军粮供应不上,部队分散就食。

这样,一直拖延到 1861年10月,石达开大军才开始动身挺进湖南,长袭四川。

补一句,石达开离京后一直都把自己的行动和计划以奏章的形式上报天王,而自洪仁玕奉命主政,石达开就请他代转。即石达开进取四川事,天京方面是完全知晓的。1860年6月,五位苏州传教士在苏州访问时,就从忠王部将的口中得知石达开正在准备攻打四川的事。

但是,战场局势,千变万化,战机稍纵必逝。

原本应该在1858年实施的放入川计划,拖延到了1861年,四川局势已经有了很大变化。

四川原本是清朝统治区中军政势力比较弱的省份,咸丰朝,四川总督平均每年一换,其中有多位未到任,而由成都将军临时代理。最高军政长官经常空缺,兵力空虚,基层地方官员昏庸无能。滇南,黔,陕等地反清力量空前壮大,其中李蓝义军入四川后迅速膨胀到几十万人,席卷半省,川军“疲玩已久,毫不足恃”。若石达开部能在两年前入川,则夺取整个四川绝非痴人说梦。

但清廷侦知石达开有窥蜀意图,已遣骆秉章入川布防,又调湘军入援。骆秉章到任,剿抚相济,恩威并施,很快就扑灭了李蓝起义军主力,沿长江北岸布防,严阵以待。

石达开这一去,其实是自投罗网了。

最后补充一句:石达开乃是天生名将,其战术战略思想远不是今天坐在电脑前摇头晃脑、唾沫横飞的键盘侠所能比的,今人有比他高明的地方,不过多是“事后诸葛亮”而已。

以“事后诸葛亮”的眼光看,石达开的谋棋布局,着着皆精,唯一遗憾的,就是不应该太为天京着想,打了一个旷日持久的宝庆会战,延误了入川时间,既失支了川中李蓝等起义军的接应,又提供给了清军以充足的时间,让他们好整以暇。

一代名王,饮恨大渡河,惜哉!


覃仕勇说史


我说一个大家看看行不行:选择57年安庆集结完毕之后于次年开春直接北上进行二次北伐!原因当时清庭主要兵力都已分散在各地疲于对付南方太平军和北方捻军 直隶和京师必定相对空虚 而当时石达开领走的都是太平军精锐很多还是广西老兵 只要目标明确 以他的军事指挥能力 举全力突破江北一至两道防线几乎不成问题 加上前有第一次北伐的经验教训可吸收 有了十倍以上的兵力破釜成舟 循原路从巩义渡黄河后 基本可以一路荡平 林李北伐失败最大的原因出在兵力不足和气候寒冷 这两个问题都解决之后拿下京师成功概率可以说是非常大的 还有一个原因就是太平天国纲领有明显的阶级局限 鼓动性强但实际推行的政策法律大多不接地气 所以军事行动只可趁其锐 从速绝不能拖 拖久了等老百姓都看出来了 也就自然而然的失去了群众基础 必败无疑


趣小戬


其实石达开孤军出走,最终走向灭亡也是他咎由自取,天京事变后,石达开率领着他能指挥动的军队,想自己开辟一片天地,他打着太平天国的旗号孤军转战江浙一带,其实石达开最好的选择还是和陈玉成、李秀成协同作战才是上策,而不是转战江浙、湖南,最后还想去四川学做蜀汉刘备,成汉李雄。可惜“石达开”没那个命。如果石达开能回师和陈玉成、李秀成相互配合作战的话,太平军也不至于被清军击败,清军攻陷南京,并不代表击败太平军,太平军里值得称道的就是“李秀成”,石达开最好的选择还是配合各友军,最好还是和李秀成合作,以石达卡的威望,加上李秀成的军事才能,湘淮军还真不一定能干过太平军。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