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国杨修之死带给我们现代人哪些启示呢?

Mr王3784


《红楼梦》上有句话“世事洞明皆学问,人情练达即文章”,这是多么好的道理,但有些人却认识不到,自以为读了两本书,就是学问,自以为写了一首好文章便是成功,殊不知这世界上最大的学问是世事洞明,最大的文章是人情练达。

杨修之死,就死在了这两件事没有做好:

他自恃有才,完全置领导尊严于不顾。

人家送给曹操一盒酥,你自作聪明,说什么一人一口酥,你卖弄了聪明,酥是大家吃的,在领导心里的讨厌是你自己种下的。

第二表现的比领导聪明。

曹操在门上写了一个活字,就你能看出来这是太阔了的意思?你以为别人看不出来,别人看出来,只是不说而已。还有曹操梦中杀人,领导杀就杀了,你又不能阻止,你跑出来指着那个被杀的卫士说什么“丞相没在梦里,你在梦里而已”,瞎说什么大实话?

你让领导怎么想?

第三随便揣摩领导的心思。

曹操以鸡肋为号令,你就在哪儿说什么食之无味弃之可惜,就你话多,这是行军打仗,不是你卖弄聪明的时候,影响了军心,这个责任你能负担得了吗?瞎揣摩领导心思,你还乱讲话。

你不死谁死?

其实三国这个时代有许多聪明人,诸葛亮、鲁肃、周瑜、荀彧、郭嘉,大家智商差不错,为什么有的人走得远,有的人早早就倒下了。

除了天命(例如周瑜郭嘉命太短)信仰(荀彧),还有一个重要原因,就是看谁人情练达,看是洞明世事,诸葛亮让刘备三顾茅庐(至于有没有三顾茅庐,这个事是有争议的),看似高傲,但一出山在刘备面前严守臣子本分(一个鲜明对比,杨修在子嗣问题上站队曹植,刘备问诸葛亮该立刘封还是刘禅,刘备就说你这是的家事,把锅甩给了关羽),他从来不卖弄聪明,一生谨慎,所以他的位置做得最高,历史上名声最好。


锦翼


少年能看懂罗贯中的三国演义始,又买了六十册的三国演义小人书,十八岁(1965年)上班后,为适应社会同事间的争斗(诸位到现在只赴同学会战友会,有同事会的吗),此后杨修得势到被杀一段,读了数十遍吸取其教训,自一九七一年退伍后,复职回电影院上班,用我干活可以,不当官,不求当先进尽量推让,只求涨工资不落下就行,退休后被动员,我也以不担任任何职务不当老师为条件,得到梁福臣同意才加入的,此念坚持到2017年,正是杨修太能卖弄小聪明,卖弄才华,视旁人无存,更甚不该参与曹操几个儿子为世子争斗之中,出主意招来的杀身之禍成为后世笑柄!


D5513463


杨修之死,是三国演义中非常值得玩味的一个故事。

老话讲得好,不作就不会死。杨修,乃是中国作死界的祖师爷。

杨修的死,给我们两点启示:

第一,不要嘚瑟。嘚瑟,真的跟招人烦。


杨修自恃聪明,在曹操的身边嘚瑟的不得了。自以为通过这样的小聪明,能够引起曹操的重视,抬高自己的身价。岂不知,结果适得其反,一次又一次的加深曹操的反感。杨修却自鸣得意,把曹操的隐忍当做褒奖,更加狂妄。最终惹怒曹操。

日常生活中,总是有一些人,特别爱表现自己,极为嘚瑟,别人不愿意理他,他还觉得自己了不起。其实这样的人特别招人烦,没有人会真正喜欢这样的人。


第二,要知道轻重。

杨修之死,关键就是不知道轻重。平常时节,他的小聪明虽然招人烦,但是不会导致严重后果,所以曹操一直隐忍。汉中之战,他又自作聪明,揣摩曹操心意,并且随意散播。造成军心浮动、人心惶惶。

这就是不知轻重!不杀他杀谁的?

我刚参加工作的时候,有前辈就告诫说,干工作,不打勤、不打懒,专打不长眼。平时再玩再闹都没事,关键时刻一定要知轻重,该顶上去就得顶上去。要不然,就吃不了兜着走了。


上将嗳福斯


曹操杀杨修的时候是在哭的!这证明他是有多么的不忍。曹操其实挺器重杨修的,曹操把杨修放在自己身边时间非常久,而杨修也确实有点小聪明。杨修自以为猜测到曹操的想法,可是却犯了兵家之大忌,他根本不懂得看破不说破这个道理。比如,导致杨修被杀的直接原因,在汉中战役中,曹操战败又缺粮,一直想要撤退,所以才会啃着鸡爪喊鸡肋。这时候杨修就猜出来曹操的想法了,可是他自以为洋洋得意,还四处宣扬,告诉夏侯惇赶紧收拾行李等等。这就是杨修不会做人的地方了!因为对曹操来说,战败本身就是耻辱的事!杨修此举明显是带有嘲笑的意思。打人还不打脸呢!以臣下嘲笑君上,被杀没处鸣冤!袁绍只是担心被田丰嘲笑就已经杀了田丰。

其次,杨修这个人绝对是不务正业!杨修这个人聪明,相当聪明!从他辅佐曹植对答曹操提问可以看出这个人实际上是相当有能力的。但是他却从来没用在正途上。他一直在揣测曹操的心意却从来没去帮曹操解决问题。同样以汉中战役为例,假如杨修能够在猜到曹操心意以后,给曹操出谋划策一番,那么绝对会被重用!比如,当时与杨修同僚为主簿的司马懿就比杨修聪明多了,同样是曹操的跟班,司马懿从来不去揣摩曹操,但是他肯定看懂了。司马懿在襄樊战役后得到重用的原因就是他看出了曹操对关羽军团北上的忧虑,然后他就自己筹划一番,并提案给曹操,最终曹操大喜!这就是司马懿被称为大才而杨修只能称为小聪明的原因。一定要在老板碰到问题的时候帮着解决问题,而不是站着叉腰说活该。


优己


《三国演义》中对“杨修之死”有精彩描写,具体列出了“杨修之死”是“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是因为杨修数次犯了曹操的大忌,这种怨恨长期积累在曹操心中,逼迫曹操最后以“鸡肋”事件“惑乱军心”为借口杀死了杨修。杨修恃才放旷,先后六次犯了曹操的大忌。

第一次冒犯曹操:曹操新造一花园,造成时,操前去观看,没有夸奖和批评,就叫人取了一支笔在花园门上写了一个“活”字便走了。大家都不了解其中的含义。杨修对工匠们说,“门"添活字,就是”阔“字,丞相嫌你们把花园门造得太大了。于是重新建造园门。完工后再请曹操去观看。曹操很喜欢,问道:“是谁知道了我的意思?”下人回答:“是杨修!”曹操虽表面上称好,而心底却很嫉妒。

第二次冒犯曹操:一天,塞北进贡给曹操一盒酥。曹操在盒上写了“一合酥”三个字放在案头。杨修见到了,竟然取勺子和大家将酥吃完了。曹操问其原因,杨修回答说:“盒上明明写着‘一人一口酥’,怎么敢违背丞相的命令呢?”曹操虽然喜笑,而心里却厌恶杨修。

第三次冒犯曹操:曹操害怕有人暗自谋害自己,常吩咐侍卫们说:“我梦中好杀人,凡是我睡着的时候,你们切勿靠近我!”有一次曹操白天在帐中睡觉,被子落到了地上,近侍慌忙为他盖好被子,曹操却跳起来拔剑把他杀了,然后继续上床睡觉。半夜起来的时候,假装吃惊地问:“是谁杀了我的侍卫?”大家都以实相告。曹操痛哭,命人厚葬近侍。人们都以为曹操果真是在梦中杀人,只有杨修知道了曹操的心思,下葬时叹惜说:“不是丞相在梦中,是你在梦中呀!”曹操听到后更加厌恶杨修。

第四次冒犯曹操:曹操的三子曹植爱慕杨修的才华,和杨修过从甚密。曹操与众人商议,想要立曹植为世子。曹丕知道后,秘密地邀请朝歌的长官吴质到他家里商议,因为怕有人觉察到,于是把吴质藏在大簏子中,只对外说里面是绢匹,运到曹丕府中。杨修知道这件事情后,向曹操告密。曹操派人到曹丕的府中门口观察。曹丕知道后惊慌地告诉吴质,吴质说:“不要担心,明天再用大簏子装上绢匹,还运进府中来迷惑他们。”曹丕按照吴质的话,又用大簏子载了一些绢运进府中。曹操的使者搜查簏子中,果然是绢匹,就回报曹操,曹操因此怀疑杨修诬陷曹丕,更加讨厌杨修。

第五次冒犯曹操:曹操想要试试曹丕和曹植的才华。一天,命令他们各出邺城的城门;却私下里让人吩咐看守大门的士兵,不准他们放行。曹丕先到,看大门的士兵阻拦他出去,曹丕只得退走。曹植听说后,向杨修请教。杨修说:“你奉王命出城,如果有阻拦的,直接把他们斩首就行。”曹植照杨修的话做了。于是曹操认为曹植有才能。后来有人告诉曹操说:“这是杨修教他这么干的。”曹操大怒,因此也不再喜欢曹植了。

第六次冒犯曹操:曹操考问曹植军国大事,杨修教曹植十多条回答要诀,所以只要曹操考问曹植,曹植皆能对答如流。曹操心中非常疑惑。后来曹丕暗地里买通了曹植府中下人,把实情向曹操告密。曹操知道了大怒说:”匹夫居然敢来欺骗我!”那时就有了杀杨修的心思,所以,最终就借惑乱军心的罪名杀了他。杨修死时才四十四岁。

这六条所谓的杨修冒犯曹操的罪状,其实前三条都是站不住脚的,曹操雄才大略、胸襟恢弘、器量宏阔,而且极端重视、爱惜人才,即便像陈琳那样曾为袁绍著文辱骂他祖宗的人,他都愿意接纳并且重用,更何况是杨修。曹操不可能因为前三条那般小事情而忌恨杨修,这三条只是小说家言,不值一提。真正的要害是后三条,后三条归总其实就是一条,那就是杨修作为曹植的亲信,严重威胁曹丕的统治,所以,曹操必须亲自剪除,为巩固曹丕的统治清除障碍,这才是杨修之死的根本原因。

“杨修之死”带给我们现代人的启示就是,在职场上千万要记住以下三点:

第一,要找准自己的位置。当领导的最讨厌部下不知道自己的位置在哪里,老是不合时宜地说不该说的话,做不该做的事,千万不可以自作聪明,甚至越俎代庖,领导给你什么权限,你就在什么权限范围内说话、做事,千万不要动辄越界、越权,忘了自己的位置。

第二,在领导面前不要锋芒毕露。像杨修这样锋芒毕露,表现欲太强,越是这样抓住一切机会在领导面前炫耀和卖弄,越是在领导心里埋下祸根。所以,明智的就是学会适当藏拙,不该说的话不说,不该做的事情不做,更不该喧宾夺主,不顾场合抢了领导的风头。


第三,千万不要让领导感受到来自你的威胁。作为部下,能力再强,都应该要明白始终听从领导的指挥,可以为领导出谋划策,但一定要把握好时机和分寸,切不可为了显示自己能干,在重大问题上没有和领导有过充分沟通就当众跳出来,让领导下不了台。自己能力再强,也只能让领导感觉到你对他只有帮助和好处,而不会造成任何威胁。


乔鞅


有一句话叫做:不作死就不会死,这句话用在杨修身上是最合适不过了。对于杨修之死,我们在上学的时候,语文课本中都出现过,对于当时的懵懂少年来讲可能还不太理解其中的涵义,后来参加了工作懂得了人情世故,才明白杨修是自己把自己送进了棺材里。

杨修,字德祖,陕西华阴人,东汉末年太尉杨彪之子,母亲袁氏也是出身名门,和袁术是有亲戚的也在三公之列。对于当时来讲他的出身是很好的,用现在的话来讲就是科班出身,几乎是含着金汤匙来到了烽火纷争的三国乱世。杨修才华出众、博学多识、非常的聪明,被推举为孝廉,后来就做了丞相府的主簿。当时的丞相是单独开府治事的,一个单独的办公机构,从职人员依然隶属于国家,杨修这个人不注意收敛,经常揣测曹操的心思,曹操就非常的讨厌他,杨修不但不以为然还教唆曹植在考试中作弊,曹操知道以后非常的生气,当时就已经有了想要杀杨修的想法,最后在汉中因为杨修在军中散布谣言将其处斩,杨修时年三十四岁。

杨修是个很有才华的人,虽然他不在建安七子之列,谈不上大文学家但是他有很好的文采,著有赋、颂、碑、赞、诗、哀辞、表、记、书凡十五篇,《答临淄候笺》、《节游赋》、《神女赋》、《孔雀赋》等。 曹操爱才这个特点大家都知道,曹操也非常的欣赏文学作品,当时对于陈琳的征讨檄文是赞赏有加,虽然陈琳在檄文中没少骂曹操,但是曹操并不在意,更没有加害陈琳。

同样是博学多才的杨修,却因为自己的多才而召来了杀身之祸,给我们现代人也带来了很多的启示,下边笔者就做扼要分析,奉献给大家。

第一、在领导面前显示自己的小聪明,没有多大的意义,反而会召来厌恶。

杨修做了三件事,让曹操开始讨厌杨修。第一个是门中有活为阔,猜透了曹操的心思让曹操开始对杨修有意见;第二个是“一合酥”事件,杨修直接把曹操对自己的讨厌升级成了厌恶;第三个是曹操梦中杀人事件,杨修直接把曹操的意思都抖落出去了,曹操知道后就更加厌恶杨修了。在职场呆过的话,所有的领导都不喜欢自己的员工和部下随意的揣测自己的心思,如果这样的习惯形成了,管理就会出现很大的危机。假如你是一个老板,身边有个人能揣摩透自己心思的部下,你可以想象一下这是多么恐怖的事情,也许有人会说有了这样的员工可以为领导减轻很多压力,其实不是这样的。作为一个真正的管理者,更在乎的是人品,而并非才能,在职场当中少说话多办事,多办实事才是最正确的。

第二、永远不要参与领导或者是老板的家务事,更不要对领导的家人指手画脚说三道四。

杨修和曹植交好,曹操又想立曹植为世子,也就是我们理解的太子,曹丕知道以后就用车带着吴质进府商量,被杨修知道后就告诉了曹操,曹操命人严查曹丕府,吴质就连着往曹丕府送了几车布匹。杨修告的状就不成立了,曹操认为杨修对曹丕又意见,曹操就基本上受不了杨秀了。最要命的是杨修在曹操考试曹丕和曹植的时候,给曹植考试答案,面对问题的曹植对答如流让曹操很是怀疑,曹操知道真相之后就怒不可遏,就有了想杀掉杨修的想法。

参与领导的家务事,永远都是一个死穴,曹丕无论是好是坏,那都是曹操的儿子,轮不到杨修这个外人指手画脚吧,帮助曹植考试作弊,笔者的看法是非常的可恶,是对国家的极度不负责任。曹操考试就是想知道两人的真正能力,选择储君是为了国家能够继续安定的持续下去,而杨修此举几乎可以算是奸佞之行,一个国家的皇帝是有能力的人担任的,而不是按照个人的喜恶。如果曹操真的把国家交给了曹植,曹植能像曹丕一样能把魏国领导好吗?相比之下可以看看诸葛亮,刘备在立储君的时候问过诸葛亮,诸葛亮就说这是主公的家务事,可以问关羽和张飞,很巧妙的把自己置身事外。而杨修不但不躲避,还顶着逆风向前冲,曹操不过是提前杀了他,如果曹丕继位以后,就算不杀杨修也要给杨修穿小鞋。

第三、捕风捉影、妄自猜测,不利于团队的团结发展的话,永远不要说,否则很危险

杨修被曹操处死,是在曹操和刘备夺汉中的时候,战局进入了进退两难的境地。当时的状况是曹操领兵在斜谷口驻扎,想要进兵夺取汉中有马超在据守,想要退兵又怕被蜀军耻笑,曹操非常的纠结。正在这个时候厨子送来鸡汤,他看到汤中有鸡肋就念叨不停,随后就把晚上军中的暗号口令改成了鸡肋。杨修知道口令以后就以为曹操过不了多久就要退兵,不但自己收拾行装还教唆夏侯惇一起收拾行装,最后发展成了整个军营都在收拾行装,曹操得知情况之后怒不可遏,因为杨修这样做的结果是整个军队的军心都动摇了。古代军旅作战非常讲究士气,士兵们都想着回家哪里还有心思打仗呢?所以曹操就马上将杨修处斩,杨修的墓就在现在的陕西省汉中市的勉县,在华阴也有杨修墓,华阴的杨修墓估计是个衣冠冢,勉县的杨修墓比较符合史实。

杨修做了自己的掘墓人,他没有什么政敌,因此也怪不得任何人。一个团队靠的是团结一心勇往直前的奋斗精神,我认为曹操当时只是犹豫不决,但是根本没有退兵的意思,杨修这样一说,大家本来是卯足了劲,他这一说都泄气了。如果一个企业里有这样一个人,整天发些小道消息,自认为对领导的决定了如指掌,自己没有什么突出的贡献还怂恿别人和自己一起打退堂鼓,领导肯定要先收拾这样的人才能稳定人心。

综上所述:笔者认为杨修之死给我们最大的启示,就是做人的道理,不要显摆自己的聪明,因为大家都不傻;别人的家事最好别参和,七嘴八舌说别人家里事的人都没有什么好声誉;在集体生活当中,要相信领导服从管理,做好自己的本职工作才是最重要的。

以上观点纯属个人愚论,不正之处欢迎评论斧正,都看到这里了就顺手点个赞,关注一下呗,谢谢。


蔡公子讲历史


其实杨修之死的根本原因,并非有人说的因为猜测领导心思,触犯了领导尊严,在领导面前耍了小聪明,还说哪个领导希望自己的手下比自己强呢?还说杨修就是因此而招来杀身之祸的,这简直是谬论。

如果用上述原因来说明杨修之死,可以说是无稽之谈。我们熟知的大汉开国皇帝刘邦就曾直言不讳地说,运筹帷幄之中,决胜千里之外,吾不如子房;镇国家,抚百姓,给饷馈而不绝粮道,吾不如萧何;连百万之众,战必胜,攻必克,吾不如韩信;三者皆人杰,吾能用之,此吾所以取天下者也?

在这段话中,刘邦就承认不如人,那刘邦咋没把比他聪明的人杀掉呢?按照上述谬论,汉初三杰早该被刘邦杀了,因为他们比领导强,因此用上述原因解释杨修之死是根本站不住脚的。

如果说杨修之死是因为比领导聪明而被杀,那是否就说曹操心胸狭窄呢?肯定的!如果就因为杨修猜透了曹操几个谜语就把杨修杀掉那说明曹操太小肚鸡肠了,曹操是这样的人吗?非也。

曹操能容忍张绣就很能说明曹操绝对不是小肚鸡肠的人,而绝对是容人之人,但凡成大事者都有容人的雅量和胸襟,做不到这一点也很难成就大事。

杨修之死的根本原因是因为杨修卷入了曹丕和曹植的世子之争,立谁为世子可关系到曹魏政权的未来,曹操在这件事上绝对是费尽心思的。当曹操决定曹丕做世子后,是绝对不会允许曹植做大的,而杨修是曹植的谋士,曹操不可能杀掉曹植,就只能剪除其左膀右背了,从而消弱曹植势力,以成就曹丕,因此杨修必死无疑。而曹操为了辅助曹丕上位,却留下了更阴险狡诈的司马懿,因为司马懿是曹丕的谋士。这一杀一留才是曹操正真的用心所在。

因此,杨修之死给我们最大的启示就是在政治方面要站好队,这才是最大的启示,队站错了,再聪明的人也不会有好下场。


小卓聊三国


杨修是三国少有的才子,他的才华成就了他,也让他身首异处。他生在一个建功立业的年代,最后除了虚名只能算寸功未立。杨修之死,对现代人有许多的借鉴意义。

不要处处炫耀自己的聪明,尤其别在领导面前显示高明

杨修仗着自己的聪明,揣摩曹操的心思,时不时在曹操面前卖弄自己的才华,“绝妙好辞”、“一盒酥”、“阔字谜”。出了一时的风头,却让生性多疑的曹操记住他了。

在公司上班,就不能学杨修的小聪明。大多领导的心胸和格局,都是不如曹操。处处都比领导高明,那还要领导干嘛?领导为了保住自己的饭碗,不会容许下属的聪明。

哪怕自己有才华,也要低调点,不要锋芒毕露。大智若愚胜过聪明绝顶。

不会站队就要保持中立

杨修之死的一个很重要的原因,就是他选择曹植。曹植与曹丕,只有一个能够成为曹操的继承人。最后,曹丕胜出。杨修不仅没有转变立场,反而还在继续和曹植交往。

在职场,同样会遇到选边站队的问题,选对了芝麻开花节节高,选错了祸不单行。没有敏锐的洞察力,看不出哪一方会胜出,那就干脆保持中立。

选择一个最适合自己的工作

杨修明明是文人,又有狂傲不羁的个性,待在家里吟诗作赋,文学成就说不定比曹操还高。可他偏偏出来做官,还参与夺嫡之争。陈琳的职业选择就比较对路,做个专职文人。

人放对了位置就是人才,选错了职业就是废材。学院派的经济学家,就不要跑到股市当炮灰了;没有资源和魄力的人,还是安安心心打工,就别想着当企业家了;没有诸葛亮的智商和人脉,就不要自比管仲乐毅了。

时刻注意自己的嘴

曹操杀杨修的导火索,是杨修悟出了“鸡肋”,还将其在军中传播。曹操当时进退两难,这时杨修还跳出来扰乱军心,只好拿他出来祭旗。

领导的心思以及公司的秘密,自己心里知道就行了,不能到处传播。祸从口出,管住自己的口,就能消灾辟邪。

曹操杀杨修的根本原因,主要是为了防止自己去世后,魏国出现大的政治斗争。因为弘农杨家是一个有着很大影响力的士族豪门,如果留下杨修,他的家族一定会继续支持曹植,魏国很有可能分裂。所以,曹操一定要清理杨修。


秋媚读史


三国演义虚构成分多,但许多情节还是能折射出人性,甚至是做人的道理。杨修之死就是其中一例。

其中最大的启示就是别在领导面前秀智商。别人都说秀恩爱,散得快。在领导面前秀智商也是作死。

曹操多疑,常怀疑府中有奸细潜伏,乘自己睡了伺机谋害自己。这也正常,当时汉献帝明为元首,实际掌权者就是曹操。而且中原分裂,多少地方割据政权都想夺取天下,想害死曹操取而代之的不是一个两个。

于是吩咐左右,不得在自己睡下了靠近自己,理由是“孤好梦中杀人”。有次曹操假寐,被子滑于地,侍卫好意帮他盖上,被他暴起杀之。又假装继续睡下,良久,又醒,惊问左右,是谁杀了我的近侍?左右告之实情。曹操大哭,厚葬之。

别人都信曹操的话,独杨修对棺材说了一句话:“丞相非在梦中,汝于梦中耳。”

说曹操虚伪,岂不是触犯曹心中大忌。要不是曹操不愿意被揭穿,杨修下场可想而知。

理智的做法是给曹操提个加强戒备的建议,看破而不说破,才是最高境界。

“鸡肋”作为口令事件是杨修之死直接原因。

杨修看穿了曹操退兵之意,收拾行装,还把曹心理讲给别人听。于是全军归有归意。曹操以“乱我军心”杀了杨修。

杨修又一次不守看破而不说破的规矩,把自己作死了。

如果私下里建议曹操退兵,并谋划好退兵部署,该有多好!

智商不是用来秀的,用来帮主公分解忧愁多好。



南雷霆峰


好问题,乐意参与,也值得讨论。

正统习惯解读为“扬修小聪明惹杀身之祸”,曹操“奸滑借题发挥”,但这对现实生活没有意义,因为在生活中,“创造性地工作”是需要每人发挥自己智慧的。“小聪明”虽然任何时候都行不通,但范围很模糊。杨修之死,需要对其“找死”的事进行定性,至少有如下几条吧:

  • 请将聪明用到工作中,而别用到工作外。作为主薄,杨修有自己的本质工作,就是记好账、搞好秘书工作。但他太喜欢在“工作之外展示自己的聪明了。”
  • 忠诚于自己的岗位。作为丞相府主薄,行军时为大帅府主薄,与领导人有最多接触也知道机密。但不能用这些去帮助人对付或应付自己的领导――这是不忠,是背叛!
  • 对于最重大的事件,如杨修遇到的“军事决策致死”,绝不能以思维代替政令――这是天下祸犯之源。正确的方法是,在最高决策者犹豫不决时,更应该引导团队等待决定。
  • 文字机巧能力绝不是治世理事的本事。天下文人多如牛毛,但军国大事、商机决策绝不是玩文字游戏,所以,玩文字机巧的,最好写剧本歌词去,别搅和正事!
  • 人才选拔,特别是接班人选拔,最绝对严肃的事情。预拟也是作蔽,代答更是找死,因为任何英明的人都不会喜欢一个傀儡,而更痛恨幕后操纵的人。
笔者苦心,读者品之,大道森严,慎之!慎之!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