父母也可以有脾氣

剛為人母的時候,我豪情萬丈。毫不誇張地說,我希望一粒塵埃都不要落在孩子的睫毛上。於是我要求自己一邊工作一邊帶娃,雌雄同體樣樣操心,

如果想要發脾氣,就用意念氣沉丹田,生生把怒氣壓下來,繼續保持“慈祥”的微笑,做個“二十四孝”好媽。

父母也可以有脾氣

父母也可以有脾氣

可是想要對孩子發脾氣了,就不是個好媽媽/爸爸了嗎?

父母也可以有脾氣

父母也可以有脾氣

一個假日,朋友家聚會,他家有一個兒子,一塊玩的還有兩個小姑娘。

一群大人正在說笑著做飯,突然幾個娃樂顛顛的跑過來,小男孩拿著他老爸的白色襯衣,我一看,襯衣上已經被幾個小傢伙用口紅和眼影塗抹的到處都是。小男孩仰著小臉跟爸爸媽媽說:“看,我們給爸爸設計的新衣服!”

父母也可以有脾氣

父母也可以有脾氣

朋友立刻提高了分貝:“兒子,爸爸的衣服不是用來塗畫的!爸爸非常不高興!而且你把媽媽喜歡的眼影和口紅都弄壞了,媽媽會很傷心!這是爸爸媽媽的東西,不經過允許被隨便亂動,爸爸現在非常非常地生氣!”

一時間整個屋子裡的大人都有一點尷尬,小夥子拿著衣服蹭蹭跑開了,一會又跑過來說,爸爸可以教我用洗衣機嗎?朋友帶孩子去啟動了洗衣機,氣也消了。他把兒子抱在腿上,佯裝委屈地說:“你把爸爸的衣服弄髒了可以洗,那你把媽媽的化妝品弄壞了,媽媽也會很難過對不對,那爸爸把你的小火車弄壞,你也會生氣對嗎?”

父母也可以有脾氣

父母也可以有脾氣

小夥子蹭蹭跑過去抱著媽媽的腿說:“媽媽不要生氣,我讓爸爸給你買新的,長大我給你買新的。”這小傢伙嘴甜的讓滿屋子人都樂了出來……

整個交流過程不過十多分鐘,但卻反映了我們生活中的一種真實寫照:當孩子胡鬧讓我們生氣了怎麼辦?

父母也可以有脾氣

父母也可以有脾氣

孩子的爸爸沒有掩飾自己的暴躁,或者假裝接納孩子的行為,反而真實的“咆哮”了出來。當然,這種“咆哮”沒有用“你怎麼這麼不懂事”、“你的行為怎麼這麼討厭”、“你怎麼這麼沒有家教”之類的“殺傷性”語句來攻擊孩子的行為。而孩子在聽到了爸爸的心聲之後,也“迅速地”、“敢作敢當地”作出了彌補行為。整個小事當中瀰漫著生活的真實感,孩子與父母的親密互動並沒有因為爸爸的“咆哮”而發生裂痕。

父母也可以有脾氣

父母也可以有脾氣

作為父母而言,我們有時候也會感覺到不舒服而發脾氣,我們有權生氣,也不必因為真的“生氣”而感到對孩子的“歉疚”。畢竟在父母教育的漫長修行當中,我們不能一口吃個胖子,或者一步就跨到圓滿教育的終點。

父母也可以有脾氣

父母也可以有脾氣

有脾氣,也可以是個好媽媽/爸爸,只是我們應當學會怎麼“智慧”地發脾氣。

父母也可以有脾氣

父母也可以有脾氣

不指責孩子的品格

當大人之間發生口角的時候,經常會口不擇言,但面對孩子的時候,我們要學會有所“吼”有所“不吼”。父母大聲的“咆哮”給我們直接的感受是覺得可怕、震懾,但真正會傷害孩子的是隨激奮情緒而來的恐嚇和辱罵:“你怎麼這麼笨?”“你怎麼這麼膽小?”“我就沒見你做成過什麼事!”“你怎麼這麼煩人!”……

這些話說出口之後,雖然我們會消氣然後遺忘,但孩子卻深深地記得這些“傷害”,畢竟父母於孩子而言是一面鏡子,孩子不僅學習著父母的行為,也在將父母對自己的評價轉化成自我評價。

說感受,講事實,表達心意

當我們在與孩子溝通的過程中發現實在控制不住自己內心的“洪荒之力”,怎麼辦。我們可以發脾氣,但是這種表達憤怒的方式可以變為三步走的遞進形式:首先,表達自己的感受“媽媽/爸爸很生氣”、“你的這個行為讓媽媽/爸爸非常不高興”;其次,解釋自己生氣的原因“媽媽不喜歡你打人”“爸爸不喜歡你不講禮貌”“媽媽不喜歡你亂動媽媽的東西”,在解釋的過程中可以提出一定的場景設定讓孩子感同身受“媽媽突然打你一下,你會有什麼感覺呢?你會高興嗎?”“爸爸如果亂拿你的玩具,把你喜歡的東西弄丟了,你也會生氣對不對?”;最後,說出我們希望孩子做的行為,“媽媽希望你可以遵守時間,五分鐘內出門”“爸爸希望以後你見到叔叔阿姨可以說一聲叔叔阿姨好”。

多用“我”,少用“你”

父母們都可以意識到,用“我”來進行表達的,大多是陳述我們自己的感受,用“你”來表達的,往往是對孩子的指責或質疑。換一個角度,多用“我”作為開頭,如實表達我們自己的情緒,也是在和孩子進行平等對話以及進行平靜地描述,而不是“你怎麼做什麼都做不好”、“你就知道和我對著幹”、“你怎麼老是這麼粗心”等等。我們要讓孩子意識到,我們發脾氣不是不喜歡、不愛他們了,我們生氣只是針對孩子剛才錯誤的行為。通過反覆的思維建立,逐步教會孩子如何站在別人的角度理解他人的意圖,以及如何結束自己的情緒。

父母也可以有脾氣

父母也可以有脾氣

孩子是第一次做孩子,而我們父母也是第一次做父母,都會有情緒失控的時候,並不是因為他是我們自己的孩子,就要無底線的接納和無條件的依順。當我們向孩子坦誠自己的情緒,用坦誠的方式熄滅內心的“山崩海嘯”,是與孩子平等的開始,也是教會他體諒父母需求、為自己行為負責的開始。

方圓心願:以上內容可以分享給您的朋友,或許對她有所幫助,感謝您的支持,我們下次見。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