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当年明月写了明朝以后就没有写其它朝代的书,是不是江郎才尽了?

上官钰


人生有很多成功呢,往往

并不是上下求索,而是无心插柳。当年明月的成功,就是其中典型的一例。

仔细回溯一下当年明月成名的年代,其实是大家的阅读口味从严肃文学向网络文学转型的年代。2006年,当年明月开始创作《明朝那些事儿》,天下霸唱开始创作《鬼吹灯》,南派三叔开始创作《盗墓笔记》……在这一年前后,以及接下来的很多年里,不同的写作领域,相继出现了许多开拓型写手,比如写悬疑小说的蔡骏,从纯文学领域“跨界”官场小说并作品大卖的王跃文等等,他们都成为该创作领域的翘楚级人物。

这并不是偶然现象,而是随着互联网的发展,论坛即时创作、交互阅读模式的兴起,大家的阅读口味开始转向通俗化、趣味化甚至猎奇化,谁抓住了这个风口,也就抓住了潜在的巨大读者群体。

在当年明月之前,没有人以那样的方式去讲述历史。而他以调侃的方式、小说的笔法再现了历史上的明朝,将现代的流行词汇、生活场景、思维方式,无缝植入过去的故事,让明史不再埋首故纸堆,变得鲜活起来,立体起来,亲切起来。

因此,《明朝那些事儿》吸引了各种年龄段、各种阶层的读者,成为当年图书市场最受欢迎的历史普及读本。

对20多岁年纪轻轻考上海关、生活无甚压力、爱读史尤其是熟读明史的当年明月来说,在不到30岁的黄金年龄,洋洋洒洒写下近百万字的《明朝那些事儿》,更多是将过去的阅读经验、思考沉淀、创作热情融为一体,在天时地利人和的情况下,进行了一场才华大爆发。而他的写作初衷和诉求,并不是成为一名作家,这从他日后的人生履历,足窥一二。

《明朝那些事儿》累计销量以千万册计,笔名当年明月、真名石悦的他,收获了普通公务员难以想象的巨额稿酬,屡次登上中国作家富豪排行榜,并收获了读者乃至学者的盛誉,有高校学者将其作为流行文化研究的经典案例,深入研究,认为它具备了一切流行文化的传播元素。

但当年明月对自己作品的广度和深度,认知得其实颇为清醒,提到自己的史学偶像钱穆,他坦言——

“我的书我希望它流传很久,但是我认为可能性不大。我的书卖的很好,但是我一直认为钱穆的书虽然可能一年卖不到100本,但是100年以后,他的书还是有它的价值和意义,还是会被翻出来重新出版。”

或许是有如此冷静的认知,在《明朝那些事儿》之后,当年明月并没有乘胜追击,走上职业作家的道路。答主认为,这绝不是因为他写完这一部就才思枯竭、江郎才尽,而是因为他的人生志向并不在此,也就不必一条道路坚持到底。

当年明月今何在?他以真名石悦,低调地生活着、工作着,历任环保部宣教中心综合室副主任、河北省隆化县挂职副县长、中版文化传播(北京)有限公司副总经理。2018年5月,39岁的他升任山东省政府办公厅综合处处长,正处级。

可以说,他曾经是公务员队伍里的斜杠青年;现在,藏起功与名之后,依然是公务员队伍中的骨干力量,过着自己想要的人生。


饮水君


个人认为,并非江郎才尽,只是个人选择。

或许石悦,也就是当年明月在2009年接受央视《面对面》节目采访时说的一句话,可以让人得以一窥他的内心:“我觉得工作是工作。我爸跟我说,无论你出多大名也好,出多大风头也好,你都得有一份正经的工作。”

从这句话,明显可以看出当年明月的选择。历史是爱好,出风头是意外,正经的工作才是安身立命之本。

就如同他笔下那些明朝人物,既然选择了仕途,那就以此为根本,心无旁骛,才能好整以暇。

那些名臣们,哪一个又不是文章好手,哪一个又不是博闻强记,纵横古今之辈。但他们,同样是有一份正经的工作,或许,石悦就是因为写史,认识到了这点。

石悦先是成为了广东顺德海关的一名公务员。

2013年4月,任环保部宣教中心综合室副主任(副处级)。

2013年10月—2014年12月,任河北省隆化县副县长(挂职)。

隆化县在承德不算一个小县,按照明朝的官制,这个职务大概是从七品,这个时候,石悦还只有34岁,相当年轻,当然,这是挂职,只是锻炼一下,也是以后还有重用的意思。

2016年2月,任中版文化传播(北京)有限公司副总经理。

中版文化传播(北京)有限公司,这个公司不清楚是干嘛的,估计也有国企或央企背景。

而去年的最新消息,在2018年5月,石悦担任山东省政府办公厅综合处处长。这是正处级别的干部,相当于县委书记、区委书记、市级单位局长这样的级别,这在明朝,大致是个正七品的官职,石悦去年是39岁,还未满40周岁,再往上,就是副厅级、副市级的干部,前途不可限量。

仕途顺利的石悦,按着他设想的道路在前进,作为政府工作人员,太高调未必是好事,而石悦的性格,本身就比较低调,而且这样的环境,也不适合他进行创作。

以上是工作方面,还有时间方面。

这个级别的干部,显然不太能有时间再来从事写作。而写作,尤其是写史,需要耗费大量的时间和精力,从浩如烟海的史料中筛选出自己需要的材料。石悦是1979年生人,2006年《明朝那些事儿》在网络首发,当时他是27岁,有没有结婚我不太清楚,估计应该是还没有,如果已婚的话,可能还未必生子。2009年《明朝那些事儿》完稿,石悦已经30岁,这个年龄的男人,应该已经结婚生子。

诸位有家室的话应该知道,有了孩子以后,时间就变得非常宝贵了,白天需要工作,晚上偶尔还要应酬,回家能陪一陪孩子,自己的时间就少之又少,如果没有时间的话,就失去了写作的基础,再想有什么作品就是空谈了。

所以,小院认为,当年明月并不是江郎才尽,而是客观条件不允许他再出作品。石悦或许并非不想写,经过岁月的积淀,也许哪一天他再次一鸣惊人,拿出超过《明朝那些事儿》的作品,也不是没有可能。


小院之观


相信前些年大家都听说过这样一句话,打败柯达的不是索尼而是诺基亚,发展了上百年的老牌企业,却倒在了仅仅兴起十几二十年的手机行业脚下。用现在时髦的话说,这叫跨界打击。

同样,打败当年明月的,不是他的才华和其他的竞争者,而是大众阅读习惯的改变,因为《明朝那些事儿》赶上的是最后一波全民纸质阅读狂潮。

古人说读书四上:马上厕上枕上案上,说的其实是一个碎片时间利用的道理。漫漫旅途无事可干,你会选择做些什么呢?有些人选择听歌,有些人选择看风景,而在那个没有智能手机的时代,有很多的人选择了在包里放一本书,上车打开,下车合上,一路的疲劳就这么消弥在字里行间。当你完成了一天的工作,看看表,距离下班还有十几二十分钟,这段时间用来干什么呢?随手一抽,一本书信手拈来,看到兴起,下班也顾不上了,非要看完这段才能走。

网络时代的到来,让大家知道了当年明月;而移动媒体的尚未到来,让大家选择在网络阅读不方便的时候购买纸质书籍。

然而这一切,在智能手机出现之后就彻底改变了。

如今人人都有了手机,碎片时间就有了更多的选择。听歌的人还是听歌,看风景的,还是看风景,而原来选择读书的那批人现在,在干什么呢?他们有的在刷头条,有的在看视频,有的在拍抖音,有的在玩游戏,甚至有的直接在手机上办公写作等等。虽然还是有那么一小撮人坚守在阅读的阵地,但是这些人还会再继续购买纸质书籍吗?

《明朝那些事儿》——中国人的最后一次全民纸质阅读狂欢


百里青锋


其实这个问题,只怕只有当年明月才能说的清楚,我们都不过是在主观臆测,我感觉比较现实的角度说一点浅见是:

当年明月是一名国家公务人员,而且级别不低,正处级,对于像我这样的草根来说,现实中见过最大的官,就是我们村党委书记,而且也不是常见,想必正处于不惑之年的当年明月,仕途正处于上升期,各种政务比较多,只怕没有太多精力去著书立传。再者,要完成一部较有新意的著作,并非一朝一夕之事,尤其是这种历史著作,讲究一种真实性、严谨性、完整性再加上自己的写作风格,绝对是需要大量的时间和精力的,所以我感觉当年明月应该主要是受制于时间与精力的问题,至于江郎才尽有些牵强。

另一方面,也许是因为《明朝那些事》一经出版,便引起了非同凡响的热度,使得当年明月名利双收,大家肯定这都会希望当年明月继续以这种独特、幽默、诙谐的口吻去写一写《唐朝那些事》《宋朝那些事》……可如果写的不好或没有《明朝那些事》让我们看的过瘾,那当年明月身上的光环可能就会暗淡。因此,没有再继续创作也许就是当年明月最好的选择。



文子905808


明月在明朝事后记中说,感觉还能写,还写得出来,毕竟还年青,尚能饭,离退休还早!

他用了食指的诗:

……

我之所以坚定地相信未来

是我相信未来人们的眼睛

她有拔开历史风尘的睫毛

她有看透岁月篇章的睫孔

……

他又写了徐霞客的经历和故事!这徐大旅游者的祖上,和唐伯虎一起有过高考的传奇,所以徐霞客不考了,——按他自己方式,度过了自己的人生!

因此,这几年,明月没写,走在仕途之路上,已是省政府的处长,按明清的论法,正七品了!

他没有江郎才尽,或许正在经历另一种生活的积淀。写了三年多,不是一般人能坚持的!其实就这一本书,也洞开了写历史的另一种路子,很了不起!

——历史是千百万人的历史,是人类共同的历史,每个人都有解读历史的权力,也有自己选择生活方式的权力,写或不写,他自己选择吧!


万里雪飘74


当然是,你认为的没错。

首先,作者以独特的笔触描写了他熟悉的明史。什么独特的笔法?就是一种以说书人的讲书,评说,戏说的方式。在当时诸多历史小说中,的确令人眼前一亮。但众多模仿蜂起后,管你多优秀也会泯然众人。

其次,作者有意无意的以自己的观点去评写历史事件及人物是大忌,比如易中天亦是如此。渴望了解历史的小盆友可能喜欢这样的写法,但对历史有自己见解的读者就不一定喜欢这种“洗脑灌输”。

我也是买有这套书的读者,之所以认为作者江郎才尽也是希望世上新人换旧人,也希望作者争口气,写个什么《殷商那些事儿》之类的书。



都御風


任何历史都是现代史,简单写两句,没有新意就没人看了。写深了涉及很多东西,特别是评论性的东西。尺度不好控制。还是不写的好。明朝那些事儿,其实只是换了一种方式去说罢了。其实最占便宜的地方是大家感兴趣的东西,学校不教而已。再看后来有人按照他的方法去写其他朝代的历史,明显没人看了。史料积累不够虽说是个关系,但主要是不新鲜了。体裁是为内容服务的。再写也是资治通鉴。


沙中土大溪水


当年明月的文笔很一般,我记得他评价皇帝:要么是好皇帝,要么是坏皇帝,还说朱祁镇是一个好人,不是一个好皇帝。又说明孝宗是好人,也是好皇帝。这种逻辑很像小学生的思维。

他的书就是文笔幽默一点,没有太多营养。我估计他写《明朝那些事儿》已经是费尽了九牛二虎之力,已经没有精力再写什么别的书了。


华声1818


不是黑当前明月,他对明朝历史只能说是个大概,很多观点都是照抄别人的换成自己的语言说出来而已。我举个例子,研究明朝历史必须看明实录,这是最基础的,其他书还不算。我研究萨尔浒之战我知道,就一个神宗实录五六百卷,没有标点,还要自己断句,这只是一个历史事件。他写的明通史,几万个人物,几千个大小事件,错综复杂的人物关系,他做不到深入研究,只能说把每个时期的关键人物看看前人研究的成果,加上自己的语言说出。不可否认他写的很精彩,有自己独特的风格。但是如果说他是历史学家或者明史专家,我坚决反对!


lv专业户


以前写小说 现在给省长写稿子 你说江郎才尽没有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