环形溪流圈出丰城瓘山古村一片“小天地”

瓘山村位于江西省丰城市张巷镇境内,是一座风景秀丽的千年古村。整个村庄被流水环绕,处于广袤的稻田当中。驻村远眺,可见远处青山旖旎。古村规模庞大,布局合理,村中设有四门,内含八景,形成了著名的“四门八景”。


环形溪流圈出丰城瓘山古村一片“小天地”


▲瓘山村自古便是江右民系的主要聚居地。

张巷镇位于江西省丰城市东南部,交通十分便利,京九铁路自北而南贯穿全镇并设有火车停靠站,丰抚公路经白马集镇横境而过。该镇是江右民系的聚居地和繁衍地,有着悠久的历史。

说到张巷镇,位于其西南部的白马寨是不得不提及的。白马寨因“白马商帮”而闻名,是丰城一处珍贵的历史文化遗产。不过,在漫漫历史长河中,丰城境内遗留下来的瑰宝并不只有这一处,同样位于张巷镇的瓘山村也是一处颇具特色的古村落。整座古村被流水包围着,在一片稻田中圈地而居,形成一片独特的“小天地”。

周边溪水环绕

位于丰城市东南部的瓘山村虽不像白马寨古村那么为人所熟知,但也是一处山清水秀的古村落。据了解,瓘山村位于株山之西、钟城山东南,距张巷镇集镇约7公里。古村位于一片稻田之中,一条溪流将其环绕,同时也划分开了古村的民居与耕地。

远看,古村与周边农田以流水为界,呈现一派农耕文明与传统村落交相辉映的画面。瓘山村村支书熊和文告诉记者,村民对于村子周围的这条溪流早已习以为常,因而并没有特别的称呼,但若外地人问起,便会说这是一条“玉带河”。

据熊和文介绍,古村虽被流水环绕,但交通十分便利,全村建有三座沟通外界的桥梁,如今已成为村民外出的重要通道。这三座桥一座通往张巷镇集镇,另外两座通往周边城镇。村中的主干道连通着张巷镇集镇和丰城市区,与三座桥共同构成了古村的主要交通体系。

建于小山之上

初到瓘山村的人,都不免为古村被溪水环绕这一独特之处感到惊奇,尤其是在初春,雨季到来,细雨敲打着水面,升腾的水汽把整个村庄包裹起来,使得古村处于一片氤氲之中,颇有一番意境。

站在古村外同古村隔河对望,朦朦胧胧之中,古村建筑上的门洞仿佛一双双眼睛,目睹着古村的变迁。村中建筑高低不一,从外部似乎看不出有什么奇特之处,但熊和文告诉记者,古时从村口往里走,仿佛一路都是上坡,虽不是陡峭的山坡,但会发现地势越来越高,这是由于瓘山村最初是建于山坡之上的。经过历代村民不断修整,如今村中地势基本没有太大差异。

记者了解到,此地最早是一座灌木丛生的小山,山形如罐,初称“罐山”,后雅称“瓘山”。北宋乾德二年(公元964年),熊九居士从拿岗迁入此地开枝散叶。至明初(公元1370年左右),熊氏已经繁衍到千余户。由此可知,瓘山自古便是江右民系的主要聚居地之一。

古村规模庞大

据史料记载,明洪武十四年(公元1381年),瓘山村建起圩场,促进了手工业的发展,成为商贾云集之地。至清代,已是富甲一方。如今走在村中,还能听到“当时商贸发展到邻省,资产抵半个南昌城”的说法。当年古村资产的具体情况现已无从考证,但有史料记载,民国时期,瓘山曾单独设乡,现属张巷镇管辖,有350多户,人口突破2000人,仍是丰城市的大村落。


环形溪流圈出丰城瓘山古村一片“小天地”


▲瓘山古村的老建筑彰显着当年的富庶景象。

据熊和文介绍,瓘山古村主要划分为十个部分,包括九个组和一个自然村,其间有明显的巷子或村中小道进行分隔。另外,根据坐落的位置,古村又可以划分为八个小部分,分别为桂树、夏桥、仓东、仓西、东边、上社庙、北门、下西坑。

其中比较有名的是位于瓘山中央的仓东。瓘山从清代末期开始生产回饼,以熊德顺、熊鸿顺、熊和昌三家食品点心较为知名,又以熊德顺经营为最上乘行家。熊德顺家生产的回饼色纯外硬,吃起来又酥又香又脆,日产量超千斤,足可见当时的富庶。

“藏”有名人故居

如今,瓘山村依然存留着许多古建筑,从一些古建筑的建造工艺和风格,也能看出当年古村的富庶景象。其中,麻石大院就是颇具代表性的建筑之一,其由高高的院墙包围着,院墙底部由麻石围砌,院墙内有长条麻石铺路,即使屋宇早已空荡,也可从中看见当年屋主人的豪气。

与麻石大院相似的还有邵坊。邵坊是“九栋十八厅”格局,据说当年建成时是齐刷刷地一起上梁,屋主人的阔气可见一斑。

记者了解到,瓘山村在历史上曾涌现多位名人学者。清时有熊懋奖居官莅事十州县,政绩卓著颇受乾隆皇帝赏识,还留下了《闻闻录》《地理要言》《西行辑要》等著作;近代有中国话剧运动的拓荒者和奠基人熊佛西,其故居依然存于村中。

熊佛西故居是一幢三进官厅结构的屋舍,屋舍的前厅大门竖框是两块高大的豆绿石,大门上方则是一块大理石横匾,其上刻有清晰的“聚贤厅”三字。从大门往里走,内部横匾、题字、天井、松柏俱全,甚至墙壁上也挂满了各色书画,让人一眼便能看出这是一个书香门第。

前厅两边各有一厢房,前厅与中厅之间是常见的天井。天井深一丈、宽两丈,底下铺着花岗岩。天井四周是水沟,下设下水道。绕过天井,上四级台阶,便来到了后厅,其中设有两房两厢。据熊和文介绍,后厅往往是作为卧室,熊佛西就出生在后厅东边的房间。

内含“四门八景”

熊和文告诉记者,古村不仅因名人故居而闻名,还因其具有“四门八景”。据介绍,熊氏先祖在建村之初便确定了村子的基本格局,设有东、西、南、北四道门,名称依次为“凝紫”“长庚”“专城”“锁錀”。“四门八景”中的“四门”便是指这四门。过去,每座门都设有精美的门楼,后遭到破坏,如今保存较为完整的只剩东门“凝紫”和南门“专城”,尽管如此,“四门”仍是古村最为重要的标志之一。

在细雨中游览古村,更能感受到古村的幽静和祥和,村中种有枣树、松树、樟树等植物进行装点,其中有三棵古樟树两人合抱都抱不住,这三棵樟树均有数百年历史,分布在村中不同地点,成为古村历史的象征。在古村北面,还有一座后背山,山上树林茂密,樟树苍翠、松树高耸,犹如伫立在古村北面的“战士”。

瓘山古村有着优美的自然风光,是人们劳作的天堂,也因此形成了精彩的瓘山“八景”。据村民介绍,早晨水雾朦朦,炊烟袅袅,正是观龙溪精舍、骥岭烟云、东巷晨烟的好时候;午后劳动时间可听姚坪牧唱、高堨樵歌;傍晚迎着西坑晚照返回家中;酒足饭饱后还可到大演平湖、新陂古道漫步,如此便是一幅田园好风光。

环形溪流圈出丰城瓘山古村一片“小天地”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