同样是几十年不上朝,嘉靖皇帝和万历皇帝的区别在哪里,二人谁的能力更强?

为爱停留553


嘉靖皇帝是万历皇帝他爷爷,明朝共经历了276年,爷孙两人在位时间加一块93年,嘉靖15岁继位,万历皇帝10岁继位,都是幼年继位,并且两人还都有一个共同之处就是在位时长都有四十多年,但是却都一样宅在后宫二十多年,不理朝政。嘉靖登基为皇帝是因为明武宗朱厚照纵欲致死,在没有后人的情况下,于是嘉靖以藩王身份被首辅杨廷和扶上帝位,而万历则是皇太子登上帝位的,是有本质区别的。



嘉靖在当皇帝前是藩王,虽然年纪小,但是也是在外经历一些波折的,而万历则一直居住在宫廷之中,见识和稳重是比不上嘉靖的,另外由于明朝的政治制度,皇帝审阅奏折,先经过内阁,由内阁初步给出处理意见后在往上呈给皇帝,内阁是具有一定决策权的,就此而言,明朝的皇帝会轻松很多,所以嘉靖和万历才有机会宅在后宫,但是也由此导致了嘉靖时期严党专权,万历年间文官集团强势的情况。


从两人对朝政的把控来说,很显然嘉靖皇帝能力更为出众,登基不久就和武宗旧臣展开长达三年半的大礼议之争,并且不顾大臣们的反对加封自己的生父,生母皇帝,皇太后的封号,彻底掌权后的嘉靖皇帝开始大力打击权臣,佞臣,推行新政,施行改革,发掘了张璁、夏言的优秀大臣,在嘉靖执政期间,也严格限制了宦官权利,开创了嘉靖中兴的局面,所以在嘉靖继位前期,是位非常有作为的皇帝,但是后来政权逐渐稳固后,嘉靖皇帝开始沉迷道学,重用权臣严嵩,导致朝政逐渐荒废。


在严嵩专权的二十年时间,大明王朝开始出现乱象。但是即便如此,嘉靖仍然牢牢的把控着朝政,身居宫中发号施令,后来嘉靖皇帝废严党,任用徐阶才再次让大明王朝步入正轨,从最开始的杨廷和到严嵩,再到之后的徐阶,张居正,其实他们虽为内阁首辅,但始终都在嘉靖皇帝的掌控之中,所以嘉靖不论治国,还是用人都是位非常优秀的皇帝,然而万历皇帝对于朝政的把持程度就明显弱了不少,也许是年幼登基,权威不足,最初十分依靠张居正,让文官集团逐渐变得强势,很多人也认为明朝的衰败就开始于万历执政时期。


其实最初的万历皇帝也是很有作为的,重用张居正为首辅,进行大刀阔斧的改革,也使得明朝经济状况逐渐好转,值得一提的是万历皇帝对于维护大明王朝主权的问题上,态度是非常坚决的,万历三大征平定蒙古,抗击日本,平定苗疆叛变,稳定住了大明亚洲第一的局面,也让之后倭寇两百多年时间完全消停下去,万历最初十分依靠张居正,但是张居正倒台后让他看到了张居正的表里不一,加上和内阁大臣关于立储君的问题爆发激烈冲突,也让万历深受打击,于是从此久居宫中,不在上朝,但是万历皇帝也还是对于朝政具有一定控制的,在重要事件发生时依然有所反应。


所以嘉靖皇帝和万历皇帝最大的区别,就在于他们对朝政的掌控程度上,嘉靖善于帝王之术,不论是扶他登上帝位的王延和,还是掌控朝政二十年的权臣严嵩,该倒台立刻倒台,嘉靖始终在暗中保持着各方势力的平衡,而万历皇帝最初依靠张居正,却担心张居正功高震主,和文官集团爆发矛盾,却以消极态度应对,虽然全力捍卫国家主权,但是三场征战却也导致了国家走向衰败。这也是两人的区别,所以虽然万历时期没有权臣,没有宦官乱政,党争也不严重,但是就能力和大明国力而言,还是嘉靖皇帝略胜一筹。


玄坤


作为明朝的最强爷孙二人组,放在今天也是天秀的存在

在那个皇帝要勤政、皇帝要带头的时代,用于打破规矩重新上路的这对爷孙,算是比较成功的开拓者,毕竟他俩还是干活的,并不是两手一摊啥事儿不管(比如朱见深);也没有专注于副业而放弃了主业(比如朱由校)

所以,上阵打擂台吧——朱厚熜、朱翊钧,准备好了吗?


展示风采——爷孙二人的高光时刻!

同时登台的二人,从个人形象上来说差距不大,毕竟是一脉相传的正宗爷孙。但是从个人风采上来说,嘉靖同志要比万历同志更帅一些,虽然是爷爷,但却没有风湿病(拜郭沫若所赐,证实万历同志腿脚不算太利索),走起路来虎虎生风,相较之下万历就显得不是那么灵巧

既然要PK,那就得拿出真本事,政绩自然首当其冲。万历手握三大征,好像很有优势的样子;而深谙御人之道的嘉靖,似乎也不差;问题是,究竟谁能在风采展示中先下一城呢?讲道理,万历还是比较有作为的皇帝,虽然这要拜那个被他打倒打臭的老师张居正所赐,但从他中后期的执政方针来看,他在贯彻了张居正改革的同时,自己也有点想法,所以还是很优秀的

反观他爷爷嘉靖,就似乎没啥拿得出手的政绩了,无论是对外对内,好像都还行但好像也都不行,毕竟宠爱严嵩十余年的时间,对外被俺答汗揍得找不着北,对内则是严党扰乱朝纲,就算一切都尽在他手中掌握,但问题是光把控朝纲却不发展朝政,这就很让人头疼

所以在这一轮的PK中,长相不够帅气,走路不够霸气的万历,成功击败了爷爷嘉靖

放飞自我——秀出你的风采,展示你的个性!

要说这爷孙俩,算是非常有特点的,先说共同点——那就是能睡,或者说太懒

不太喜欢上朝的嘉靖和万历,没事就喜欢窝在后宫,这让当朝大臣很是不满,天天连领导的面儿都见不上,更别提拍拍马屁求升迁了,所以怨声载道是必然的

问题是,这俩伙计躲在后宫,却各有各的爱好,嘉靖好修仙,一天到晚炼丹求神,恨不能晚上睡觉都要在炼丹炉旁边。甚至说为了表现自己的虔诚,皇帝的金冠都不戴了,改戴道士的香叶冠。万历呢就比较简单了,就是不上朝,你管我是赖床睡觉还是睡老婆,反正我就不上朝

既然都不上朝,也就意味着朝中大事儿都交给了内阁六部,我们来看看这俩人的幕后操控能力。嘉靖绝顶聪明,深谙帝王之术,所以无论是严嵩、徐阶、都在他的掌控之下;只是聪明过头,反被奸臣严嵩及其子严世蕃耍的团团转,可谓辜负了他天才之名。万历呢则比较委屈,先是争国本被大臣们欺负了一次,后来又因为三大征未能大获全胜而被骂,党争不断的万历一朝,虽然没有乱成一锅粥,但帝国的根基已经不再稳固了

纵使万历皇帝经常加班加点批阅奏折、拍板国家大事儿,但“明亡之始,始于神宗”的评价,却让他必须背上这口锅;虽然嘉靖也有“实亡于嘉靖”的评价,但在御人方面他还是要强于万历的

第二轮PK,拥有顺位优势的嘉靖,小胜万历(论干活,孙子更强;但论智商能力,姜还是老的辣)

爱之终决选——喜欢就要大声喊出来!

其实,作为明朝历史上知名度极高的爷孙二人组,嘉靖和万历都不能称得上是好皇帝,论作为他们既没有成祖的丰功伟绩,也不像孝宗那样勤政爱民,实际上他们在位期间国家的发展或是退步,基本都和明朝的内阁制度有很大的关系


嘉靖一朝,严嵩专权时间最长,坏事儿干的最多,也导致了这一时期整个明朝的发展陷入了停滞甚至后退。虽然前期出现了杨廷和、夏言这样的优秀人才,但是为了巩固皇权他逼走了杨廷和,杀掉了夏言。执政后期虽然有徐阶、高拱、张居正努力工作,但却无济于事。喜好求仙问道的嘉靖,虽然聪明绝顶,但却没用到正道上

万历一朝,很有点无为而治的意思。多年不上朝的万历,对于群臣的把控几乎是不管不问,任凭党争四起,他是坚决执行了渣男行为守则中的“不负责、不主动、不拒绝”,无论是人事调动还是工作安排,他从来不管,虽然大事儿上他还是出面拍板的。这也不能怪他,先是在幼年期被张老师欺负,后来又被群臣干预家事(不能立自己喜欢的儿子当太子),自然是心灰意冷,赌气反抗。讲道理,万历中兴不仅仅是张居正一个人的功劳,万历皇帝也是做出了突出贡献的,小事儿不管不代表大事儿不干

执政时间超长且同样消极怠工的爷孙二人组的PK告一段落,最终的结果——是长江后浪推前浪,虽然后浪不算浪,前浪也不是什么大浪

明朝作为中国历史上最后一个汉人王朝,统治时间276年,历经十三代十六位皇帝,优秀如太祖、成祖、孝宗,差劲如宪宗、熹宗;剩下的那些呢,谈不上政绩突出,能力卓越,却是各有各的优缺点

比如政治白痴兼沟通能力无敌的英宗朱祁镇;贪玩好色却英勇善战的武宗朱厚照

...

当然了,还有今天的爷孙俩——甩手掌柜不好当,可我偏偏当的还行!

如果喜欢我的内容,不妨点个赞或者关注一下吧!我是置身黑白的精彩,因为只有置身事外,才能看到黑白之间的精彩!


置身黑白的精彩


明朝皇帝不上朝,其实是由于明朝特殊的政治制度造成的,明朝自宣德皇帝开始,官员呈送给皇帝的奏折,必须经过内阁,内阁作出初步的处理意见,这种初步的处理意见称为票拟,然后皇帝再在奏折上作出批示,称为披红。明朝皇帝往往把披红的权力交由司礼监秉笔太监代行,而一旦把这种披红的权力,交给宦官代行之后,皇帝等于是没事了。

清朝也有内阁,也有票拟,但是清朝皇帝事必躬亲,常常亲自批阅奏折,从来不把披红的权力交由他人处理,到了雍正年间,还设立了军机处,军机大臣只是“跪受笔录”,没有任何的决策权,所以清朝的皇帝必须勤政,如果不勤政,政事就无法处理。从这个意义上讲,清朝皇帝的勤政与明朝皇帝的怠政,都是由政治制度造成的,而非皇帝个人的原因。

明朝总共存在了276年的时间,嘉靖皇帝和万历皇帝两个人在位的时间加起来,总共有93年的时间,明神宗万历皇帝是明朝在位时间最长的一位皇帝,其次是明世宗嘉靖皇帝,而两个人都是长期不上朝,大部分的时间都在后宫宅着,嘉靖皇帝和万历皇帝不上朝的根本原因,前文已经阐述了,主要是明朝的政治制度造成的。

(明神宗万历皇帝画像)

但是两个人不上朝的具体原因是有区别的,嘉靖皇帝主要是痴迷道教,喜欢炼丹,而万历皇帝主要是受制于阁臣,无法自己选定自己心仪的皇储,只好用罢工的方式,来对抗朝臣。

嘉靖皇帝和万历皇帝不上朝,并没有影响明朝政府机构的正常运转,许多重大的决策还是由皇帝最终决定的,比如《明世宗实录》说嘉靖皇帝“虽深居渊穆而威柄不移”。

就从个人能力而言,嘉靖皇帝要比万历皇帝的能力强,嘉靖是以外藩入继大统,在皇宫之外生活过一段时间,而万历皇帝在9岁的时候就已经登基了,从小就生活在皇宫之中,个人能力显然弱于嘉靖皇帝。

但是,明朝的社会经济其实是在万历皇帝的时候进入到了全盛时期,如明末清初的学者李邺嗣曾说:“神宗全盛日,海内一愁无。”明朝在万历年间,国家承平日久,社会经济获得了空前的发展。


腾飞说史


生说曾经写过关于嘉靖,隆庆和万历三位皇帝的文章。

嘉靖和万历祖孙二人身上有很多相似之处:

1.祖孙二人是明朝历史上在位时间最长的两位皇帝。嘉靖皇帝在位45年,而万历皇帝在位48年。

2.祖孙二人都是少年继位。嘉靖15岁左右以藩王身份入继大统,万历在十岁时继承皇位。

3.祖孙二人都有二十多年不上朝的旷工记录。嘉靖和万历二人继位前期都能够励精图治,中年以后,因经历变故厌倦朝政,二十多年不上朝。二人不上朝,却能够基本掌握朝局。

4.祖孙二人都是聪明,自负,任性的皇帝。嘉靖大礼议,万历争国本。

嘉靖皇帝曾因为宫廷宫女反抗险些丧命,从此以后,性情大变,更加笃性道术,一意玄修。而万历皇帝因为争国本之事,与大臣们斗气,长期不上朝,留中不发。

不同之处,嘉靖皇帝更聪明,自负,二十多年不上朝而权柄不移,首辅一个接着一个,却没人能够完全猜透他的心思,权术玩得炉火纯青。在他任上,涌现出不少名臣,名将。戚继光,胡宗宪等人平定东南倭乱是其武功的体现。

万历的表现则较之其祖父逊色不少,万历与群臣对抗的手段是躲进深宫,长期留中不发。任朝堂上多么纷争四起,内讧斗争,造成中枢机器近乎瘫痪。当然,在武功方面,万历任上有三大征。

对比起来,在驾驭群臣方面,嘉靖能力高于万历。原因是嘉靖以藩王身份入继大统,有民间历练基础,而万历自幼长在深宫,有母亲,老师管束,且在位前十年基本无法亲政。


生说


历史上不上朝的皇帝不少。罢工呗。早年皇帝不上朝,大臣会哭天喊地,逼迫皇帝。唐高宗,唐玄宗都遇到过的待遇。而到了明朝,这祖孙两代不上朝的年纪,加起来都快六十年了,却基本没人理会。没有皇帝决策的皇家,照样运转自如,甚至还回光返照的达到一个封建历史高潮。

嘉靖和万历皇帝不上朝帝国还可以正常运行是明朝的政治制度决定的。明朝实行内阁制。国家大事内阁会做出初步决策,这叫“票拟”,到皇帝那只剩下一个签字的程序,叫“披红”。可皇帝当个印章也挺丢人的,干脆把这个权利给了身边的太监,然后皇帝就只生下生孩子祭祀祖先这个任务,有些人还干不好。

嘉靖皇帝的综合素质是要比万历皇帝高的。藩王上位,本来处于皇权弱势,但政治天才嘉靖愣是用手段扳倒了一个又一个的拦路虎。“大礼议”大获全胜。杨廷和,张璁,严嵩,徐阶包括后来的高拱张居正都是嘉靖皇帝的掌中傀儡。一个外蕃能将帝王之术运用如此纯熟,且手底下都是大牛人,炼丹二十年,帝国还是他说了算,只能佩服!

万历皇帝就差了。大礼议嘉靖赢了。而“争国本”万历却输了。万历在和朝臣的角逐中一败涂地。没有了张居正的万历彻底无用武之地。万历三大征,也并没有打出大明的气势。天天被骂的狗血喷头。万历也是憋屈着直接罢工了。《明史·

神宗

本纪》:“故论考谓:明之

亡实

亡于神宗。

虽然明朝在万历时期达到了中兴,但皇帝对内阁六部的控制完全失去。没人看管的文官集团就彻底成了互相攻讦,扯皮,打压闹腾的一伙流氓。明朝也朝着堕落的深渊越滑越深直到倾覆。


君笺雅侃红楼


嘉靖和万历是祖孙关系,是明朝历史上统治时间最长的皇帝:万历在位48年,排第一;嘉靖在位45年 ,排第二。两人最像的地方都是长时间不上朝:嘉靖24年,万历30年,但是国家机器都能正常运转,让人觉得不可思议。

而实际情况是,嘉靖和万历常年不上朝,却并没有丧失对国家的控制力,相反,他们都牢牢掌控着最高权利。尤其是嘉靖,在“大礼仪”之争所表现出的帝王权术,显示其高超的政治手腕。到嘉靖21年,他移居西苑修道后,他充分利用大臣之间的矛盾,四两拨千斤,玩弄大臣于股掌之中,将一班内阁大臣收拾的服服帖帖。作为帝王中的“战斗机”,他显示了极强的战斗力。

嘉靖皇帝

遇见两位懒政的皇帝,而国家机器能正常运转,除与这两个人能力强,驾驭臣子的手段高明外,与明朝的官僚体制也有密切关系。明朝从明宣宗朱瞻基开始,官员呈报给皇帝的奏折,必须经过内阁,先有内阁作出初步的处理意见,这种初步的处理意见称为票拟,然后皇帝再在奏折上作出批示,称为披红。但皇帝一般把披红的权力交由司礼监秉笔太监代行,那皇帝自然就“失业”了。所以大家说明代奇葩皇帝多,修道的,赖在深宫不见大臣的,专心做木工的,为啥会这样,因为事事有人做,皇帝没事做。

但从治理的效果来说,万历对大臣控制力是远不如嘉靖的。嘉靖时期,对宦官严厉管束,严查官吏的贪赃枉法,虽后期错用严嵩,祸国20年,但总体上社会经济持续发展,资本主义萌芽开始出现,思想文化走向繁荣,倭寇之患基本解除。

万历前期因有张居正极力辅佐,出现了“万历中兴”的局面。但张居正死后,因立储与大臣争执不休,索性开始消极怠工,自万历十七年后,他就躲在深宫不见大臣,其间虽有“万历三大征”的胜利,但各种社会问题却突出地呈现出来:阶级矛盾日益加剧,文官集团的党争使得政治日益腐败黑暗,东北的满族趁机兴起并壮大,从而埋下了了明亡的祸根。


万历皇帝

有史家说:明亡实于万历皇帝。还是有一定道理的。


灯下话史


这爷孙两有意思,都是几十年不上朝,如果祖先朱元璋在世,肯定气个半死。虽说都是几十年不上朝,但这两人还是很有区别,能力也是有高有低。

嘉靖和万历的年龄和经历不同,造就了执政能力的不同

嘉靖是藩王上位,上位时年龄15岁左右;万历从小生活在宫中,上位时10岁左右。从年龄可以看得出来,嘉靖上位时,无论是身体,还是心理都要稍微成熟一些;从经历来看,嘉靖从小并不是养尊处优,而是经历了在外地的一些波折,对于社会和人性,看得更深,看得更清。

十五岁的少年,可以勉强控制得住朝廷。而10岁左右的孩童,只能有太后或辅政大臣来帮忙做决定。时间长了后,习惯就养成了,嘉靖更加果断,万历更加依赖他人。因此,嘉靖上任后,“大议礼”成功了,而万历“争国本”最终还是失败了。

嘉靖和万历的不上朝原因不同

如果说朝堂解决问题,算是在办公室解决问题,那么嘉靖和万历就是“在家办公”。

可不同的是,嘉靖“选筹帷幄”,去不去都一样,因为在家就能搞定一切。

而万历,执政早期,去朝堂和不去朝堂,结果都差不多,因为他太小,没有话语权;中期,开始亲政,去了几年,也组织了“万历三大征”,挣得了一些好名声。可惜,面对文官集团的强势,万历力有不逮,只好不朝了。

不上朝堂也就罢了,可是万历对于奏章的批复不怎么勤了,而且也不太愿意授权大臣或宦官批复,于是朝廷的运转效率差了很多。

虽然看似都不上朝,但嘉靖对朝堂的控制游刃有余,而万历对朝堂的控制稍显被动。

在对外征战中,万历更坚决,不过也有嘉靖少许的功劳

嘉靖控制臣下相当有一套,让不同的大臣之间进行抗争,起到互相制约、互相监督的作用,而且度的把握还不错。但有些时候对不同臣子的支持上,错误出了不少,比如重用严嵩。

虽然严嵩的忠诚度很高,可是能力确实太过欠缺,致使俺答汗率鞑靼攻到了北京城下,这给嘉靖的执政生涯画上了极其“难堪”的一笔;东南沿海的倭寇也是异常横行,给大明的沿海居民和城市造成了很大的破坏,这也使得人们对嘉靖的对外战略有所质疑。

所以嘉靖后期,嘉靖开始重用胡宗宪、戚继光、李成梁等名将,局面开始发生了变化。

万历中期,对外非常强硬,特别是‘万历三大征’打出了明朝的气势,维护了疆土的统一,宣告了大明的决心。

但万历后期,由于长期不上朝,朝廷系统运转不是很好了。虽然经济总量上到了一个很大的规模,可是对于外敌的抵御,稍微弱了一些。特别是对女真族的崛起,没有很好的控制住。

萨尔浒战役损失几十万大军,损失钱粮无数。万历通过增加赋税来凑军饷,老百姓苦不堪言,最终开启了明朝走向末路的大门。

仔细分析,你会发现,万历三大征的成功基础,是和嘉靖后期的用人策略和边防政策是分不开的,当然和张居正更是有着巨大的关系。

后期不上朝的万历,对于国家和大臣的控制,实在不算成功,党争成为了一种现象,让大明的国运大受影响。

嘉靖善于权谋,在家就把国家和臣子们严格控制住了,这点很强;对外战略上,嘉靖早期比较弱,而万历这点稍强一些,关键是爷爷的基础打的好。

综合来看,嘉靖的能力比万历强一些。


蓝风破晓


嘉靖,当然是嘉靖。

明世宗朱厚熜,明宪宗之孙,明孝宗之侄,兴献王朱祐杬之子,明武宗的堂弟。明朝第十一位皇帝,1521年—1566年在位,年号嘉靖,后世称嘉靖帝。

正德十六年(1521年)4月20日,明武宗驾崩,由于武宗死后无嗣,因此张太后(明武宗的母亲)和内阁首辅杨廷和决定,由近支的皇室、武宗的堂弟朱厚熜继承皇位。



世宗以外藩继位,初以大礼仪之争与整个朝堂对立,通过过人的手腕和强大的皇权,世宗一举搬倒了杨廷和集团,掌握了所有权力。继位早期他英明果断,严以驭官,宽以治民,整顿朝纲、减轻赋役,重振国政,任用张璁等名臣推行改革,有中兴之相。但随着国家承平日久,嘉靖逐渐安于享乐,喜好大兴土木,建宫殿园林。而且逐渐迷信道教,听信方士之言,修玄术之道。嘉靖二十一年,壬寅宫变,世宗差点死在宫女手上,所以世宗就搬到西苑修仙去了。自此之后二十余年,嘉靖不再上朝,只在宫内处理事务。

至于万历不上朝,我以前讲过,就不再重复了。大家可以再去看。


两者一对比,高低立下。世宗不上朝不代表不干活,世宗虽在宫内修仙,但内阁一应奏本,必须全由皇帝亲自过目处理,内阁首辅权重如严嵩也不可独断擅行,朝中的一切都在皇帝掌握之中,朝政仍算正常。但是神宗吗,不上朝是真的不干活,完全的怠工,使政府停滞,所以两者差距太大。


李子木沆


嘉靖皇帝和万历皇帝都是几十年不上朝,他们都是明朝中不上朝皇帝中数一数二了。当然这其中还是有差别的,至于谁的能力强,不用说,肯定是嘉靖比万历强太多了。

嘉靖不上朝,不代表他不办公,上朝和皇帝不处理政务是两回事,嘉靖这一生一直都在处理政务,只是躲在深宫处理事务罢了。万历则不同,万历是真的懒惰,他有个“三不”的称号,就是不上朝,不批改奏折,不见朝臣,可见万历真的懒惰啊!嘉靖因为好修道,所以不用浪费时间去上朝,省下时间干自己的事。嘉靖只要控制好内阁里面的几个大学士就行了,因为明朝的政务一般都是内阁给出处理意见,最后皇帝作出裁决,然后施行。嘉靖很好的控制了内阁的运行,用他高明的权谋手段,可谓是把朝野的官员玩弄于鼓掌之中,朝廷的意见完全就是嘉靖皇帝的意志。万历则完全不理政务,整天躲在后宫里吃喝玩乐,只有重大的事情才见见官员处理事务,平常就是饮酒作乐,哪像嘉靖皇帝,修完了道,常常是深夜里还批改奏章呢!所以他们都不上朝,却有本质的区别,嘉靖是低调的懒惰,但是一直处理政务,万历才是懒惰的没谱。

在能力上,嘉靖完全把万历甩出九条街了。对于嘉靖皇帝的评价,所有的官员都说嘉靖皇帝是“英武之主”,因为他们都领教了嘉靖皇帝厉害的权谋手段,不服不行啊!而万历呢,所有的官员都是认为他懒惰,除了懒惰没有其他的了,印象实在不怎么样。在对御下的手段方面,嘉靖完全就是大师级别。他对内阁官员的安排,往往都是安排每个内阁学士都有能力,但是彼此之间都看不起对方,觉得自己是最有能力的,每个大学士都有野心和抱负,就是这样让内阁里面的斗争不断,从而嘉靖皇帝牢牢的掌控了朝局的运作。对外的官员,则是通过锦衣卫来监察,谁不听话就抓谁。嘉靖皇帝的权威那是通过激烈的斗争得来的,嘉靖皇帝登基之初,就因为“大礼仪”事件和文官集团吵的不可开交,最终用暴力的手段取得胜利,就是对不服的官员廷杖,就是按在地上打屁股,不服打到你服,最终所有的官员领教了嘉靖皇帝的狠辣,最后还是服软了,从那以后,所有的官员对嘉靖那是敬畏有加啊!对比万历就差的远了,万历在太子继承人问题上就和文官集团有分歧,万历拗不过文官们,采取的措施就是执拗逃避不上朝,想用拖的办法来让官员服软,结果万历还是输了。换了嘉靖皇帝来,他哪会跟官员客气,拖什么拖啊,不服的就抓他进牢房,再不服,打屁股,实在不行干脆杀掉算了,所以对嘉靖皇帝来说都不是问题,我是皇帝我说了算,万历则是我是皇帝说了不算。

嘉靖和万历完全是两个人,除了不上朝这个共同点,无论从对朝臣的控制和对政务的处理上,嘉靖都比万历强太多了。


历史神秘人282698251



同样多年不上朝,嘉靖帝对于朝廷的控制一直很深,御下之道炉火纯青,但是对于国家大局控制有一些力不从心之举,万历帝对于朝廷的控制并不是很强,但是大事严抓通过万历三大征等巩固了当时中国的宗主国地位,维持了中国东亚一哥的统治秩序,两位皇帝侧重面不同,但是相同的是没有大权旁落,哪怕不上朝也一直是帝国真正的决策者。

嘉靖帝对内把控很牢,对外有一些欠缺火候,万历帝对内把控稍弱,对外则是雷厉风行,维护了当时中国的宗主国威严,保持了中国的主权完整。

嘉靖帝可以说是中国历史中皇帝里面最聪明的人了,但是他的聪明只是用于内斗权谋,并非励精图治或者说没有一直坚持励精图治的治理国家,所以历史上对于他的评价并非很高,大众对于他的印象无非就是信道炼丹多年不上朝的昏君罢了,嘉靖帝这个人早期其实还是很有作为的,继位初期通过一系列作为,革除弊端,效仿太祖成祖时期的作为推行新政,进行了改革,缓解了社会矛盾,使朝政之风为之一新,一度有中兴明朝之势,天下承平,在这种情况之下,嘉靖帝并非再接再厉而是开始多年不上朝的政治生涯,一心潜于后宫修道,任用严嵩为代表的贪官污吏,使这个帝国开始走向颓势,之前的励精图治成果几近毁于一旦,但这时候嘉靖帝的恐怖御下之术开始显现出来了,二十多年不上朝,却牢牢把控朝政,经常是起用一个大臣打压一个大臣,拉拢打压分化,始终是大权在握成为最后的赢家,但是这个负面影响就是造成了党争萌芽状态。而且对外方面,嘉靖帝时代,东南沿海的倭寇之患愈演愈烈,创下了几十个倭寇大闹南京城的记录,北方的蒙古鞑靼部俺答汗不断侵边,甚至在嘉靖29年(1550年)兵临北京城下,自土木堡之变后,明庭又一次都城被围,真乃奇耻大辱,南倭北虏成为当时明帝国的心腹大患,威胁到了帝国生存,在这种情况下嘉靖帝重用了以胡宗宪、戚继光、俞大猷为代表的诸多名将,通过一系列南征北战才将南北威胁打压到最低,保持了帝国最低限度上的稳固统治,所以就朝廷把控来说嘉靖帝无出其右者,但对外征战方面就稍弱了。



万历帝跟他爷爷嘉靖帝也是一对神奇的爷孙组合,都是前期励精图治,后期直接沉迷于温柔乡,使前期的作为几近前功尽弃,当然万历帝要幸运的多了,继位初期有着千古一相张居正改革变法为其卖命,使明帝国再度中兴,但是张居正的改革只是维持了十年就因为病逝而不了了之,万历帝亲政之后也废除了新政,半途而废,虽然万历帝亲政后也是励精图治,颇有作为,但是随后的立太子争国本之事,万历帝想立三子朱常洵为太子,却被大臣集体以祖制为由反对,最终失败,万历帝因此也心灰意冷开始了二十多年的不上朝之路,嘉靖帝时期的党争萌芽也在万历帝时期彻底成型,形成多党互相倾轧,并且因为争国本之事而快速形成东林党一党独大之势,其速度之快出人意料,万历帝并没有或者说无力引导多党良性竞争自己从而在中收益,最终形成一党独大,威胁皇权统治,这点来说,万历帝对于朝政的控制并没有他爷爷嘉靖帝那样的手段。

万历帝对于维护国家统一还是很给力的,虽然二十多年不上朝,但是每遇国之大事都是万历皇帝拍板决定的,著名的万历三大征就是维护国家疆域统一的三次大战,其中一征就是著名的抗倭援朝之役,晚明以垂垂老矣之势对战刚刚经历了战国乱世兵强马壮而统一的日本,前后只是投入数万兵马就将举国之力的日本死死压制在朝鲜,并最终击败日本,在此期间万历帝曾调集水师精锐云集天津港口,意欲直捣日本本土,终因丁应泰等大臣以“祖制”劝阻而作罢,这是继元朝远征日本在海上遇台风而全军覆没以后又一次错失消灭日本之良机,当时丰臣秀吉已病死,日本重新进入内战,就是统一全盛时都抵不住中国更何况混战不绝的内乱时期,真是可惜,于对外,万历帝很不错了,万历三大征维护了国家统一,其中的抗倭援朝之役更是以晚明对战鼎盛时期的日本,稳固了中国东亚一哥的地位,使日本老实了二三百年,但是万历末年的关键战争萨尔浒之战却因为万历帝用人不当而失败,从此以后后金(清)开始一发不可收拾,也为万历帝的一生抹上了污点。


明朝官场饭局也可以侧面反应出当时的兴衰,在明孝宗弘治年间,大臣私下议事,就是去一方不错场所边吃边聊,相当务实。到了正德年间,大臣私下议事开始讲究一些礼节,比如提前下帖子等。嘉靖年间,大臣私下议事,需要提前下帖子,要去当时上档次的场所,相当奢侈。到了万历年间,就是诸多繁琐的礼节了,提前下帖子,去最高档次的地方,极尽奢侈之风。由此可见官场的礼节繁琐,大臣的享受也是随着帝国皇帝的把控作为而变化,最终官场成为名利场,不正之风蔓延,那么这个帝国也就离亡国不远矣。

嘉靖帝为了把持朝政,留下党争萌芽,孙子万历帝时,诸党并争正常登场,并且快速成为东林党一党独大,埋下明末东林乱政的祸患,都说明实亡于万历,并非没有一定的道理。

当然嘉靖帝万历帝多年不上朝,还要得益于当时先进的内阁制度,内阁几位大臣完美的处理了国家日常政务,皇帝只需要在大事上拍板决定即可,有点放权于下的感觉,好多人认为明末有君主立宪制的萌芽,个人认为虽然不太现实,但是还有一定的可行性,皇权式微之时,几位内阁大臣权利达到某种程度,这个古老帝国发生一场质变未尝不可,可惜一切随着明亡而成为遗憾…



个人见解,谢谢观看,更多精彩动动小手点个关注~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