同樣是幾十年不上朝,嘉靖皇帝和萬曆皇帝的區別在哪裡,二人誰的能力更強?

為愛停留553


嘉靖皇帝是萬曆皇帝他爺爺,明朝共經歷了276年,爺孫兩人在位時間加一塊93年,嘉靖15歲繼位,萬曆皇帝10歲繼位,都是幼年繼位,並且兩人還都有一個共同之處就是在位時長都有四十多年,但是卻都一樣宅在後宮二十多年,不理朝政。嘉靖登基為皇帝是因為明武宗朱厚照縱慾致死,在沒有後人的情況下,於是嘉靖以藩王身份被首輔楊廷和扶上帝位,而萬曆則是皇太子登上帝位的,是有本質區別的。



嘉靖在當皇帝前是藩王,雖然年紀小,但是也是在外經歷一些波折的,而萬曆則一直居住在宮廷之中,見識和穩重是比不上嘉靖的,另外由於明朝的政治制度,皇帝審閱奏摺,先經過內閣,由內閣初步給出處理意見後在往上呈給皇帝,內閣是具有一定決策權的,就此而言,明朝的皇帝會輕鬆很多,所以嘉靖和萬曆才有機會宅在後宮,但是也由此導致了嘉靖時期嚴黨專權,萬曆年間文官集團強勢的情況。


從兩人對朝政的把控來說,很顯然嘉靖皇帝能力更為出眾,登基不久就和武宗舊臣展開長達三年半的大禮議之爭,並且不顧大臣們的反對加封自己的生父,生母皇帝,皇太后的封號,徹底掌權後的嘉靖皇帝開始大力打擊權臣,佞臣,推行新政,施行改革,發掘了張璁、夏言的優秀大臣,在嘉靖執政期間,也嚴格限制了宦官權利,開創了嘉靖中興的局面,所以在嘉靖繼位前期,是位非常有作為的皇帝,但是後來政權逐漸穩固後,嘉靖皇帝開始沉迷道學,重用權臣嚴嵩,導致朝政逐漸荒廢。


在嚴嵩專權的二十年時間,大明王朝開始出現亂象。但是即便如此,嘉靖仍然牢牢的把控著朝政,身居宮中發號施令,後來嘉靖皇帝廢嚴黨,任用徐階才再次讓大明王朝步入正軌,從最開始的楊廷和到嚴嵩,再到之後的徐階,張居正,其實他們雖為內閣首輔,但始終都在嘉靖皇帝的掌控之中,所以嘉靖不論治國,還是用人都是位非常優秀的皇帝,然而萬曆皇帝對於朝政的把持程度就明顯弱了不少,也許是年幼登基,權威不足,最初十分依靠張居正,讓文官集團逐漸變得強勢,很多人也認為明朝的衰敗就開始於萬曆執政時期。


其實最初的萬曆皇帝也是很有作為的,重用張居正為首輔,進行大刀闊斧的改革,也使得明朝經濟狀況逐漸好轉,值得一提的是萬曆皇帝對於維護大明王朝主權的問題上,態度是非常堅決的,萬曆三大徵平定蒙古,抗擊日本,平定苗疆叛變,穩定住了大明亞洲第一的局面,也讓之後倭寇兩百多年時間完全消停下去,萬曆最初十分依靠張居正,但是張居正倒臺後讓他看到了張居正的表裡不一,加上和內閣大臣關於立儲君的問題爆發激烈衝突,也讓萬曆深受打擊,於是從此久居宮中,不在上朝,但是萬曆皇帝也還是對於朝政具有一定控制的,在重要事件發生時依然有所反應。


所以嘉靖皇帝和萬曆皇帝最大的區別,就在於他們對朝政的掌控程度上,嘉靖善於帝王之術,不論是扶他登上帝位的王延和,還是掌控朝政二十年的權臣嚴嵩,該倒臺立刻倒臺,嘉靖始終在暗中保持著各方勢力的平衡,而萬曆皇帝最初依靠張居正,卻擔心張居正功高震主,和文官集團爆發矛盾,卻以消極態度應對,雖然全力捍衛國家主權,但是三場征戰卻也導致了國家走向衰敗。這也是兩人的區別,所以雖然萬曆時期沒有權臣,沒有宦官亂政,黨爭也不嚴重,但是就能力和大明國力而言,還是嘉靖皇帝略勝一籌。


玄坤


作為明朝的最強爺孫二人組,放在今天也是天秀的存在

在那個皇帝要勤政、皇帝要帶頭的時代,用於打破規矩重新上路的這對爺孫,算是比較成功的開拓者,畢竟他倆還是幹活的,並不是兩手一攤啥事兒不管(比如朱見深);也沒有專注於副業而放棄了主業(比如朱由校)

所以,上陣打擂臺吧——朱厚熜、朱翊鈞,準備好了嗎?


展示風采——爺孫二人的高光時刻!

同時登臺的二人,從個人形象上來說差距不大,畢竟是一脈相傳的正宗爺孫。但是從個人風採上來說,嘉靖同志要比萬曆同志更帥一些,雖然是爺爺,但卻沒有風溼病(拜郭沫若所賜,證實萬曆同志腿腳不算太利索),走起路來虎虎生風,相較之下萬曆就顯得不是那麼靈巧

既然要PK,那就得拿出真本事,政績自然首當其衝。萬曆手握三大徵,好像很有優勢的樣子;而深諳御人之道的嘉靖,似乎也不差;問題是,究竟誰能在風采展示中先下一城呢?講道理,萬曆還是比較有作為的皇帝,雖然這要拜那個被他打倒打臭的老師張居正所賜,但從他中後期的執政方針來看,他在貫徹了張居正改革的同時,自己也有點想法,所以還是很優秀的

反觀他爺爺嘉靖,就似乎沒啥拿得出手的政績了,無論是對外對內,好像都還行但好像也都不行,畢竟寵愛嚴嵩十餘年的時間,對外被俺答汗揍得找不著北,對內則是嚴黨擾亂朝綱,就算一切都盡在他手中掌握,但問題是光把控朝綱卻不發展朝政,這就很讓人頭疼

所以在這一輪的PK中,長相不夠帥氣,走路不夠霸氣的萬曆,成功擊敗了爺爺嘉靖

放飛自我——秀出你的風采,展示你的個性!

要說這爺孫倆,算是非常有特點的,先說共同點——那就是能睡,或者說太懶

不太喜歡上朝的嘉靖和萬曆,沒事就喜歡窩在後宮,這讓當朝大臣很是不滿,天天連領導的面兒都見不上,更別提拍拍馬屁求升遷了,所以怨聲載道是必然的

問題是,這倆夥計躲在後宮,卻各有各的愛好,嘉靖好修仙,一天到晚煉丹求神,恨不能晚上睡覺都要在煉丹爐旁邊。甚至說為了表現自己的虔誠,皇帝的金冠都不戴了,改戴道士的香葉冠。萬曆呢就比較簡單了,就是不上朝,你管我是賴床睡覺還是睡老婆,反正我就不上朝

既然都不上朝,也就意味著朝中大事兒都交給了內閣六部,我們來看看這倆人的幕後操控能力。嘉靖絕頂聰明,深諳帝王之術,所以無論是嚴嵩、徐階、都在他的掌控之下;只是聰明過頭,反被奸臣嚴嵩及其子嚴世蕃耍的團團轉,可謂辜負了他天才之名。萬曆呢則比較委屈,先是爭國本被大臣們欺負了一次,後來又因為三大徵未能大獲全勝而被罵,黨爭不斷的萬曆一朝,雖然沒有亂成一鍋粥,但帝國的根基已經不再穩固了

縱使萬曆皇帝經常加班加點批閱奏摺、拍板國家大事兒,但“明亡之始,始於神宗”的評價,卻讓他必須背上這口鍋;雖然嘉靖也有“實亡於嘉靖”的評價,但在御人方面他還是要強於萬曆的

第二輪PK,擁有順位優勢的嘉靖,小勝萬曆(論幹活,孫子更強;但論智商能力,薑還是老的辣)

愛之終決選——喜歡就要大聲喊出來!

其實,作為明朝歷史上知名度極高的爺孫二人組,嘉靖和萬曆都不能稱得上是好皇帝,論作為他們既沒有成祖的豐功偉績,也不像孝宗那樣勤政愛民,實際上他們在位期間國家的發展或是退步,基本都和明朝的內閣制度有很大的關係


嘉靖一朝,嚴嵩專權時間最長,壞事兒乾的最多,也導致了這一時期整個明朝的發展陷入了停滯甚至後退。雖然前期出現了楊廷和、夏言這樣的優秀人才,但是為了鞏固皇權他逼走了楊廷和,殺掉了夏言。執政後期雖然有徐階、高拱、張居正努力工作,但卻無濟於事。喜好求仙問道的嘉靖,雖然聰明絕頂,但卻沒用到正道上

萬曆一朝,很有點無為而治的意思。多年不上朝的萬曆,對於群臣的把控幾乎是不管不問,任憑黨爭四起,他是堅決執行了渣男行為守則中的“不負責、不主動、不拒絕”,無論是人事調動還是工作安排,他從來不管,雖然大事兒上他還是出面拍板的。這也不能怪他,先是在幼年期被張老師欺負,後來又被群臣干預家事(不能立自己喜歡的兒子當太子),自然是心灰意冷,賭氣反抗。講道理,萬曆中興不僅僅是張居正一個人的功勞,萬曆皇帝也是做出了突出貢獻的,小事兒不管不代表大事兒不幹

執政時間超長且同樣消極怠工的爺孫二人組的PK告一段落,最終的結果——是長江後浪推前浪,雖然後浪不算浪,前浪也不是什麼大浪

明朝作為中國歷史上最後一個漢人王朝,統治時間276年,歷經十三代十六位皇帝,優秀如太祖、成祖、孝宗,差勁如憲宗、熹宗;剩下的那些呢,談不上政績突出,能力卓越,卻是各有各的優缺點

比如政治白痴兼溝通能力無敵的英宗朱祁鎮;貪玩好色卻英勇善戰的武宗朱厚照

...

當然了,還有今天的爺孫倆——甩手掌櫃不好當,可我偏偏當的還行!

如果喜歡我的內容,不妨點個贊或者關注一下吧!我是置身黑白的精彩,因為只有置身事外,才能看到黑白之間的精彩!


置身黑白的精彩


明朝皇帝不上朝,其實是由於明朝特殊的政治制度造成的,明朝自宣德皇帝開始,官員呈送給皇帝的奏摺,必須經過內閣,內閣作出初步的處理意見,這種初步的處理意見稱為票擬,然後皇帝再在奏摺上作出批示,稱為披紅。明朝皇帝往往把披紅的權力交由司禮監秉筆太監代行,而一旦把這種披紅的權力,交給宦官代行之後,皇帝等於是沒事了。

清朝也有內閣,也有票擬,但是清朝皇帝事必躬親,常常親自批閱奏摺,從來不把披紅的權力交由他人處理,到了雍正年間,還設立了軍機處,軍機大臣只是“跪受筆錄”,沒有任何的決策權,所以清朝的皇帝必須勤政,如果不勤政,政事就無法處理。從這個意義上講,清朝皇帝的勤政與明朝皇帝的怠政,都是由政治制度造成的,而非皇帝個人的原因。

明朝總共存在了276年的時間,嘉靖皇帝和萬曆皇帝兩個人在位的時間加起來,總共有93年的時間,明神宗萬曆皇帝是明朝在位時間最長的一位皇帝,其次是明世宗嘉靖皇帝,而兩個人都是長期不上朝,大部分的時間都在後宮宅著,嘉靖皇帝和萬曆皇帝不上朝的根本原因,前文已經闡述了,主要是明朝的政治制度造成的。

(明神宗萬曆皇帝畫像)

但是兩個人不上朝的具體原因是有區別的,嘉靖皇帝主要是痴迷道教,喜歡煉丹,而萬曆皇帝主要是受制於閣臣,無法自己選定自己心儀的皇儲,只好用罷工的方式,來對抗朝臣。

嘉靖皇帝和萬曆皇帝不上朝,並沒有影響明朝政府機構的正常運轉,許多重大的決策還是由皇帝最終決定的,比如《明世宗實錄》說嘉靖皇帝“雖深居淵穆而威柄不移”。

就從個人能力而言,嘉靖皇帝要比萬曆皇帝的能力強,嘉靖是以外藩入繼大統,在皇宮之外生活過一段時間,而萬曆皇帝在9歲的時候就已經登基了,從小就生活在皇宮之中,個人能力顯然弱於嘉靖皇帝。

但是,明朝的社會經濟其實是在萬曆皇帝的時候進入到了全盛時期,如明末清初的學者李鄴嗣曾說:“神宗全盛日,海內一愁無。”明朝在萬曆年間,國家承平日久,社會經濟獲得了空前的發展。


騰飛說史


生說曾經寫過關於嘉靖,隆慶和萬曆三位皇帝的文章。

嘉靖和萬曆祖孫二人身上有很多相似之處:

1.祖孫二人是明朝歷史上在位時間最長的兩位皇帝。嘉靖皇帝在位45年,而萬曆皇帝在位48年。

2.祖孫二人都是少年繼位。嘉靖15歲左右以藩王身份入繼大統,萬曆在十歲時繼承皇位。

3.祖孫二人都有二十多年不上朝的曠工記錄。嘉靖和萬曆二人繼位前期都能夠勵精圖治,中年以後,因經歷變故厭倦朝政,二十多年不上朝。二人不上朝,卻能夠基本掌握朝局。

4.祖孫二人都是聰明,自負,任性的皇帝。嘉靖大禮議,萬曆爭國本。

嘉靖皇帝曾因為宮廷宮女反抗險些喪命,從此以後,性情大變,更加篤性道術,一意玄修。而萬曆皇帝因為爭國本之事,與大臣們鬥氣,長期不上朝,留中不發。

不同之處,嘉靖皇帝更聰明,自負,二十多年不上朝而權柄不移,首輔一個接著一個,卻沒人能夠完全猜透他的心思,權術玩得爐火純青。在他任上,湧現出不少名臣,名將。戚繼光,胡宗憲等人平定東南倭亂是其武功的體現。

萬曆的表現則較之其祖父遜色不少,萬曆與群臣對抗的手段是躲進深宮,長期留中不發。任朝堂上多麼紛爭四起,內訌鬥爭,造成中樞機器近乎癱瘓。當然,在武功方面,萬曆任上有三大徵。

對比起來,在駕馭群臣方面,嘉靖能力高於萬曆。原因是嘉靖以藩王身份入繼大統,有民間歷練基礎,而萬曆自幼長在深宮,有母親,老師管束,且在位前十年基本無法親政。


生說


歷史上不上朝的皇帝不少。罷工唄。早年皇帝不上朝,大臣會哭天喊地,逼迫皇帝。唐高宗,唐玄宗都遇到過的待遇。而到了明朝,這祖孫兩代不上朝的年紀,加起來都快六十年了,卻基本沒人理會。沒有皇帝決策的皇家,照樣運轉自如,甚至還回光返照的達到一個封建歷史高潮。

嘉靖和萬曆皇帝不上朝帝國還可以正常運行是明朝的政治制度決定的。明朝實行內閣制。國家大事內閣會做出初步決策,這叫“票擬”,到皇帝那隻剩下一個簽字的程序,叫“披紅”。可皇帝當個印章也挺丟人的,乾脆把這個權利給了身邊的太監,然後皇帝就只生下生孩子祭祀祖先這個任務,有些人還幹不好。

嘉靖皇帝的綜合素質是要比萬曆皇帝高的。藩王上位,本來處於皇權弱勢,但政治天才嘉靖愣是用手段扳倒了一個又一個的攔路虎。“大禮議”大獲全勝。楊廷和,張璁,嚴嵩,徐階包括後來的高拱張居正都是嘉靖皇帝的掌中傀儡。一個外蕃能將帝王之術運用如此純熟,且手底下都是大牛人,煉丹二十年,帝國還是他說了算,只能佩服!

萬曆皇帝就差了。大禮議嘉靖贏了。而“爭國本”萬曆卻輸了。萬曆在和朝臣的角逐中一敗塗地。沒有了張居正的萬曆徹底無用武之地。萬曆三大徵,也並沒有打出大明的氣勢。天天被罵的狗血噴頭。萬曆也是憋屈著直接罷工了。《明史·

神宗

本紀》:“故論考謂:明之

亡實

亡於神宗。

雖然明朝在萬曆時期達到了中興,但皇帝對內閣六部的控制完全失去。沒人看管的文官集團就徹底成了互相攻訐,扯皮,打壓鬧騰的一夥流氓。明朝也朝著墮落的深淵越滑越深直到傾覆。


君箋雅侃紅樓


嘉靖和萬曆是祖孫關係,是明朝歷史上統治時間最長的皇帝:萬曆在位48年,排第一;嘉靖在位45年 ,排第二。兩人最像的地方都是長時間不上朝:嘉靖24年,萬曆30年,但是國家機器都能正常運轉,讓人覺得不可思議。

而實際情況是,嘉靖和萬曆常年不上朝,卻並沒有喪失對國家的控制力,相反,他們都牢牢掌控著最高權利。尤其是嘉靖,在“大禮儀”之爭所表現出的帝王權術,顯示其高超的政治手腕。到嘉靖21年,他移居西苑修道後,他充分利用大臣之間的矛盾,四兩撥千斤,玩弄大臣於股掌之中,將一班內閣大臣收拾的服服帖帖。作為帝王中的“戰鬥機”,他顯示了極強的戰鬥力。

嘉靖皇帝

遇見兩位懶政的皇帝,而國家機器能正常運轉,除與這兩個人能力強,駕馭臣子的手段高明外,與明朝的官僚體制也有密切關係。明朝從明宣宗朱瞻基開始,官員呈報給皇帝的奏摺,必須經過內閣,先有內閣作出初步的處理意見,這種初步的處理意見稱為票擬,然後皇帝再在奏摺上作出批示,稱為披紅。但皇帝一般把披紅的權力交由司禮監秉筆太監代行,那皇帝自然就“失業”了。所以大家說明代奇葩皇帝多,修道的,賴在深宮不見大臣的,專心做木工的,為啥會這樣,因為事事有人做,皇帝沒事做。

但從治理的效果來說,萬曆對大臣控制力是遠不如嘉靖的。嘉靖時期,對宦官嚴厲管束,嚴查官吏的貪贓枉法,雖後期錯用嚴嵩,禍國20年,但總體上社會經濟持續發展,資本主義萌芽開始出現,思想文化走向繁榮,倭寇之患基本解除。

萬曆前期因有張居正極力輔佐,出現了“萬曆中興”的局面。但張居正死後,因立儲與大臣爭執不休,索性開始消極怠工,自萬曆十七年後,他就躲在深宮不見大臣,其間雖有“萬曆三大徵”的勝利,但各種社會問題卻突出地呈現出來:階級矛盾日益加劇,文官集團的黨爭使得政治日益腐敗黑暗,東北的滿族趁機興起並壯大,從而埋下了了明亡的禍根。


萬曆皇帝

有史家說:明亡實於萬曆皇帝。還是有一定道理的。


燈下話史


這爺孫兩有意思,都是幾十年不上朝,如果祖先朱元璋在世,肯定氣個半死。雖說都是幾十年不上朝,但這兩人還是很有區別,能力也是有高有低。

嘉靖和萬曆的年齡和經歷不同,造就了執政能力的不同

嘉靖是藩王上位,上位時年齡15歲左右;萬曆從小生活在宮中,上位時10歲左右。從年齡可以看得出來,嘉靖上位時,無論是身體,還是心理都要稍微成熟一些;從經歷來看,嘉靖從小並不是養尊處優,而是經歷了在外地的一些波折,對於社會和人性,看得更深,看得更清。

十五歲的少年,可以勉強控制得住朝廷。而10歲左右的孩童,只能有太后或輔政大臣來幫忙做決定。時間長了後,習慣就養成了,嘉靖更加果斷,萬曆更加依賴他人。因此,嘉靖上任後,“大議禮”成功了,而萬曆“爭國本”最終還是失敗了。

嘉靖和萬曆的不上朝原因不同

如果說朝堂解決問題,算是在辦公室解決問題,那麼嘉靖和萬曆就是“在家辦公”。

可不同的是,嘉靖“選籌帷幄”,去不去都一樣,因為在家就能搞定一切。

而萬曆,執政早期,去朝堂和不去朝堂,結果都差不多,因為他太小,沒有話語權;中期,開始親政,去了幾年,也組織了“萬曆三大徵”,掙得了一些好名聲。可惜,面對文官集團的強勢,萬曆力有不逮,只好不朝了。

不上朝堂也就罷了,可是萬曆對於奏章的批覆不怎麼勤了,而且也不太願意授權大臣或宦官批覆,於是朝廷的運轉效率差了很多。

雖然看似都不上朝,但嘉靖對朝堂的控制遊刃有餘,而萬曆對朝堂的控制稍顯被動。

在對外征戰中,萬曆更堅決,不過也有嘉靖少許的功勞

嘉靖控制臣下相當有一套,讓不同的大臣之間進行抗爭,起到互相制約、互相監督的作用,而且度的把握還不錯。但有些時候對不同臣子的支持上,錯誤出了不少,比如重用嚴嵩。

雖然嚴嵩的忠誠度很高,可是能力確實太過欠缺,致使俺答汗率韃靼攻到了北京城下,這給嘉靖的執政生涯畫上了極其“難堪”的一筆;東南沿海的倭寇也是異常橫行,給大明的沿海居民和城市造成了很大的破壞,這也使得人們對嘉靖的對外戰略有所質疑。

所以嘉靖後期,嘉靖開始重用胡宗憲、戚繼光、李成梁等名將,局面開始發生了變化。

萬曆中期,對外非常強硬,特別是‘萬曆三大徵’打出了明朝的氣勢,維護了疆土的統一,宣告了大明的決心。

但萬曆後期,由於長期不上朝,朝廷系統運轉不是很好了。雖然經濟總量上到了一個很大的規模,可是對於外敵的抵禦,稍微弱了一些。特別是對女真族的崛起,沒有很好的控制住。

薩爾滸戰役損失幾十萬大軍,損失錢糧無數。萬曆通過增加賦稅來湊軍餉,老百姓苦不堪言,最終開啟了明朝走向末路的大門。

仔細分析,你會發現,萬曆三大徵的成功基礎,是和嘉靖後期的用人策略和邊防政策是分不開的,當然和張居正更是有著巨大的關係。

後期不上朝的萬曆,對於國家和大臣的控制,實在不算成功,黨爭成為了一種現象,讓大明的國運大受影響。

嘉靖善於權謀,在家就把國家和臣子們嚴格控制住了,這點很強;對外戰略上,嘉靖早期比較弱,而萬曆這點稍強一些,關鍵是爺爺的基礎打的好。

綜合來看,嘉靖的能力比萬曆強一些。


藍風破曉


嘉靖,當然是嘉靖。

明世宗朱厚熜,明憲宗之孫,明孝宗之侄,興獻王朱祐杬之子,明武宗的堂弟。明朝第十一位皇帝,1521年—1566年在位,年號嘉靖,後世稱嘉靖帝。

正德十六年(1521年)4月20日,明武宗駕崩,由於武宗死後無嗣,因此張太后(明武宗的母親)和內閣首輔楊廷和決定,由近支的皇室、武宗的堂弟朱厚熜繼承皇位。



世宗以外藩繼位,初以大禮儀之爭與整個朝堂對立,通過過人的手腕和強大的皇權,世宗一舉搬倒了楊廷和集團,掌握了所有權力。繼位早期他英明果斷,嚴以馭官,寬以治民,整頓朝綱、減輕賦役,重振國政,任用張璁等名臣推行改革,有中興之相。但隨著國家承平日久,嘉靖逐漸安於享樂,喜好大興土木,建宮殿園林。而且逐漸迷信道教,聽信方士之言,修玄術之道。嘉靖二十一年,壬寅宮變,世宗差點死在宮女手上,所以世宗就搬到西苑修仙去了。自此之後二十餘年,嘉靖不再上朝,只在宮內處理事務。

至於萬曆不上朝,我以前講過,就不再重複了。大家可以再去看。


兩者一對比,高低立下。世宗不上朝不代表不幹活,世宗雖在宮內修仙,但內閣一應奏本,必須全由皇帝親自過目處理,內閣首輔權重如嚴嵩也不可獨斷擅行,朝中的一切都在皇帝掌握之中,朝政仍算正常。但是神宗嗎,不上朝是真的不幹活,完全的怠工,使政府停滯,所以兩者差距太大。


李子木沆


嘉靖皇帝和萬曆皇帝都是幾十年不上朝,他們都是明朝中不上朝皇帝中數一數二了。當然這其中還是有差別的,至於誰的能力強,不用說,肯定是嘉靖比萬曆強太多了。

嘉靖不上朝,不代表他不辦公,上朝和皇帝不處理政務是兩回事,嘉靖這一生一直都在處理政務,只是躲在深宮處理事務罷了。萬曆則不同,萬曆是真的懶惰,他有個“三不”的稱號,就是不上朝,不批改奏摺,不見朝臣,可見萬曆真的懶惰啊!嘉靖因為好修道,所以不用浪費時間去上朝,省下時間幹自己的事。嘉靖只要控制好內閣裡面的幾個大學士就行了,因為明朝的政務一般都是內閣給出處理意見,最後皇帝作出裁決,然後施行。嘉靖很好的控制了內閣的運行,用他高明的權謀手段,可謂是把朝野的官員玩弄於鼓掌之中,朝廷的意見完全就是嘉靖皇帝的意志。萬曆則完全不理政務,整天躲在後宮裡吃喝玩樂,只有重大的事情才見見官員處理事務,平常就是飲酒作樂,哪像嘉靖皇帝,修完了道,常常是深夜裡還批改奏章呢!所以他們都不上朝,卻有本質的區別,嘉靖是低調的懶惰,但是一直處理政務,萬曆才是懶惰的沒譜。

在能力上,嘉靖完全把萬曆甩出九條街了。對於嘉靖皇帝的評價,所有的官員都說嘉靖皇帝是“英武之主”,因為他們都領教了嘉靖皇帝厲害的權謀手段,不服不行啊!而萬曆呢,所有的官員都是認為他懶惰,除了懶惰沒有其他的了,印象實在不怎麼樣。在對御下的手段方面,嘉靖完全就是大師級別。他對內閣官員的安排,往往都是安排每個內閣學士都有能力,但是彼此之間都看不起對方,覺得自己是最有能力的,每個大學士都有野心和抱負,就是這樣讓內閣裡面的鬥爭不斷,從而嘉靖皇帝牢牢的掌控了朝局的運作。對外的官員,則是通過錦衣衛來監察,誰不聽話就抓誰。嘉靖皇帝的權威那是通過激烈的鬥爭得來的,嘉靖皇帝登基之初,就因為“大禮儀”事件和文官集團吵的不可開交,最終用暴力的手段取得勝利,就是對不服的官員廷杖,就是按在地上打屁股,不服打到你服,最終所有的官員領教了嘉靖皇帝的狠辣,最後還是服軟了,從那以後,所有的官員對嘉靖那是敬畏有加啊!對比萬曆就差的遠了,萬曆在太子繼承人問題上就和文官集團有分歧,萬曆拗不過文官們,採取的措施就是執拗逃避不上朝,想用拖的辦法來讓官員服軟,結果萬曆還是輸了。換了嘉靖皇帝來,他哪會跟官員客氣,拖什麼拖啊,不服的就抓他進牢房,再不服,打屁股,實在不行乾脆殺掉算了,所以對嘉靖皇帝來說都不是問題,我是皇帝我說了算,萬曆則是我是皇帝說了不算。

嘉靖和萬曆完全是兩個人,除了不上朝這個共同點,無論從對朝臣的控制和對政務的處理上,嘉靖都比萬曆強太多了。


歷史神秘人282698251



同樣多年不上朝,嘉靖帝對於朝廷的控制一直很深,御下之道爐火純青,但是對於國家大局控制有一些力不從心之舉,萬曆帝對於朝廷的控制並不是很強,但是大事嚴抓通過萬曆三大徵等鞏固了當時中國的宗主國地位,維持了中國東亞一哥的統治秩序,兩位皇帝側重面不同,但是相同的是沒有大權旁落,哪怕不上朝也一直是帝國真正的決策者。

嘉靖帝對內把控很牢,對外有一些欠缺火候,萬曆帝對內把控稍弱,對外則是雷厲風行,維護了當時中國的宗主國威嚴,保持了中國的主權完整。

嘉靖帝可以說是中國歷史中皇帝裡面最聰明的人了,但是他的聰明只是用於內鬥權謀,並非勵精圖治或者說沒有一直堅持勵精圖治的治理國家,所以歷史上對於他的評價並非很高,大眾對於他的印象無非就是信道煉丹多年不上朝的昏君罷了,嘉靖帝這個人早期其實還是很有作為的,繼位初期通過一系列作為,革除弊端,效仿太祖成祖時期的作為推行新政,進行了改革,緩解了社會矛盾,使朝政之風為之一新,一度有中興明朝之勢,天下承平,在這種情況之下,嘉靖帝並非再接再厲而是開始多年不上朝的政治生涯,一心潛於後宮修道,任用嚴嵩為代表的貪官汙吏,使這個帝國開始走向頹勢,之前的勵精圖治成果幾近毀於一旦,但這時候嘉靖帝的恐怖御下之術開始顯現出來了,二十多年不上朝,卻牢牢把控朝政,經常是起用一個大臣打壓一個大臣,拉攏打壓分化,始終是大權在握成為最後的贏家,但是這個負面影響就是造成了黨爭萌芽狀態。而且對外方面,嘉靖帝時代,東南沿海的倭寇之患愈演愈烈,創下了幾十個倭寇大鬧南京城的記錄,北方的蒙古韃靼部俺答汗不斷侵邊,甚至在嘉靖29年(1550年)兵臨北京城下,自土木堡之變後,明庭又一次都城被圍,真乃奇恥大辱,南倭北虜成為當時明帝國的心腹大患,威脅到了帝國生存,在這種情況下嘉靖帝重用了以胡宗憲、戚繼光、俞大猷為代表的諸多名將,通過一系列南征北戰才將南北威脅打壓到最低,保持了帝國最低限度上的穩固統治,所以就朝廷把控來說嘉靖帝無出其右者,但對外征戰方面就稍弱了。



萬曆帝跟他爺爺嘉靖帝也是一對神奇的爺孫組合,都是前期勵精圖治,後期直接沉迷於溫柔鄉,使前期的作為幾近前功盡棄,當然萬曆帝要幸運的多了,繼位初期有著千古一相張居正改革變法為其賣命,使明帝國再度中興,但是張居正的改革只是維持了十年就因為病逝而不了了之,萬曆帝親政之後也廢除了新政,半途而廢,雖然萬曆帝親政後也是勵精圖治,頗有作為,但是隨後的立太子爭國本之事,萬曆帝想立三子朱常洵為太子,卻被大臣集體以祖製為由反對,最終失敗,萬曆帝因此也心灰意冷開始了二十多年的不上朝之路,嘉靖帝時期的黨爭萌芽也在萬曆帝時期徹底成型,形成多黨互相傾軋,並且因為爭國本之事而快速形成東林黨一黨獨大之勢,其速度之快出人意料,萬曆帝並沒有或者說無力引導多黨良性競爭自己從而在中收益,最終形成一黨獨大,威脅皇權統治,這點來說,萬曆帝對於朝政的控制並沒有他爺爺嘉靖帝那樣的手段。

萬曆帝對於維護國家統一還是很給力的,雖然二十多年不上朝,但是每遇國之大事都是萬曆皇帝拍板決定的,著名的萬曆三大徵就是維護國家疆域統一的三次大戰,其中一徵就是著名的抗倭援朝之役,晚明以垂垂老矣之勢對戰剛剛經歷了戰國亂世兵強馬壯而統一的日本,前後只是投入數萬兵馬就將舉國之力的日本死死壓制在朝鮮,並最終擊敗日本,在此期間萬曆帝曾調集水師精銳雲集天津港口,意欲直搗日本本土,終因丁應泰等大臣以“祖制”勸阻而作罷,這是繼元朝遠征日本在海上遇颱風而全軍覆沒以後又一次錯失消滅日本之良機,當時豐臣秀吉已病死,日本重新進入內戰,就是統一全盛時都抵不住中國更何況混戰不絕的內亂時期,真是可惜,於對外,萬曆帝很不錯了,萬曆三大徵維護了國家統一,其中的抗倭援朝之役更是以晚明對戰鼎盛時期的日本,穩固了中國東亞一哥的地位,使日本老實了二三百年,但是萬曆末年的關鍵戰爭薩爾滸之戰卻因為萬曆帝用人不當而失敗,從此以後後金(清)開始一發不可收拾,也為萬曆帝的一生抹上了汙點。


明朝官場飯局也可以側面反應出當時的興衰,在明孝宗弘治年間,大臣私下議事,就是去一方不錯場所邊吃邊聊,相當務實。到了正德年間,大臣私下議事開始講究一些禮節,比如提前下帖子等。嘉靖年間,大臣私下議事,需要提前下帖子,要去當時上檔次的場所,相當奢侈。到了萬曆年間,就是諸多繁瑣的禮節了,提前下帖子,去最高檔次的地方,極盡奢侈之風。由此可見官場的禮節繁瑣,大臣的享受也是隨著帝國皇帝的把控作為而變化,最終官場成為名利場,不正之風蔓延,那麼這個帝國也就離亡國不遠矣。

嘉靖帝為了把持朝政,留下黨爭萌芽,孫子萬曆帝時,諸黨並爭正常登場,並且快速成為東林黨一黨獨大,埋下明末東林亂政的禍患,都說明實亡於萬曆,並非沒有一定的道理。

當然嘉靖帝萬曆帝多年不上朝,還要得益於當時先進的內閣制度,內閣幾位大臣完美的處理了國家日常政務,皇帝只需要在大事上拍板決定即可,有點放權於下的感覺,好多人認為明末有君主立憲制的萌芽,個人認為雖然不太現實,但是還有一定的可行性,皇權式微之時,幾位內閣大臣權利達到某種程度,這個古老帝國發生一場質變未嘗不可,可惜一切隨著明亡而成為遺憾…



個人見解,謝謝觀看,更多精彩動動小手點個關注~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