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些照片为什么能拿到国家地理摄影大奖?

年一度的美国国家地理摄影大赛,是最具影响力的大众类摄影比赛之一。2018年的获奖作品已经出炉,除了欣赏这些精彩的照片之外,摄影爱好者也可以从中学到许多东西。

最终大奖/地方类一等奖

这些照片为什么能拿到国家地理摄影大奖?

摄影师︰JASSEN TODOROV

作品名:不真实的世界

简介:成千上万辆大众和奥迪轿车停泊在加州的莫哈韦沙漠之中。大众在2009-2015年生产的部分车型中采用了作弊手段,试图在排放测试中作假通过美国环保署的排放标准。丑闻发生后,大众召回了数百万辆车。通过拍摄类似的作品,我希望大家对美丽的地球产生更清楚的认识,同时更多地保护我们的地球。

托马斯在书中提到过,一张照片的分解,主要可以分成器材、技术、形式、内容4个维度。

就像写作文要有笔,不能有太多错别字一样,器材和技术是摄影的一个基础。摄影比赛中排名前列的作品,大部分都在这些方面没有失误,更多的是在形式和内容上进行竞争。

大奖照片的形式感是非常强烈的,通过地面上点、线、面的结构布置,给我们呈现了一个视觉奇观。

大地被中间的道路一分为二,左边的空地,让我们看到了自然被改变之前的样子,而右侧已经停的密密麻麻的废弃车场,则让我们看到了人类改变之后的自然地貌,非常的震撼。

这张照片的构图不仅从形式上充满了节奏,而且很好的强化了内容的表达。

这些照片为什么能拿到国家地理摄影大奖?


这是作者在同一个地方,航拍的另外一张照片,虽然十分精彩,但比起大奖作品,构图上就差了一些。

后面的这张照片,整体的节奏感更强,但缺少一些高潮部分,也就是大奖作品中的一些对比。

比如大奖作品中,道路左右两侧原始地貌和人类景观的对比,无疑大大的强化了主题。

而道路左侧的飞机,不仅起到了视觉平衡的作用,也和右侧的汽车群形成了大小、数量甚至方向上的反差,让照片从视觉上更加出彩。

我在《好照片的秘诀 - 对比和冲突》一文中也提到过,对比的方法不仅在照片中,甚至在文章、绘画、电影等其他叙述语言里,都是常用的一种表达技巧。

这些照片为什么能拿到国家地理摄影大奖?

当然大奖作品的最终获奖,更多的还是内容上的原因。大众造假门是轰动一时的社会事件,相关的照片很多,但从传播性上都有一些缺陷。

摄影师在拍摄美国沙漠中的飞机坟场的时候,敏锐的抓住了这个颇具时代感和独特性的汽车坟场,很好的切入了这个事件,以及背后更广阔的环境与社会议题。

内容上的创新是这张照片的一大闪光点。在高水平的比赛中,评委面对的是成百上千张,内容和形式上都很精彩的照片。要从中脱颖而出,照片的创新性,或者说是陌生感是非常重要的。

STAS BARTNIKAS的这张照片,是本次比赛的编辑精选照片之一,内容上同属环保题材,形式上也无可挑剔。不过表现工厂的化工排放,以及这类型的航拍照片,已经有了不少。因此在和同样深刻却更具时代感的“大众门”主题照片比起来,创新性上就差了一些。

这些照片为什么能拿到国家地理摄影大奖?

下面这两张JASSEN TODOROV的冰岛、墨西哥航拍抽象类照片,其实有点像文章中的骈文,更具诗意。

这些照片为什么能拿到国家地理摄影大奖?

这些照片为什么能拿到国家地理摄影大奖?

不过这两个地方的航拍照片,这几年已经在各大比赛中斩获了很多奖项。随着大众和评委的审美疲劳,未来的曝光频率会越来越低。

虽然有一定的主观性,但在单张类照片的评选中,创新性、独特性和陌生感,是高手过招中的核心影响因子,从历届大奖作品中也可以窥见一二。

这些照片为什么能拿到国家地理摄影大奖?

这些照片为什么能拿到国家地理摄影大奖?

这些照片为什么能拿到国家地理摄影大奖?

地方类二等奖

这些照片为什么能拿到国家地理摄影大奖?

摄影师︰NICHOLAS MOIR

作品名:尘中雷鸟

简介:在德克萨斯州的罗尔斯,一辆生锈的福特雷鸟汽车,被超级风暴所带来的红色尘土覆盖。德州潘汉德尔的田地非常干燥,而雷暴引起的大风时速超过140公里,因此很容易卷起田地里的表层土,并带到更南部的地区。当时我带着一组摄影师和摄像师在龙卷风走廊地区追逐风暴,这是我们最后一天的一次成功追逐,在10天的时间里我们共见证了16次龙卷风。

照片的内容多种多样,可以是社会议题,也可以是观念哲学,也可以是场景展现。

场景展现类的照片,故事感、氛围感和个性化情绪,是最为关键的亮点之一。

在这张照片中,摄影师构造了一个奇异的氛围,故事感极强。漫天的黄色尘土,朦胧的树木,还有被尘土覆盖,已经破损不堪的复古汽车。

这是哪儿?为什么会有一辆老爷车停在这儿?读者带着一个个疑问,走入了这个场景之中。

要表现龙卷风、风暴、闪电,我们常常见到类似下面的一种呈现角度。而从漫天尘土中进行展现,也体现了摄影师的创新能力和深入探索能力。


这些照片为什么能拿到国家地理摄影大奖?


地方类三等奖

这些照片为什么能拿到国家地理摄影大奖?

摄影师︰CHRISTIAN WERNER

作品名:毁灭之路

简介:在为德国的《明镜周刊》执行拍摄任务时,我们曾驱车穿行于叙利亚,记录叙利亚大城市的现状。当我第一次进入霍姆斯市的卡里迪亚区时,对眼前的景象感到震撼不已。为了拍摄这张照片,我询问一位负责这片地区的叙利亚士兵是否能够爬到其中的一处废墟上。这位士兵允许我攀爬,不过要求我自担风险。我爬上了一栋旧房子的废墟,废墟里遍布简易爆炸装置,但我还是冒险拍下了这幅作品。

这张照片无论是形式和内容,都十分震撼。

作者冒着风险登上高处,角度构图极具层次感,太阳的影子也让照片更加立体。但这样细节丰富的城市,却全是废墟和瓦片,像是世界末日一般,让人深省。

照片中唯一完好的,就是前景的小汽车,这也无疑是画面中的点睛之笔,这种故事感和戏剧性,更让人陷入了深深的不安之中。

以下这些照片,都是本次国家地理大赛的精选作品。本次大赛还设有自然类和人物类两个组别,因为篇幅的关系,在这里无法全部展示,大家可以前往国家地理网站观看。

这些照片为什么能拿到国家地理摄影大奖?

这些照片为什么能拿到国家地理摄影大奖?

这些照片为什么能拿到国家地理摄影大奖?

这些照片为什么能拿到国家地理摄影大奖?

这些照片为什么能拿到国家地理摄影大奖?

这些照片为什么能拿到国家地理摄影大奖?

这些照片为什么能拿到国家地理摄影大奖?

这些照片为什么能拿到国家地理摄影大奖?

这些照片为什么能拿到国家地理摄影大奖?

这些照片为什么能拿到国家地理摄影大奖?


这些照片为什么能拿到国家地理摄影大奖?


这些照片为什么能拿到国家地理摄影大奖?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