增值稅率下降,客戶要求企業降價,會計人如何處理?

__丶H


由於稅收普降而產生的各種客戶要求,一般是銷售人員來處理。當然,如果在銷售需要財務人員提供專業建議的時候,會計人員可以提供相應的分析和建議。

稅收紅利如何體現,要看每項業務所涉及到的計價方式、供應鏈中供需方的關係以及各方所處的地位和議價能力。

以下做一個簡單的分析。

1. 不同定價方式下的減稅影響:

(1) 以含稅價格交易:

如果之前合同是按照含稅價格交易,最終含稅價格保持不變,那麼由於稅率降低,企業所交的銷項稅減少,相應的,採購的交易價格不變,抵扣的進項稅也減少。

此種情況企業的客戶沒有享受到降稅帶來的好處,節稅的效應體現在上游的生產商和企業本身。

(2) 以不含稅價格交易:

如果之前合同是按照不含稅價格來交易,最終不含稅價格保持不變,那麼由於稅率降低,銷售價格下降,企業所交的銷項稅減少,同時,採購的交易價格下降,進項稅也減少。企業的利潤沒有變化,但有現金流的好處。

此種情況終端消費者也享受到了稅率下降帶來的好處,節稅效應也體現在了終端的客戶。

2. 企業應對降價要求的處理。

(1) 首先考慮企業自身是處於供應鏈中的哪個環節,有沒有議價的能力。稅收的優惠需要按照既定的關係進行一次重新分配。

(2) 注意計價方式的選擇,企業一定要將定價和計價方式結合起來考慮。要充分保證企業的利潤。

我是財會小童,與您分享我的觀點,歡迎關注,共同進步。


財會小童


作為一名在企業工作多年的財務人員,從專業的角度來談談這個問題。

4月1日起製造業等增值稅率由16%降至13%,客戶要求降價,那麼會計人員如何從專業角度告訴業務人員跟客戶來談這個問題。

拒絕客戶二個不合理的降價要求:

一、按原含稅價降3%,

二、不含稅價降3%。

那麼如何降才是合理的呢?

正解:明確的告訴客戶政策是降稅不是降價,不含稅價保持不變,只是將稅率按政策降至13%。所以與客戶簽定購銷合同時一定要注意,儘量籤不含稅價格,然後註明稅率是多少,含稅價是多少。

舉個簡單的例子來說明以上的觀點。

比如公司材料成本是1000萬元(不含稅價),銷售收入是1200萬元(不含稅價),我們來計算一下降稅前跟降稅後對企業的影響。

降稅前應交增值稅=1200*16%-1000*16%=32萬,附加稅=32*12%=3.84萬,

降稅後應交增值稅=1200*13%-1000*13%=26萬,附加稅=26*12%=3.12萬,

降稅後企業綜合省稅=32+3.84-26-3.12=6.72萬。

如果是按客戶要求按原含稅價降3%,情況又如何呢?

降稅前應交增值稅=1200*16%-1000*16%=32萬,附加稅=32*12%=3.84萬,

降稅後應交增值稅=(1200*1.16)*97%/1.13*13%-1000*13%=25.34萬,附加稅=25.34*12%=3.04萬,

綜合省稅=32+3.84-25.34-3.04=7.46萬

企業利潤降低=1200-(1200*1.16)*97%/1.13=5.1萬,

實際只增加利潤=7.46-5.1=2.36萬。

如果客戶要求按不含稅價降3%就更加不靠譜,客戶這是在耍流氓,這裡就不再計算了。

通過上面的例子相信大家也看明白了,會計該怎麼處理,業務該如何跟客戶談降價的問題。

關注:冷墨默,個人企業財稅顧問。


冷墨默


幫你算一算,如果增值稅率從16%下降到13%,降價是否有利。

假設稅率未降前,含稅售價116元,銷項16元,進項成本無稅金額70元,進項稅金11.2元,那麼交納增值稅4.8元,附加0.576元,共計5.376元,該商品增量所得稅為(100一70-0.576)ⅹ25%=7.356元,合計稅費12.732元。

如果含稅價不降,還是116元,稅率降為13%,那麼銷項稅13.345元,進項稅9.1元,增值稅4.245元,附加0.51元,合計增值稅及附加4.755元,增量所得稅(102.655-70-0.51)x25%=8.036元,合計稅費12.791元。稅負比16%高。

由於稅率降低,銷售方不降價,銷售方要麼處於強勢,要麼將失去一部分市場。因為銷售方不降低,其利潤區間加大,上交稅費增加,而最終消費者卻沒有因降稅率享受優惠,與降價企業相比,勢必失去一部分市場,除非壟斷經營,但銷量減少同樣會影響邊際利潤。因此,根據自已掌握話語權,適當降價有利於消費市場。


水木陽歌


理論上增值稅是價外稅,與企業銷售價格無關。客戶要求降低的實際上是因為稅率降低後,你開增值稅可抵扣稅額降低,照成對方多繳納增值稅部分,而不是產品的銷售價格。

簽定合同時,合同一般都會約定銷售價格,稅率及合同總金額。比如原稅率16%,簽定合同總金額116元,合同內會約定產品不含稅價格100元,稅率16%,總金額116元。開具增值稅專用發票可抵扣稅額為16元。

然而由於稅率降低為13%,若不降低合同總價,你們確認收入為102.65元,開具的增值稅專用發票可抵扣稅額變為13.35元。致使對方可抵扣稅額減少2.65元,多繳納增值稅2.65元。

所以客戶要求降低合同總價格是合理的,而且要明確客戶要求降低的不是企業的收入,而是增值稅稅金,因增值稅是流轉稅,最終有消費者承擔,如果降水在整個生產銷售鏈條企業正常流轉,最終的結果是消費者承擔的增值稅降低。

當然,由於企業中人工等成本無法取得增值稅專用發票,不能抵扣,致使因反應在產品價格中人工成本增值部分繳納增值稅由企業承擔。如果完全按稅率降低合同價格,企業也存在損失。

實物中,是否降低合同價格,降多少,要看企業對客戶的議價能力,議價能力高,通常不會降價,而議價能力低,這會按稅率降低部分降價,如果雙方差不多,則會互相妥協,各自承擔一部分。

而財務人員只能把道理講清楚。


財經平平


在增值稅稅率下降後,很多朋友都在討論類似的問題:稅率下降,到底能給企業帶來多大的利潤。

增值稅是價外稅,理論上看似乎不會影響到企業的利潤,只會影響到企業的現金流。

但是, 在實際業務中,因為增值稅上家交稅下家抵扣的特徵,稅率的降低會讓公司重新調整產品定價。

會計人員要做的是,基於新的稅率和新的售價,重新測算企業的現金流和利潤。

基於16%和13%的稅率,以貿易業務為例,簡單做了個計算。

從中可以看出,當稅率下降後,公司的利潤會增加,但考慮到採購供應商材料的成本也會增加,增加的利潤小於減少的稅額。

但是, 如果客戶要求降價,若公司還以原來的16%稅率時的收入定價,因為採購進項減少,公司實際利潤反而會變少。除非,你同時能要求供應商也降價。


所以,在增值稅稅率下調後,勢必會引起供應鏈條的重新定價,在供應鏈關係中強勢的一方,大概能拿到更多的收益,而弱勢的一方,很可能利潤空間再次被擠壓。

最近也有消息,國外進口的產品,包括寶馬,是率先開始降價了。對消費者來說,是好事,對國內企業,可能也是新一輪壓力哦。


康愉子


假如增值稅稅率下降1%,客戶要求商品售價也降價1%,這是不合理的,這裡要說明一下,我們通常的銷售價格是價稅合計金額,增值稅稅率是16%,價格是100,稅額是16,那麼總體銷售價格就是116元,增值稅是流轉稅,是由增值稅的銷項稅額減去進項稅額計算得出來的,如果增值稅由16%降為13%,拿1萬元商品,假定毛利率為10%來舉例吧,進項稅是1440元,銷項稅是1600元,增值稅為160元,如果稅率降為13%,進項稅是1170,銷項稅額是1300,增值稅為130元。增值稅率降低3個點,增值稅下降30元,佔1萬元銷售額的千分之三,而不是銷售總額減3%,因此會計人員可以把這個思路傳達給業務人員,在銷售時要給客戶解釋清楚,不要因此誤解而帶來銷售利潤的損失!


夢想有翅膀19


在政府推出製造業增值稅稅率由16%,降至13%後,很多企業紛紛宣佈產品降價,既然增值稅是價外稅,會計處理是與企業利潤和價格無關,那麼增值稅稅率下降與企業有什麼關係?

儘管增值稅理論上是最終轉嫁給消費者負擔,但稅款在各個環節的企業流轉,企業要先墊支這部分稅款的,形成企業的現金流出,在一定時期內構成企業的一種負擔,因此,相對於所得稅,增值稅稅率的降低是不以產生利潤為前提的,但可以為企業釋放更多流動性,緩解資金壓力,從這個意義上說,客戶要求企業產品降價是不合理的。


另一方面,增值稅獨特的抵扣機制,使得增值稅成為鏈條稅,而國民經濟各部門之間是一個相互提供、相互消耗產品的複雜系統,稅法、產業結構和行業構成共同作用於這一複雜系統,造成不同行業稅負轉嫁幅度差異較大,也就是說製造業名義稅率由16%降為13%,但國家讓渡的稅收利益還要通過市場機制完成再分配,使各行業最終稅負背離名義稅負的程度各不相同,而這個再分配,要通過供給彈性和需求彈性結合起來分析,也就是說,因為製造業名義稅率的變動,上下游鏈條企業產生了重新議價的需要和可能。

因此 做為企業,只有轉型升級,持續提升產品供給結構及其效率,以匹配消費者的需求升級,增強產品議價能力,才能提升企業稅負轉嫁能力,和議價主動。


v稅視界


如果之前是以含稅價格報價的,增值稅率降低後收入會增加,對客戶而言同樣的支出卻少抵扣了進項,要求降價是合理的。如果之前也是不含稅報價,那稅率降低對利潤沒有影響,可以不接受客戶要求的降價。稅率調整是為整個鏈條上的企業減負,為的是促進整體經濟。


穩盈財稅


國家還沒確定何時降,上游客戶就也經叫降價了,現出口受阻,應加多出口企業10%的退稅,所有問題就會針對性的解決,上游客戶能接到訂單,下游廠家也跟著有生意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