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太白、刘玄德……为什么提到古人时,总有人喜欢称呼古人的字?

晚清王国维《人间词话》中有《幼安有性情有境界》一则:

南宋词人,
白石有格而无情,剑南有气而乏韵。其堪与北宋人颉颃者,唯一幼安耳。近人祖南宋而祧北宋,以南宋之词可学,北宋不可学也。学南宋者,不祖白石,则祖梦窗,以白石、梦窗可学,幼安不可学也……
李太白、刘玄德……为什么提到古人时,总有人喜欢称呼古人的字?

南宋词人,姜夔号“白石”;陆游诗集名《剑南诗稿》;辛弃疾字“幼安”;吴文英号“梦窗”。有字、有号、还有诗集名——初学者对就会记不清,而且不合理、不通顺、又怪怪的,好像故意卖弄一样。为什么这样?

(一)古人有名、字,有什么异同?

古代人交往,轻易不称呼对方名,而称字。

幼时命名,成年(男20岁、女15岁)取字,字和名在含义上有一定的联系。《颜氏家训》:“名以正体,字以表德。”可以理解为“名”是正式的,“字”用来解释说明“名”。比如曹操字孟德,操是德行操守的意思;辛弃疾字幼安,弃疾就是健康安全。

李太白、刘玄德……为什么提到古人时,总有人喜欢称呼古人的字?

男子20岁加冠,取个字。

“名”和“字”是长辈取的,蕴含着长辈的期许。称呼“名”,一是君父用,二是自称,后者较多。若同辈直呼其名字,就非常失礼。

比如《三国演义》中刘备祭天,祭文中说:“操子丕载肆凶逆,窃据神器。”

称呼“操”“丕”等于很不客气了。

李太白、刘玄德……为什么提到古人时,总有人喜欢称呼古人的字?

刘备 剧照

而交往的同辈亲友、属下(包括一切表达亲近、平等之意的情况),只称某人的“字”。

比如《三国演义》中华歆建议曹丕杀曹植:”歆曰:‘子建怀才抱智,终非池中物,若不早除必为后患。’丕曰:‘母命不可违。’”

华歆与曹植同为臣,称字“子建”,不称“植”。

李太白、刘玄德……为什么提到古人时,总有人喜欢称呼古人的字?

在人际关系中,能称“名”的人很少,大多都是称“字”的关系。不该叫“名”而叫,就很失礼。综上,称“字”,一是显示出尊重,二是自己不失礼。

比如《世说新语·品藻》:“谢公(谢安)问王子敬(王献之字):‘君书何如君家尊?’“

作者刘义庆记录前代人谢安、王献之,就尊称“谢公”或者用字“子敬”。而谢安虽然比王献之大24岁,同样称“君”。(古人比较谦逊,很少自居长、称“名”的情况。所以古代敬称、尊称很多。)

李太白、刘玄德……为什么提到古人时,总有人喜欢称呼古人的字?

《世说新语》是记录东晋士大夫阶层言行的书

那么,王国维称呼辛弃疾“幼安”就好理解了,习惯上是尊重。叫“弃疾”,就奇怪、不符合常理。

(二)古人的号

名、字,都是长辈取的,而号是自己取的。郑玄注释《周礼》:“号为尊其名,更为美称焉。”成年后取号,是为了标榜自己的志向、旨趣,是一种美称。名、字一般各只有一个,号可以有多个。

欧阳修在庐州做官期间,喜欢游山玩乐,修建了“醉翁亭”,还写了文章记录,自号“醉翁”。意思是我这个地方官做得挺好,百姓生活好而快乐,我因此就快乐,所以我就有空来山里常喝醉。

李太白、刘玄德……为什么提到古人时,总有人喜欢称呼古人的字?

欧阳修,字永书,号醉翁、六一。

到退休之后,对“醉翁”的境界不满足了,就自号“六一居士”,解释为:

“吾家藏书一万卷,集录三代以来金石遗文一千卷,有琴一张,有棋一局,而常置酒一壶。以吾一翁,老于此五物之间,是岂不为六一乎?”

家里有六个一:藏书一万卷、金石文一千卷,琴一张、棋一局、酒一壶,还有老头一个——标榜了爱好文艺的旨趣,功成身退的逍遥。(已经是太子太师)

“号”这样一个自己取的、标榜自己美德、又有尊重含义,别人当然可以叫,自己也乐得让别人叫。更重要的是,古人整理诗集文集,一般用号来命名。比如苏轼刊刻作品《东坡乐府》,王世贞生前刊刻自己的作品《弇州山人四部稿》,都用号命名,所以号流传很广。

李太白、刘玄德……为什么提到古人时,总有人喜欢称呼古人的字?

那么,王国维称呼姜夔“白石”也是没问题了。

古人称字、称号,都是表示尊重。五四之后,国人没有字、号,所以对这种差别不敏感,觉得把王国维的词话,改成辛弃疾、陆游、吴文英无所谓,甚至更通顺、更合理。

南宋词人,姜夔有格而无情,陆游有气而乏韵。其堪与北宋人颉颃者,唯一辛弃疾耳。近人祖南宋而祧北宋,以南宋之词可学,北宋不可学也。学南宋者,不祖姜夔,则祖吴文英,以姜夔、吴文英可学,辛弃疾不可学也……

只不过我们读起来通顺、合理了,但在王国维读起来反而是不合理、不通顺、而且会觉得奇怪的。

李太白、刘玄德……为什么提到古人时,总有人喜欢称呼古人的字?

王国维先生,字静安。墓在清华大学校园里。

余论

除了古人自取的号,别人也会给他取号。可以理解为“外号”,当然大多数也是表示尊重的含义的。常见的是用地名,韩愈叫韩昌黎(故乡),柳宗元叫柳柳州(做官地、去逝地),陆游称剑南(做官地、诗集名)。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