媽媽不代辦,爸爸不打壓,優秀的教育就這麼簡單

媽媽不代辦,爸爸不打壓,優秀的教育就這麼簡單


媽媽不代辦,爸爸不打壓,優秀的教育就這麼簡單

中國式家庭中,有兩種類型的父母挺常見,一種是淹沒型的母親,一種是打壓型的父親,都是自戀的體現。

PART

01

淹沒型母親


我曾發表過這麼一條微博,

有一位媽媽中午冒著雨去兒子單位,給兒子送傘,但兒子知道後卻覺得很生氣。


當我們看到這位母親冒雨給兒子送傘,而兒子卻生氣的時候,我們第一反應就是這個兒子怎麼這麼不懂事,不明白媽媽的苦心。

但其實很多時候成年子女跟父母的衝突就是這樣產生的。

媽媽的角度來看待這件事,她會覺得自己是個偉大的母親,是個肯為孩子付出的母親。

但在兒子的角度看卻不是這麼一回事,兒子會覺得我都30歲了,下雨天我難道還不知道要打傘嗎?還需要自己的媽媽淋著雨來送傘嗎?

所以兒子只會從這件事中感受到愧疚感和羞恥感,覺得自己原來連最基本的生存能力也沒有。

可這種感受,媽媽是不會知道的,她也不會看見,她只會被自己的行為所感動。而且這類型的媽媽也從來不會問兒子是不是需要這樣,她只會覺得自己應該要這樣。

這類型的媽媽就是淹沒型的媽媽。她們把全部的精力都投放在孩子身上,希望幫孩子包辦一切,同時也認為孩子自己做的事情是沒有意義的,如果孩子做了,反而會被媽媽罵。

例如:孩子放水杯在桌子上,媽媽就可能會說:“你怎麼放在這裡啊,你應該放在那裡”,又或者孩子主動做作業了,她又會說:“你離本子太近了,你要遠點。”。


反正孩子做的每一件事,她都必須要插手,如果不插手,她會認為孩子自己一個人是完成不了或會造成麻煩的。

而媽媽之所以會這樣,是因為她們會永遠覺得自己的孩子沒有長大,她們也不願意去承認自己的孩子會長大這個事實,所以她們不接受跟孩子進行分離。

媽媽不代辦,爸爸不打壓,優秀的教育就這麼簡單


PART

02

什麼是不能接受分離?

在我的微博裡,有位女生評論了一件事,

她說春節的時候,她跟丈夫一起回家了。回家當天,婆婆就一直忙前忙後,幫他們收拾房間,整理物品等等,雖然她一直拒絕了,但她的丈夫卻無法拒絕。後來當她出門再回家的時候,她發現自己原先換下的,放在行李箱的內褲,被婆婆翻出來拿去洗了。


在那一刻,她決定再也不想回去那個噁心的地方,她覺得自己毫無隱私可言。

不接受分離的父母帶給別人的感覺就是毫無邊界,喜歡把所有人的東西都混在一起,並且覺得這是沒有問題的。

評論中的這位婆婆就是無法接受分離的人,她覺得分開是件可怕的事情。在她眼裡,無論誰的事情都是她的事情。

我們中國有句俗話叫“慈母多敗兒”。可從這個角度來說,她並不算是慈母。

這種淹沒式的感情是不需要顧及到你的感受,她只需要考慮到自己的想法。

這類型的媽媽會覺得自己做的每一件事都是為孩子好,她們也是真心喜歡孩子的,但長期如此下去,我們會發現這些孩子的生存能力是很弱的。

媽媽不代辦,爸爸不打壓,優秀的教育就這麼簡單


PART

03

打壓型父親


而父親與母親不同,父親並不會選擇淹沒的方式去對待孩子,他會選擇否定。

我們會發現很多父親經常會對孩子進行打壓,來否定他們的能力和努力。

有個富二代曾經在高曉松老師的節目裡,分享他和父親之間的事,他說他永遠都不要成為一個像父親一樣的人,當時高曉松老師給他的反饋就是,他的這個反應太過極端了。

其實很多富二代,都會經常被他們的父親否定,父親會覺得自己很厲害,覺得自己的孩子很糟糕,會一直埋怨孩子怎麼會這樣。

一旦當父母不斷否定自己孩子的能力時,就會讓孩子覺得“既然在你眼裡,我無法成為像你一樣的人,那麼我就去成為你的相反面吧。”

更有甚者,會用自殘自毀的方式來向父母表達自己的不滿。

實際上這種方式就是用自己的落魄和糟糕來證明父母的失敗

而有些人會不惜以自己的生命作為代價,是因為他的委屈沒人看得見,所以他只能採用自殘或者自殺來引起別人的注意。

他們想傳達的信息就是:“你不是很強大嗎?那又怎麼樣,你看看你孩子我啊!”。背後的意思是:“如果你們是愛我的,你們就會難過,但如果你們不難過,就說明你們不愛我,那我的存在也就沒什麼意義了。


無論是哪種方式,其實都是孩子想建立關係的一種表現

,只是某些方式比較極端。

媽媽不代辦,爸爸不打壓,優秀的教育就這麼簡單


在我們的成長過程中,每個人都一定會經歷一個階段——俄狄浦斯期

俄狄浦斯期是男孩已經有承認自己不如父親,想認同父親的想法,但心裡也有妒忌或恨父親的想法存在,是

一個希望跟父親學習以實現對自身性別認同的階段。

所以當一個孩子處於俄狄浦斯期,特別是父親和兒子單獨相處的時候,父親需要鼓勵孩子,肯定孩子,告訴孩子某些事情你是可以做到的,並且在孩子完成事情的過程中,不斷激勵他的努力和付出。

 

當父親這樣做的時候,就會給孩子一種感覺:這個爸爸是認同我的,我也可以認同這個爸爸。

除了認同,父親還需要給予孩子恰到好處的挫折感。

PART

04

從家庭結構中來看,作為父親是需要給孩子情感層面上的安全感

所謂情感安全就是無論孩子是否犯錯,都會知道父親是永遠愛著我的,他會肯定我曾經做出的努力,而不是每當我犯錯時,他就翻臉不認人,覺得我根本不是他的孩子,是個罪人。

比如說,某些孩子可能因為身體原因,走路都有一定的困難,但當他走出第一步時,我們是需要肯定他,誇獎他;又或者當孩子去新嘗試學習一個技能,剛開始可能很生疏,但也需要我們去給予他一定的肯定,我們可以說:“哇,你是怎麼做到這件事的?”,“可以跟我分享下你是怎麼做到的嗎?”,這個才是真正的肯定。


有些家長會說:“兒子你很聰明啊,像你爸/媽一樣”,但這不是肯定,這是自戀。

我舉個例子,在我孩子剛開始接觸圍棋的時候,我通常會跟他下三局圍棋,在三局裡我會贏他兩局,輸他一局,這是我有意的。

因為這可以讓他感受到適度的挫折,同時,也給他一個信號就是隻要通過努力,是可以打敗或超越我的。

這是每位父親都需要做到的,是培養孩子成長的重要一環。


媽媽不代辦,爸爸不打壓,優秀的教育就這麼簡單


PART

05

在家庭中,父母對待孩子的方式,直接導致了自己身份的準確定位。

身為父母,愛孩子是天性,但也需要注意度和方法。一昧的溺愛或打壓都不能幫助孩子成長,只有適度才是真正有用的手段。

作為父母,我們都需要記住的兩點:第一,不要替代過多。第二,不要干涉太多。

而我們身為孩子,需要尊重父母,但所謂的尊重只是肯定和接納,而不代表相互認同或捲入。

只要當你不再把自己看成是一個需要父母照顧的孩子時,他們才不能控制你,因為你已經成熟了,長大了。

我們開始自我負責時,也就不會隨意責怪他人,也不會乞求別人的愛,雖然偶爾會感到孤單和失落,但這就是成長。

成長帶著淡淡的哀傷,換言之,成長會失去做嬰兒的願望和機會,但同時你成為了一個獨立自主、自由自由的個體,並且能夠輕鬆地處理自己與他人的關係。

真正離開自己的原生家庭,成為一個成年人,而不是成年孩子。

當你能夠在關係中愉快地相處時,你會發現世界是溫暖的。

這一刻,曾經的恐懼和焦慮才會真正被切斷。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