鸡毛蒜皮与蒜皮鸡毛97——被时光掩藏的秘密,藏着原生家庭的伤

心理学从不高深,它就隐藏在你生活中的鸡毛蒜皮里,不管你发现没有,它时时处处在你身边。就像荣格所言:潜意识正在操控你的人生,而你却将其称为“命运”。

鸡毛蒜皮与蒜皮鸡毛97——被时光掩藏的秘密,藏着原生家庭的伤

李少成老师常说,心理咨询的过程犹如破竹,最开始很难,但一旦突破一个"点",后面就势如破竹,非常顺利。很多人也是这样,当内心一直如鲠在喉的那个"点"一旦突破,之后的反转就会非常迅速。

在沙龙里,一个女老师A讲了一件困扰她十几年的事。

当年,她有机会参加竞聘,将全部的资料都递交到了教育局,据内部的知情人士透露,她的胜算很大,"只要资料再往上递交一级,差不多就可以确定能当选"。

自己在专业上本来就很优秀,现在又吃了定心丸,A非常高兴,专门请客招待了亲朋好友,算做给自己的提前庆祝。

没想到过了几天,她接到通知,说她落选了,并通知她去教育局把自己递交的那些证件、资料都拿回来。A感觉很尴尬,"夹着尾巴"来到了教育局,匆匆的拿了自己的档案袋离开。回家后,她才发现其中一个很重要的证件丢失了。她只好再返回到教育局,找负责保存档案的科员了解情况。没想到那个负责存档的科员不但矢口否认,而且还"尖着嗓子"说:你们这些没评上的人的档案都在这放着,在我这绝对不可能丢,肯定是你自己弄丢了。

"你们这些没评上的人"这几个字听上去如此刺耳,再加上档案管理员那尖锐刻薄的声音,像刀子一样扎进了A的心脏。她感觉全世界的目光都集中到她身上,她就是那个"没评上的人",那个落选的人,失败的人。

虽然她听到这些话之后如芒在背,但显然档案管理员并无察觉,她不知道是故意还是无意,又重复了一遍:你们这些人的档案都在这放着,没交上去,我绝对不会弄丢。肯定是你自己搞丢了。

"你们这些人!",这几个字好像嗡嗡作响的洪钟在A的耳边不断炸裂….愤怒、羞辱、悲愤在A的心里升腾,和管理员吵了几句A便仓皇离去。

自从这件事以后,A彻底对"教育局"产生了排斥。一说到教育局,她就想起那张面目可憎的脸,尖利的嗓音和轻蔑的说出"你们这些人"的那张嘴唇…这个印记,成了A心里一块无法言明的伤疤。

十几年过去了。事件的后续是:A的证件确实是被那个档案科员弄丢的,后来对方又找到了,但是依然不肯"认错",她让别人传话给A,说证件是在楼道里被保洁捡到的,所以肯定是A自己丢的,她让A必须恳求她才可以归还给A。而A则暗自发誓,宁愿不要那个证件,也不去"求"她。最后,管理员只好托一个中间人将证件交还给了A。十几年里,作为教育系统的年轻骨干,A免不了要经常和教育局打交道,但是A能推就推,实在躲不过去的时候,才硬着头皮匆匆去一趟。可以说,当年那个"梗",一直梗在A的心里,从来都没有真正放下。

很多人不愿意对别人说出自己的"梗",其中一个最重要的原因就是害怕别人的评判,事实上,也有太多的人喜欢随意评判别人,"小心眼"、"矫情"、"至于吗"…这样的话张口就来。但是,你根本不是别人,也无法真正洞悉别人的内心,所以,你不懂别人不要紧,但是随意的下结论、贴标签就显得很low了。这样做,除了暴露你固执而浅薄的优越感外,无他可以解释。

心理学和生活相联系,最有意义的一点就是从这种浅薄的认知中跳出来,换一个角度看问题。今天我们就A的这件"鸡毛蒜皮",看看它背后的深意。

鸡毛蒜皮与蒜皮鸡毛97——被时光掩藏的秘密,藏着原生家庭的伤

1. 被伤害感≠伤害

我们之所以难受,是因为我们体验到了被针对、被迫害、被侮辱等"被伤害感"。事实上,我们每个人都是根据自己的各种"感觉",对事件和人物做出相应反应的。而被伤害感,带给我们的,往往是负面的情绪体验,比如悲伤、愤怒、难过、委屈等。但是这里面有一个问题,被伤害感是真的等于被伤害了吗?

被装满开水的杯子烫到时,我们会感觉"烫",当被桌子角磕到时,我们会感觉"疼"….这些感觉,都是我们真实的生理感受。而我们在人际交往中,根据别人的脸色、音调、语气等体验到的被伤害感,却经常和事实的真相不符。这不是说我们的感觉不是真实的,而是说我们根据自己的感觉做出的"推断和结论",经常是带有主观色彩和经验的,是容易有失偏颇的。

很多情况下,我们受别人脸色、腔调的影响要远大于对方表达的实际内容。而这些东西,是构成我们"被伤害感"的主要成分。

比如A,她当时看到档案管理员的脸,是"面目可憎"的,音调是"尖锐"的,语气是"不和善"的….所有这些成分累加到同一个人身上,就会对A造成刺激。尤其是当这样一个人说出"你们这些没评上的人"这几个字的时候,对A的刺激简直到达了顶峰。

所以,我们有必要看看这中间发生了什么。

每个人的敏感度都不同,这和遗传基因有关,更和家庭环境有关。一般说来,家中抚养环境较为严苛,父母常以挑剔、指责或者抱怨的口吻和孩子交流的家庭,孩子长大后对别人的眼色、表情、音量、语气等都会显得比较敏感。而给予爱和尊重相对充足的家庭中的孩子,则显得相对钝感一些。

这其实源于深刻的自我防御机制,也是潜意识里的一种自我保护机制。这就不难理解为什么别人说话的声音一大,脸色一沉…我们就会出现紧张、恐惧、厌烦等状态。这是因为,在我们过去的条件反射中,这些表情和语气的变化,往往意味着"坏事"的发生,比如要受到惩罚等。当长大后,如果自己不能意识和修复这一块的伤痕,就会不自觉的表现出对此特别敏感的状态。

当人处于防御状态时,实际上在心理上是一种紧张、变形的状态,这时候再对事件或人物的解读,就容易出现偏差。

但是,被伤害感是一种感觉,并不意味着真的受到了伤害,或者是对方真的故意或者恶意的伤害我们。

就像那个档案管理员,接下来我们也会分析一下她的心理防御机制,但是有一点是可以肯定的,就是如果当时的场景不是A,而是B或者C发生了同样的事件,档案管理员的表现会是一样的,因为那就是她对类似事件做出的本能反应——她与A并不认识,谈不上宿怨,所以唯一的解释就是她对这类事会做出同样的反应,这个反应不是针对A的,所以,也就排除了主观上的恶意。

被伤害感的首要因素,就是来自我们潜意识是认定对方的"故意"——ta这个话就是对我说的,ta就是故意伤害我的….但事实的真相,往往并非如此。

鸡毛蒜皮与蒜皮鸡毛97——被时光掩藏的秘密,藏着原生家庭的伤

2.高自尊往往来自高评判

我们常说一个人自尊心很强。自尊这个词,本来是一个褒义词,但是我们经常混淆自尊的概念。

自尊的前提是自爱,何为自爱?简单说,就是从内心深处认为自己是可爱的,值得被爱的,以及是认可自我价值的。只有在这个基础上,才谈得上自尊。

而实际上,我们常说的某人自尊心很强,往往指的是ta很害怕评判,凡事要强,不喜欢被人批评,当然ta自己本身也很自觉….这其实是搞混了自尊和玻璃心的概念。

如果一个人显示出以上特质的"高自尊"状态,那么基本上可以断定,ta的原生家庭一定是高评判比较多的。

所谓评判,是指评论性的评价或判断。而高评判家庭,指的是孩子的抚养者,常以挑剔、指责、抱怨等方式和孩子沟通。比如说,经常打压孩子:你真笨,你怎么又做错了,你怎么搞的….或者经常给孩子贴标签:你就是个马大哈,我就知道你肯定又得做错,你就是不让人省心….,或者经常戏弄孩子:不容易啊,你今天终于做对了一次;今天太阳打西边出来了?你竟然主动写完了作业等等。

家长经常以这样的方式对待孩子,孩子就会处于一种自尊心受损的状态。每个人都是需要自我价值的认同的,都是希望自己被爱,被尊重,被认可的,所以,这样家庭的孩子出于对自我价值的保护,就会表现出"自尊心很强"的状态,害怕犯错,不愿被人批评,害怕受到指责等。

而这种特质长大后会不断泛化,超出了事情原本的真实状态。这就不难理解,为什么当A听到档案管理员说"你们这些没评上的人"这几个字之后反应如此剧烈,她当时感觉自己的头都嗡嗡作响,感觉全世界的注意力都被这几个字吸引了,每个人都知道她就是那个"没评上的loser"…并依此对档案管理员乃至整个教育局都产生了强烈的阻抗。这种阻抗,就是一种伤害感的泛化,她在潜意识里自动形成了一个逻辑链:没评上=失败=丢人,档案管理员=教育局里所有的人=恶意的、趾高气昂的嘲笑者….

在A的潜意识里,她无法面对自己的"失败"——虽然,这是一个事实。而自己的"无法面对",A同样不愿意承认。于是,档案管理员就成了无形之中的替罪羊,这是A在潜意识里给自己的行为找到了一个合理化的外衣:都是因为她的无礼,我才讨厌她,进而讨厌教育局,但是这不是我的问题。

随着后来和A的深入交谈,这一点也得到了证实,A的父亲从小到大经常"打压"她,说她这个不行,那个不行,这样的教育环境,使得A非常要强,也非常努力,同时,A看似成功的外表下面,实际上掩藏着深刻的自卑,她不愿意面对自己的失败,所以每次都做"有把握的事",结果自然也是基本上百发百中,当偶尔失常时,自己的内心实际上是有很强的挫败感的。

家长和老师经常会称赞某个孩子"自尊心很强",但其实,自尊心是每个孩子与生俱来的,没有任何一个孩子天生就没有自尊心,而家长和老师的这种夸赞,也需要特别注意——这个自尊,到底是自爱自强的自尊,还是经不起一点挫折的自尊。辨明了自尊的真正内涵,才能对孩子进行正确的引领。事实上,自尊心不需要夸赞,你只要足够的尊重ta,相信ta,每个孩子都会是自尊的。

鸡毛蒜皮与蒜皮鸡毛97——被时光掩藏的秘密,藏着原生家庭的伤

3. 真正读懂对方

"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很多时候,我们需要有一种跳出自我感受和认知局限的能力,这样,才能看清事件的全貌,更准确度读懂对方真实的意思。

A对档案管理员的解读是:趾高气昂、瞧不起人、很凶…..事实上,A并不认识这个档案管理员,而她对管理员的印象,就来自于那几分钟的接触。

这个印象,当然是带着A强烈的主观感觉加工出来的产物,或者说,很多判断,都来自于A的自我投射以及自动化的处理。

比如A对别人的音量、语气、表情都很敏感,所以,当ta面对一个凶巴巴的、语气不善的人,ta会有本能的反感和恐惧。再比如,A自己认为"没评上"是一件丢人的事,不愿意张扬,所以当管理员说"你们这些没评上的人"时,这几个字就深深的刺激了她,这种刺激,会造成她思维和注意力的狭窄,她会将注意力全部放在这几个字上,并根据自己的想象无限扩大这几个字,而对其他信息选择性忽略。

可以说,A所有的反应,都是基于她自己的成长经验得到的自动化结果。

我们的情绪,都来自于我们对事件或对方的解读,这个解读背后是认知,而认知的形成,则来自于过去的经验。既然是经验,就一定带有主观性,是由过去那些条件反射带来的。

真相是什么呢?我们可以尝试站在档案管理员的角度看看她究竟想表达什么。

鸡毛蒜皮与蒜皮鸡毛97——被时光掩藏的秘密,藏着原生家庭的伤

① 恐惧、紧张、推卸责任

档案管理员的表情、语气可能真的很严厉、狰狞,即使是这样,那么又是因为什么呢?

愤怒和攻击往往来自深层次的恐惧,我可以大胆的推测,档案管理员在得知A的重要证件丢失后,她的第一反应是恐惧的。

这是因为首先A很重要,作为少数的能被提名的教师,说明A本身就是自己领域的佼佼者。其次,A的东西很重要,证件的重要性不言自明。第三,丢东西的责任很可怕。作为唯一和档案接触的档案管理员,她对于A证件丢失的责任不言自明,即使她一口咬定不是她搞丢的,但是若A不依不饶,恐怕她也很麻烦。

"厉"有两种,一是真正的厉害,但是这样的人往往外表并不厉害,反倒是风轻云淡。还有一种是色厉内荏的厉,所有的张牙舞爪,实际上是因为内心的恐惧。

如果说档案管理员真的很"凶"的话,我也可以做一个大胆推测,那是因为她的成长环境也遭遇了太多的惩罚、指责,所以她对犯错误和承担责任都充满恐惧,这就不难理解,当A刚开始表达自己证件丢失之后,管理员就表现的非常抵触而严厉,而且再后来,当她在教育局找到这本遗失的证件之后,依然不敢坦然承认自己的失误,而要A去求她才肯还给A…她所有行为的潜台词都只有一个:我没错,我不要接受惩罚。

如果能看懂档案管理员张牙舞爪背后的恐惧,我想A也就不会那么受伤了——因为对方和她一样,内心都住着一个脆弱的小孩。

② 事与人分清楚

这一点我们刚才已经说过,在当时的情境之下,管理员的反应实际上不是针对A的,而是她自己对事件的自动化反应,当时如果是B、C,或者别人,无论谁的证件丢了,管理员的反应都是那样的,因为她关注的只有一点——推卸责任。

所以,既然不存在针对,那就不是对A的攻击,而只是对"事"的反应,如果能看清这一点,A的耿耿于怀也就会小很多。

同理,"你们这些没评上的人"——管理员想表达的是什么?显然,对她来说,就是在陈述一个事实——你们这一波人的档案都放在这,没放在别处。

但是在A的感受里,经过她自己的加工,将这句话由一个客观事实变成了扎进自己心头的一根刺,而且,一扎就是十几年。

鸡毛蒜皮与蒜皮鸡毛97——被时光掩藏的秘密,藏着原生家庭的伤

4. 复盘,还原真相

受到自己主观认知的局限,经常使我们陷入到"被害者"的困境之中,这几乎是一种自动化的反应,但是在任何事情发生之后,如果能学会复盘,帮自己接近事实真相,就迈出了去除旧的条件反射,开启新的条件反射的重要一步。

通过在沙龙里对A的引导,逐渐帮A看到了自己的认知偏差,看到自己的很多"内心戏"实际上是源于自己的"高自尊",看到了档案管理员的外厉内荏,还看到了自己的父亲这么多年一直对自己挑剔指责,实际上只是源于他自己内心的不安全感,他的挑剔是害怕女儿犯错,生活不顺,而不是真的看不上女儿…..

心理咨询和认知反转的过程就是这样,势如破竹,最开始当一个人陷入在自己的认知和情绪中时,很难实现认知的反转,但当那个"扣"一旦解开,后面的进程就会非常顺利。

在下一次沙龙中,我们又见到了这个女教师,她笑着说,自从那个十几年的心结被解开后,她再看这个人感觉完全不一样了,以前对方来她们学校,会把车开进大门,一直开到楼底下,A对此行为的解读是"飞扬跋扈",但现在想,也许只是对方懒的多走几步路而已。前几天A在商场还遇到了这位管理员,她不胜唏嘘。 A说,看到在专柜试衣服的管理员,身材变形,好像生活的也有些不如意,如果是以前,她可能会暗自得意,觉得这是她的报应,而现在她意识到可能对方根本不记得她是谁,而自己,却独自上演了这么多年的内心戏,可悲可叹,但,也终于释怀。

现在再见到A,我发现她的脸色笑容越来越多,和别人的交流也越来越多,而且,她不但解开了自己的心结,同时还推己及人,改变了对孩子的态度,迅速改善了之前紧张的亲子关系。对于高认知水平的人,一旦旧的观念得以反转,其改变速度是惊人的。

当一个人愿意打开自己心扉的那一刻,就意味着ta的自我疗愈之路开始了,同时,也意味着,ta迈出了对ta整个人生都有非凡意义的第一步——ta不再生活在"被评判"的恐惧之中,而尝试做出改变。所谓助人自助,只有一个人有改变的愿望,作为咨询师才有可能帮助到ta,解除ta心里的困扰。

鸡毛蒜皮与蒜皮鸡毛97——被时光掩藏的秘密,藏着原生家庭的伤

如果喜欢,请点赞并关注我:“有梦想的唐糖”。持续输出原创好文,从心理学角度帮你拆分生活里“鸡毛蒜皮”背后的深意。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