雞毛蒜皮與蒜皮雞毛97——被時光掩藏的祕密,藏著原生家庭的傷

心理學從不高深,它就隱藏在你生活中的雞毛蒜皮裡,不管你發現沒有,它時時處處在你身邊。就像榮格所言:潛意識正在操控你的人生,而你卻將其稱為“命運”。

雞毛蒜皮與蒜皮雞毛97——被時光掩藏的秘密,藏著原生家庭的傷

李少成老師常說,心理諮詢的過程猶如破竹,最開始很難,但一旦突破一個"點",後面就勢如破竹,非常順利。很多人也是這樣,當內心一直如鯁在喉的那個"點"一旦突破,之後的反轉就會非常迅速。

在沙龍里,一個女老師A講了一件困擾她十幾年的事。

當年,她有機會參加競聘,將全部的資料都遞交到了教育局,據內部的知情人士透露,她的勝算很大,"只要資料再往上遞交一級,差不多就可以確定能當選"。

自己在專業上本來就很優秀,現在又吃了定心丸,A非常高興,專門請客招待了親朋好友,算做給自己的提前慶祝。

沒想到過了幾天,她接到通知,說她落選了,並通知她去教育局把自己遞交的那些證件、資料都拿回來。A感覺很尷尬,"夾著尾巴"來到了教育局,匆匆的拿了自己的檔案袋離開。回家後,她才發現其中一個很重要的證件丟失了。她只好再返回到教育局,找負責保存檔案的科員瞭解情況。沒想到那個負責存檔的科員不但矢口否認,而且還"尖著嗓子"說:你們這些沒評上的人的檔案都在這放著,在我這絕對不可能丟,肯定是你自己弄丟了。

"你們這些沒評上的人"這幾個字聽上去如此刺耳,再加上檔案管理員那尖銳刻薄的聲音,像刀子一樣扎進了A的心臟。她感覺全世界的目光都集中到她身上,她就是那個"沒評上的人",那個落選的人,失敗的人。

雖然她聽到這些話之後如芒在背,但顯然檔案管理員並無察覺,她不知道是故意還是無意,又重複了一遍:你們這些人的檔案都在這放著,沒交上去,我絕對不會弄丟。肯定是你自己搞丟了。

"你們這些人!",這幾個字好像嗡嗡作響的洪鐘在A的耳邊不斷炸裂….憤怒、羞辱、悲憤在A的心裡升騰,和管理員吵了幾句A便倉皇離去。

自從這件事以後,A徹底對"教育局"產生了排斥。一說到教育局,她就想起那張面目可憎的臉,尖利的嗓音和輕蔑的說出"你們這些人"的那張嘴唇…這個印記,成了A心裡一塊無法言明的傷疤。

十幾年過去了。事件的後續是:A的證件確實是被那個檔案科員弄丟的,後來對方又找到了,但是依然不肯"認錯",她讓別人傳話給A,說證件是在樓道里被保潔撿到的,所以肯定是A自己丟的,她讓A必須懇求她才可以歸還給A。而A則暗自發誓,寧願不要那個證件,也不去"求"她。最後,管理員只好託一箇中間人將證件交還給了A。十幾年裡,作為教育系統的年輕骨幹,A免不了要經常和教育局打交道,但是A能推就推,實在躲不過去的時候,才硬著頭皮匆匆去一趟。可以說,當年那個"梗",一直梗在A的心裡,從來都沒有真正放下。

很多人不願意對別人說出自己的"梗",其中一個最重要的原因就是害怕別人的評判,事實上,也有太多的人喜歡隨意評判別人,"小心眼"、"矯情"、"至於嗎"…這樣的話張口就來。但是,你根本不是別人,也無法真正洞悉別人的內心,所以,你不懂別人不要緊,但是隨意的下結論、貼標籤就顯得很low了。這樣做,除了暴露你固執而淺薄的優越感外,無他可以解釋。

心理學和生活相聯繫,最有意義的一點就是從這種淺薄的認知中跳出來,換一個角度看問題。今天我們就A的這件"雞毛蒜皮",看看它背後的深意。

雞毛蒜皮與蒜皮雞毛97——被時光掩藏的秘密,藏著原生家庭的傷

1. 被傷害感≠傷害

我們之所以難受,是因為我們體驗到了被針對、被迫害、被侮辱等"被傷害感"。事實上,我們每個人都是根據自己的各種"感覺",對事件和人物做出相應反應的。而被傷害感,帶給我們的,往往是負面的情緒體驗,比如悲傷、憤怒、難過、委屈等。但是這裡面有一個問題,被傷害感是真的等於被傷害了嗎?

被裝滿開水的杯子燙到時,我們會感覺"燙",當被桌子角磕到時,我們會感覺"疼"….這些感覺,都是我們真實的生理感受。而我們在人際交往中,根據別人的臉色、音調、語氣等體驗到的被傷害感,卻經常和事實的真相不符。這不是說我們的感覺不是真實的,而是說我們根據自己的感覺做出的"推斷和結論",經常是帶有主觀色彩和經驗的,是容易有失偏頗的。

很多情況下,我們受別人臉色、腔調的影響要遠大於對方表達的實際內容。而這些東西,是構成我們"被傷害感"的主要成分。

比如A,她當時看到檔案管理員的臉,是"面目可憎"的,音調是"尖銳"的,語氣是"不和善"的….所有這些成分累加到同一個人身上,就會對A造成刺激。尤其是當這樣一個人說出"你們這些沒評上的人"這幾個字的時候,對A的刺激簡直到達了頂峰。

所以,我們有必要看看這中間發生了什麼。

每個人的敏感度都不同,這和遺傳基因有關,更和家庭環境有關。一般說來,家中撫養環境較為嚴苛,父母常以挑剔、指責或者抱怨的口吻和孩子交流的家庭,孩子長大後對別人的眼色、表情、音量、語氣等都會顯得比較敏感。而給予愛和尊重相對充足的家庭中的孩子,則顯得相對鈍感一些。

這其實源於深刻的自我防禦機制,也是潛意識裡的一種自我保護機制。這就不難理解為什麼別人說話的聲音一大,臉色一沉…我們就會出現緊張、恐懼、厭煩等狀態。這是因為,在我們過去的條件反射中,這些表情和語氣的變化,往往意味著"壞事"的發生,比如要受到懲罰等。當長大後,如果自己不能意識和修復這一塊的傷痕,就會不自覺的表現出對此特別敏感的狀態。

當人處於防禦狀態時,實際上在心理上是一種緊張、變形的狀態,這時候再對事件或人物的解讀,就容易出現偏差。

但是,被傷害感是一種感覺,並不意味著真的受到了傷害,或者是對方真的故意或者惡意的傷害我們。

就像那個檔案管理員,接下來我們也會分析一下她的心理防禦機制,但是有一點是可以肯定的,就是如果當時的場景不是A,而是B或者C發生了同樣的事件,檔案管理員的表現會是一樣的,因為那就是她對類似事件做出的本能反應——她與A並不認識,談不上宿怨,所以唯一的解釋就是她對這類事會做出同樣的反應,這個反應不是針對A的,所以,也就排除了主觀上的惡意。

被傷害感的首要因素,就是來自我們潛意識是認定對方的"故意"——ta這個話就是對我說的,ta就是故意傷害我的….但事實的真相,往往並非如此。

雞毛蒜皮與蒜皮雞毛97——被時光掩藏的秘密,藏著原生家庭的傷

2.高自尊往往來自高評判

我們常說一個人自尊心很強。自尊這個詞,本來是一個褒義詞,但是我們經常混淆自尊的概念。

自尊的前提是自愛,何為自愛?簡單說,就是從內心深處認為自己是可愛的,值得被愛的,以及是認可自我價值的。只有在這個基礎上,才談得上自尊。

而實際上,我們常說的某人自尊心很強,往往指的是ta很害怕評判,凡事要強,不喜歡被人批評,當然ta自己本身也很自覺….這其實是搞混了自尊和玻璃心的概念。

如果一個人顯示出以上特質的"高自尊"狀態,那麼基本上可以斷定,ta的原生家庭一定是高評判比較多的。

所謂評判,是指評論性的評價或判斷。而高評判家庭,指的是孩子的撫養者,常以挑剔、指責、抱怨等方式和孩子溝通。比如說,經常打壓孩子:你真笨,你怎麼又做錯了,你怎麼搞的….或者經常給孩子貼標籤:你就是個馬大哈,我就知道你肯定又得做錯,你就是不讓人省心….,或者經常戲弄孩子:不容易啊,你今天終於做對了一次;今天太陽打西邊出來了?你竟然主動寫完了作業等等。

家長經常以這樣的方式對待孩子,孩子就會處於一種自尊心受損的狀態。每個人都是需要自我價值的認同的,都是希望自己被愛,被尊重,被認可的,所以,這樣家庭的孩子出於對自我價值的保護,就會表現出"自尊心很強"的狀態,害怕犯錯,不願被人批評,害怕受到指責等。

而這種特質長大後會不斷泛化,超出了事情原本的真實狀態。這就不難理解,為什麼當A聽到檔案管理員說"你們這些沒評上的人"這幾個字之後反應如此劇烈,她當時感覺自己的頭都嗡嗡作響,感覺全世界的注意力都被這幾個字吸引了,每個人都知道她就是那個"沒評上的loser"…並依此對檔案管理員乃至整個教育局都產生了強烈的阻抗。這種阻抗,就是一種傷害感的泛化,她在潛意識裡自動形成了一個邏輯鏈:沒評上=失敗=丟人,檔案管理員=教育局裡所有的人=惡意的、趾高氣昂的嘲笑者….

在A的潛意識裡,她無法面對自己的"失敗"——雖然,這是一個事實。而自己的"無法面對",A同樣不願意承認。於是,檔案管理員就成了無形之中的替罪羊,這是A在潛意識裡給自己的行為找到了一個合理化的外衣:都是因為她的無禮,我才討厭她,進而討厭教育局,但是這不是我的問題。

隨著後來和A的深入交談,這一點也得到了證實,A的父親從小到大經常"打壓"她,說她這個不行,那個不行,這樣的教育環境,使得A非常要強,也非常努力,同時,A看似成功的外表下面,實際上掩藏著深刻的自卑,她不願意面對自己的失敗,所以每次都做"有把握的事",結果自然也是基本上百發百中,當偶爾失常時,自己的內心實際上是有很強的挫敗感的。

家長和老師經常會稱讚某個孩子"自尊心很強",但其實,自尊心是每個孩子與生俱來的,沒有任何一個孩子天生就沒有自尊心,而家長和老師的這種誇讚,也需要特別注意——這個自尊,到底是自愛自強的自尊,還是經不起一點挫折的自尊。辨明瞭自尊的真正內涵,才能對孩子進行正確的引領。事實上,自尊心不需要誇讚,你只要足夠的尊重ta,相信ta,每個孩子都會是自尊的。

雞毛蒜皮與蒜皮雞毛97——被時光掩藏的秘密,藏著原生家庭的傷

3. 真正讀懂對方

"不識廬山真面目,只緣身在此山中",很多時候,我們需要有一種跳出自我感受和認知侷限的能力,這樣,才能看清事件的全貌,更準確度讀懂對方真實的意思。

A對檔案管理員的解讀是:趾高氣昂、瞧不起人、很兇…..事實上,A並不認識這個檔案管理員,而她對管理員的印象,就來自於那幾分鐘的接觸。

這個印象,當然是帶著A強烈的主觀感覺加工出來的產物,或者說,很多判斷,都來自於A的自我投射以及自動化的處理。

比如A對別人的音量、語氣、表情都很敏感,所以,當ta面對一個兇巴巴的、語氣不善的人,ta會有本能的反感和恐懼。再比如,A自己認為"沒評上"是一件丟人的事,不願意張揚,所以當管理員說"你們這些沒評上的人"時,這幾個字就深深的刺激了她,這種刺激,會造成她思維和注意力的狹窄,她會將注意力全部放在這幾個字上,並根據自己的想象無限擴大這幾個字,而對其他信息選擇性忽略。

可以說,A所有的反應,都是基於她自己的成長經驗得到的自動化結果。

我們的情緒,都來自於我們對事件或對方的解讀,這個解讀背後是認知,而認知的形成,則來自於過去的經驗。既然是經驗,就一定帶有主觀性,是由過去那些條件反射帶來的。

真相是什麼呢?我們可以嘗試站在檔案管理員的角度看看她究竟想表達什麼。

雞毛蒜皮與蒜皮雞毛97——被時光掩藏的秘密,藏著原生家庭的傷

① 恐懼、緊張、推卸責任

檔案管理員的表情、語氣可能真的很嚴厲、猙獰,即使是這樣,那麼又是因為什麼呢?

憤怒和攻擊往往來自深層次的恐懼,我可以大膽的推測,檔案管理員在得知A的重要證件丟失後,她的第一反應是恐懼的。

這是因為首先A很重要,作為少數的能被提名的教師,說明A本身就是自己領域的佼佼者。其次,A的東西很重要,證件的重要性不言自明。第三,丟東西的責任很可怕。作為唯一和檔案接觸的檔案管理員,她對於A證件丟失的責任不言自明,即使她一口咬定不是她搞丟的,但是若A不依不饒,恐怕她也很麻煩。

"厲"有兩種,一是真正的厲害,但是這樣的人往往外表並不厲害,反倒是風輕雲淡。還有一種是色厲內荏的厲,所有的張牙舞爪,實際上是因為內心的恐懼。

如果說檔案管理員真的很"兇"的話,我也可以做一個大膽推測,那是因為她的成長環境也遭遇了太多的懲罰、指責,所以她對犯錯誤和承擔責任都充滿恐懼,這就不難理解,當A剛開始表達自己證件丟失之後,管理員就表現的非常牴觸而嚴厲,而且再後來,當她在教育局找到這本遺失的證件之後,依然不敢坦然承認自己的失誤,而要A去求她才肯還給A…她所有行為的潛臺詞都只有一個:我沒錯,我不要接受懲罰。

如果能看懂檔案管理員張牙舞爪背後的恐懼,我想A也就不會那麼受傷了——因為對方和她一樣,內心都住著一個脆弱的小孩。

② 事與人分清楚

這一點我們剛才已經說過,在當時的情境之下,管理員的反應實際上不是針對A的,而是她自己對事件的自動化反應,當時如果是B、C,或者別人,無論誰的證件丟了,管理員的反應都是那樣的,因為她關注的只有一點——推卸責任。

所以,既然不存在針對,那就不是對A的攻擊,而只是對"事"的反應,如果能看清這一點,A的耿耿於懷也就會小很多。

同理,"你們這些沒評上的人"——管理員想表達的是什麼?顯然,對她來說,就是在陳述一個事實——你們這一波人的檔案都放在這,沒放在別處。

但是在A的感受裡,經過她自己的加工,將這句話由一個客觀事實變成了扎進自己心頭的一根刺,而且,一紮就是十幾年。

雞毛蒜皮與蒜皮雞毛97——被時光掩藏的秘密,藏著原生家庭的傷

4. 覆盤,還原真相

受到自己主觀認知的侷限,經常使我們陷入到"被害者"的困境之中,這幾乎是一種自動化的反應,但是在任何事情發生之後,如果能學會覆盤,幫自己接近事實真相,就邁出了去除舊的條件反射,開啟新的條件反射的重要一步。

通過在沙龍里對A的引導,逐漸幫A看到了自己的認知偏差,看到自己的很多"內心戲"實際上是源於自己的"高自尊",看到了檔案管理員的外厲內荏,還看到了自己的父親這麼多年一直對自己挑剔指責,實際上只是源於他自己內心的不安全感,他的挑剔是害怕女兒犯錯,生活不順,而不是真的看不上女兒…..

心理諮詢和認知反轉的過程就是這樣,勢如破竹,最開始當一個人陷入在自己的認知和情緒中時,很難實現認知的反轉,但當那個"扣"一旦解開,後面的進程就會非常順利。

在下一次沙龍中,我們又見到了這個女教師,她笑著說,自從那個十幾年的心結被解開後,她再看這個人感覺完全不一樣了,以前對方來她們學校,會把車開進大門,一直開到樓底下,A對此行為的解讀是"飛揚跋扈",但現在想,也許只是對方懶的多走幾步路而已。前幾天A在商場還遇到了這位管理員,她不勝唏噓。 A說,看到在專櫃試衣服的管理員,身材變形,好像生活的也有些不如意,如果是以前,她可能會暗自得意,覺得這是她的報應,而現在她意識到可能對方根本不記得她是誰,而自己,卻獨自上演了這麼多年的內心戲,可悲可嘆,但,也終於釋懷。

現在再見到A,我發現她的臉色笑容越來越多,和別人的交流也越來越多,而且,她不但解開了自己的心結,同時還推己及人,改變了對孩子的態度,迅速改善了之前緊張的親子關係。對於高認知水平的人,一旦舊的觀念得以反轉,其改變速度是驚人的。

當一個人願意打開自己心扉的那一刻,就意味著ta的自我療愈之路開始了,同時,也意味著,ta邁出了對ta整個人生都有非凡意義的第一步——ta不再生活在"被評判"的恐懼之中,而嘗試做出改變。所謂助人自助,只有一個人有改變的願望,作為諮詢師才有可能幫助到ta,解除ta心裡的困擾。

雞毛蒜皮與蒜皮雞毛97——被時光掩藏的秘密,藏著原生家庭的傷

如果喜歡,請點贊並關注我:“有夢想的唐糖”。持續輸出原創好文,從心理學角度幫你拆分生活裡“雞毛蒜皮”背後的深意。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