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次世界大戰時,如果美國不參戰,英國和蘇聯能不能打敗德國?

小龍蝦148499353



第二次世界大戰時,如果美國不參戰,英國和蘇聯不能打敗德國。因為僅僅靠英國的實力,不但不能開闢第二戰場,而且還會在北非的作戰中,英國將被隆美爾打敗,徹底解放德軍在西線的力量,而獲得北非優勢後,德軍會直接揮師阿拉伯半島,插入蘇聯的下部姆蘇軍力量最薄弱的地方給於進攻。


美國不參戰,英軍在北非實力,法國的海外殖民地失去,這樣法國抵抗力量將失去海外的支援。英國也會徹底被包圍。而歐洲的各個國家都會成為德國的同盟國對蘇聯採取進攻,這時德國將從北面(芬蘭)中部,以及南部,向蘇聯發動進攻,甚至派出一支部隊從蘇聯的中亞部分攻入蘇聯,切斷歐洲部分與遠東的聯繫。


筆者認為美國是二戰盟國可以戰勝德國的重要力量,沒有美國的直接參戰,同盟國將在各個戰場上不敵德軍的進攻,沒有美國參戰,德國甚至可以在沒有干擾的情況下研製出原子彈,這樣沒有國家可以與德國對抗,美國晚參戰一年,就等於讓德國實力膨脹一年,因此只有美國才是盟國的主要力量,沒有美國參戰中國也很難支持下去,最終的遠東局勢很難說。


橋本看日本


我是薩沙,我來回答。

要看打敗的定義是什麼。

其實,即便是庫爾斯克會戰,德軍和蘇軍的傷亡比也是好多的。德軍損失50萬人,蘇軍則超過80萬,一說是100萬。

雙方這樣相持下去,德軍並沒有明顯佔下風,大體是旗鼓相當。

也許德國可能受不了長期戰爭的消耗,逐步退出已經佔領的蘇聯領土,比如烏克蘭。

但以蘇軍目前的實力,想要打垮德軍也是非常困難。

大家注意,蘇軍在庫爾斯克會戰後發動了所謂十次大攻勢。

其中3次是在諾曼底登陸前,只是為徹底列寧格勒解圍,加上佔領了烏克蘭部分地區包括克里米亞搬半島而已,沒什麼了不起的。

然而,英美6月登陸諾曼底以後,牽制了德軍大量的軍力,導致蘇德戰場出現大潰敗。

其實,西線的德軍已經無力招架。

諾曼底戰役的盟軍高達288萬,而德軍即使再加上由希特勒親自指揮的戰略預備隊2個裝甲師,總共才60個師,約76萬人,這還打什麼仗,沒法打了。

即便如此,德軍也必須抽調大量部隊趕赴西線救急,

在西線被重壓的情況下,蘇軍在東線也勢如破竹,隨後7次攻勢從6月到11月,就基本解放蘇聯全境,還連帶佔領匈牙利、南斯拉夫一部、羅馬尼亞等國、將戰線向西推進1100公里,德軍在東線已退至本土,蘇軍在大部分地區已逼近德國邊境,部分軍隊已經進入德國境內。

當時德軍已經沒有實力抵擋。以白俄羅斯戰役為例,蘇軍有140餘萬人、火炮和迫擊炮3.1萬門、坦克和自行火炮5200輛、空軍5000架戰機。

而德軍名義上有120萬人,實際兵力還不到100萬,武器彈藥大量消耗沒有補充,步兵師只有以往百分之三十戰鬥力。以他們最為驕傲的裝甲部隊為例,僅有坦克和強擊火炮900輛,還不到蘇軍的五分之一。德國空軍只有1350架,也就是蘇軍四分之一。火炮9000多門,是蘇軍的三分之一。

這還打什麼打?

又不是葉問真的能打十個。

擺明了給別人痛揍。

說白了,如果沒有美國參戰,英國是絕對不敢單獨在西線諾曼底登陸的。

如果西線不開戰,德軍集中全部實力將蘇軍擋在德國領土以外還是沒有問題的,當然可能保不住其他的軸心國盟友了。

要知道,在阿登反擊戰時,德軍在東西兩線的兵力以及接近1比1。

最後多說一句:薩沙一個人打字,不是機器人或者人工智能。


薩沙


二戰如果美國不支援蘇聯,蘇聯是可以取得勝利的,但是付出的代價將不僅僅是2700萬人陣亡,還要更多,而且時間會拖的非常長。

德國入侵蘇聯之後,美國雖然沒有直接派兵參戰,但是根據羅斯福總統制定的《租借法案》,美國向同盟國提供了大量的武器裝備。

根據蘇聯社會科學院經濟研究所《蘇聯社會主義經濟史》整理的美國援蘇清單:



飛機: 14018架

坦克,裝甲車: 22800輛

運輸車: 501660輛

摩托車: 30000輛

鐵路車輛: 13041輛

高炮: 7944門

衝鋒槍: 108293挺

無煙火藥: 130713噸

炸藥: 132237噸

鋼材: 2589766噸

鋁: 26110噸

石油: 2622357噸

化學品: 631017噸

艦艇: 672艘

美國提供給蘇聯的汽車是蘇聯產量的1.5倍u,摩托車是蘇聯產量的1.2倍,可以說對蘇聯的勝利起到了至關重要的作用,而且由於德軍推進速度太快,蘇聯失去了重要的糧食產地烏克蘭,另外,由於德軍南方集團軍群加強了對蘇聯高加索油田的進攻,為了防止油田落入德軍手中,蘇軍在撤退過程中已經把油田炸燬了。



所以在戰爭中前期,蘇聯的糧食和石油,橡膠很大一部分需要美國的支援,此外,美國還支援了大量的金屬製品,炮彈,子彈等物資,就連蘇聯的赫魯曉夫也承認:在德軍佔領烏克蘭之後,如果沒有美國提供糧食,蘇聯實在是養活不起數百萬蘇軍。


美國是名副其實的民主國家的兵工廠,珍珠港事件之前,美國雖然沒有直接派兵參戰,但是給予同盟國以大量的武器裝備援助,如果不是美國的支援,即使蘇聯打贏,恐怕也要付出巨大代價,即使戰勝,短時間內也很難恢復國力。


視野新觀


如果美國不參加2戰,英國和蘇聯肯定被德國吞併了,這個幾乎是肯定的,英國當時已經無力反擊了,蘇聯非常業餘,美國加入以後,終於形成了二線夾擊,如果美國不參戰呢?二線夾擊沒有辦法形成了,這個也是蘇聯能夠頂住的原因,要知道莫斯科會戰,美國二個月就運給了蘇聯10億美元武器,10億美元是多龐大的數字,中國8年抗日戰爭,美國才援助了30億美元,除了形成二線作戰大量援助以外還有空軍加成,這個也是二戰德國失敗的重大因素,如果2戰沒有進入空軍時代,蘇聯也應該不行了,前面說了,莫斯科戰役二個月就運送了10億美元武器,這個援助強度以前是達不到的沒有空軍幾乎是不可能的,莫斯科失守,蘇聯也差不多了!對比一下美國對蘇聯和中國的援助,你就會明白,沒有美國援助,蘇聯只能失敗,美國二戰援助了蘇聯15000輛坦克,但是援助中國的坦克呢?僅僅50多輛,有人估算只要援助中國3000輛坦克就可以擊潰日軍了,美國援助蘇聯19000架飛機,但是僅僅援助中國3000~4000架飛機。

空軍加成,是二戰德國失敗的最主要因素,蘇軍的戰鬥力實在太差,但是二線夾擊,為蘇軍戰鬥力提升了一倍,美軍的不斷轟炸又為蘇軍提升了至少2倍,這樣蘇軍戰鬥力無形中提升了至少4倍,4倍戰鬥力差距再加上援助提升的2倍,總共提升了8倍,這樣蘇軍的戰鬥力幾乎提升了一個數量級,這些提升相當於一個代差,才終於讓非常業餘的蘇軍頂住了德軍。二戰以後的地區戰爭經驗表明,美軍自己打仗,空軍可以提升自己的陸軍10倍戰鬥力,到了海灣戰爭甚至一度達到30倍,所以2戰時期,美軍的戰略轟炸提升至少蘇軍戰鬥力至少2倍是必然的。

空軍究竟對戰爭幫助有多大,利比亞戰爭看出來了,卡扎菲對付反叛者幾乎不費吹灰之力,反叛者戰鬥力相當於卡扎菲軍隊的戰鬥力最多1/30,但是空軍加入以後,2者平手,就是說空軍提升了非常業餘的反叛者的戰鬥力達到30倍,如果進行前推考慮到空軍進行了一次半技術升級,一次是2倍,一次是5倍,那麼2戰的時候,美軍的空軍提升蘇軍的戰鬥力至少是3倍,這樣就解釋了為什麼蘇軍為什麼如此業餘,反而能夠後來頂住德軍的原因。

戰鬥力差距5倍是個什麼概念,就是二戰的時候,日軍的戰鬥力都沒有超過當時國軍的5倍,蒙古騎兵和女真騎兵才比宋軍高5倍,已經想怎麼打就怎麼打了,一到野戰國軍和宋軍幾乎必敗於日軍和蒙古騎兵。

當然上面說的是一種級數估算法,不一定正確,是在一種沒有辦法精確進行數字分析下的一種大致估算方法,這個估算法應該比完全沒有數量分析的分析要有效,例如如果你再二線作戰,就要加大對方的戰鬥力了,對方有200萬軍隊,但是二線夾擊你,你就得估算為400萬,這樣才能確保你不失敗!對方有空軍,你就得將對方軍力至少加大5倍甚至30倍!


血山飛蟲


美國不參戰,蘇聯照樣可以擊敗德國。只不過,損失更大,持續時間更長。

很多人認為,美國的援助和參戰,才能挫敗法西斯國家,沒有美國,蘇聯就亡國了。事實上,這種說法是不對的。即便沒有美國,蘇聯照樣可以打敗德國,只不過代價大,時間長。


戰爭打的是國力

小規模戰鬥,打的是戰術,中型戰爭,打的是後勤,大規模戰爭,打的是國力。蘇聯有國力麼?有。德國有國力麼?也有。只不過,蘇聯的國力是是德國不能比的。

蘇聯是世界第一大國,工業水平並不弱於德國。如果蘇聯入侵德國的話,未必能贏。而蘇聯依託廣闊的國土,節節抗擊,那德國就沒勝算了。整個二戰期間,蘇聯生產了十多萬坦克和十多萬飛機,這點德國是比不起的。



德軍的突擊,使得整個戰線過長,從英吉利海峽到莫斯科。這個長度,從德國本土到莫斯科的補給非常困難。德軍在莫斯科,連棉衣都沒法從後方送過來,蘇聯又堅壁清野,德國人搶都沒地方搶。這就直接導致,德國沒有後援,而蘇聯越打越強。德國人在冰天雪地穿著單衣,而蘇聯源源不斷的從後方運輸物資。蘇德戰爭爆發後,蘇聯的軍工都搬到了大後方,隨時支援前線。而德國只能千里迢迢運送。


美國對蘇聯的支援,僅僅佔了蘇聯生產的10%,而且都是在蘇聯擋住了德國才送到的。並不是美國的支援不重要,只是沒了這些支援,蘇聯的處境更難。

莫斯科戰役之前,蘇聯一直單幹,到了莫斯科,德國其實已經是極限了,沒棉衣就已經說明一切了。蘇聯在戰爭初期的援助其實都來自英國。莫斯科戰役,德軍甚至發現了英國武器。

莫斯科戰役,其實是蘇聯自己挺住的。莫斯科戰役後,蘇德戰爭處於了一個短暫的僵持階段。隨後的斯大林格勒戰役,德軍失去了戰場主動。庫爾斯克戰役。德軍幾乎是雪上加霜。

1944年的諾曼底登陸,東西夾擊德國,加速了德國的滅亡而已,起到決定性作用的,還是蘇聯自己。


軍武文齋


美國這個因素影響太大了 既然沒有美國參戰 我們可以考慮成完全沒有美國這個國家 出了出兵外 對於交戰雙方沒有貿易(要知道德國二戰前工業復興 美國人可幫了不少忙)。既然沒有美國因素,那麼日本是不是會捲入也是問題了。如果日本不參合,那麼就是一場歐洲內戰了。

先看英國,許多人都會說蘇聯怎麼樣,其實當時的世界第一大國是英國,那時的英國可不是現在龜縮在英倫三島,而是殖民地遍地的一等一超級大國。大英帝國的皇家海軍依然世界第一。這點無論一戰二戰德國人甚至之前的拿破崙路易十四都遇到一個幾乎無法戰勝的對手——皇家海軍。有了制海權,英國依然可以源源不斷的從殖民地運來戰略物資。維持孤立,這也是英國曆來傳統。其實就當時希特勒的決策也是如此,對於英國他並沒有趕盡殺絕,也是他知道沒有制海權,佔領英國幾乎白日做夢,所以他那時其實是希望與英國講和。所以德國和英國隔著英吉利海峽對峙僵持(希特勒的潛艇破交戰也不是新玩意,一戰時德國就採用了,所以潛艇對英國是個威脅,但英國不是最致命的。)。猶如拿破崙時代的歐洲。但是英國不像美國靠實力碾壓,英國更老謀深算,對於歐洲沿岸進行封鎖,攻擊造船廠。所以德國西線不可能不設防,壓力依然存在。而且英國陸軍也是一支善戰之師,作戰經驗及其豐富,其實美軍在北非早期依然被認為是二線部隊就可以知道德國人還是有點忌憚英國陸軍,蒙哥馬利也不是浪得虛名。

一戰期間德國挑戰英國海權失敗,德國海軍從此一蹶不振,水面艦艇部隊淪為破交遊擊隊

本來想靠德國空軍繞開皇家海軍,結果大不列顛空戰失敗,希特勒知道自己根本無法戰勝英國

再看蘇聯也就是俄國,其實俄國與德國在二戰前可是一對好基友。有個段子說德國和俄國的坦克設計師經常在一個辦公室上班。沒想到幾年後雙方的作品就戰場上見。與德國一樣,俄國也很早就意識到機械化部隊在未來戰爭中的作用。不幸的是斯大林的大清洗讓蘇聯紅軍在開戰初元氣大傷,這也是德國勢如破竹的原因。即使是莫斯科戰役後,雖然德軍依然佔據上風,不過蘇聯國土依然龐大,德軍佔領地區越多機動兵力也越分散,加上蘇聯遠不如德國的基礎建設。預計德軍最後和日本困在中國一樣,很有可能演變為變為持久戰和治安戰,拖死德國精銳部隊。蘇聯大後方可不會閒著,要知道俄國善於出名帥的傳統加上俄羅斯民族本身的韌性以及俄國糟糕的天氣,想想拿破崙就知道了,德國人在俄羅斯土地上只會慢慢耗盡銳氣。

即使是現在俄國的基礎道路建設依然落後

俄羅斯廣闊的戰略縱深和俄羅斯民族堅韌的性格往往令侵略者最後失敗而歸,拿破崙如此,希特勒亦如此

而這時緩過勁來的英國除了繼續援助蘇聯外還會不斷派兵騷擾歐洲沿岸。隨著時間拖長,德國在歐洲佔領區消化就會存在變數尤其是法國,作為世敵德國人雖然表面佔領,但是必須處處防著法國。英國也會利用這點做文章。到處德國會焦頭爛額,顧此失彼。

一旦時機成熟 蘇聯和英國趁機反攻,此時的德國也不好招架,最後可能議和,希特勒下臺並遭清算。如果按照這個演繹,很可能就是拿破崙歷史的重複,事實上可能就這樣,這就是歐洲德法兩國的宿命,不管德國還是法國,不管是路易十四,拿破崙,威廉二世 希特勒都逃不了這種宿命。只是這段時間會比較漫長,不會像美國參加這麼快。

不管德國軍隊實力有多強,德國本身的地緣政治因素使其很難成為世界超級大國,一戰二戰甚至之前有名無實的神聖羅馬帝國都逃不出這個宿命。

最後補充下日本參戰的問題。我們可以這樣設想:如果日本參戰,情況可能又不一樣,畢竟聯合艦隊不是吃素的,收拾皇家海軍遠東艦隊還是綽綽有餘,不過考慮到日本和英國關係素來不錯。如果沒有美國,英國和日本在亞洲也不會開打,關於東南亞一些資源英國也會順水推舟送個人情給日本換取和平全力對付德國,這樣日本南下資源獲取順利北上自然也就沒有太大興趣,有了這些資源日本海軍在天皇面前壓住陸軍北上是沒問題的。所以沒有美國參戰,日本還真不會摻和。


蛋總說車


方圓論壇觀點!

很明確的說,第二次世界大戰中如果美國沒有參戰的話,歐洲和蘇聯必敗無疑。美國對於整個二戰盟國的勝利有著不可取代的作用。美國在二戰期間的重要性自然不言而喻。簡單的說二戰同盟國和軸心國之間。美國加入哪一方,哪一方就會獲勝。美國對於盟國最大的支持不是提供了多少兵力。而是美國為盟國提供的強大的後勤補給支持能力。因為戰爭消耗的就是國力,打的就是後勤能力。而美國強大工業製造能力以及完善的後勤補給能力。絕對是壓死德國的最後一根稻草。



戰爭初期德國的攻勢簡直是勢如破竹。攻無不克戰無不勝。在經歷了法國戰敗和英國聯軍敦刻爾克大撤退之後,那個時候整個歐洲除了英國和荷蘭,基本上整個歐洲都在德國的控制之下。而經歷了敦刻爾克大撤退之後的英國,雖然完整的保留下了有生的作戰力量。但是整個英國軍隊的重武器基本損失殆盡。英國除了海軍再沒有可以和德國抗衡的力量了。只能靠著海軍保護龜縮在英倫三島之上。要不是戈林輕敵導致希特勒制定的“海獅計劃”因為前期的空襲失敗而擱置。英國也就會被德國佔領。



如果沒有了英國這個腹背之敵。德國如果權利進攻蘇聯的話,勝利的可能是十分大的。德國之所以在蘇聯戰場失敗有蘇聯天氣原因和後勤補給原因的影響。但更重要的是德國雙線作戰,不論是兵力還是物資後勤補給能力都沒有集中太過於分散到各個戰場。最終導致了德國兵源不足,後勤補給嚴重跟不上,才導致了失敗了。


如果沒有英國的存在。德國滅掉蘇聯是輕而易舉的。即使是英國和蘇聯全部都存在。他們也僅僅是在德國的兵威之下瑟瑟發抖。沒有美國的後勤支撐英國和德國根本也沒有能力和德國對抗這麼久,更別說反攻的能力了。而美國在戰爭爆發就已經確定了會加入盟國一方。之所以前期美國不介入戰爭而是在德國和英國蘇聯方面來回倒賣軍火,就是要削弱三國的實力。美國要保證英國和蘇聯不能戰勝德國,也不能被德國戰勝。這說起來簡單,實際操作上難度很高。美國就等著德國消耗到最後,而英國和蘇聯已經是強弩之末的時候在參戰,這樣的話美國就能使得利益最大化。這也是為什麼美國在盟國三巨頭之間一直能佔據主動地位。就是因為英國和蘇聯不管哪一方得罪了美國,美國在後勤支援上給你使點小動作。他們兩個國家都得經受巨大的損失。戰爭如果沒有後勤支撐就只能靠人命堆了。而沒有美國的支持,英國和蘇聯想要不敗都很難。更別說打敗德國了。

感謝閱讀。喜歡的朋友請關注轉發支持一下。歡迎大家留言探討。


方圓論壇


先說出我的答案,當然不能。

我們先看看第二次世界大戰期間國際局勢:除了遠在美洲的世界第一工業強國美國之外,二戰主要戰場都位於歐亞大陸上,而參戰國家和軍隊數量最多、烈度最強的戰場則是歐洲戰場。

當時的歐洲,希特勒領導的納粹德國已經先後滅亡波蘭、法國、北歐、比利時等國,南邊的意大利是它的盟國,東歐大部分小國則是它的僕從國,西班牙名義中立,實際的偏向德國。


也就是說,除了瑞士等極少數中立國外,整個蘇聯以外的歐洲大陸,其實已匍匐在德國的腳下。此時的歐洲戰場,其實就是統合了整個歐洲的德國與蘇聯、英國的戰爭。意大利雖然號稱德國盟國,但意大利以其搞笑的本質,不給德國添亂已經不錯了,軍事實力幾乎可忽略不計。

那麼,如果蘇聯和英國沒有了美國的支持,這兩個國家對決德國,還有可能擊敗德國嗎?

我認為並沒有。按照二戰的歷史進程,在1941年時,已經基本統治歐洲大陸的希特勒,雄心勃勃的對蘇聯發動了巴巴羅薩計劃,計劃在幾個月內滅亡蘇聯。

但是希特勒沒想到的是,雖然德軍前期消滅了蘇聯數百萬大軍,幾乎佔據了蘇聯大部分歐洲精華地區。但死硬的蘇聯依然拒不投降,並以其無與倫比的韌勁兒重新集結大軍,對德國展開了艱苦卓絕的反抗。

從莫斯科戰役開始,德國戰無不勝的神話開始被打破,蘇德戰場進入相持階段。不過,雖然德國陷入了蘇德戰場的泥潭,但德軍其實並未露出敗績,反而在戰場上一直處於進攻的態勢。

蘇德戰場的形勢是,雖然德國無法迅速滅亡蘇聯,也無法快速擊敗蘇聯,但是蘇聯也沒有反擊之力,雙方進入了殘酷的消耗戰階段,就看誰最先頂不住。

蘇德戰場上一直到美英聯軍諾曼底登陸之前,德國的形勢都並不算十分糟糕。而這種情況,還是在蘇聯獲得大量美國援助之後的結果。也就是說,如果蘇聯單抗德國,雖然德國沒有滅亡蘇聯的實力,但蘇聯也並不具備擊敗德國的可能。

而英國得益於得天獨厚的地理優勢和強大的海軍,德國並沒有登陸英倫三島,滅亡英國的能力,這一點在二戰初期的海獅計劃中已經得到了證明。但是,孱弱的英國陸軍並不是德國鋼鐵洪流的對手,位於島上的英國僅有防守之力,而無進攻之能。

因此,如果沒有美國的幫助,獨立面對德國的英國和蘇聯,戰爭只會進入相持階段:德國統治歐洲大陸,卻沒有能力滅亡英國和蘇聯,蘇聯和英國的聯軍也不可能攻入德國境內,雙方只是進入長期相持階段,並最終等待哪一國家支撐不下去。

但以三國強悍的大國底蘊,英國有最廣闊的殖民地,蘇聯有2200萬平方公里的國土面積,而德國則有整個歐洲大陸積累數百年、底蘊最深厚的工業基礎。短時間內,三個國家都不可能會很快倒下。

在殘酷的相持階段,英國會竭盡全力的對德國進行空中和海上打擊,並支持德國佔領區內的反抗勢力,但並沒有能力攻入歐洲大陸;蘇聯則在蘇德戰場與德軍奮力廝殺;而德國除了一邊與蘇聯廝殺之外,也會盡全力發展海軍,試圖壓倒英國海軍,並徹底將英倫三島覆滅。這時三國的較量,將是包括人口、軍事、科技、工業、經濟、文化等諸多方面的綜合國力較量。


鳶飛九天2018


天行健8地勢坤8

1小時前 · 房天下高級職業顧問

可以肯定地說,英國和蘇聯基本上沒有打敗德國的可能。

我們來看看美國對蘇聯的援助清單:各類飛機18000多架,坦克13000多輛,400多艏軍艦,42000多輛吉普車,卡車,近9000輛拖拉機,8000多門放空炮,32萬臺機車,用於生產武器的30萬臺機床,30多萬噸炸藥,近5億發子彈等等軍用物資,錢105億美元,相比之下,國民政府只得到16億美元援助。

美國對英國的援助更多,光是錢就得到270億美元,武器裝備就更不用說了,不敢說清一色是美國裝備吧,至少也得70%以上裝備是美國援助的。

大家想想,如果蘇聯和英國少了這些援助,你覺得他們有能力打得過德國嘛,特別是英國,就算是有了這些援助,在二戰時除了堅持不投降,其它可圈可點之處真的是少之又少,不管是北非登陸、進攻意大利、還是諾曼底登陸,基本上都是美國為主,英國就是個很小的小跟班,當時的英國還是日不落帝國,控制的領土還是全球最大,可是與美國和蘇聯的近千萬軍隊相比,根本不在一個檔次,簡單說,沒有美國的援助,英國的力量基本上只能自保,要是希特勒不下令禁止進攻敦刻爾克,希特勒進攻英國本土,英國早亡了。

至於蘇聯,沒有美國的援助,基本上也是隻能自守,甚至滅亡都有可能,德國之所以失敗,根本原因就是希特勒後面的指揮錯誤,要不然莫斯科、斯大林格勒被德國佔領基本上沒有懸念,因為德國打到莫斯科,斯大林格勒一行時,蘇聯紅軍500多萬已經被殲滅400萬,莫斯科保衛戰時的主力都是遠東的部隊了,而蘇聯可以說70%左右的工業都在德軍佔領的西部地區,可想而知,如果後面沒有美國的援助,光靠蘇聯自己,打敗德國的可能性非常小,甚至可以說不可能。


123xorigin


我認為不能,如果美國不參戰,前期德軍消滅了蘇軍幾百萬人,已經把蘇軍消滅了一半,剩下的一半完全是靠意志如圖,東線德軍以將英國的殖民地變成自己的,而英國則龜縮本土,若沒有美國,英國也不敢從諾曼底進行登陸,如果沒有美國,德軍只要在諾曼底佈置防線和88高炮,再加大攻擊蘇聯的力度,等把蘇聯佔領了,再進攻英國不遲,況且蘇聯還有一堆艦船,戰列艦:“巴黎公社”號戰列艦,排水量31275噸,側面50 - 75毫米裝甲,甲板20毫米裝甲,炮塔上也有75毫米裝甲。巡洋艦:重巡“紅色高加索號”排水量8,000噸,4 - 180毫米火炮,12 - 100毫米高射炮,2 - 76毫米高射炮,4 - 45毫米高射炮。 8 - 37毫米高射炮,兩個魚雷發射管裝甲帶76毫米,25毫米的上部區域,25毫米甲板。輕型巡洋艦“紅色烏克蘭,排水量6934噸,15 - 130毫米火炮,8 - 75毫米高射炮,兩個魚雷發射管,帶76毫米裝甲,25毫米的艦橋,甲板25毫米,76毫米炮塔裝甲。驅逐艦:驅“巴庫”總排水量2680噸,5門130毫米,6 門12.7毫米機槍,兩個533毫米魚雷發射管。68個水雷,34大40小深水炸彈...... 剩下的我就不一 一敘說了 ,反正,英國不是海軍強嗎,用蘇聯的艦隊打英國艦隊,打贏了英國陸地上就會慘敗,打輸了自己也沒事,反正輸的是蘇聯的東西,我們沒的就是人員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