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古代有的人被判灭九族时,为什么他的家人宁愿等死,也不逃跑?

周明燕


自从商鞅变法,发明了“连坐”之后,“一家有罪而九家连举发,若不纠举,则十家连坐。”古代老百姓若是犯了死罪,就别打算逃跑了。能逃到哪里去啊?


秦孝公死后,公子虔告商鞅谋反,商鞅逃亡到边关,想住宿,因为没凭证,所以客舍的主人无论如何也不同意其留宿,因为按照商君之法,留宿没有凭证的人,客舍主人是要被治罪的。商鞅都如此,更何况其他人乎?

”灭九族”本质上就是”连坐”的一种。但客观而言,历史上几乎没有被诛灭九族的。所谓的“族诛”(夷三族)通常不会超过3族,即直系父子孙三族(也有说父子妻三族,但这种可能性不大,因为在古代女性没地位)。颇有点怕报复,斩草除根的意思。这种情况在历史上就太多了,数不胜数,大多理由是造反。比如有名的李斯、韩信、彭越等等,表面理由就是因为造反。


历史上还有“灭七族”的,那就是荆轲。荆轲刺杀秦始皇失败,秦始皇气急败坏,按照《秦律》,当时只有”夷三族”。秦始皇不干,非得整出七族。司马光写荆轲去刺杀秦始皇,就是“不顾七族”。但并没有解释”七族”究竟包括了荆轲的哪些人?


历史记载被灭九族的,可能就是隋朝的杨玄感了,史书记载其造反失败,”祸及九族”。但是也没有具体的讲杨玄感的”九族”是哪些人?但是杨玄感本人被切成一块一块的放火上烤,就差一把孜然,也是蛮悲剧的。


还有一个传说被灭十族的,是大名鼎鼎的方孝孺,据说是在”九族”的基础上,又加了一族叫“门生”。最终导致了873人全部处死。但是,方家并没有绝种,他当然幼子方德宗被魏泽偷偷藏起来了,最后平反还做了官。所以方孝孺很有可能只是被夷灭三族,如果真加上门生,那又何止800多人?他的幼子又有谁不顾自己的“九族”藏匿呢?


所以,基本上真正可执行的也就是”三族”,更何况,所谓祸及九族或者祸及几族,并不是将所有人全部杀掉。通常非主要责任人,男的被充军发配,女的卖的官妓或者奴隶。


对于大多数古代普通百姓而言,既然不能选择命运,那么就坦然地接受命运的安排。当然从人的应激反应来讲,当然能跑就跑了,可是每一个人的”九族”都是不一样的,自己逃跑了,影响身边更多的人,得不偿失。


炒米视角




被判“灭九族”,相关人员在家等死?引颈受戮?这谁愿意?没人愿意。

如果能逃跑,谁也不愿意将自己的脑袋交给“侩子手”,让其当西瓜切了。那为什么大部分的“诛九族”能够顺利成功?

原因其实不复杂。

相关人员不知情,官府突然袭击



古代的时候,通讯网络很不发达,那边朝廷判了“诛九族”,这边还不知情的情况下,官府兵马就已经到了,主犯的族人很多都是在“莫名其妙”中被带走,然后被杀害。

这里面的关键点就在官府的行动速度,判了后,官府的行动速度越快,漏网的人员就会越少。

由于这种行动有其突然性,所以来不及跑,来不及藏,除了嘴里骂骂官府,骂骂当事人,剩下的就只有“挨宰了”,真是“人在家中坐,祸从天上来。”

所以,不是不跑,而是事发突然,来不及跑罢了。

相关的族人跑了,但是没能跑掉



有时候,有些大家族朝里有人,在“诛九族”的案子判下来的时候,其家族快速得到了消息,于是开始快速安排逃跑。

但是,一般情况下,大多也是跑不掉的,毕竟得到消息还要通知各色人等,大多人还要收拾金银细软,这样一来,时间又少了。

利落的人,可能跑出去了,但跑远的很少,大多在跑出去不久就被抓了。

相关人员跑了,在全国通缉下,又被抓回



总有一些人消息得到早,跑得比较快,跑得比较远,即使这样,也不能完全说“万无一失”了,因为还有一种情况叫“全国通缉”,这种情况下,有不少人又被抓回。

可以说,被判“诛九族”,还能安然脱身的相对还是比较少。

但也不是完全没有逃成功的,有那么一些人还是逃出了官府的抓捕。那么这些人是如何逃成功的呢?

逃成功的,大多有预判,早有了对策



逃成功的,大多对事情有预判,在主犯出事后,还未判时,其族人就已经开始做好准备,有计划地撤离了,等宣判下来时,这些人已经安顿好了一切,早已在某个地方,隐姓埋名,改头换面,开始了新的生活。

另外,也有家族人员因为出门在外,躲过了抓捕,躲过了一劫的。

但,总体上来说,大多都跑不掉。



诛九族的人,没有一个是甘心被杀的,只是事发突然来不及跑,或者跑了没跑远,再或者跑远了但因全国通缉被抓。


蓝风破晓


正常来说,“诛九族”这样的刑罚是百年难得一见,不论是执行的人还是被执行的人,事先一点经验都没有,因此,当被判诛九族的时候,官员是懵逼的,官员的家人更是懵逼的,稀里糊涂就被杀了。

关于诛九族这个历史文化,还是要说道说道的,所谓的诛九族,解释起来很费劲,总之是三姑二大爷,沾点亲戚的全算上,有一个算一个,这叫诛九族,然而真正出现诛九族的是在隋朝时期开始的。

秦朝时期实行的是诛三族,也就是,父亲、母亲、和妻子这三族,一直到隋朝,隋炀帝时,因为杨玄造反失败后自杀,把杨广气的来不及泄愤,因此,在暴尸三日后,扩大株连范围,开始诛九族。人都说隋朝时期是暴政,也跟隋朝时期的政治环境有关系,隋朝延续了魏晋以来的门阀制度,世族豪强往往盘根错节,严重威胁到了皇权,因此才有了诛九族,但是真正诛九族的人并不多。

必须是叛逆的人。

到了唐朝以后,政治形势稳定了一点,刑罚也就不那么严酷了,在唐朝的司法实践中,很少有诛三族的情况,就是斩首也要反复定夺。

明清时期,应该是中国皇权与中央集权的巅峰,也是古代法制的巅峰时期,因此在明清时期往往会有一些诛九族的情况发生,比如著名的方孝孺就被朱棣“诛十族”,当然,关于是否真的诛十族是存在疑问的,其实诛杀的人不多,牵连的人倒是挺多的,真正在明清时期,诛九族的例子并不多。

古代社会虽然讲的是皇权至上,但也是君权神授,皇帝也不能胡作非为,也要有法可依,朱元璋在明初的时候,就是遵循汉唐时期的律法而成,甚至还废除了连坐制度“古者非大逆不道,罪止及身。民有犯者,毋得连坐。”

再来看胡惟庸案,历史书上写牵连者达到上万人,但是对胡惟庸的惩罚只是针对胡惟庸个人“乃诛惟庸”,而并没有涉及到族人,以朱元璋残暴在外的名声,尚未实行诛九族,可见其他皇帝对于诛九族必然是十分谨慎的了。

在二十四史中,真正记载被诛九族的,只有杨玄一人,可以说,诛九族还真就是千年难得一遇,正因为如此,被判定诛九族后,他的家人肯定都是懵逼的,什么鬼?他造反跟我有毛关系?

在古代连坐制等制度下,罪犯是无路可逃的

正常情况下,主人犯法,家族被牵连倒是经常有的事,关于刑罚一般来说并不是杀头,而是流放,关于流放这个大家都清楚的,经常看《水浒传》这样影视剧的人应该知道,哪个好汉没有被流放过,比如宋江、林冲、武松、杨志等人都被流放过,除了林冲混的不好,其他人在流放的地方是吃香的喝辣的。

不到逼不得已,根本就不会逃,比如林冲,那是被逼得没了办法才不得不落草为寇,而杨志更是,王伦百般邀请其上梁山当第二把交椅,杨志都不去,可以说,能做个良民都不愿意去当反贼。

这就要说到,在古代如果没有告身和敕书等证明自己身份的东西,那你就是没有户口的人,没有户口的人在古代社会是生存不下去的,比如赤发鬼刘唐不过是在破庙里面住了一晚被捕头朱仝和雷横发现后就被捆了,原因就是他不像好人。

所以,在古代时候,一旦犯法被造册登记,就不要到处乱跑了,从商鞅变法时开始实行连坐开始,逃犯就很难在有人的地方生存了,在连坐制度下,有罪犯不举报,那就和罪犯一样的刑罚,正因为如此,在古代的时候,社会人员流动不大,村子里来一个生人,八辈祖宗都得给你研究明白了,想逃是不可能的。

比如商鞅在逃命的时候,想要住店都不好行,可见连坐制在中国古代的影响力。


史论纵横


跑?往哪里跑?能跑的掉吗?肯定是不会跑,也跑不掉。

肯定会有人说古代人怎么这么傻,既然知道被判了死罪,那么为什么不逃跑?如果逃不掉大不了还是死,如果跑掉了那不就赚大了。其实哪里有我们想的那样简单,他们要考虑众多的因素,下面就来说一下这个原因。


全国通缉

虽然古代并没有我们现在信息那么发达,但是也不容小视,要知道古代衙门的效率可是很高的。如果你逃走的话,朝廷就会发布各种通缉令,全国上下搜查你,而且全国各地都有衙门,他们都会在城墙上贴上告示,把你的头像给贴到墙上,全国上下的老百姓都能认出来。

再者,包庇罪犯可是要受到很大的惩罚的,一经发现很可能就丢掉了性命 ,不是最亲的人谁去包庇你。官府对于这些罪犯可是悬赏很多金钱的,对于普通老百姓来说这可是一桩“好买卖”,要知道全国上下都有人去找你,你跑到哪里可以跑掉?


野兽侵袭

如果你幸运逃脱了官府的追查,你也不要高兴,因为你只能生活在深山老林当中。在日常生活中你一点一滴都要特别注意,防止被别人给发现。

还有就是古代不像现代,那个时候可是有很多野兽的,尤其是这些深山老林当中,野兽成群出没,稍有不注意就成了野兽的餐点。再说了你一直待在山上无人问津,一天两天还可以,十年八年的谁受得了,这样的生活早晚会把你给逼疯,还不如提前自首的了。


说句实在的,古代那么多人怎么可能没有人逃跑过,只不过逃跑的人没有人去追问,时间一长也就不了了之了。

打字不易,感谢您的观看。如果感觉本人写的还不错的话,轻轻点一下关注。如果有什么意见,大家可以多多评论,我们一起来讨论问题。谢谢!


历史清单


皇帝要下决心杀人,那就不可能走司法程序了,反正“君要臣死臣不得不死”。西汉景帝七国之乱时期,汉景帝无奈决定将晁错满门抄斩,当天晁错正准备上朝,他的车马刚经过长安城的东市,就被中途拦截,皇帝的使者向他宣读了诏书,直接在东市把还穿着朝服的晁错给腰斩,同时,一大批官兵也已经按计划把晁错的家人都抓了起来,统统押往东市腰斩。

极其的残酷,这种速度,让当事人事先都没有心理准备,而他的家人族人更是无法提前预知,只能束手就擒,上一分钟还是正常的日常生活着,这一分钟就进了囚车,下一分钟就和家人在地府相见了。

东吴权臣诸葛恪权倾一时,被东吴新主孙亮设计斩杀,随后被灭了三族,当时诸葛恪人还在家里,对外面的变化浑然不知,就被大批赶来的军士逮捕,随后整个家族的人被军士们绑起来直接押赴刑场斩杀。都不用关监狱这个程序了,直接杀。这么短平快,让一大家族的人猝不及防。

跑呢?难!诸葛恪被杀之后,他的小儿子诸葛建正在军中做校尉,一听家里出事,赶紧跑路,他准备向北过长江投奔魏国,但没走多远,就被追兵抓了起来杀掉。

基本上古代都有严格的保甲制度,实行连坐,一家出事全都遭殃,所以即使侥幸逃出,除非有机会正好躲进茫茫深山里不出来,官府也没长年累月的追捕,那兴许还有一线生机,否则,逃到外地,随时都有可能被当地人因陌生面孔而告发。

古代的家族一般都是一个宗族聚居在一个地方,皇帝决定要灭族的话,官府的军队已经提前赶赴罪犯家族之处,几乎就是一锅端,一个也跑不了。

所以,归根结底还是通讯方式太落后,来不及通知家里人,基本上一大家子还没反应过来,已经挨个进囚车押送刑场了。


云中史记


古代犯法,最多就是灭三族。没有被灭九族的。

古代对于九族的概念一直是一个模糊的定义,无法考证。而灭九族这一罪名,其实是来自秦变法后的“夷三族”。其真实意思是一人犯法亲人连坐----“株连九族”!

而且,不同朝代对于“三族”的定义也不一样:有说是父、子、孙三代;有说是父族、母族、妻族;还有人说是父母、兄弟、妻子。在古代,被夷三族的人有:曹爽、彭越、韩信、李斯等等。

不过,一般只是抄家灭一族,就是将其父母妻子等整个家族处死。也就是“夷三族”的第二种说法。

但是,却有一人被灭十族的!

明朝时,燕王朱棣起兵靖难,共进南京城。朱棣手下谋士姚广孝劝告朱棣,一定不要杀名士方孝孺,不要伤了读书人的心。可惜,方孝孺忠于建文帝,拒绝朱棣的高官厚禄。他两次见新皇帝朱棣都是披麻带孝、嚎啕痛哭。甚至,朱棣请他起草即位诏书时,方孝孺写下"燕贼篡位"四个大字。面对朱棣诛灭九族的威胁,方孝孺说:"不要说九族,诛十族也不怕。"

于是,朱棣加了“门生”一族,灭了方孝孺十族,873人被杀!方家只有方孝孺的胞弟方克勤因为在这之前被贬,编入军籍,免于一死。其他外亲被发配充军的还有千余人,时称"瓜蔓抄"。

方孝孺死后,朱棣看南京此地人心不可用。于是,迁都北京。

如果被灭九族,正常人都会跑!不跑的是傻子!可惜,消息没有官府灵通啊!

这可是灭九族!不跑肯定死,跑了有可能会活一命!所以,知道消息以后,肯定是能跑一个算一个。而且,跑的时候丝毫不用担心留下来的人会被株连,因为,他们也被判死刑了!也是因此,只要有脑子,肯定会撒丫子就跑的。

题主说的“家人等死”的情况,完全是因为跑不掉!因为,古代信息传输最快的肯定是掌握在朝廷手里的驿站。而灭九族的犯人肯定是犯了谋逆大罪,肯定是朝廷马上派人缉拿。朝廷负责传递消息的人,肯定会和抓捕犯人的差役一起到达。

而犯人的家属得到灭九族的消息时,往往已经是在被朝廷差役抓起来以后。甚至,“九族”亲属都被抓起来了,还不知道为什么被抓!所以,这还怎么跑!

(文|勇战王聊历史)


勇战王聊历史


古代某个家族被诛灭九族的时候,在全家要被满门抄斩的紧急背景之下,他的家族成员能否通过逃跑来免于一死?

答案恐怕是否定的,不否认历史上的确有少数成员通过这样的方式逃脱了死亡,但想让整个家族大部分人通过逃亡来免于一死,那是绝对不可能的,因为现实也不允许出现这样的结果,其中的原因也是多方面的。



可以说在古代,能享受被“诛灭九族”待遇的,通常都是一些名门大户,毕竟小老百姓很少能犯下这样的大罪,上层更不会跟老百姓一般见识,这也就意味着能对名门大户诛灭九族的,将是比这个家族势力更大的单位,可能是当朝皇帝,例如曾经对方孝孺诛十族的明成祖(当然史学界对方孝孺是否享受多灭一族的说法尚存争议);也可能是控制局势的更大的朝中势力,例如曹魏时期的司马家族曾对多支反对势力采取诛灭九族的惩罚,既然执行人的实力比被执行人的实力要大,那就自然不可能给对手喘息和活命的机会,说白了,在对对手满门抄斩的计划实施之前,通常会调派大量的军事力量对被执行人的家族进行包围和抓捕,除非有极少数人侥幸逃跑,绝大部分人根本没有漏网的可能。



其实如此大规模的死刑计划,执行起来自然也是雷厉风行,下层部门收到指令后会立刻开展抓捕行动,由于诛灭九族必然意味着被执行人处犯了罪不可恕的大罪,抓捕人员在这一过程中根本无法怠慢,否则将会惹祸上身,尤其这项罪名也意味着被执行人完全没有活路和翻身的机会,在斗争胜利的天平已经向执行人方向倾斜之后,下层的抓捕单位也必然选择及时站队,为了向已经得势的执行人靠拢,必然也会毫不留情面,将斩草除根进行到底!



同时由于古代的通信问题,当诛灭九族的指令在京城下达之后,被执行人在京城的家属必然要成为首先打击的目标,在如此近距离的情况下也难以做到立刻逃跑,而远在外地的亲属,由于古代特有的通信条件不可能立刻知晓发生在京城的变化,而在古代的传信效率当中,谁的传信速度也不可能比得上来自官府的传信速度,发生变故时外地的亲属根本不知情,等知情的时候,早已做好准备的地方官府早就已经磨刀霍霍了。。。

当然,就算有少数人能够及时逃跑,在古代因交通问题人口迁移频率不高的时代背景之下,这极少数人就算逃到外地,也很容易会被外地单位发现,从而再一次暴露,除非彻底钻入人迹罕至的深山老林,可又如何生活呢?所以在古代的封建社会,诛灭九族,往往就意味着死路一条!


辽宁资深球迷


题目里的“灭九族”,指的是把涉罪之人“父族四、母族三、妻族二”的血缘亲属全部杀死,以达到斩尽杀绝的残酷目的。

在此范围内,当事人的父母、兄弟姐妹、妻子儿女、孙儿孙女、外祖父全家、外祖母娘家、岳父全家和岳母的娘家,以及姑母、姨母及其儿女,全都被列入了诛杀名单难逃一死。

然而,每个人都有强烈的求生欲望,即便自己难以生存下去,也会千方百计想尽办法留下家族血脉。面对灭九族的飞来横祸,关键时刻都是会想搏一搏的。

比如春秋战国时期有名的“赵氏孤儿”故事。整个赵氏家族,包括府里的亲信部将全部被屠杀殆尽,但却偏偏被隐藏下来了一个男婴。赵氏一门因此得以延续血脉,直至韩赵魏三家瓜分晋国,才有了战国舞台上举足轻重的赵国。

不过,像赵氏孤儿一样的幸运者毕竟是极个别的少数。

古代社会虽然没有电子监控系统、手机定位技术、火车票实名制度,但是经过一代代人的经验积累,早已形成了一整套对基层社会的控制手段。在此情形下,一旦被认定为朝廷的罪犯,涉罪之人若想潜逃,难度还是比较大的。

春秋战国时期,以管仲主导的齐国改革和商鞅主持的秦国变法为起点,政府直接将管理的触角延伸至了以家庭为单位的基层社会。

商鞅将百姓五家编为一“伍”、十家编为一“什”,让他们彼此之间互相监督,严厉责成他们举报不法行为,否则五家、十家都将面临残酷的连坐之罪。因而只要被官府认定为有罪之人,同乡、邻居之间便有了监视、告发的义务,要避过这么多双眼睛逃出生天,就很不容易了。

此外,朝廷借助国家机器,还在各州府地区、关隘城池、路口码头等位置遍设关卡。百姓穿州过府出远门,都要拿出地方官府颁发的出行凭证,提供给沿途把守的官兵检验、盘查,防止不法人员蒙混过关。

对于那些被通缉的潜逃罪犯,朝廷还会张贴图像、重金悬赏。例如《三国演义》里曹操刺杀董卓,失败逃亡的路上便被贴在城墙上的画像对照暴露,让东郡太守陈宫手下的官兵逮了个正着,差点往后的三国鼎立就没他曹阿瞒什么事了。

一般情况下,面对被判处“灭九族”重罪之人,朝廷和官府必定会在第一时间采取最周密的逮捕计划。涉案家族得不到内部知情人的通风报信,基本没有时间提前出逃。即便有人冒着被株连的风险,向涉案家族发出预警,往往也是干不来及。因为最为畅通的交通路线、驿站快马都掌握在朝廷手中,报信人再快,还能快得过朝廷的600里加急、800里加急?


竹山清溪涧


“灭族”是最残忍无人道的古代刑罚。天子一怒,诛灭九族,伏尸百万,一人犯法,株连九族,恐怖血腥!但别被电视上的骗喽。



“诛族”开始于商朝,当时称为劓殄(yìtiǎn),把犯罪本人极其后代处以死刑,从秦始皇这里开始发展,是“夷三族”!诛杀的人有罪犯、罪犯的爹、罪犯的儿子三人。为防止血亲报仇。这种刑罚主要针对跟密谋造反、欺君犯上、通敌卖国等重罪有关的人。



而其他受牵连的人被罚流放或者充军,或者被降为奴仆或者送入军中和教坊司,女人或者强行婚配给平民百姓等。所以说犯人家属不逃的主要原因就是没必要逃跑,因为他们不会死。



“诛九族” 一般指:指父族四、母族三、妻族二。 1、父族四:指自己一族、出嫁的姑母及其儿子、出嫁的姐妹及外甥、出嫁的女儿及外孙。 2、母族三:是指外祖父一家、外祖母的娘家、姨母及其儿子。 3、妻族二:是指岳父的一家、岳母的娘家。历史上真正诛九族的少之又少。


元明清,诛灭九族,女人都在免死行列。雍正年间吕留良被人污蔑有复明倾向,雍正皇帝下令诛灭十族,吕留良整个家族男十六以上者全部处死,男十五以下者60多人世代为奴。

真正有史料记载只有隋朝末年的杨玄感被株连九族,也是第一个遭受诛九族之祸的。他官至礼部尚书,袭封楚国公。因受到隋炀帝的猜忌,为自己的生命担忧,就决定谋反。公元613年,兵败他让其弟弟把自己杀死。隋炀帝对他恨之入骨,将杨玄感处以极刑并暴尸三日,余党全被平息,罪及九族。

《明史方孝孺列传》记载,朱棣只是杀了方孝孺父系一族,其他人流放,或者降为奴仆。诛十族是野史里说的。1402年,朱棣攻下南京,建文帝不知是死是活,朱棣便称了帝,为了名正言顺,他让方孝孺草拟登极诏书。方孝孺对建文帝忠心耿耿,拒绝拟诏。无论朱棣如何劝说,方孝孺宁死不从,朱棣威胁道:“你难道不怕我诛你九族吗?”方孝儒答道:“诛我十族又如何?”

朱棣勃然大怒,将方孝孺的朋友、门生列为一族,连同宗族合为十族,共计873人全部凌迟处死!

那么罪犯家人为什么不逃呢?

1.古代交通不发达,大部分人都在住处附近劳作,很少出远门。保甲连坐,走不多远就会被大家指认,一个地方如果出现了外地人,一张嘴就是外地口音,所以会被大家很快发现,身份容易暴露。

2.官府颁发悬赏通缉令,到处张贴告示,抓住逃跑的罪犯就是畏罪潜逃,罪加一等,下场比流放充军等更惨。

3.根本没有时间逃跑,古代的通讯设备太落后,最多就是放个信鸽,朝廷对于重犯、要犯极其亲人家属抓捕迅速,根本来不及逃跑,并且有重兵,骑兵,包围府邸,插翅难飞。

4.朝廷对与犯罪无关的妇女、儿童、老人根本不会判死刑。

5.大多数人根本没有想过要逃跑。“普天之下莫非王土,君要民死,民不得不死”的思想根深蒂固,导致他们对求生绝望。


小姐姐讲史


这个问题借用三国时期孔融的例子最能说明了。

孔融,对,就是小学课本里让梨的那个孔融。当时刘备一路南逃,依附荆州的刘表。曹操害怕刘备在荆州站稳脚跟,到时候想要除去刘备,就更加困难了。于是在军帐里商议对刘备刘表用兵,孔融站出来反对,说曹操兴的是不义之兵,必败。曹操大怒,又听信小人谗言,便下令要杀孔融全家。当时孔融已经被当堂抓了起来,而他的儿子年纪尚小,在家里面下棋,孔府的管家跑进来告诉孔融的儿子们,说你们的父亲已经被曹操抓了起来,你们怎么还不跑呢?



孔融的儿子们说:“覆巢之下,安有完卵”,于是乎满门都被杀了。

历来权臣或者皇帝杀人,尤其是满门抄斩的大刑之时,被杀者的家人基本都没有逃的欲望。因为“普天之下,莫非王土,率土之滨,莫非王臣”,天下都是皇帝的,你又能逃到哪里去呢?电视剧里倒是经常出现这种桥段,某某忠臣被人陷害,满门抄斩,然后某某主角躲过一劫,之后踏上复仇之路!不过很可惜,电视剧就是电视剧,而现实就是现实,不一样的。在权力面前,任何反抗都显得有些徒劳。



再者,既然皇帝或者权臣要使某人全家上下鸡犬不留,那么必然会采取相应的措施来防止别人逃跑。或许对某人的筹划从很久之前便已经开始,某人的一举一动都在皇帝和权臣的掌握之中。处斩的命令一旦下发,某人家里便会立即被侍卫包围,然后统统被投入大牢之中。即便逃出家门,当权者只要下令将城门封闭,再挨家挨户搜查,只怕受害人的家人也无法逃脱。



所以,之所以不逃,一是消息不灵通,根本不知道发生什么事,二是没法逃,天地之大,却没有他们的容身之地了。

(全文完)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