康熙儿子中潜心学问,不关心政治的老三,为什么会被雍正囚禁致死?

空心树子


老三胤祉真就潜心学问,不关心政治?恐怕潜心学问有那么回事,但不关心政治就有点站不住脚了。

看一个人的兴趣爱好,以及人生规划的动向,其实观察他接触的是些什么人,就能大致揣摩个七七八八。

胤祉结交的都有哪些人?

其中之一,便是后来在雍正朝位列高官的李绂。而这个李绂介入朝廷政治,最早走的就是三阿哥胤祉的门路。

李绂何许人也?

其人虽然只是一介读书人,但他牵扯的却是“清朝版的东林党”——清流势力。

这股势力看似无兵无权,可他们通过全天下大部分读书人这一载体,在传承大清帝国文脉不断的同时,无形之中也占据着社会舆论的主导权。

康熙为了争取汉族士绅阶层的支持,不仅大力提倡明朝的科举制度,为读书人广开由社会底层向官僚仕途的晋级之路,而且还让他们在经济上享受特权。

比如,对江夏镇刘老太爷家赐匾一事,便十分具有政治导向。盘踞于此的任伯安、刘八女,不但拥有大量的田产土地,而且还享有不当差、不纳粮的优厚特权。

这也是为何康熙被称颂为一代圣君,而到了雍正朝,却出现了雍正篡位、古今第一贪恣暴虐君主的流言和评价,甚至还发生了曾静派弟子到大将军岳钟琪那里策反的大案。

归根结底,是雍正推行官绅一体当差、一体纳粮的新政,动了读书人的“奶酪”。

朝廷里,以李绂、陆生楠、谢济世为首的清流频频跳出反对;地方上,河南的士子为抵抗忠实执行雍正新政的田文镜,也是高举孔子的排位,大摇大摆得在大街上策动集体罢考。

这一切的背后,有老三胤祉的参与吗?

参与没参与,重点不在看三阿哥是不是直接授意,或者有没有藏在幕后遥控摆布。

他以亲王的身份,与实际上的清流领袖李绂结交来往,本身就很容易给外界释放一种朝廷亲王支持清流的信号。

康熙晚年九子夺嫡阶段,李绂以门客的身份,寄身于三阿哥胤祉的府邸,借用着国库里的几十万两银子,做着看似风雅的编书工作。

三阿哥胤祉呢?大有一股潜心学问、毫不关心政治的样子。但如果仔细观察康熙第一次废除太子胤礽,百官推举新太子时的情形,就会发现三阿哥虽然不是热门人选,可也是得到过几张选票的。

这便是老三夺嫡所走的门路,他试图结好读书人,用编撰的书籍当“大字报”,掌握舆论制高点,为夺取储位摇旗呐喊。

只不过老三这招软实力看似理想,但却离现实太远。邬先生对四阿哥胤禛分析国库欠款情形时,就曾说到过:

“一个四品京官,一年的俸禄银子才一百多两,这点钱养家糊口也仅温饱而已,如今摆一桌像样的酒筵就需十两银子;做一件像样的官服,也要十两银子以上,这个官一年下来,得要多少银子开销呢,他不借就要贷,不借不贷就要甘受清贫,他还出来做官干什么?”

这话里头的意思,说到底就是当官的也要吃饭,无论出于家庭开支,还是贪污受贿,官员对白花花的银子,都是有着不可避免的需求的。

读书读傻了脑袋的老三,哪有历经半世风雨的邬思道,对人情世故的深度洞察。

倒是掌管户部的八阿哥胤禩,拿起了国库白花花的银子,为朝廷百官借款大开绿灯,买也买来了一个“八贤王”的美名,因而推举新太子获得的选票也最多。

再拿老四胤禛与老三胤祉相比。

胤禛和背后的邬先生也很明智,知道封建集权体制下,最后说话算数的还是皇帝康熙,于是一个劲地办差迎合康熙的心思。

虽然吃力又烧脑,但终究还是成功拿下了储君之位。

老三既没有像老八那样,用实实在在的利益拉拢党羽,又做不到像老四那样找准关键点,把赌注全部押上,只在虚无缥缈的清流舆论上下功夫,也就注定了夺嫡手段的不靠谱。

康熙时代,清流们的生活本来就已经十分富足,因而这部分群体的求变心态也最缺乏积极性。

三阿哥胤祉把夺嫡希望放在清流身上,清流们又如何会放着好好的日子不过,为三阿哥的夺嫡冒险下死力气呢?

幸运的是,老三到了夺嫡之争的后半阶段,也回过神来明白了自己没戏,因而采取了明智的沉默自保策略。

等到康熙传位当晚老八、老九、老十大闹现场,以及雍正第一次朝会时,老三又很识时务得站到了雍正一边,带头维护新皇帝的权威,从而换来了自己在新朝廷里的一席之地和优厚待遇。

然而,胤祉顶着诚亲王的头衔,继续与雍正朝重要的政治势力“清流派”保持密切联系,这一点就显得很不聪明了。

第一次,担任雍正朝首场科举副主考的李绂,因发现考题泄露,转而求助于昔日的老熟人诚亲王胤祉。

胤祉为李绂出主意,通过李卫调来了兵马控制考场,倒也算是事出有因办好事。

但第二次的情形可就有些不同了。

当时,李绂、陆生楠、谢济世等人,因带头反对雍正推行官绅一体当差、一体纳粮的新政,被押解到菜市口等待行刑砍头。

对于李绂,根据事后的情形来看,雍正显然是没有打算真正杀了他的,毕竟他是清流派事实上的领袖,贸然杀他对读书人的舆论影响极大。

雍正拿李绂布了一个局,目的是想让心中默定的继位人宝亲王弘历,出面求情赦免李绂,自己再顺水推舟得恩准,让弘历在天下读书人面前博得好感和拥戴。

偏偏这时,又跳出个老三胤祉,高大上得表示宁肯拿亲王爵位换李绂一条命,使得这份专属于弘历的大面子,被他分去了一大杯羹。

在猜忌成性,晚年一心想着让弘历安稳继位的雍正看来,老三你这简直是要收买人心、结成党羽的节奏啊!

将来弘历要是当了皇帝,少不得也要受你老三这股势力的掣肘。索性难事、挨骂的事都让我干了吧,老三,留你不得了。

于是,走学问路线、不明显干预政治的老三胤祉,终于也惹来了雍正的黑手。自古君疑臣则臣必死,老三胤祉落得个被囚禁致死的结局,也就理所当然了。


竹山清溪涧


康熙众多皇子中,排行老三的胤祉文武双全,是最有能力者之一。

论文,诗词书法,都非常精通,尤其是书法好,康熙皇帝景陵的《神功圣德碑文》,就是他书写的。同时,他主持编纂了《古今图书集成》和《律历渊源》两部大书,为文学和文化史,作出了巨大的贡献。论武,胤祉曾在围猎过程中,与善于骑射的康熙皇帝亲自比试过,父子二人竟不分上下。

康熙皇帝在世时,胤祉备受康熙喜欢,康熙经常到胤祉府上勾留,以示宠爱。但雍正继位后,胤祉境遇一落千丈。雍正六年(1728),有人弹劾胤祉向苏克济索贿,雍正以胤祉“无人臣之礼”为由,将胤祉夺爵,降为郡王,囚禁在他府里,后恢复自由。

两年后,因在雍正最喜欢的弟弟胤祥的丧礼上,胤祉不但迟到,而且脸上毫无忧伤之色,受到十六弟胤禄的弹劾,因此被下宗人府议罪。雍正又将他夺爵,并将他和家人一起,囚禁于景山永安亭,后死于禁所。

胤祉一生爱文,潜心学问,表面上悠然于是非之外,不参与康熙晚年的夺嫡争位之斗,那么,雍正皇帝为什么最后还要将他囚禁致死呢?原因有两个方面,一方面,胤祉并没有完全置身于皇位的争斗之外;另一方面,雍正一直不待见这个老兄。

胤祉的传记在《清史稿》的诸王列传中,据他的传记记载,在康熙晚年的皇位争夺战中,他首先是站在太子胤礽一边的,他同太子的关系非常亲近,所以康熙第一次废太子的时候,因为胤祉与太子关系“亲睦”,还特意召他“问太子情状”,因他与太子关系好,却没有助纣为虐,所以康熙没有处分他。

胤祉帮助太子打击他人是明显的,大哥胤禔为争位,曾魇镇太子,胤祉得知后,主动向康熙告发,弄得康熙勃然大怒,遂处罚胤禔夺爵,圈禁于他自己府上,直到去世,胤禔他再也没能出来。可以说,胤禔的圈禁致死,是胤祉的“功劳”。虽然胤禔魇镇太子属于卑劣行径,但胤祉公开揭发,也算是人心险恶的表现,可见他在争权夺位中,并非置身事外之人。

同时,先有大哥胤禔圈禁,后有太子再度被废,论年龄和资历,康熙众皇子中,继承康熙皇位,胤祉算是最适合人选了,在这种情况下,说胤祉还没一点念想、没一点运作,也不符合事实,他不自然地就成为了争夺皇位之战的一员。

当然,在雍正的诸兄弟中,胤祉算不得大奸大恶之人,雍正之所以将他圈禁到死,还是雍正不待见他,对这个兄长有所忌惮。兄长文才那么好,又有一帮清流围在周围,随时写点若隐若现的文章,出出含沙射影的书籍,这都会让雍正坐立不安的。

何况,作为雍正最喜欢的弟弟胤祥的丧礼上,他表现得极为散漫,因为胤祥对自己最忠,对这样一位忠贞兄弟的散漫,就是不忠的表现,这犯了雍正的忌,故永远圈禁,痛下杀手。


帝国的脸谱



题主提问到两点:1、潜心学问,2、不关心政治,其1是正确的,其2则不正确,胤祉并不是不关心政治,只是他的手段以及表现出来的结果,没有太子党、八爷党那么显眼,但不显眼并不代表没有。


胤祉喜欢学问不错,但他并不像电视剧《雍正王朝》里所展现出来的那般柔弱,历史上的胤祉不仅文好,武也了得,据史料记载,胤祉的骑射水平完全可以达到其父亲康熙的水平,甚至有赶超的趋势,康熙的骑射水平可不一般,否则也不会御驾亲征准葛尔,由此可见,胤祉的武并不差,只是相对于他的文来说,文盖过了武。

为什么说胤祉不是不关心政治,只是他的手段不一样呢,因为胤祉是一个读书之人,相对于其他阿哥们来说,胤祉可算的上是一个文人了,诗词书法,样样精通,尤其是书法,连康熙景陵的《神功圣德碑文》都是其所书写,同时,他也主持编撰了《古今图书集成》,可见其文学功底在列位兄弟们中的地位。也正因如此,胤祉总给人一种与世无争的态度,但则不然,胤祉对于皇位的欲望,或者说对于争夺皇位的手段,并不比八弟差到哪儿去,从结果来说,反而我觉得胤祉的效果更高,我们都知道,在康熙四十七年时,康熙对太子胤礽进行第一次的废黜,就在这次废黜时期,皇长子竟然在康熙面前说出可以替康熙杀了胤礽,这一举动让康熙大为光火,以至于一怒之下,直接废黜了皇长子的直郡王爵位,永远囚禁起来。而就在这个时候,老三胤祉发力了,直接向父亲揭发老大的罪证:用巫术对太子胤礽。

胤祉这一揭发,背后的影响可谓深远:1、直接将一把尖刀插在了老大的身上,巫术可是皇宫中的禁忌,此时胤祉揭发老大使用巫术对待太子,这一下子可直接将老大可干死;2、胤祉给了康熙一个恢复太子的台阶,虽说康熙将太子给废黜了,但短短数天之后,康熙就后悔了,但君无戏言呐,自己亲自下旨废黜的,岂是简简单单就可以恢复的,而就在这时候,胤祉的揭发给了康熙恢复太子的台阶,很简单,太子如此,完全是老大背后的巫术所致,与太子本人无关,倘若不是老大,太子则不会这样,所以,一切缘由都是因为老大,太子是个好人啊,直接恢复吧。


可谁曾想,康熙恢复太子后,没多久,又来个第二次废黜,而这次废黜的原因是啥呢?这次胤祉也发力了,他又再次像康熙揭发,这次则是直接揭发太子本人,揭发太子在背后抱怨啊,抱怨康熙年老昏聩,抱怨自己这太子当的是前无古人,后估计也无来者啊,竟然做了四十年太子。康熙听后呢,非常生气啊,一是皇帝,本来就是非常忌讳别人说自己老的,你太子到好,不仅说我老,还说我昏聩,二是你抱怨自己当了四十年太子,那么着急相当皇帝,你这是要造反吗?再加上太子在复立后的表现,确实无法让康熙满意,胤祉再这么一揭发,康熙来个第二次废黜太子。

你看,我之所以说胤祉效率高,其原因就在于他要么不出手,一出手则百发百中,第一次将老大给整囚禁了,第二次将太子给整废了。老大老二都下台了,那怎么说也轮到他了,毕竟这时候康熙因为胤祉的两次揭发,对胤祉还是非常喜爱的,可谁曾想,康熙让胤祉失望了,准确的说,是胤祉低估了康熙的心思,胤祉所做的一切,会逃得过康熙的眼和心?康熙难道不知道胤祉的所作所为是因为啥?因此,康熙在第二次废黜太子后,不仅宣布不再立太子,同时也对胤祉进行了嘉奖:晋封老三为诚亲王,其实,这已经宣告了老三继承无望了。


以上只是胤祉在康熙面前对于政治的表现,其实,胤祉在私底下也有开始,我们都知道胤祉是一个文人,周围都聚集着一帮清客,但表面上这些文人们平时只会比拼下诗词,实则不然,胤祉也会运用自己的地位和手段,将其一个个送入官场,最后成为了自己的亲信,比如后来官至直隶总督的李绂,原来就是胤祉身边编书的文人。而这从另一个角度来看,其实就是胤祉在结党,只是他结的党产生的影响比太子和八爷党小,但并不是可以忽略不计。


而对于题主说道的雍正为什么囚禁胤祉,从史料立查询,应该是因为两件事,而这两件事的关键人物则是雍正最爱的十三弟胤祥,准确的说胤祥与胤祉的关系并不好,当年胤祥的生母去世还未满百日,胤祉就剃发了,那时候剃发不像现在,随时随刻,那时候可观乎着孝道,虽说是胤祥的生母,但从地位来说也算是胤祉的庶母,庶母去世还未满百日,作为晚辈就剃发,这是对死者的相当不敬,也正因为如此,胤祥与胤祉的关系非常糟糕。

第一件事虽然没能造成雍正囚禁胤祉,但后来发生的第二件事,则是导火索,而第二件事的发生,正是建立在第一件事的基础上,正因为胤祥与胤祉的关系不好,所以,当胤祥去世后,胤祉竟然在胤祥的葬礼上迟到,且全程毫无哀容。胤祥的母亲死,你剃发,胤祥没法对你怎样,但胤祥死,你迟到,可不一样,因为胤祥与雍正的关系在那摆着呢,胤祥虽死了不能对你怎样,但雍正活着呢,胤祥死,雍正都哭晕过去,他其能容忍其他人对胤祥的亵渎和不重视?答案是肯定不能,所以,至此,胤祉的好日子到头了,得罪了胤祥,就是得罪雍正,得罪了雍正就是自己将自己送上死路。


所以,在胤祥葬礼后没过多久,老十六胤禄就带头弹劾了胤祉,你说这是巧合吗?我觉得不是,雍正在接到弹劾后,几乎没有半点犹豫,就将胤祉交宗人府议罪,结果则是革去诚亲王爵位,幽禁于景山永安亭,至此直到去世,胤祉都没能再走出一步。


谢谢大家,我是酒翁,希望我的回答你们会喜欢~


寒舍阅独


所谓老三胤祉不关心政治之说,提问者很可能是受到了电视剧《雍正王朝》的影响。在电视剧《雍正王朝》里,胤祉和雍正的关系素来不错,且胤祉一直和一群文人搅和在一起、专心编书,看起来就是一个不问世事的逍遥散人,甚至还有那么点儿文人的迂腐。



实际上,胤祉这个人可不是什么逍遥散人,更加不文弱。有史籍记载,胤祉的弓马骑射水平可以和他的父亲康熙一较高下,甚至更高。康熙可不是一般的皇帝,曾经御驾亲征准噶尔部大汗噶尔丹。虽说皇帝御驾亲征并不用亲自上马拼命,但是起码可以说明康熙对自己的弓马骑射水平还是很自信的。由此可见,胤祉武的方面并不弱,只是文的方面更强。



胤祉这个人表面上和一群文人搅在一起编书,摆出了一副与世无争的姿态。实际上,对于储位的觊觎之心并不比任何一位兄弟弱。这一点从康熙四十七年,时任皇太子胤礽第一次被废后胤祉的一个举动就能看得出。胤礽被废之后,利令智昏、以为储位唾手可得的皇长子胤禔暗示父亲康熙杀了胤礽,如果父亲下不去手,他可以代劳。此举,让父亲康熙大为震惊。且不说胤禔和胤礽是亲兄弟,胤礽还是明立三十多年的皇太子,三十多年的君臣(储君算半个君),胤禔居然产生这样的想法,其野心昭然若揭。康熙因此废黜了胤禔的直郡王爵位,并且下令囚禁胤禔。



就在这个时候,胤祉出场了,向父亲康熙检举揭发长兄胤禔以巫蛊之法魇阵次兄胤礽。此言一出,胤禔彻底被打入了万劫不复之地,最终被父亲囚禁终生。胤祉此举为何,明眼人都能看得出,没了大哥、二哥,他这个老三就是康熙最大的儿子,目标直指储位。康熙何等聪明之人,很快便明白了胤祉的用心,也知道了儿子们对于储位的觊觎已非一天两天。最终为了避免兄弟相残、祸起萧墙,康熙于次年复立被废的胤礽为皇太子。对于胤祉,康熙虽然表面上进行了表扬,并晋封其为诚亲王。但是,也彻底将这个儿子打入了另册,否决了胤祉的皇位继承资格。



胤祉实际上就是这样一个人,他之所以组织一群文人编书,不可否认,有这方面的天赋和爱好。但是,更主要还是培植势力的一种手段。为什么这么说?编书的一群文人能翻起什么大浪?其实不然。古代文人的前途在哪里?先科场、再官场,实际上,诚邸这帮编书的文人中不少人后来都经科场进去了官场,加之搭上了皇三子胤祉的顺风车,在官场上一路顺风顺水,不少人后来甚至位列封疆,成为了总督、巡抚这样地方大员。后来官至直隶总督的李绂就是其中最典型的代表。恰恰是这帮编书的文人,由科场进入官场,最终成为了胤祉在中央和地方的班底。而这正是胤祉的精明之处,此举并没有公开结交朝中官员,不犯父亲康熙的忌讳。一心从事文化工作,其他人也不好说什么。但是,实际上同样达到了结党的目的。诚党的实力虽然不似雍党、廉党那般强悍,但也自成一派,实力不容小觑。这正是为什么雍正即位之后在对胤禩下手的同时,也顺带着对胤祉下手的原因之一。文武双全、有野心、有小集团,换谁坐雍正的位置,也不敢对胤祉放任不管,不是吗?



此外,雍正即位后处理胤祉还有一个重要原因。胤祉和雍正的铁杆弟弟怡贤亲王胤祥关系很不好。为什么这么说呢?有两个实例。第一个是康熙三十八年,康熙的敏妃丧期未满百曰,胤祉就剃发,为此被父亲康熙由郡王降为了贝勒,诚王府自长史以下官员也受到了不同程度的处罚。这个事情在现代人眼里不算什么,但是在古人眼里却是大事,庶母虽然不是嫡母、生母,好歹也是母,是父亲妾,事关孝道,表面文章还是要做的。可是,胤祉却没有。而这位敏妃恰恰就是胤祥的生母。可见胤祉和胤祥的关系有多糟糕。但凡和胤祥关系不那么糟糕,胤祉顾及兄弟之情也断不会做出这样的事情来。第二个就是雍正处理胤祉的由头之一,同样和胤祥有关,那就是胤祉在胤祥葬礼之上迟到,且毫无哀容。其实也可以理解,俩人关系本就不好,能有什么哀容?不笑出来就不错了。



胤祥和雍正是什么关系,想必大家都知道。胤祥是雍正最为铁杆的兄弟和下属、没有之一,是清朝唯一得到皇帝允许可以公开结交朝臣而不受忌讳的亲王(多尔衮、载沣是摄政王,属于特例,不在此列),也是清朝第一个不是由军功获得的铁帽子亲王。得罪了胤祥,等于就是得罪了雍正,加上还有之前讲到的那些情况,胤祉想有善终,很难。



胤祥丧礼之事发生之后,雍正授意另外一个铁杆弟弟庄亲王胤禄带头发难,弹劾胤祉。最终,胤祉被送交宗人府议罪。雍正最终还是手下留情了,并没有要了这个哥哥的性命,而是革去了他的诚亲王爵位,幽禁在景山永安亭,并且可以带上家人一起居住。当然,胤祉先期下狱的儿子弘晟除外,仍然被囚禁在宗人府。雍正十年,胤祉死于囚禁之地,雍正下令,以郡王之礼下葬。相对于胤禩、胤禟,雍正对胤祉这个哥哥也算是手下留情了。


农民工老杨歪说历史


雍正四年,已经坐稳了龙椅的雍正皇帝决定对八阿哥允禩下手。在此之前,他要弄清楚一个问题,就是三阿哥允祉跟老八有没有勾结。于是就有了一封允祉写给雍密折。在这份密折里面,允祉言辞恳切,表示自己对雍正绝无二心。如果雍正还不相信他,他愿意承受一切责罚。

主子如此决断以来,未曾降旨,是以允祉并不知晓。今将杀允禩之过落于我身,我情愿承受,主子说我是允禩同党,我也接受。主子圣明,且有上苍为鉴,我若捞取声名,与外人胡言乱语,即让我如允禩一样承受苦难。臣允祉乃一奴才,忝为人兄,竟敢如同主子之手足。主子如何想,谕旨如何言,我就如何遵照而行。此外再无他言。伏乞主子阅讫批还。若无主子圣明奇恩,我岂能存活至今。——雍正四年允祉密奏

不得不说,允祉的文笔确实好,几段话就把自己的责任摘得干干净净,还用近乎于乞求的语气在试探雍正。



后来雍正虽然没有追究他的责任,但是雍正在允祉密折的朱批回复却让人感到耐人寻味。雍正说:圣祖爷在上,不是我故意怀疑你,而是三哥你原本就是一个善于说谎骗人的人。被你骗怕了,我要是不怀疑你,都对不起自己的智商。你要是故意骗我,就是对不起皇阿玛!行了,行了,我信任你了,希望不要再有下一次了。

皇考在天之灵,必有明鉴。此是朕一片苦心。只是阿哥原本善于说谎哄人,容忍一切异端,朕稔知此情,怀疑憎恶是实。朕若即称相信,实为欺骗上苍,尔若执意骗朕,即是悖逆于皇考。日月长久,试目以待!阿哥果能如此,不仅多有尔主子弟弟的好日子,朕之福份也才全备。身为亲兄,宜倍加谨恪。——雍正朱批回复

其实从雍正所批的那句『阿哥原本善于说谎哄人』中就可以看出,三阿哥允祉不是一个善茬子。至少雍正认为他不是善茬子!或许允祉在历史上真的是一个潜心治学,无心于皇位,无心于名利的人,但问题是雍正对他不信任呀!


胤祉,康熙皇帝的第三子,因此又被称呼为三阿哥或者三爷。他的文学和书法造诣是康熙儿子中是最高的,因而他被很多人误认为是一个书生形象。其实三阿哥的骑射本领也是很强悍的,他曾经在木兰秋猎时与康熙笔试骑射,两人不相上下。所以,胤祉是一个文物兼备的阿哥,康熙对他很喜爱。只不过他是庶出的,因此皇位的继承人轮不到他。

康熙三十七年,三阿哥被封为诚郡王,但是因为敏妃(十三阿哥的生母)过世,百日祭期内剃头,被康熙以不孝顺的罪名降贝勒。

康熙四十七年,太子胤礽第一次被废。胤祉因为检举揭发大阿哥胤褆魇咒太子胤礽,谋夺储位的企图,开始在夺嫡之中崭露头角。

康熙四十八年,康熙复立胤礽为太子。胤祉因为平日与太子胤礽关系素来和睦,而博得了老爷子的好感。在太子胤礽复位后,胤祉也被一起晋封为和硕诚亲王。

康熙五十一年,太子胤礽第二次被废,康熙明确了不会再立太子。胤祉心领神会,开始专心著书。他所主持编修的《律历渊源》在两年后出版,康熙甚感欣慰。

从以上经历中可以看出,胤祉并不是一个单纯潜心治学的人,他所谓的潜心治学只是为了博得老爷子的青睐而已。五阿哥胤祺、七阿哥胤祐才是真正的老实人(一个不通汉学,一个身体有残疾)。


(胤祉的书法造诣之高)

既然有夺嫡之心,那么胤祉就不可能真正的潜心治学。在太子第二次被废之后,胤祉继位的可能性非常大(至少他认是)。因为他当时具有两个优势,这让他对皇位的觊觎之心就非常强烈了。

第一、文武兼备。当时能跟他竞争的对手只有雍正和老十四,雍正的骑射不如他,老十四的文学不如他;

第二、事实上的老大。在太子胤礽和大阿哥胤褆都被永久圈禁后,康熙已无嫡子,胤祉是事实上的长子;

只不过胤祉后来因为孟光祖事件,给他的形象摸了黑,康熙为了保护他,也让他不要参与夺嫡。胤祉再次心领神会,主动的退出了夺嫡圈子。

雍正即位后,胤祉被改名为允祉。雍正对他很戒备,以他与废太子允礽关系密切为借口,将他发配到了遵化的东陵为康熙守陵。并且还伺机剥夺了他儿子弘晟的世子爵位,贬为闲散宗室。雍正的这一系列政治打击,要说允祉在私下里不牢骚,是不可能的。因此也就有了开头的那封密奏,允祉用豁出去的态度说:雍正你要想杀我,我也没法抵抗,你给我安罪名,我也愿意承受,无所谓,看开了。

后来允祉因为勒索贿赂和老十三之死缺少哀悼之情被雍正夺爵,幽禁于景山永安亭,并在幽禁处病死。(存疑)


纵观三阿哥的后半生,他最大的问题就是对自己的命运看不开。按照汉人的规矩,皇位继承遵照有嫡立嫡,无嫡立长的规矩。就凭他比雍正年长,雍正就不可能放过他,因为他太碍眼碍事了。另一方面,三阿哥文武双全,并非是百无一用的书生。当年老十四在西北打仗,后方协助康熙处理军务的就是老三。而且老三还明确的参与过夺嫡,雍正岂能放过他?

雍正之所以先不动他,是因为雍正实在是太忙了,老八、老九、年羹尧、隆科多,这么多人要收拾,一时还顾不到老三。等到好不容易把这些人都收拾了,曾静的谣言又冒出来了。等到雍正把《大义觉迷录》发行天下后,再一扭头,原来角落里还留了一个碍眼的老三啊?然后老三就悲剧了。



最后再说两个跟三阿哥胤祉有关的记载:

记载一、胤祉的去世时间非常蹊跷。根据史料记载,三阿哥被幽死于雍正十年壬子闰五月十九日,而五阿哥胤祺也是死于雍正十年壬子闰五月十九日丑刻。老三和老五同一天死,这也太巧了吧???

记载二、三阿哥的孙女被乾隆指婚给了准格尔大汗。这个大汗是被清军俘虏的,据史料的记载,这个大汗叫达瓦齐,长的肥头大耳,一身的骚臭味,乾隆却让自己的堂侄女嫁给了这种人。

日惟向大池驱鹅鸭,浴其中以为乐而已。体极肥,面大于盘,腰腹十围,膻气不可近。

由于三阿哥是被幽禁致死的,所以他的十二个儿子都混的比较惨。继承爵位的大宗也只是不入八分辅国公,没有继承爵位的儿子则全部都是闲散宗室。


Mer86


爱新觉罗.胤祉并不是不关心政治,他也曾参与夺嫡,只是胤祉比较有自知之明,夺嫡无望后提前明哲保身。胤祉被雍正囚禁的原因主要是因为两个人的死,第一,敬敏皇贵妃;第二,爱新觉罗.胤祥。

胤祉是康熙皇帝的第十个儿子,因为兄弟早夭,实质性排名第三。在康熙皇帝所有儿子中,胤祉在文学上造诣最大,主持编纂了康熙朝的多部著作,其中以《律历渊源》和《古今图书集成》最为著名。

康熙晚年“祸起萧墙”的事情基本上尽人皆知,但皇子们是从什么时候开始勾心斗角的您知道吗?胤祉在其中又扮演了什么角色?

先介绍一下“九王夺嫡”的起因。

二皇子胤礽一出生就被封为太子,毕竟胤礽生母是康熙原配,这件事很多影视作品和文学作品都有详细演艺,没有必要过多介绍。胤礽只要不犯原则性错误是可以继承大统的。这一切从康熙亲征准噶尔开始出现变故。

公元1696年,康熙再次亲征准噶尔。出征前,康熙把部分兵营名义上分配给几位成年皇子,其中胤祉掌管镶红旗大营。这是皇子们第一次有了“职务”,虽然只是名义上的职务,但从这时候开始,他们不再只是皇子,每个人都多了一个“公务员”的身份。本来就是皇亲贵胄,再有了名正言顺的官职,使得每位皇子心中都出现了微妙的想法,“九王夺嫡”的萌芽也是从这一年开始的。

所谓“九王”指的是:大皇子胤禔、二皇子胤礽、三皇子胤祉、四皇子胤禛、八皇子胤禩、九皇子胤禟、十皇子胤娥、十三皇子胤祥、十四皇子胤禵。所以,胤祉的的确确参与了最初的夺嫡之争。

公元1698年,康熙皇帝第一次册封成年皇子,被册封的皇子开始正式参与朝政,其中胤祉被封为诚郡王。自此,诸位皇子都有了自己的“部门”和实权,虽然有的皇子职位并不高,但是不会有任何一位“上司”敢得罪这些“下属”。这些皇子利用自己高贵的身份和手中的实权网络人才壮大自己的实力。历史上著名的“九王夺嫡”拉开了大幕(九王夺嫡的经过和本文无关,不再详述)。

在“九王夺嫡”的过程中,胤祉干的最大一件事是把大皇子胤禔魇镇太子胤礽的事情透露给康熙,康熙大怒,斥责并惩罚了胤禔,直接导致胤禔失去夺嫡资本。

无心之举,埋下祸根。

公元1699年,敬敏皇贵妃去世。在敏妃丧期不满百日的时候,爱干净的胤祉理发了,在清朝皇室这一举动是对死者的不敬,因此胤祉从“郡王”降为“贝勒”。

敬敏皇贵妃是皇十三子胤祥的生母。在二月河先生的帝王系列中,胤祥刚出生不久母亲就去世了,给胤祥留下了被世人猜测的身世,使得胤祥从小受到其他皇子的欺负,只有四皇子胤禛保护他。其实这些只是二月河先生为了小说内容吸引读者作出的文学创作。实际上敬敏皇贵妃是在胤祥13岁的时候去世的,这时候胤祥已经成为“四哥”的得力助手。

整个大清朝,共有12位铁帽子王爷。前八位都是跟着努尔哈赤和皇太极打天下的兄弟,史称“八大铁帽子王”。从顺治皇帝之后只有4位铁帽子王,其中就有“十三爷”胤祥。足以证明胤祥和日后的雍正皇帝关系亲近。胤祉这次对胤祥生母不敬的行为是日后胤祉被囚禁的原因之一。

明哲保身,没能躲过被囚禁的下场

公元1708年,康熙朝上演了著名的“废太子风波”。在胤礽被废期间,诸位皇子为了太子宝座争得头破血流。

公元1709年,康熙皇帝千纲独断,复立胤礽为太子。在其他皇子仍然不死心想方设法继续夺嫡的时候,胤祉深知自己夺嫡无望,非常明智的退出了夺嫡之争。召集很多文人,一门心思的编纂文献去了。在这期间,康熙皇帝为了政治需要,把与世无争的胤祉封为诚亲王。

公元1722年,康熙皇帝驾崩,皇四子胤禛如愿以偿的登上皇位成为雍正皇帝。在雍正执政期间,胤祥做出了很大贡献,是雍正当之无愧的左膀右臂。

公元1730年,怡亲王胤祥病逝。对于雍正皇帝来说,无论在心灵上、生活上、还是朝堂之上,这位十三弟的位置是不可代替的,胤祥的死无疑是雍正皇帝最伤心的事。而在胤祥的葬礼上,胤祉毫无悲伤之色。甚至不知道什么原因,在众人悲伤之时胤祉突然笑出声来,虽然只是短暂的一声,并没有逃过雍正皇帝的耳朵。因此雍正皇帝大为恼怒,又回想起当初敏妃丧期胤祉理发的事情,一气之下把胤祉永久囚禁,直到1732年去世也没有得到自由。

当时胤祉心里在想什么?为什么笑出声来?已经无从考证,成为清史的一个未解之谜。但是,这一笑让胤祉失去了晚年的自由,也失去了亲王头衔。胤祉死后,是按照郡王的规格下葬的。


无笔史官


康熙晚年,几个皇子之中,“九子夺嫡”中,有三个是比较爱“装”的。一个是“装能”、一个是“能装”、还有一个是“会装”。


这个“装能”指的是皇八子胤禩。实际上胤禩这人非常有才华,并且有理政才能。但他的心不够狠,手段不够毒辣。所以他一直要扮演一个“贤君能臣”的模样。佟国维有语:“这皇嗣,一半天意,一半民意!”胤禩一直争的是这一半”民意”。所以在整个夺嫡的过程中,他的目光一直放在朝臣、文人天下舆论上。所以他装的目的就是这“贤王”之誉。以至于后期二次废储的时候,胤禩已经为“声名”所累,走到了相反的方向。


那么那个“会装”之人乃是后来继位为君的雍正胤禛。为君父分忧,宁做孤臣。追比国库,铁面无私,处理江南贪腐,得罪士绅。当太子被废,众阿哥争前恐后往上扑得时候。在幕僚戴铎(电视剧《雍正王朝》里是邬思道)的策划之下,他突然弃权不争,躲进家里吃斋念佛。并且真的成为一代坐家禅师(这个电视剧里里没体现)。他这是弯道超车,争的是另一半天意。所以他才是真正的”会装”之人。


而那个“能装”之人则是皇三子胤祉。但毕竟读书人,装着整天搞学问,无心储位,表面与太子胤礽关系极其亲密,因为太能装,连康熙差点都信以为真了。直到胤祉看到了所谓的机会,自认为一击必杀。说实在的真是”装”过头了。当太子第一次被废的时候,皇长子竟然要“替父行不便之事”。使得康熙大为光火,皇三子觉得自己的机会来了,告发皇长子魇镇(喇嘛教的巫蛊之术)太子之事。却不曾想,这对康熙更是一击。一心希望父慈子孝、兄弟和睦的康熙,看到平时与世无争的皇三子竟然直接揭开了两派夺嫡的真相。他是读书人,难道不懂顾及君父颜面的道理?所以必然是有目的的。你老三君子不群,其他皇子俨然两派厮杀,你让我康熙看清楚这个现状,你如何自证,你不是别有用心?

然而此事过后不久,在一帮文臣的各种解释下,康熙又觉得,老三可能就是个没心计的读书人,他可能是出于对太子的真感情,才揭发老大魇镇太子的事。于是宽恕了老三。但其实这种宽恕也意味着老三胤祉与储位彻底无缘了(因为你心智不够成熟么)。装了四十年,结果一着棋错,万劫不复!

然而胤祉真的就认清形势,大彻大悟了吗?显然没有。他无缘储位争夺之后,也突发奇想,弯道超车。他走的路子其实是所谓“清流”的路子。就是一帮文萃 ,的确在他的主持下,编纂了《律历渊源》和《古今图书集成》。而且他的字很好,后来康熙的墓碑就是他写的。

从而以示天下,康熙晚年以文德治天下,而文德传承在于自己。不得不说胤祉脑子太不清爽了。雍正登基后,还能容得下你这个“正宗”?所以很好办,康熙不是喜欢你么,那你就去给康熙守灵吧!然而到最后胤祥死的时候,胤祉(那会已经改名允祉了)迟到,并且面无悲痛之色。被告发后,被剥夺爵位幽禁于景山永安亭,后来就死在那。成王败寇,当初失败就继续“装”下去,装成一个与世无争,可能还会有个好下场。


炒米视角


没有无缘无故的爱,也没有莫名其妙的恨。雍正对兄弟是出了名的刻薄,但被清理的兄弟都是对他有威胁的对手,对于自己的铁杆同盟胤祥、胤礼,雍正还是非常顾及兄弟情义。

雍正打击胤祉,既是对他实力的忌惮,也是对他所作所为的不满。

胤祉参与过九子夺嫡,与雍正有竞争关系

胤祉不管是文学造诣,还是书法、骑射、在康熙的皇子里面都是出类拔萃的。有一次,胤祉陪同康熙到塞外狩猎,与同样善于骑射的康熙比试,两人不相伯仲(估计胤祉故意放水,不想抢了康熙的风头)。

凭借过人的才华,胤祉很受康熙的赏识,也给胤禛带来不小压力。1698年,康熙封胤祉为诚郡王,当时的雍正才仅仅一个贝勒。1709年,胤祉与胤禛同时晋升为亲王,竞争越来越激烈了。

在康熙晚年的夺嫡之中,胤祉也有自己独立的支持团队,只是行动比较低调,“孟光祖事件”就是证明。
孟光祖是胤祉的门人,到地方活动几年。当时,皇子以及家属、门人离京都需要审批,拿着通行证才正常出行。而孟光祖没有任何证明材料,没有上面的人开绿色通道恐怕行不通。

在地方“交流”期间,孟光祖经常打着胤祉的旗号结交督抚,年羹尧和佟国勷都与其礼尚往来。孟光祖的活动,是在为胤祉争取地方大员的支持。

胤祉表面上是学霸,不代表他不在意政治。实际上,胤祉在康熙年间参与过许多政务。康熙征噶尔丹,胤祉就执掌过镶红旗大营,随同出征;皇家祭祀,胤祉参与过不少。

胤礽当太子时,胤祉与他关系很好;大阿哥魇镇太子胤礽,胤祉打探过后将这事告诉康熙,直接导致皇长子出局;从1707年起,胤祉每年都请康熙到自己府上吃饭,与皇帝关系之密切,让对手看着“眼红”。

太子和大阿哥出局后,胤祉成了最年长的皇子,各种关于胤祉继位的“小道消息”不胫而走。正因为这样,雍正上位后曾经指责胤祉“以储君自命”、“希冀继位”。

胤祉有独特的影响力,雍正不得不防

胤祉是学者,负责主编过《律历渊源》和《古今图书集成》。在编书的过程中,胤祉的身边聚集了一批赫赫有名的文人,如周昌言、陈梦雷、杨文言等。

众所周知,在古代,文人掌握着社会舆论,他们可以左右对一个人的评价与看法,甚至历史地位。简单的说,胤祉要“抹黑”一个人,也就一句话而已。

胤祉与胤禛不是一条心,胤禛又是一个好面子的人,心里肯定害怕被胤祉抹黑。当时的雍正要大刀阔斧地推行自己的“新政”,得罪了许多知识分子,关于雍正的不利言论已经俯拾皆是。

雍正要激浊扬清,就要先将代表这帮“喷子文人”的胤祉给清理掉。

落下把柄

雍正六年,胤祉向苏克济索要钱财,后来消息走漏。雍正励精图治,对贪官是深恶痛绝,胤祉这不是火山口上闯吗?雍正指责胤祉没有人臣之礼,夺取他的爵位,把他囚禁在府邸。

1730年2月,雍正又封胤祉为亲王。当年5月,怡亲王去世,在丧礼上,胤祉迟迟未到,并且没有一点悲伤的表情。庄亲王胤禄等人上书弹劾他:

"怡亲王忠孝性成,胤祉心怀嫉忌,并不恳请持服,王府齐集,迟至早散,背理蔑伦,当削爵。”

怡亲王是雍正的超级铁杆,他去世,雍正都悲伤不已,知道胤祉的行为直接火冒三丈。半个月后,雍正新仇旧恨一起算,直接定了胤祉十二条大罪,夺了他的爵位,将他幽禁到景山永安亭。

1732年,胤祉在幽禁之中去世,雍正以郡王的规格将他安葬。

雍正上位当天,胤祉虽说第一个下跪承认雍正的皇位,却没有及时的转变立场。如果主动上交投名状,转变为雍正的御用文人,鼓吹雍正的“丰功伟绩”,应该会有一线生机。

胤祉的结局,有点可惜。他出生于皇室,行走于朝堂,本该成为一代文豪,却无意成了雍正的“眼中钉”,可谓“楚人无罪,怀璧其罪”。


秋媚读史


在《雍正王朝》中,为雍正皇帝非常敬重的三阿哥胤祉,在历史的非但没有获得“御前免跪”的恩典,更是两度被关,最终郁郁而终。

三阿哥胤祉是康熙所有的皇子中,公认的读书最好,学问最大的,根据史料记载,三阿哥不仅学贯古今,诗词歌赋样样精通,并且在康熙的安排下,还同西洋传教士学习了算术、几何等知识,用现在的话来说是“精通文理的全才”。特别是三阿哥主持修编的《古今图书集成》一万卷,成为清朝文化领域的不朽盛典。

伴随着康熙去世和雍正登基,三阿哥胤祉也开始了悲惨结局。雍正继位后,将其发配到遵化的马兰峪为康熙守陵。雍正八年(1730年),怡亲王胤祥去世,在丧礼上,因迟迟未到,并且毫无忧伤的面色,因而遭到庄亲王胤禄等弹劾,被宗人府议罪,并被夺取了爵位,幽禁在景山永安亭,他的家人和他一起被囚禁。雍正十年(1732年),三阿哥胤祉逝世于禁所,以郡王礼仪安葬。直到乾隆二年(1737年),才由乾隆为其追谥。


三阿哥胤祉之所以为雍正两度圈禁,并且最后是圈禁致死,归根结底的原因还是在于三阿哥胤祉是康熙晚年“九子夺嫡”的参与者。

潜心学问,不问世事的三阿哥胤祉,实际上是“太子党”的一员。

三阿哥胤祉表面上是“两耳不闻窗外事,一心只读圣贤书”,但是实际上,三阿哥是太子胤礽坚定的支持者。这是因为在康熙十三年(1674年)的时候,孝诚仁皇后赫舍里氏生育太子胤礽后去世,于是康熙就安排由三阿哥胤祉的生母荣妃马佳氏照顾太子长大。所以,荣妃马佳氏是三阿哥胤祉的生母,又是太子的养母,使得三阿哥胤祉与太子胤礽关系密切。

在康熙“一废皇太子”的过程中,就是三阿哥胤祉通过坚持不懈的调查,终于发现了大阿哥对太子进行魇镇诅咒的证据,并且在之后的时间里不仅积极为太子辩护,同时始终陪伴太子身边,帮助胤礽走出了为人陷害以及被康熙废黜的阴影,成为了太子胤礽能够重新被册立为太子的最大功臣。为此,康熙还将其册封为诚亲王以示褒奖。

正是因为三阿哥胤祉与废太子胤礽关系密切,同时与十四阿哥胤禵交好,所以才被雍正记恨,发配去看守皇陵。

尽管雍正在废太子胤礽去世后,将其追封为理密亲王,对其子弘晳也是礼遇有加,但是雍正对于废太子的势力并不放心,例如他对于弘晳是非常照顾,但是却将其安排在京外,实际上也是将其控制了起来。因而,雍正对于三阿哥胤祉,这个曾经的太子党成员,必然也是要予以警惕。

更为致命的是,三阿哥不仅是与废太子胤礽关系紧密,同时与雍正的另外一个夺嫡对手,十四阿哥胤禵关系也是非常的要好,在这种情况下,雍正以陪同十四阿哥胤禵同守皇陵为由,发配三阿哥胤祉也去看守皇陵,实际上就是将其软禁了起来。

庄亲王胤禄等人弹劾胤祉,实际上也是与雍正不无关系。

雍正八年(1730年),鉴于自己的帝位已经非常的稳固,同时也需要平息自己“残害兄弟”的舆论,所以雍正又将三阿哥胤祉进封为亲王。

但是在怡亲王胤祥的丧礼上,胤祉迟迟未到,并且毫无忧伤的面色,随即遭到了庄亲王胤禄等人的弹劾,随即被雍正夺爵圈禁。

实际上,胤祉之所以为胤禄等人弹劾,实际上也是因为雍正的关系,一方面,雍正与一起网十三爷胤祥关系极为亲密,这个时候对于十三爷的不敬,必然会招致雍正的震怒;另一方面,也是雍正对于自己的这个哥哥终归是不放心的,因而借着三阿哥失礼的表现予以打击,也算是事出有因。

不得不说的是,这是三阿哥胤祉第二次因为十三爷胤祥的关系而受到处分了。第一次是在康熙三十八年(1699年),十三爷胤祥的生母敬敏皇贵妃章佳氏去世后,三阿哥竟然违制剃发,因而被康熙从亲王降为了贝勒;第二次就是在雍正八年(1730年),三阿哥再一次因为十三爷,而被雍正议罪夺爵,圈禁致死。


雍亲王府


因为老三胤祉绝对不是真心的潜心学问、不关心政治,他对争储绝对是动了心思的。大阿哥因为魇镇太子而被圈禁,太子一废再废,看起来十分能干又非常受康熙喜欢的老三没有动皇位的心思是不可能的。

胤祉是一个书生学究,他和太子胤礽的关系交好,大皇子魇镇太子也是他告的密。其实胤祉应该是一个比较相信科学的皇子,他学富五车、才华横溢,不仅仅是文学书法很有建树,在骑射方面也很得康熙赏识。他主编的两本书,律历渊源这本书引入了西方的五线谱,还介绍了算术、代数、几何、三角等数学知识,对后来的影响很大。而另一本书古今图书汇编也是一本百科全书式的著作,不仅仅有天文、地理还有昆虫、文学等等。由此可见胤祉是一个比较相信科学的人,所以他很可能知道太子的疯癫是装出来的,只是借题发挥,搞垮大阿哥而已。

还有一点可以证明他其实对皇位有着觊觎之心,他的门人曾经四处活动联络党羽,他自己也曾经请过方式算命。这些事情康熙看在眼里当然知道他的想法,而康熙却与他的门下说,如果胤祉有一天犯了错受到了牵连,那么你们一定要站出来给他辩白。

康熙对于这个儿子真的非常喜欢,在史料的记载之中,他去胤祉家园子的次数要远远高于去雍正家园子的次数。可能康熙和这个儿子在兴趣和审美之上有着更多的共同语言,当然胤祉一定也是一个非常孝顺的儿子,知道怎么捧得自己父皇的欢心。

雍正对于自己的这个皇兄颇为忌惮,一方面是他年纪比较大,一方面是他毫不遮掩自己的光芒,颇得康熙宠爱。胤祉一直是个文化人的形象,在朝堂之上与他相交甚好的文人颇多,雍正曾经在所批奏折上写过“阿哥原本善于说谎哄人”,大约也是说的他揭露大阿哥魇镇太子,在康熙面前溜须拍马把。

在雍正即位之后,就思量着给他找个“合适”的去处,于是就借口他和废太子的关系比较好,将他发配去守康熙的陵墓,就连名字也被改成了允祉。后来和雍正关系最好的兄弟胤祥死后,胤祉因为一直对雍正不满,所以在葬礼之上也十分倨傲,没有看出哀悼之情。

雍正对胤祥感情深厚,对胤祉间隙颇深,这件事情直接成为了他被终身幽禁的导火索。雍正将他夺爵之后,连同家人一起囚禁在景山。他在景山去世之后,雍正下令以郡王的标准来安排他的葬礼。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