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沈大师”走红:骗子骗你们,是因为你们需要被骗!

2019年,一个被人称为“沈大师”的流浪汉沈巍在网络上火了,火的原因是他蓬头垢面衣衫褴褛,但却经常拿着书和人谈论《战国策》《论语》,他凭借一身邋遢的形象与温文尔雅的谈吐强烈反差给人造成了极深的印象,被人称为“流浪的国学大师”。

“沈大师”走红:骗子骗你们,是因为你们需要被骗!


“沈大师”走红:骗子骗你们,是因为你们需要被骗!


“沈大师”太有学问了,中国传统文化信手拈来,而且思路清晰,夸夸其谈。26年以来,除了捡破烂,他唯一的喜好就是读书了,虽然很多都是从废旧报纸、别人扔掉的书中淘来的,但是丝毫不能消弱他对于文化的痴迷,中华文化的道理他晓得,正史野史他晓得……

对于“沈大师”,附近的上海本地人不不太了解,至少不太关注他。反而,全国各地的网红们都来了,什么孙悟空、新疆哥、沈师娘、红衣哥、光头哥、九爷、征婚弟、垃圾哥等等等等,八大门派纷纷围攻“光明顶”。

一 精神产品反映精神状态

人的精神很奇怪!如果你不向上追求,必然会一路向下堕落,根本就没有中间状态。比如,当你在追求中间状态,其实你是在追求向下。只不过,自己不知道而已。

反过来说,如果你在积极追求庸俗下流愚昧的精神读物,你还有精神层面的积极向上,那么,骗你自己吧!

抖音“沈大师”走红,恰恰反映了当下,这个国家某个层面的精神面貌和环境生态。容许我先用三个“没有”来造造句。

没有背后的网商们一步步地营销和策划,就不可能有“沈大师”走红这个现象,这首先是商人们的成功。

没有背后愚人们的某种精神消费需求,这个交易不可能达成。一款成功的精神产品,首先是因为它匹配了某种需求。空虚的文化品味,当然需要一个沈大师来消费,否则生命时光如何打发?

没有愚人的教育,怎么有这种肥沃的土壤?如果这个国家是在鼓励独立思考,培养出大批有辨识力的人,沈大师们哪里有可能成为网红,甚至登录主流媒体版面的可能性。

某种程度而言,这些网络商人们宛如莆田系医疗,把低劣的产品,通过疯狂的营销战术,专骗愚人,收割流量收获财富。只要这个社会,还有大批智商及格线之下的人们,就不愁没有生意在。

被骗的人有被骗的精神需求,那行骗者可以振振有词,如你不需要,我怎会有机会提供及满足?

二 网商人造大师,收割愚人们的流量

沈如果是大师,那意味着世界遍地都是大师。谁能抖几句心灵鸡汤和金句,耍点小聪明,就能当上大师。

在这里,大师贬值,俨然开始成了一个骂人的词汇。

语言的腐败,反映的也是思想的腐败。思想本来也有违法区域,但现在犯法众,表现在语言上,那就是语言腐败,屡屡冲破底线。大师,本来是一个高雅神圣单纯的词汇,现在被泛滥用于不匹配的事物,这种敬畏荡然无存。

“这哪是我读书多有知识,而是你们读书太少了。”这可能是沈大师说的最有智慧的真话。

大师很容易人造成功,那就说明整个社会失去了这种辨识度,区分不出这条线在哪里?(真与假,美与丑,大师与普通)

浅薄的网红、明星成为流量之王,得到天价的报酬,说明这个社会病得不轻,足够数量的人为此买了单,也乐意买了单。骗子骗你们,是因为你们需要被骗。骗子哄你们,是因为你们需要被哄。

在这种成王败寇的功利社会下,一个流浪汉成为大师,收割了流量和财富,他是足够多的愚人们一手捧起来的成功,成为最佳的空虚文化代言人。

没有产品的大师,没有营养的大师,没有真诚的大师,有的只是精神鸦片的一次次奴隶和洗脑——他是大师只是因为他是大师,只是因为我们都认为他是大师,毫无任何逻辑可言。这就是愚人社会奉行的某种行事逻辑。

结语:注意力是什么,我们是什么。精神产品的鉴赏力,是一个人品味的彰显。对不起,在这个沈大师闹剧里,我看到的是满满的丑陋和空虚。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