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葬花吟》:唯有陈力泣得此“问”!

·《葬花吟》:唯有陈力泣得此“问”!

陈力在《中国文艺》演唱《葬花吟》

最初时,无意中在网上听到其他人唱的葬花吟,猛一听有点儿像原唱,再仔细听,仔细辨别,就明显不一样了。

有些歌手唱此曲时,太过著重技巧的表现,歌声中没有林妹妹,只有歌者。唯有陈力,是走进林妹妹的内心里,是黛玉在唱,不是陈力在唱。

曹雪芹是用心去写就的红楼梦,数百年后,王立平老师穿越时空,用心读懂了曹公的情怀,於是写出了《葬花吟》,如果歌者不是同样的走进红楼梦里,走进黛玉的内心深处,是没法将《葬花吟》唱得好的。

我听吴碧霞的版本,(其实吴的声音并不好听)确实有炫技的嫌疑,感情不够,情不是由心而发,致使感情表达总感觉不对。虽然我不大懂音乐,仅凭我对音乐的点滴理解,那些演唱技巧上的微小的差异,其实都代表了一些细微的情感;纯就音乐而言“技”与“情”是不可分的,但吴版的高潮部分更显感情上不去、不突出。

还有的歌手唱此《葬花吟》,初听之下,很像原版。但我觉得,他演绎出来的,只是一个人在向你讲述她的悲惨经历,到动情之处泪从中来,从开始的“低声泣诉”,到后面的“大声痛哭”,只是这样一种听到的感觉,而且演唱时的声音越柔则悲情更甚,以至于唱到“泣不成声”的感觉。

·《葬花吟》:唯有陈力泣得此“问”!

陈力在《中国文艺》演唱《葬花吟》

《葬花吟》表现的何止是“泣”啊,这是没有真正理解王立平要表达的《葬花吟》!

相反,陈力的原版,那种饱满的唱法,是一种“柔中带刚”的感觉,没有把“悲伤”、“悲泣”、“倾诉”从头贯彻到尾。

我们听王立平先生讲述《葬花吟》创作就能明白,这首歌在他创作时领悟的点睛之处,正是在于那个主题的升华:从“泣诉”到“问天”!

黛玉虽柔弱无力,但此一问“天尽头,何处有香丘?”,以一凡人女子柔弱之躯质问甚至是责问苍天,此问惊煞千古响彻穹宵,绝非一个简单的哭哭啼啼可以表达的!

《葬花吟》此曲前“诉”的阶段,除陈力之外的几位歌手都把“泣”和“诉”的感觉演唱的还好,有的歌手还把“泣”的感觉演绎到了极至,但这种演唱只完成了作品的一半,不是全部,更不是核心!

唯有陈力唱出了这种“天问”的感觉,曹雪芹泣成此书、王力平泣得此曲,唯陈力泣得此“问”!


分享到:


相關文章: